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羊城晚报】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
    时间: 2024-12-26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任海记者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The Innovation Life上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对国内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进行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再野化过程中,人工林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面积约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超8千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通过20年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从1995年起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目前全国已拥有1.23亿公顷生态公益林,人工林占21.43%。中国的人工林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种类和结构单一,以中幼龄为主;林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和地表植被;大量使用外来种;不如天然林结构复杂和功能稳定;较少使用珍稀濒危植物。中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GDP规模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要加强。由于天然林提升空间不如人工林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自然生长加人工干预的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进行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可以调整林冠层种类、林下种类,将外来种更换成乡土种等,再通过种子传播、多层化、多样化实现再野化。在人工林改造为近天然的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要从以植被恢复为主,转向注意动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好是能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过程中,应该利用系统的观点,将工作重点从生态系统尺度转向景观尺度的恢复,注重生态系统间的流通性,恢复生态连通性。探讨基于自然的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水平,增加人工林减缓气候变化的韧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乡土植物、高价值植物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等整体保护;要参考食物链的结构恢复森林中的动物营养级,加大动物生态人才的培养,通过空间规划实现景观尺度的生态廊道的恢复。改造中国的人工林,恢复多样化的群落和顶级动物物种有助于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对30%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高质量恢复的目标。鉴于中国拥有各种类型气候下的大量人工林,在中国开展人工林再野化行动对全球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华南植物园表示其相信人工林的再野化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添全球生态系统福祉。相关研究建议已于近期发表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The Innovation Life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为文章作者。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63/53143986.html?isShare=true
    2025-01-0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是“活化石”也是“国保”!关于伯乐树研究有新发现
    时间: 2024-12-23                    来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伯乐树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进化生物学主要期刊《进化应用》上。东亚亚热带森林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而著称,尤其是其保存了大量的古老孑遗物种,这些孑遗物种因其形态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几乎保持不变而被称为“活化石”。化石记录表明孑遗物种曾经在末次冰期广泛分布,但受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今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对于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物种过去的进化历史以及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适应性程度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据介绍,伯乐树是一种东亚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树种,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该物种的野生种群通常较小而孤立,但分布相对较广,是研究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树种的理想对象。本次研究在获得前人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群体基因组学和景观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伯乐树的历史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结果显示,伯乐树群体可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基因组强烈分化的谱系,这可能与冰期气候波动导致的反复瓶颈有关。同时,研究还发现与生长和缺氧反应相关的基因可能在谱系分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对基因组脆弱性的评估发现,与位于物种分布核心区的种群相比,边缘种群的突变负荷和基因组偏移明显更高。这表明在预期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边缘种群尤其脆弱,面临着更高的局部灭绝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加对伯乐树等濒危孑遗物种的物种形成历史的了解,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2/23/SF13114890e386dc520edc4a00a902a7.html?channel=weixin
    2025-01-0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自何方?研究有新发现
    时间: 2024-12-10                    来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综合类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此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少于陆源有机碳。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本次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地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的必要性。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2/10/SF13051107b6e252fa420a486e9a6611.html?channel=weixin
    2024-12-1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出版
    时间: 2024-12-12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博士邓双文主编的《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上、下册)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封面。研究团队供图南岭山地是我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植物多样性非常高,在保存了大量孑遗类群的同时,就地分化出丰富的地区特有种。南岭山地东起武夷山南端,西抵雪峰山以南的八十里大南山,是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植物区系交会区,具有复杂的植物区系起源和交流。由于南岭山地覆盖地理范围大,区系成分丰富且复杂,但是过往对该区域的植物区系的认识并不充分。所以,对该区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进行系统研究,是进一步开展区系演化和维持机制等相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团队经过10年对广东南岭植物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结合对标本、文献、自然观察数据等区系资料的系统梳理,获得74万条鉴定准确的分布数据,整合分类学研究成果,对南岭山地维管植物进行了编目。记者获悉,该书共收录南岭山地原生维管植物241科1474属6221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其中石松类3科10属55种;蕨类32科103属632种;裸子植物8科27属43种;被子植物198科1334属5491种。本书内容除每个物种的分类及名称信息外,还精选收录了其在南岭山地各县的采集及分布信息,极大提高了科学性与实用性。该书将为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数据,可供植物学、林学及生态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682.shtm
    2024-12-1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获揭示
    时间: 2024-12-05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以我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为对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外来植物入侵对热带珊瑚岛屿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的影响。研究团队供图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李腾腾表示,土壤碳库包括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部分。由于有机碳周转时间相对较短、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调控潜力大,相关研究多关注土壤有机碳。这导致土壤无机碳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强和周转时间长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土壤无机碳的积累过程同样对陆地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在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中,土壤富含大量无机碳。外来植物入侵导致本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减少,降低植物源有机碳的输入,这为研究外来植物入侵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尽管植物入侵已被证明会对土壤碳输入和输出产生深远影响,但其对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清晰认识。因此,理解植物入侵影响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平衡的内在机制,对于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人员以我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为对象,研究了无根藤、飞机草和孪花蟛蜞菊等3种入侵植物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来植物入侵显著降低了本地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但土壤总碳储量并未显著变化,主要由于土壤无机碳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土壤有机碳的减少。此外,外来植物入侵降低了微生物源碳(氨基糖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浓度,但这些微生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在湿季会有所增加;植物入侵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受入侵植物物种和采样季节的共同调控,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是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为热带海岛为应对外来植物入侵和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表示,该研究阐明了外来植物入侵影响土壤碳库的机制,土壤无机碳的增加虽能部分抵消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但土壤有机碳的多功能性却是无机碳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方面。据介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监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长期变化动态,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进而为热带岛屿保护、恢复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bod2.12024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260.shtm
    2024-12-08
    查看详情
  • 【央视总台—中国之声】这些越南竹子 为何用中国专家来命名?
