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阐述植物与隐存传粉昆虫的协同演化
    时间:2025-02-15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罗世孝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研究阐述了植物与隐存传粉昆虫的协同演化。近日,相关综述文章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Phytologist)。五味子科植物八角和黑老虎的花、果、传粉瘿蚊及人工栽培种群。研究团队供图论文通讯作者罗世孝表示,动植物传粉互惠关系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以及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夜行性昆虫在夜间访花,受到光线条件和人为活动周期的限制很容易被忽视,相对较为隐蔽。夜行性昆虫的传粉服务同样具有很高的科学和应用价值,然而我们对其了解却甚少。罗世孝团队研究发现了五味子科植物与传粉松脂瘿蚊、叶下珠科与叶下珠蛾两类全新的植物与夜间传粉昆虫专性共生系统。进一步研究发现昆虫与植物宿主之间存在物种特化的传粉-寄生互作关系,并且这种特化关系在物种内种群间存在一定的波动,形成地理尺度上马赛克式的动植物互作关系。五味子科植物-瘿蚊和叶下珠科植物-叶下珠蛾系统中动植物的互作模式、协同适应、协同系统发生、互惠起源、协同演化机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供图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郝凯表示,文章综述了两种新兴的隐存的专性传粉系统中动植物的互作模式、协同适应和协同演化机制,提出相关研究对农业与医药的重要价值,为研究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演化提供了新视角。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20450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8773.shtm
    2025-02-16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加入“动物多样性”考虑,中国人工林改造迈入新阶段
    时间:2025-01-23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发表《TheInnovationLife》论文,表示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目前我国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的生存需求。他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在野化过程中,人工林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面积约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超8千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通过20年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从1995年起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目前全国已拥有1.23亿公顷生态公益林,人工林占21.43%。中国的人工林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种类和结构单一,以中幼龄为主;林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和地表植被;大量使用外来种;不如天然林结构复杂和功能稳定;较少使用珍稀濒危植物。中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GDP规模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要加强。由于天然林提升空间不如人工林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自然生长加人工干预的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科技创新,改造中国人工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可以调整林冠层种类、林下种类,将外来种更换成乡土种等,再通过种子传播、多层化、多样化实现再野化。在人工林改造为近天然的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要从以植被恢复为主,转向注意动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好是能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过程中,应该利用系统的观点,将工作重点从生态系统尺度转向景观尺度的恢复,注重生态系统间的流通性,恢复生态连通性。探讨基于自然的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水平,增加人工林减缓气候变化的韧性。建议中提及,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乡土植物、高价值植物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等整体保护;要参考食物链的结构恢复森林中的动物营养级,加大动物生态人才的培养,通过空间规划实现景观尺度的生态廊道的恢复。改造中国的人工林,恢复多样化的群落和顶级动物物种有助于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对30%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高质量恢复的目标。研究人员表示,鉴于中国拥有各种类型气候下的大量人工林,在中国开展人工林再野化行动对全球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相信人工林的再野化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添全球生态系统福祉。”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1/23/SF132749018d5f1909cb0347058cba58.html?channel=weixin
    2025-02-16
    查看详情
  • ​【粤学习】让香蕉宝宝面对“冷胁迫”不再害怕?华南植物园这项研究给出答案
    时间:2025-01-17                 来源:粤学习                作者:王子瑜 周飞    香蕉是世界上产量和贸易量最大的水果,作为热带亚热带作物,香蕉对低温十分敏感,极易发生冷害。主要症状为果皮褐变、果肉硬化、严重时果实将无法正常后熟,导致失去商品价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果蔬保鲜技术研发与利用团队了解到,冷胁迫是指低温(0℃至15℃)和冷冻(0℃以下),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采后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冷胁迫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和蛋白质、降解细胞壁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经过研究发现,miR528-PPO模块是冷胁迫下导致香蕉褐变的重要调控因子,miR528可以通过抑制PPO表达和酶活性,减少果皮中ROS代谢和膜损伤,从而增强香蕉的抗寒性。    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园艺学高水平期刊MolecularHorticulture(《分子园艺‌》)上。华南植物园孔祥锦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朱虹副研究员和屈红霞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蒋跃明研究员、段学武研究员、云泽副研究员、单幼霞博士和硕士生彭宽等参与相关研究。同时,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TamasDalmay教授参与合作研究。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国际访问学者等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果蔬保鲜技术研发与利用团队研究发现香蕉基因组中大多数MaSPL受冷胁迫抑制。团队经过分析鉴定并初步验证了香蕉基因组中58个SPL基因,其中40个SPL可以被miR156靶向并且大多数在低温胁迫下下调,香蕉中miR528-MaPPO冷响应模块受到miR156靶向SPL转录因子的调节,并且miR156c-MaSPL4模块也对冷胁迫有响应。miR156c的瞬时过度表达通过降低MaSPL4和miR528的表达导致更严重的寒冷表型。相反,STTM-miR156c沉默和OE-MaSPL4中褐变减轻样品。    结果表明,miR156c-MaSPL4模块可以通过调节miR528-MaPPO模块和多个其他途径介导香蕉的低温反应,这为TF和miRNA之间的串扰提供了证据,可用于香蕉的分子育种,增强香蕉果实耐寒性。   该研究揭示了相对独立于CBF/DREB1(C-repeatbindingfactor/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1)经典信号通路外的一条新的冷应激途径,丰富了香蕉冷害的分子机制,同时为培育抗冷香蕉品种提供了靶标分子。    报道链接:https://xapp.southcn.com/node_fb07388412?temp=1&k=5c177056f8
