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科技日报】我国科学家发现奇特兰科新属种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 — 5千万年。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目前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仁化县政府对三年前首次发现首株丹霞兰并协助科学家研究的朱家强给予万元奖励。
    2013-09-25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有花无叶会“隐身” 她是无二“丹霞兰”
    枯枝败叶间长出的独特兰花— —丹霞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刘仲健教授告诉记者,这株通体嫩黄,没有一片叶子的别致兰花,全世界目前仅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已经被命名为“丹霞兰” 。由于仁化丹霞山范围内至今已经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达摩兰、丹霞兰这些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再次佐证了地理特殊性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在丹霞兰生长区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组织科研人员对其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适时进行迁地保护和扩繁试验,最后还可以让丹霞兰回归原产地。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是海南岛一块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地。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珠海横琴岛植被生态规划论文发表
    ,由珠海市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组织该园和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横琴生态岛生态建设规划》 ( 《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在2011年6月通过评审后,规划负责人任海研究员与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管理人员通过合作。其整理形成的《中国横琴海岸带整合管理的植被恢复与保护规划》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美国《海岸带研究学报》上。国际审稿专家认为,该文是“关于人类干扰下海岛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原始创新且有趣的论文” , “规划重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整合海岸带管理理念” 。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矿区周边鱼类重金属污染严重
    本报讯(见习记者邱锐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定点调查研究发现,华南矿区周边鱼类重金属污染严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环境科学和污染研究》等环境学主流期刊上。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的庄萍博士在研究员李志安的指导下,调查了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区矾洞村不同地点3个养鱼池塘的水、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据了解,广东韶关大宝山矿是华南特大金属矿之一,是一座大型铁多金属伴生矿床,矿区主矿体上部为褐铁矿体,中部为铜硫矿体,下部为铅锌矿体,并伴生有钨、铋、钼、金和银等有色金属矿和多种微量有害元素。《中国科学报》 ( 2013-04-01第1版要闻).
    2013-09-25
    查看详情
  • 【新快报】中国植物研究第一人、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
    ■陈焕镛的子女陈国仆和陈都。欧洲流行一个说法, “没有中国的花卉,不成为庭院” ,而国内却缺乏完备的植物园和标本馆,以致研究本国植物分类学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外国去寻找资料、参阅标本。次年8月又率5人代表团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大会, 1935年他率中国植物学代表团参加在荷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任该会分类组执行委员,同年又被选为命名委员会副主席。规划华南植物园,培养植物分类学人才,组织植物采集队奔赴各地采集植物,最后为了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陈焕镛调到了北京。喝红茶的方式很特别,用旧时一磅重的暖水壶泡着,既保温又茶香醇厚,于是他后来也照这个方式喝红茶。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上的研究站
    ①检查土壤水分收集装置。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广东省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和副研究员刘菊秀、研究员张德强等人设计了气温上升对南亚热带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大型实验,以全面了解因温度上升给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在水分方面,目前已经开始地表水和渗透水收集以及水化学元素分析,测试项目包括酸碱度、总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用以反映增温后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元素转移动态。(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1-29第6版创新).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矿区重金属污染研究受国际同行肯定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庄萍等人2009年在《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农作物中重金属摄取对华南大宝山矿区周边居民的健康风险》,近日入选该杂志2008年以来引用率最高的前25篇论文。 据介绍,该论文也是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收录的华南植物园自2008年以来SCI收录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一篇。 该研究表明粤北地区重金属污染对当地居民健康与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威胁。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发明有望改变水稻内重金属富集方式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张美博士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及其应用”研究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工业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 作为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对重金属的积累,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工业及采矿业的发展,水稻种植区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因此,研究水稻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分子机制,开发受重金属调控的水稻内源启动子,以期通过植物遗传工程改变水稻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富集方式,对于解决由重金属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水稻重金属诱导型组织特异性启动子MTP11P。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食物链中镉的解毒机制初步探明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人员近日初步探明在食物链传递中生物体对重金属镉的解毒机制。 据介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迁移受到土壤重金属浓度、动植物种类、营养级水平等多方面影响。 该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庄萍及学生丁平在研究员夏汉平、李志安的指导下,对重金属镉在土壤—籽粒苋—菜虫食物链的传递特征及其解毒方式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镉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表现为籽粒苋富集镉,斜纹夜蛾幼虫对镉无生物放大作用。 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镉主要分布在metal-rich granules、cell debris和heat-stable protein等亚细胞组分中,显示出斜纹夜蛾幼虫对镉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侨星】邢福武:我的团队从没间断
    时间:2012-12-5来源:《侨星》杂志28-30页作者:罗雄涛周飞。
    2013-02-0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