    时间: 2024-12-03                    来源: 《央视总台》中国之声                    作者: 王悦舟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今天的故事我们要从越南的竹子讲起。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温度高、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竹子生长,全国竹林总面积近160万公顷,世界上有1200多种竹子,越南就占了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一。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越南,有一些种属的竹子是以一位中国植物学家的名字命名的。2012年11月,越南植物研究学者陈文进在对越南南部竹类植物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攀援性竹类,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竹亚科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具有重要价值,陈文进将其命名为“念和竹属”(Nianhochloa)。2012年12月,越南林业科学院东北中心的学者阮文寿发现了一个新的牡竹品种,这种竹子在建筑等多个方面有广泛用途,阮文寿将这一品种命名为“念和牡竹”(Dendrocalamus nianhei)。两位越南植物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地给他们的重要发现取了同一个名字,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位共同的老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植物分类研究组原组长、国际竹藤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夏念和教授。夏念和教授第一次来到越南考察是在2003年,二十多年前的越南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但是夏教授却不畏艰苦多次深入当地的深山密林考察植被情况,并且与越南植物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建立了联系,之后两国在植物研究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2005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始招收第一名越南籍博士研究生,到2024年,共计招收17名越南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15名,毕业学生分别在越南科技部、越南科学院、越南国立林业大学、越南大叻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工作,并且多名学生已经担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职务。这些学生中,有六位博士和一位硕士都是夏念和教授培养的,这些学生学习期间在夏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也和夏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回到越南展开科研工作之后,一旦取得成果,他们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并决定以恩师的名字命名这些发现。除了陈文进发现的“念和竹属”和阮文寿发现的“念和牡竹”,越南国立林业大学的副教授武光南也把他发现的一种木兰科含笑属植物命名为“念和含笑”。夏念和教授的名字被用于命名越南多个植物种属,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认可与尊重,更是中越两国在植物研究领域深厚情谊的生动体现。在夏念和教授等一批中国老师的带领下,中越两国除了对竹类资源的发现与保护,还在竹产业发展、竹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两国学界、企业之间的互访与交流,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更推动了市场的拓展与融合。2024年11月中旬,越南国立林业大学举办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叶清和科技外事处副处长余艳、研究员夏念和组成的代表团应邀参加。出席此次校庆活动的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学者,但是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受到了特别的重视,除了与校领导的会见,还参与了该校主持的可持续管理的碳汇交易国际会议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越南国立林业大学,很多领导和学术骨干都曾经到华南植物园学习过,该校的武光南副教授和王维兴讲师又都是代表团中夏念和教授的学生,所以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师生相见更是格外亲热。竹子在东亚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中常用“宁折不弯”来形容竹子所代表的品质,古人也将竹视为文人四友之一,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而在越南文化中,竹子同样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坚韧与忠诚的象征。从传统民间故事到现代文学,竹子贯穿于越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夏念和教授师生所代表的中越在竹子科考方面的合作,让这种文化融合在现代续写了新的篇章,也为中越友好拓展了新的领域。以上就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在当地的观察。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越南记者 王悦舟中国之声《总台记者看世界》栏目通过总台驻外记者视角记录世界风云变幻为您打开“看世界”的窗口《总台记者看世界》每日播出时段中国之声《正午60分》节目首播《新闻进行时》16点时段重播
    2024-12-08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播撒科学种子,点燃科学梦想!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
    时间: 2024-11-27                    来源: 《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为激发同学们的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10至11月期间,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协办的“2024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走进了天河区6所学校,为学生们带去了精彩的植物科普讲座。华南植物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积极走进中小学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普课程及讲座,使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植物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体育西路小学:《神奇的姜》科普讲座刘焕芳博士走进体育西路小学,以姜的谚语作为切入点,把同学们带进了姜的奇妙世界。这场讲座不仅为同学们的科学学习播下了兴趣的种子,还为学校的茶文化及农耕体验活动注入了新活力,使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了植物生长的奥秘,也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索农耕文明和自然环境的关联。汇景实验学校:《探秘果蔬世界》科普讲解朱虹研究员走进汇景实验学校,介绍了中国果蔬概况等多方面内容,设置趣味互动环节,教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果蔬品质。