    2025-01-26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揭示细胞分裂素促进檀香心材次生代谢物积累的调控机制
    时间:2025-01-12                 来源:《广东科技报》粤科网                 作者:陀艳 周飞    檀香(Santalumalbum L.)堪称檀香木,是世界上最贵的木本植物之一,素有“液体黄金”之称,其经济收益是其它林木的5-10倍。檀香心材的形成(俗称“结香”),伴随着精油在此处的生物合成与积累;从其中提取的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檀香醇和β-檀香醇,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在自然条件下生长,檀香约需6-8年开始形成心材,30-40年才具经济收益。随着人们对天然香料和药材需求的增加,如何提高檀香心材中精油及其它次生代谢物的产量成为了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新华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合作研究揭示了细胞分裂素促进檀香心材次生代谢物积累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诱导子,不仅激活了形成层分化形成心材,也促进了檀香茎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外源细胞分裂素诱导的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酚类、黄酮类以及木脂素和香豆素等,具有抗菌与抗肿瘤活性,与天然心材中检测到的主要化合物类似,这些天然产物在工业和制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分裂素通过与茉莉酸和乙烯等其它激素相互作用,在介导精油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提高檀香心材中精油及其它次生代谢物的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理解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外源激素诱导树种心材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檀香心材的香气和颜色调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2025,223:120285)(《工业作物和产品》)上。华南植物园张新华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熊玉萍副研究员,研究生王雨晴、吴楚婷,TeixeiradaSilvaJaimeA.博士、马国华研究员参与研究工作。    报道链接:https://www.gdkjb.com/view-21286.html
    2025-01-26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
    时间:2024-12-26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任海记者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TheInnovationLife上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对国内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进行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再野化过程中,人工林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面积约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超8千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通过20年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从1995年起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目前全国已拥有1.23亿公顷生态公益林,人工林占21.43%。中国的人工林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种类和结构单一,以中幼龄为主;林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和地表植被;大量使用外来种;不如天然林结构复杂和功能稳定;较少使用珍稀濒危植物。中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GDP规模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要加强。由于天然林提升空间不如人工林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自然生长加人工干预的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进行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可以调整林冠层种类、林下种类,将外来种更换成乡土种等,再通过种子传播、多层化、多样化实现再野化。在人工林改造为近天然的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要从以植被恢复为主,转向注意动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好是能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过程中,应该利用系统的观点,将工作重点从生态系统尺度转向景观尺度的恢复,注重生态系统间的流通性,恢复生态连通性。探讨基于自然的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水平,增加人工林减缓气候变化的韧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乡土植物、高价值植物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等整体保护;要参考食物链的结构恢复森林中的动物营养级,加大动物生态人才的培养,通过空间规划实现景观尺度的生态廊道的恢复。改造中国的人工林,恢复多样化的群落和顶级动物物种有助于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对30%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高质量恢复的目标。鉴于中国拥有各种类型气候下的大量人工林,在中国开展人工林再野化行动对全球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华南植物园表示其相信人工林的再野化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添全球生态系统福祉。相关研究建议已于近期发表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TheInnovationLife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为文章作者。    报道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63/53143986.html?isShare=true
    2025-01-0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是“活化石”也是“国保”!关于伯乐树研究有新发现
    时间:2024-12-23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伯乐树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进化生物学主要期刊《进化应用》上。东亚亚热带森林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而著称,尤其是其保存了大量的古老孑遗物种,这些孑遗物种因其形态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几乎保持不变而被称为“活化石”。化石记录表明孑遗物种曾经在末次冰期广泛分布,但受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今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对于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物种过去的进化历史以及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适应性程度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据介绍,伯乐树是一种东亚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树种,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该物种的野生种群通常较小而孤立,但分布相对较广,是研究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树种的理想对象。本次研究在获得前人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群体基因组学和景观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伯乐树的历史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结果显示,伯乐树群体可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基因组强烈分化的谱系,这可能与冰期气候波动导致的反复瓶颈有关。同时,研究还发现与生长和缺氧反应相关的基因可能在谱系分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对基因组脆弱性的评估发现,与位于物种分布核心区的种群相比,边缘种群的突变负荷和基因组偏移明显更高。这表明在预期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边缘种群尤其脆弱,面临着更高的局部灭绝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加对伯乐树等濒危孑遗物种的物种形成历史的了解,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2/23/SF13114890e386dc520edc4a00a902a7.html?channel=weixin
