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绿化有新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的方法”近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隧道洞口主要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形式。 采用端墙式隧道洞口时,为削弱大面积硬质表面对司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立体绿化成为减少司机视觉冲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立体绿化多采用攀援藤本植物,但要求攀援植物必须抗力性好、生命力强和耐干旱。 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攀援植物都不是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最理想的立体绿化植物。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方法:将白花油麻藤的种子用水浸泡至发胀,播种于苗床上,播后覆土并覆盖稻草,淋水护养。 时间: 2012-7-31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的方法”近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在高速公路经过山区时,为减少对山体的大开挖,保护沿线生态,多采用隧道通过。隧道洞口主要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形式。采用端墙式隧道洞口时,为削弱大面积硬质表面对司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立体绿化成为减少司机视觉冲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立体绿化多采用攀援藤本植物,但要求攀援植物必须抗力性好、生命力强和耐干旱。目前,端墙式隧道洞口绿化有采用爬墙虎等植物,但爬墙虎属多年生落叶藤本,叶片冬天会枯萎凋落而使端墙式洞口墙体裸露,褐色的根也会裸露出来,显得杂乱无章。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攀援植物都不是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最理想的立体绿化植物。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方法:将白花油麻藤的种子用水浸泡至发胀,播种于苗床上,播后覆土并覆盖稻草,淋水护养;待苗高6~8厘米时移出转入营养杯中,置于遮荫网下,淋水护养;雨季时,将培养好的袋苗移植到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两侧种植,松土浇水护养,在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墙体上安装一层网,使白花油麻藤沿网攀援生长。
     
     该发明采用的白花油麻藤生长速度极快,两年即可爬满一座10米高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绿化成功率高,便于操作,易于推广应用,绿化效果优良,能迅速达到绿化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不但能吸收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而且无须特别护理,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绿化。
     
     《中国科学报》 (2012-07-31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开展“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
    ——神奇的植物之旅。 任海研究员讲解热带雨林空中花园。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在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廖景平研究员、杜志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三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南极北极高山植物、奇花异果及水下植物等,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学生们普及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态恢复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回归、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乔木整树蒸腾作用野外测定实验”、“能源植物的未来发展”、“姜目植物分类基础实验”三个科学小课题研究。 在能源植物专类园,吴国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能源植物及国内外对于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成果。  时间: 2012-7-20  来源: 《广东科技报》15 南粤科普  作者: 周飞 李碧秋
     —— 神奇的植物之旅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在华南植物园举行,来自北京市三十五中的71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体验了一次神奇的植物之旅。
     走进自然科学的殿堂
     本次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旨在通过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为目标,为青少年提供走进自然科学殿堂的机会。学生可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近距离接触难得一见的大型科学仪器,与著名的科学家现场互动交流,从中感受到前沿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最新的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先进的科学仪器等,都为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团队精神、协作互助及环保意识等;也将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任海研究员讲解热带雨林空中花园
     专家讲得趣学生听得爽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在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廖景平研究员、杜志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三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南极北极高山植物、奇花异果及水下植物等,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学生们普及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态恢复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回归、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专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同学们在辨认植物的同时,掌握植物学、环境学方面的知识。
     我也动手作试验
     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乔木整树蒸腾作用野外测定实验”、“能源植物的未来发展”、“姜目植物分类基础实验”三个科学小课题研究。在小青山野外样地,赵平研究员向同学们讲解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测定叶片蒸腾作用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安装探针、连接设备、运行软件直至输出数据等全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完成科学实验报告。在能源植物专类园,吴国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能源植物及国内外对于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成果。在姜园,来自美国的Tom教授用英文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们讲解姜目八大科的植物特征及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通过科学小课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7月10日下午,来自香港的14名学生也加入到夏令营队伍中。他们一起在华南植物园科普信息中心互动实验室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数码显微镜操作,观察植物的细胞、花粉、叶片、花朵、果实,昆虫的复眼结构等微观世界。通过体验,比较两种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工作原理差异等。在植物艺术制作室,同学们相互合作进行植物押花制作,完成一幅美丽的作品。在温室草坪,专业教练带领同学们进行团队拓展训练,“连体赛跑”、“黄金罗盘”、“密码传递”、“团队在哪里”游戏,考验大家的合作精神、默契程度、信任度、组织力和执行力。同学们从游戏中感悟个人或集体、成功与失败、付出和收获的意义,游戏结束后还不断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酱油工业下脚料可制备香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利用酱渣生物酶解制备热反应香精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香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酱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酱油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酱渣是酱醅浸淋酱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潜力。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酱渣为原料,对酱渣进行内切蛋白酶水解、外切蛋白酶水解和糖苷酶水解,然后将这些酶失活后,溶液经膜分离,再将透过液浓缩,加入糖和氨基酸进行热反应,从而制备获得香精。 时间: 2012-7-23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利用酱渣生物酶解制备热反应香精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香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酱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酱油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酱渣是酱醅浸淋酱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许多地区将酱渣作为工业垃圾进行处理,资源浪费极为严重。若能对其实现回收利用,不仅可有效防止资源流失,还能避免环境污染。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酱渣为原料,对酱渣进行内切蛋白酶水解、外切蛋白酶水解和糖苷酶水解,然后将这些酶失活后,溶液经膜分离,再将透过液浓缩,加入糖和氨基酸进行热反应,从而制备获得香精。
     