讲座内容让同学们对果蔬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同学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龙口西小学:《水果的奥秘》科普讲解张丹丹高级工程师从科学的视角揭秘了日常生活中关于水果的各种有趣现象,让龙口西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加科学地食用和保存水果,更激发了他们对水果相关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提升了同学们对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逆境中的茶香》科普讲座曾兰亭研究员走进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巧借乌龙茶命名与制作的缘由介绍,使同学们领悟了“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详述了茶叶的种植、历史、分类等基本信息以及茶场环境、特性和制作过程等,拓宽了同学们的茶艺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懂得以科学视角洞察生活中的哲理与规律。奥体东小学:《兰花世界探秘》科普讲座房林副研究员来到奥体东小学,为师生揭开兰花神秘面纱,细致讲解其分类辨认、繁殖策略与环境关联,使学生深刻认识兰花生态保护,体悟科研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天河外国语学校:《作物驯化与人类的生活》科普讲座陈红锋研究员走进天河外国语学校,以作物驯化与人类文明、转基因技术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科普作物驯化历程,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对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阐释,培养了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思维与理性判断能力,为其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1/27/SF129845763c1f10237bdf463abf36ba.html?channel=weixin
    2024-1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水坝建设有助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固持
    时间: 2024-11-21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及氮磷沉积固持及氮磷沉积。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水坝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深度影响的概念图。研究人员供图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黄幸运表示,红树林沉积物对碳固持和氮磷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在调节全球变暖和吸附海洋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农业活动和水产养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水坝开始围绕红树林湿地建设,导致这些区域的土壤和沉积物发生变化。然而,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碳积累和氮磷沉积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王法明团队在珠江口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选取了一个自然红树林湿地(坦头村)和一个被水坝围绕的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公园)进行对比研究。为了明确水坝建设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土壤剖面的210Pb含量,确定了水坝建设前后土壤的沉积深度。此外,研究分析了水坝建设前后土壤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碳、氮、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坝建设之前,两个红树林湿地的碳、氮、磷含量相近。然而,在水坝建设之后,被水坝围绕的红树林湿地的碳、氮、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红树林湿地,表明水坝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以及氮磷的沉积。此外,比较两个红树林湿地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发现,水坝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碳的积累深度,这表明水坝未来将会持续促进碳的积累。本研究强调了滨海管理措施,特别是水坝建设,对红树林湿地碳积累和氮磷污染沉积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发现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4.123341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1/534463.shtm
    2024-1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学者研究发现粗叶榕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时间: 2024-11-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周飞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于慧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Illumina,PacBio HiFi及HiC等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粗叶榕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图谱。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粗叶榕的基因组组装与注释(a. 基因组大小评估;b. Hi-C互作热图;c. 基因组圈图)。研究团队供图粗叶榕又称五指毛桃,为桑科榕属的药食同源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其根部为浅黄色,有香气,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酮类、苯丙素类和多糖等,这些成分在植物的抗病能力、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药用价值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读博士研究生黄伟城表示,目前,对粗叶榕的基因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特定药用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方面。尽管已有部分关于粗叶榕基因组的初步研究报告,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表型特征或叶绿体基因组,对于全基因组的深入解析仍显不足。为此,于慧团队利用Illumina,PacBio HiFi及HiC等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粗叶榕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图谱。其基因组总大小约为297.27Mb,scaffoldN50为19.71Mb,其中94.90%的序列被锚定到了13条染色体上。共注释到132.79Mb的重复元件,占比基因组的44.67%。通过从头预测、转录组测序和同源基因比对共鉴定到28625个蛋白编码基因,并成功获得其中92.39%基因的功能注释信息。论文通讯作者于慧表示,高质量的粗叶榕基因组为解析香豆素等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药用有效成分的品质提升奠定前期基础。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7-024-03376-z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1/533971.shtm