    2025-01-0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自何方?研究有新发现
    时间:2024-12-10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作者: 黄岚 周飞记者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对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综合类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此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少于陆源有机碳。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本次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地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的必要性。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12/10/SF13051107b6e252fa420a486e9a6611.html?channel=weixin
    2024-12-1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出版
    时间:2024-12-12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博士邓双文主编的《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上、下册)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封面。研究团队供图南岭山地是我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植物多样性非常高,在保存了大量孑遗类群的同时,就地分化出丰富的地区特有种。南岭山地东起武夷山南端,西抵雪峰山以南的八十里大南山,是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植物区系交会区,具有复杂的植物区系起源和交流。由于南岭山地覆盖地理范围大,区系成分丰富且复杂,但是过往对该区域的植物区系的认识并不充分。所以,对该区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进行系统研究,是进一步开展区系演化和维持机制等相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团队经过10年对广东南岭植物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结合对标本、文献、自然观察数据等区系资料的系统梳理,获得74万条鉴定准确的分布数据,整合分类学研究成果,对南岭山地维管植物进行了编目。记者获悉,该书共收录南岭山地原生维管植物241科1474属6221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其中石松类3科10属55种;蕨类32科103属632种;裸子植物8科27属43种;被子植物198科1334属5491种。本书内容除每个物种的分类及名称信息外,还精选收录了其在南岭山地各县的采集及分布信息,极大提高了科学性与实用性。该书将为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数据,可供植物学、林学及生态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682.shtm
    2024-12-1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获揭示
    时间:2024-12-05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以我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为对象,研究揭示了植物入侵影响热带珊瑚岛土壤碳库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外来植物入侵对热带珊瑚岛屿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的影响。研究团队供图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李腾腾表示,土壤碳库包括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部分。由于有机碳周转时间相对较短、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调控潜力大,相关研究多关注土壤有机碳。这导致土壤无机碳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强和周转时间长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土壤无机碳的积累过程同样对陆地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平衡至关重要。在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中,土壤富含大量无机碳。外来植物入侵导致本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减少,降低植物源有机碳的输入,这为研究外来植物入侵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尽管植物入侵已被证明会对土壤碳输入和输出产生深远影响,但其对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相互作用尚缺乏清晰认识。因此,理解植物入侵影响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平衡的内在机制,对于热带珊瑚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人员以我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为对象,研究了无根藤、飞机草和孪花蟛蜞菊等3种入侵植物对土壤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来植物入侵显著降低了本地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但土壤总碳储量并未显著变化,主要由于土壤无机碳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土壤有机碳的减少。此外,外来植物入侵降低了微生物源碳(氨基糖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浓度,但这些微生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在湿季会有所增加;植物入侵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受入侵植物物种和采样季节的共同调控,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是关键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为热带海岛为应对外来植物入侵和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表示,该研究阐明了外来植物入侵影响土壤碳库的机制,土壤无机碳的增加虽能部分抵消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但土壤有机碳的多功能性却是无机碳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养分循环和水分保持方面。据介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监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长期变化动态,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进而为热带岛屿保护、恢复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bod2.12024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260.shtm
    2024-12-08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