     据悉,该发明所制备的香精酱香、酯香浓郁,色泽光亮,香气醇正,风味突出。
     
     
     《中国科学报》 (2012-07-23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濒危植物珙桐回归保护区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回归启动仪式”近日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成功回归八大公山。 此项目由国际植物保护联盟(BGCI)资助,湖北民族学院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韦先娥指出,使珙桐回归自然是该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次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对该保护区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珙桐的保护是BGCI在中国资助的多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回归项目之一。 约有2000株珙桐分别回归到湖北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中。 时间: 2012-5-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回归启动仪式”近日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成功回归八大公山。
     
     此项目由国际植物保护联盟(BGCI)资助,湖北民族学院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BGCI中国项目负责人文香英表示,此次活动既是一次物种回归启动仪式,也是一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升科学发展的努力。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韦先娥指出,使珙桐回归自然是该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次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对该保护区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一定会做好珙桐回归后的管理、抚育工作,让珙桐这一珍稀植物在八大公山保护区得到更好的繁衍。”
     
     据介绍,珙桐为我国特有树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滇等省的部分山区,八大公山保护区为珙桐植物分布中心。近年来,地质变迁、气候环境改变以及人为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使珙桐的生境不断恶化,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珙桐面临灭绝的危险。
     
     珙桐的保护是BGCI在中国资助的多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回归项目之一。项目实施三年来,成功解决了珙桐的繁殖问题;在迁地保育方面,已建立1000平方米的珙桐苗圃,保育幼苗一万多株;约有2000株珙桐分别回归到湖北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中。
     
    《中国科学报》 (2012-05-15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桂海木改变花部特征吸引访花者
    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 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综合征,即一系列反映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 茜草科的桂海木是我国广西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 其花冠粉红色、细长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一系列特征与典型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似。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育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生谢佩吾在导师张奠湘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对桂海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 除产生大量的花粉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他的补偿机制,来适应新的传粉者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部、较长的花寿命等。 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系统与进化学报》。  时间: 2012-5-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综合征,即一系列反映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在该理论基础上,不少生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的传粉者可根据其花部特征来预测。
     
     茜草科的桂海木是我国广西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其花冠粉红色、细长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一系列特征与典型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似。据此推测,桂海木很可能是由蝶类传粉。
     
     情况果真如此吗?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育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生谢佩吾在导师张奠湘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对桂海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发现,桂海木的有效传粉者是蝇类和蜂类。蝶类极少访花,偶尔的访花行为表明它们被桂海木所吸引,而并不丰富的花蜜使它们记住了访花的结果,从而失去继续访花的兴趣。
     
     研究人员据此推测,蝶类可能是桂海木最初的主要传粉者,而一些未知的历史原因使得蝶类在桂海木的分布区内消失。失去了传粉者的桂海木为了吸引新的搭档,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产花粉而非花蜜上,这样的变化大受蜂类、蝇类等短喙访花者的欢迎。它们以花粉为食,同时又填补了桂海木传粉者的空缺。
     
