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东科技报】自然保护区不应局限于保护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研究,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理念已从最初的封山及防火、禁牧(伐、猎等)进行保护,发展到现在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开展科研、科普、旅游活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研究表明,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已经十分巨大,框架体系基本建成,新的发展阶段即将或已经到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未来目标应该更加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确保自然保护区能有效的维护其保护的价值和目标,发挥自然保护区真正的功能。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陈峰:潜心石菖蒲与斑马鱼
    “我才跑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也许我有生之年很难将其发展为上市药品,但我会为后来者的成就奠定基础。目前,斑马鱼的使用逐渐拓展和深入到生命体多种系统的发育、功能和疾病研究中,建立了斑马鱼白血病、黑色素瘤、横纹肌肉瘤、淋巴肉瘤、肝癌、乳腺癌等模型,被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规模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在中药研究的领域,斑马鱼模型的应用还比较少,陈峰选择了斑马鱼为实验动物建立老年痴呆模型,并进行石菖蒲中化学成分的抗老年痴呆活性筛选研究。《中国科学报》 ( 2014-10-27第5版创新周刊).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蚯蚓,功臣还是祸首?
    7月18日,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年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为十名年轻的科研新星颁发2013年度CERN青年优秀论文获奖证书。“我们将有蚯蚓、无蚯蚓的土壤作了对比,发现蚯蚓并没有让更多碳跑进大气,只是让该去的去得快些而已。”张卫信解释,在经历了最初的较快碳释放阶段后,无蚯蚓的土壤中的有机碳还会慢慢地、不断地跑进大气,但蚯蚓处理过土壤向大气所释放的碳却越来越少—通过蚯蚓消化道内的复杂的生化和物理过程,大部分碳在短时间内被分配到“即时可矿化碳”和“稳定碳”这两个碳库中。《中国科学报》 ( 2014-08-04第5版创新周刊).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邢福武:踏遍青山迷植物
    在野外,一棵树的叶子上下都不一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做起研究来才得心应手。“着眼西沙、南沙,一是用行动宣示了这是中国的国土,中国的科学家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进行研究,为历史留下证据。有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棕榈科植物的引种驯化、评价与应用技术研究” “海南岛作物(植物)种质资源考察与评价”等研究成果分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主编《中国景观植物》 《中国的珍稀植物》 《澳门植物志》 《广州野生植物》 《东莞植物志》等专著18部, 《中国景观植物》为我国园林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让年轻人把眼界打开,到国外去做我们的分类学。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揭示栲树分子谱系分化
    ,该园副研究员孙晔等近期在栲树分子谱系地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据介绍,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是东亚常绿阔叶林的主体,而栲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和表征树种。此次研究人员对栲树的自然群体进行了大格局取样,并利用叶绿体微卫星分子标记和统计谱系地理学方法研究了栲树的分子谱系地理。研究结果表明,上新世和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特别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云贵高原和武夷山脉的剧烈快速隆升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栲树分布的片段化,进而导致栲树的分子谱系分化。《中国科学报》 ( 2014-08-11第4版综合).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揭示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影响
    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叶片及其对应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分析,在系统发育的框架下,研究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元素之间的互作关系。据悉,该研究首次同时定量估测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在考察环境因子对植物元素含量影响的时候,需要考虑系统发育背景,即进行系统发育独立性比较。《中国科学报》 ( 2014-10-27第4版综合).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通过斑马鱼快速检测水源毒性
    近期, ,由该园研究员陈峰完成的“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华南植物园的上述发明涉及一种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配制胚胎培养液,然后向胚胎培养液中加入待测水源,待测水源的加入体积与胚胎培养液的体积比为1 : 3 ,用加入了待测水源的胚胎培养液培养斑马鱼胚胎。然后在12 ~ 24小时观察记录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和死亡率,来判断待测水源对胚胎的毒性。上述发明使用弱碱性水配制的胚胎培养液使得斑马鱼胚胎能够快速测试待测水源的综合毒性,缩短了检测周期。《中国科学报》 ( 2014-10-21第4版综合).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发现森林生产力及多样性与年龄相关
    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我国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产力及其多样性与年龄相关。鉴于过去植物科学界较少研究全国尺度上同一气候带下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长表现,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携手美国林业署研究员郭勤峰,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库,分析了中国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六个气候带的植被信息。研究发现,在同一气候带内,虽然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低(常是单一种纯林) ,但有相似生物量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的生产力更大。《中国科学报》 ( 2014-10-08第4版综合).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新网】DNA芯片密码系统进入实用阶段 未来将大有作为
    ,该院科研人员解决了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DNA芯片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其提供的技术方案为DNA芯片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巨大市场,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将大有作为。由于DNA芯片的高度集成性,人们也开始探索DNA芯片应用于密码学领域。“一种基于DNA芯片的密码系统”发明采用随机DNA序列制作DNA芯片,只需批量生产同一种DNA芯片,批量合成芯片上对应DNA的探针,无需对每一条秘密信息进行DNA芯片的特制。据介绍,该发明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完全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该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
    2014-12-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发现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该园科学家近期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氮”的南亚热带成熟林建立了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并对氮沉降增加如何影响该区森林土壤酸化进程,进行了长达6年的持续跟踪研究。上述现象表明,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增加,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钙、镁盐基离子的缺乏,比土壤铝毒问题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科学报》 ( 2014-06-30第4版综合).
    2014-12-0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