    2024-11-21
    查看详情
  • 【人民日报】携手开展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时间: 2024-11-18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姜晓丹科考队员在秘鲁进行科考时合影。华南植物园供图成片的安第斯皇后凤梨。葛学军摄(人民视觉)中国与秘鲁,虽远隔万里,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道路上大有作为。共同研究珍稀物种的保护、在科研中互相启发、建立国际合作人才队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两国科研人员增进了解、深化合作,取得一项项崭新成果。  在位于广东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新馆一楼第三排的架子上,整齐码放着来自秘鲁的植物标本。  “现在秘鲁标本的馆藏已经达到6300多份,10多年前只有几百份,还都是从其他国家交换来的。”馆长罗世孝拿出一份标本向记者介绍,标本纸上,植物的科属、编号、生长环境、经纬度等信息有清晰记录,“这些标本来之不易,寄来之后,我们都会尽量把信息补充完整。”  一份份标本、一条条记录,不仅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见证了中国与秘鲁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故事。  “共同保护秘鲁的国宝级植物”  罗世孝重点介绍的标本,是被誉为秘鲁国宝之一的安第斯皇后凤梨,这是植物界的明星物种。“此前只在书本上见过,2010年才第一次看见实物,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内心的震撼。”罗世孝说。  安第斯皇后凤梨以秘鲁为主产地,玻利维亚靠近秘鲁边境一侧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到4800米的安第斯高山区。  “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通常稀疏低矮,但是这种凤梨能长到十几米高,连片分布如同森林。”罗世孝说,这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加上当地人采集薪柴以及焚烧开辟牧场,安第斯皇后凤梨面临生存威胁,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安第斯皇后凤梨是世界上现存最为高大的凤梨科植物。”中国科学院南美科考项目负责人、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介绍,为了保护这一植物,中国和秘鲁的科研人员于2010年合作开展相关保护生物学研究,“一开始的研究方向很重要,既然我国和秘鲁的科研人员都对这种珍稀植物感兴趣,不妨以此为起点开展合作,共同保护秘鲁的国宝级植物”。  合作10多年来,葛学军团队与秘鲁的合作伙伴联合发表了多篇论文,涉及安第斯皇后凤梨的基因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由此积累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当地开展这一物种的保护工作。  刘露是葛学军的学生,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今年8月,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发表关于安第斯皇后凤梨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我们利用重测序技术,对来自秘鲁的9个群体共计200个安第斯皇后凤梨个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9个群体间高度分化,群体内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遗传负荷,尽管各群体内部缺乏遗传变异,但平衡选择在维持基因组局部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露解释,简单来说,该项研究就是通过科学手段,表明安第斯皇后凤梨群体的濒危现状和灭绝风险,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发现将为制定安第斯皇后凤梨后续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得到了秘鲁科研人员高度认可。”  “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  时间回溯到2006年。在中国驻秘鲁大使馆的引荐下,秘鲁亚马孙研究所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开展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研究。华南植物园负责承担这项任务。  2008年12月,时任华南植物园主任的黄宏文研究员作为科考队队长,带队到秘鲁考察,那也是葛学军第一次来到这个拉美国家,“飞了20多个小时,到了发现啥都不认识,连行道树都是完全没见过的品种。”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经费有限,葛学军等人每次来科考,都提前与当地科研人员沟通,做好详细计划,不想浪费一分一秒。  科考队去的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队员们每天都面临路线不熟悉、物种不了解、环境不适应等困难。“很多地方当地科考人员都没去过,向导有时也会迷路。”罗世孝说,但再多困难都挡不住大家的工作热情,“早上8点出发,采集植物后,当晚就得处理材料、压好标本并开始烘干,往往要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才能完成。”  虽然路途遥远,语言沟通也不算很顺畅,但对葛学军、罗世孝等植物研究者来说,这里充满了惊喜。“南美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全球30多万种高等植物中,南美拥有超过11万种,比热带非洲和热带亚洲都丰富,且特有水平高。”葛学军说。  “在秘鲁,有许多国内没见过的植物种类,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种类。像玉米、红薯、土豆、番茄、辣椒等,目前在我国广泛种植,但我们种植的是栽培驯化种,其野生亲缘种大量分布在拉美。”葛学军介绍,一些国内需要治理的入侵物种,像原产于南美的水葫芦等,其治理办法也能在科考中得到启发,“对生物研究来说,具有全球眼光很重要,不研究世界,也研究不好自己。”  “合作交流,让秘鲁人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至今,葛学军已经去过秘鲁十几次,从一开始在飞机上很难见到中国面孔,到现在两国科研人员往来频繁、交流合作愈发密切,葛学军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仅是学术研究这么简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交流,让秘鲁人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2009年,华南植物园承办的第一届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热带/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跨国界保护研究及管理研修班”在广州举办,18名来自拉美、非洲及东南亚的科技官员和研究人员来到华南植物园。“参观互访、联合培养学生、开展研讨会等,都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大有裨益。”华南植物园科技外事处副处长余艳介绍,自2009年以来,累计有近百人次的拉美学者和科研人员来参观访问。  增进了解,对于科研团队开展工作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我认为,深入合作始终要以深入了解为前提。”葛学军举例,植物园逐步与多所拉美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联络、签署合作协议,不少学员对其中的牵线搭桥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态保护的研究是长期的,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也需要耐心,打好合作交流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共同挑战。”葛学军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2024-11-18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