     除产生大量的花粉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他的补偿机制,来适应新的传粉者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部、较长的花寿命等。
     
     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系统与进化学报》。(李洁尉 周飞)
     
     
    《中国科学报》 (2012-05-11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华南植物园举办“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
    时间:2012-4-27来源:《广东科技报》4综合新闻作者:周飞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 时间: 2012-4-27  来源: 《广东科技报》4 综合新闻  作者: 周飞 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参加本次科普活动的孩子均来自外来工贫困家庭,他们由于父母工作忙及经济原因,很少有外出游玩的机会。本次的公益科普亲子游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阳光,与各种花花草草亲密接触。大家都觉得这种寓教于游的科普活动很有意义,既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愉悦身心,又从中学到了不少植物知识,家长们也很享受和孩子一起出游赏花的亲近机会。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冬樱花绽放华南植物园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 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 时间: 2012-3-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5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其中冬樱花在华南植物园的生长表现良好,适应性较强,已经开花。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
     
     冬樱花是蔷薇科樱属的落叶乔木,又名高盆樱桃,高3~25米,花先叶开或同时开放,开花期为冬季,在广州的花期为2月上旬至下旬。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常见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本报讯(记者黄蓉芳)你知道吗,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据领衔这项研究的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介绍,花榈木是华南地区极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疼痛及骨流失疾病治疗的中草药。 可减少传统抗癌药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花榈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可以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 荔枝核也能抗癌。 华南的常见植物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抗癌“战士”。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荔枝核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肺腺癌、肺癌、宫颈癌和肝癌的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若在动物或人体体内得到证明,即可证明荔枝核有抗癌作用,并可成为研制抗癌新药的天然产物。 时间: 2012-2-21  来源: 《广州日报》AⅡ8  作者: 黄蓉芳


