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食物链中镉的解毒机制初步探明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人员近日初步探明在食物链传递中生物体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
据介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迁移受到土壤重金属浓度、动植物种类、营养级水平等多方面影响。
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庄萍及学生丁平在研究员夏汉平、李志安的指导下,对重金属镉在土壤—籽粒苋—菜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及其解毒方式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镉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表现为籽粒苋富集镉,斜纹夜蛾幼虫对镉无生物放大作用。
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镉主要分布在metal-rich granules、cell debris和heat-stable protein等亚细胞组分中,显示出斜纹夜蛾幼虫对镉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
-
-
【中国科学报】景观尺度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日成功地归纳了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控制实验类型。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景观生态学》杂志上。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学过程的多尺度交互作用关系。
受“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资助,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Darrel Jenerette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申卫军合作,综述了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研究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把景观生态学控制实验分为4类15种类型,并对各类型举例介绍了它们的设计思路、适合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优缺点。
业内专家表示,该综述能进一步影响和推动控制实验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
【中国科学报】我学者成果应用于日本生物质能源决策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开展的日本水稻乙醇生产过程量化评价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生物质能源生产过程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竞争性等多个维向。
利用废弃水稻田生产高产水稻乙醇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如何,成为日本生物质能源发展决策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应日本产业技术综合所(AIST)和亚洲生物质能源研究者邀请项目(ABERIP)的邀请,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员陆宏芳于去年年底赴日本筑波帮助AIST开展为期3个月的研究。
鉴于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日本AIST和ABERIP再次邀请陆宏芳赴日帮助开展日本国家系统能源发展动态与未来发展决策的生态经济量化研究。
-
【广东科技报】国际植物学专家汇聚广州 共促生态科学发展
时间:2012-11-16来源:《广东科技报》A2广东新闻作者:蔡玉冰周飞吴梅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植物区系近20%的植物种类已处于濒危状态。
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全球战略问题,而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焦点又与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植物物种保存紧密相连。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五个分会场进行了13个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
【中国科学报】中外专家广州聚焦植物园建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吴梅)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
会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办,以“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主题。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
植物园则是活植物的博物馆。
这成为植物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模式。
据悉,此次大会分别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举办“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
-
【中国科学报】缘定木兰 魂归天国
20多年来,曾庆文一直从事木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迁地保护、新优园林植物的评价、筛选及选育、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和迁地保护。
还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
担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期间,曾庆文还出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和“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文7篇),参编出版了《中国景观植物》、《中国木兰》、《观赏木兰98种》等专著8部。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地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也魂归木兰园。
-
【羊城晚报】子规啼上木兰花
时间:2012-11-30来源:《羊城晚报》B5半版作者:刘玮宁周飞——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绚丽多姿的华盖木花朵。
华盖木是木兰科中的原始类群,现仅云南存5株大树。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等。
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要和动物抢时间。
为了观察华盖木,他和学生在40余米高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
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
曾庆文,国内知名木兰科植物研究专家。
曾庆文在云南西畴坪寨开展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时。
-
【广东科技报】忘我科研 情归木兰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
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广东科技报】扎根山林28载 守护一片绿洲
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如发现氮沉降可能驱使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以及氮沉降可能威胁热带亚热带区域富氮森林的植物多样性。
此外,莫江明及其团队在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氮沉降的研究中,还发现氮沉降增加可抑制成熟森林土壤CO2的排放。
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管理、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自2002年10月起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研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及其机理,开创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研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