      花榈木是华南极常见的植物(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黄蓉芳) 你知道吗,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记者从华南植物园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资助下,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在抗癌天然产物的发现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花榈木的活性成分可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
     据领衔这项研究的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介绍,花榈木是华南地区极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疼痛及骨流失疾病治疗的中草药。在华南地区野外可以经常看到,人工植物也不少。
     可减少传统抗癌药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花榈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可以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
     邱声祥说,基于凋亡机制的传统抗癌药物是一种广谱的细胞毒,既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好细胞,“而导致细胞自噬死亡,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让癌细胞‘自杀’,却不会伤害人体内的好细胞。”
     邱声祥说,目前关于花榈木这种可导致癌细胞自噬死亡的功效研究,已是一种机制研究方法,已经到了临床试验的中早期研究,也就是说,已经进入了新药研究的层次。
     邱声祥进一步解释,目前基于凋亡机制的抗癌药物,由于过量使用而产生的普遍“耐药性”已引起医药界广泛关注,而诱导自噬的抗癌药物才刚刚兴起,一旦通过临床试验获准上市,无论是单独使用或与凋亡类抗癌药联合使用,将可大大减少耐药性而增强疗效,花榈木“自噬”抗癌活性成分的发现,无疑为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新闻链接:
     荔枝核也能抗癌
     华南的常见植物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抗癌“战士”。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荔枝核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肺腺癌、肺癌、宫颈癌和肝癌的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若在动物或人体体内得到证明,即可证明荔枝核有抗癌作用,并可成为研制抗癌新药的天然产物。
    2013-02-01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内外兼修练就“生态拳”
    鼎湖山的资深导游梁月乔觉得鼎湖山的空气越来越好。 ”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当年还是个小伙子。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俊浩以及管护科的员工们不得不高度戒备。 “我本人在做鼎湖山的护林防火几十年。 Frank与鼎湖山的交往开始于2008年5月的一封邮件。 “鼎湖山是研究的沃土。 鼎湖山已经烙印在他心上。 “我看重鼎湖山的前途。 ”蕉园村的村民把鼎湖山称为蕉园村“村肺”。 村里有条祖上留下来不成文的规定:蕉园村人进鼎湖山干活、靠砍树等赚钱是不吉利的。 时间: 2012-5-10  来源: 《科学新闻》5月号 80-84页  作者: 王晨绯 郑千里
    北纬23°10′,东经112°31′。这里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宝石”。传说这里曾经是“少林十虎”之一方世玉苦练拳术之地。今天,鼎湖山这个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科学家们修练“学术”之地。
    北回归线嵌碧绿
    “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我的兴奋指数达到五颗星。”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杨立对本刊记者说。在鼎湖山采了一整天的蝴蝶标本后,每立方厘米高达105600个负氧离子此刻让他一洗疲惫。这一天,他和老师、同学在蝴蝶谷捕获了近60种蝴蝶。
    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在北回归线附近陆地沙漠和干旱草原地貌群中明媚地存在,林壑深深,泉溪淙淙。
    蝴蝶谷是鼎湖第一景。湖中有岛,岛后有山,山中有谷,谷中有泉,山涧两旁蝶舞翩跹。故有对联称:“湖在天山岛在湖中屈子登临好问天,蝶在梦中人在蝶中庄生到此疑入梦。”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及丰富的过渡植被类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格局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基地。这里地处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州边缘,使得人类频繁的农业、工业、旅游活动对森林的影响易于暴露,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参照研究也极为便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们,50年前就在这里寻得一片碧绿,既做科研,也行管理之责。
    作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目前也是唯一隶属于中科院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诞生的鼎湖山享有了独一无二的科研“待遇”。
    来自中科院以及广东省各方的科研力量先后完成了鼎湖山站区地质、地貌、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数量、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的本底调查工作,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森林永久观测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和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完成绘制了站区地质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森林植被图等,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长期的科研积累结出了硕果。2006年,该保护区研究员周国逸等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以鼎湖山25年观测数据为基础,凝炼出“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观点,震动了国内外生态学界。该研究成果有力地冲击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衡理论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看法,并催生了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该研究成果曾被评为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鼎湖山的资深导游梁月乔觉得鼎湖山的空气越来越好。细心的她翻查资料发现,50年前,整个保护区除了庆云寺周围是自然林,其他地方大都是针叶林;50年后,针叶林已经被改造成生态效益更好的针阔混交林。
    “保护区成立后,针对荒山和马尾松林进行林分改造的研究和试验,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对60余个树种进行了种苗繁育和造林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荷木、锥栗和藜蒴,不仅用于鼎湖山周边荒山造林绿化和林分改造,而且被当地林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同时,成功引种驯化了300多种资源植物。”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当年还是个小伙子。
      “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最早,来这里旅游本身看的就是生态和环境。但凡我们搞活动,都要咨询管理局,就生态旅游开展合作,比如导游的科普培训。”鼎湖旅行社总经理董植森经常会到管理局坐坐。
    鼎湖山管理局坐落在鼎湖山脚,要通过一段逶迤的山路,才能到达宝鼎园、庆云寺等游客集中点,这条山路就像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之路,充满了曲折。
    曲折逶迤谱发展
    虽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原因,鼎湖山一直没有完整的“出身证明”。直到1996年,时任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的孔国辉提出,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长远发展出发,必须着手解决鼎湖山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共同努力,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下达《关于确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复函》,确认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1956年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使鼎湖山自然保护与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时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鼎湖山树木园主任的何绍颐,力推鼎湖山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促使鼎湖山步入国际行列。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特殊的隶属体制关系,使得鼎湖山申请国家经费投入的渠道一路坎坷。鼎湖山人只好一方面厉行节约,另一方面努力筹措资金。
    捉襟见肘,人员招聘就必须谨慎,今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在考虑是否招聘新人。保护管理工作较为繁重,考评和职称又得按中国科学院的有关规定,这成为困扰管理局许久的问题。
    “以前我们管理体系的考核以科研为主,那时大家都专心做科研。黄宏文主任在前些年走马上任后不久,向我们提出能否做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研究。作为最年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找出自己的优质资源;作为新一辈鼎湖山人,应该是从科学的知识背景去研究管理,否则就仅仅是个‘看山’的人。”管理局的局长助理欧阳学军说。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下辖森林1155公顷,20名管护人员除了把守8个全天候值班监护管护点外,还需要派出巡逻小组沿保护区周边巡查。人手紧缺,执勤任务繁重。
    “今年清明节当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踏青者达10000多人次,祭祖者达1200多人次。”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俊浩以及管护科的员工们不得不高度戒备。
    “那些天大家都是全天工作状态,早上七点到位,中午在野外就餐,晚上很晚还在巡查。两位当地的同事吃完午饭才匆匆忙忙去‘拜山’,一个小时就回了。”刚好被记者碰到的管护科科长孙涛一脸疲惫地说。4月3日晚,保护区一公里外出现火情,他火急火燎地奔赴现场,密切关注火势是否有蔓延到区内的危险,随时待命。
     这支高效的护林防火队伍已经更换了好几代人。“大跃进”到“文革”期间,鼎湖山树木园的早期负责人黄吉祥,一身正气,凭意志和勇气战胜了砍伐的刀斧;长期担任护林队长的谢福七,忠于职守,得罪了不少人,险遭活埋,死里逃生。
    “我本人在做鼎湖山的护林防火几十年。国家在鼎湖山搞生态保护的科研,与群众也有密切关系。春节、中秋节前,我都要与黄主任在会上说上几个钟头,每年都到现场讲:‘无鼎湖山,农民无水饮、无饭吃’。使群众认识到防火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关系,使群众形成一种自觉性。”谢福七回忆。
    在鼎湖山,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英雄的故事。这么多的故事,汇集成保护区工作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前进之路。
    青山似欲留人住
    美国马歇尔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Ecology的副主编Frank S. Gilliam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能见到古老的鼎湖山原始森林,以至说分别的时候他用了“艰难”这个单词,他甚至亲昵地称莫江明研究组“ my team”。
    Frank与鼎湖山的交往开始于2008年5月的一封邮件。鲁显楷博士与导师莫江明研究员在研究中观点有些不同,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鲁显楷查阅了大量文献。Frank是国际著名的氮沉降专家,鲁显楷试着写了封邮件给他,没想到马上得到回信。来来回回十几封信之后,他给远在美国的教授留下深刻印象。
    “Frank在论文提炼以及算法交流上,给了我重要的指导,我邀请他来鼎湖山访问。”鲁显楷在2008年博士毕业前向Frank发出了邀请。
    在导师莫江明眼中,小鲁是个对研究很有兴趣、刻苦、耐劳的孩子。
    2003年,鲁显楷读博来到鼎湖山,这才知道森林可以长得这样郁郁葱葱。看到这一片绿色,他所有的辛苦和怨言顷刻化为乌有。
    “鼎湖山是研究的沃土。同一块区域存在着400年的成熟林、混交林、季风林三种类型,太难得了!另外,50多年的混交林也没有被砍伐过。”鲁显楷一语道出鼎湖山的珍贵之处。
    目前,他留下来工作,在鼎湖山脚下的农民那里租了套房子,在鼎湖山驻扎下来,作“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莫江明在氮沉降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30多年。1984年,他大学毕业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通过合作项目认识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布朗教授。1991年,本来抱着不归心态出去读硕士的他,在三年半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鼎湖山的科学意义,毕业后选择了回到鼎湖山。1997年氮沉降的论文被SCI 收录。2002年,莫江明拿到国家自然基金17万元的资助。同年,华南植物园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序列,莫江明又拿到研究所层“面对前沿项目”的支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魏平,一提及鼎湖山便一往情深。在鼎湖山工作的日子里,他几乎爬遍了这里每座山,曾经“闭关”在原始森林中做“样地调查”两个月的他,笑称自己是“山大王”。交谈中,他屡次提及保护和利用好鼎湖山的重要性。
    鼎湖山已经烙印在他心上。
    同样将鼎湖山看得极为珍重的,还有管理局唯一的“80后”陈银洁。
    “那时候很多同学都留在广州。当班主任老师在Q群上发招聘信息的时候,我就去报名了,那时觉得自己也挺喜欢植物,就很高兴地来了。”陈银洁似乎醉在这酽酽的绿中。
    若不是亲眼见到陈银洁挺身制止深夜偷渔者的一面,这个活泼善良的小姑娘留给人的恐怕都是温婉可人的印象。
    “我受刘莉老师的影响很大,我们经常一起制止这种非法行为。” 陈银洁她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有责任感,只是感到无形中已融入一种氛围:无论如何,保护鼎湖山这一“圣山”的工作不能有一点闪失。
    内外兼修护生态
    这种氛围应该就是叫“文化”的东西。
    早在400年前,鼎湖山上的庆云寺就已晨钟暮鼓。某种意义上,佛教文化对鼎湖山庆云寺周边森林群落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前,“老革命”黄吉祥像丰碑一样告诉人们该怎样去保护森林。囿于饥荒年代,颠沛流离,第一代鼎湖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将鼎湖山的森林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为什么那个生态意识贫乏的年代会有这样主动的意识?
    “我看重鼎湖山的前途。虽然受了这么多冲击,但我依旧满足。我们犹如是在弹唱‘步步高’。这里曾有我的一份工作,就有我的一份思想。”早已退休的护林员谢福七朴实又直白。
    改革开放初期,闯劲十足的第二代鼎湖山人北上北京,带着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批示,力挽狂澜,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从狂热的旅游和建设热潮中挽救出来。
    勤勉的第三代鼎湖山人,更延续和弘扬着前辈们忠于职守的精神。
    记者偶然听说黄忠良研究员的一个小插曲:熟悉的人都觉得黄忠良温良恭俭让,但如果有人想要打保护区树木的主意,黄忠良则是“零容忍”。每一次植物园的草木移动搬迁,黄忠良也必定会到现场一一叮嘱。
    在他的带领下,鼎湖山的科研产出和保护区建设管理向前迈出一大步。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大会上,黄忠良研究员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
    有鼎湖“山主”之称的蕉园村,村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树木是大自然留给蕉园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个村民都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她。
    蕉园村的村民梁锦赞父亲曾是蕉园村村长,以前曾做过鼎湖山的生态旅游,“我们都很尊敬在自然保护区里工作的科学家,他们很多年以前就指导种植一些阔叶林。阔叶林的叶片厚实,比起针叶林,不太容易引起山火。还有,我们村即使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年人,也都懂得什么是森林里的负离子。”
    蕉园村的村民把鼎湖山称为蕉园村“村肺”。而村里流传的鼎湖山山脉成龙的走形,更是添加了一丝神秘。村里有条祖上留下来不成文的规定:蕉园村人进鼎湖山干活、靠砍树等赚钱是不吉利的。
    另外,鼎湖区文化局、妇联、工会等常常和保护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相关活动,促进人们自然保护意识的形成。肇庆市政府专门请人谱写了一曲《鼎湖之歌》,组织市民积极学习传唱。在当地,甚至小学生对鼎湖山的保护动物都耳熟能详,并且主动保护意识很强。
    “来周边买房的人都是冲着这里的植物和水。鼎湖山的保护是他们(中科院)的功劳,没有他们保护生态植物,也不可能有现在的鼎湖山。”梁锦赞说。

    (原载于《科学新闻》 2012年5月号)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四个兰花新品种获国际登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培育出四个兰花新品种,并于近日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成功登录。 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是世界上唯一的、权威的兰花新品种登录机构,只登录首次育成的兰花属间和种间杂交种。 据介绍,杂交不亲和是兰花杂交育种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四个杂交种的育成为兜兰属的种间杂交、火焰兰与小花万带兰的属间杂交、火焰兰与五唇兰的属间杂交奠定了基础,并从亲本选择的角度为兰花新品种培育开辟了新方向。 时间: 2012-07-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培育出四个兰花新品种,并于近日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成功登录。
     
    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是世界上唯一的、权威的兰花新品种登录机构,只登录首次育成的兰花属间和种间杂交种。上述四个兰花新品种分别为红宝石、云之君、蓝精灵和白蝴蝶。其中,蓝精灵由中华火焰兰和小花万带兰杂交而来,白蝴蝶由菲律宾火焰兰和五唇兰杂交而来,均是属间的杂交种。
     
    据介绍,杂交不亲和是兰花杂交育种中常见的问题之一。科研人员利用胚拯救技术(早期胚培养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这四个杂交种的育成为兜兰属的种间杂交、火焰兰与小花万带兰的属间杂交、火焰兰与五唇兰的属间杂交奠定了基础,并从亲本选择的角度为兰花新品种培育开辟了新方向。本报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2-07-10 A4 综合)
    2013-01-1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