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中国科学报】氢气可调节植物激素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氢气对植物激素效应具有调节功能。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张明永等发现,氢气对绿豆和水稻的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研究人员从基因进化角度,推测产生氢气的蛋白可能来自水稻的氢化酶基因,同时发现水稻产氢能力和之前推测的水稻氢化酶基因可以受到多种胁迫因素以及植物激素的诱导。《中国科学报》 ( 2013-09-26第1版要闻).
时间: 2013-09-26 来源: 《中国科学报》A1 要闻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氢气对植物激素效应具有调节功能。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氢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生理效应的气体分子,其在高等植物中的作用很少得到研究。尽管早在1947年就有人发现分离的叶绿体中有氢气释放,但在高等植物中是否存在氢化酶则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氢气是否对高等植物具有生理效应也鲜有深入的报道。
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张明永等发现,氢气对绿豆和水稻的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他们发现氢气对水稻的各类生长激素受体和各类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从基因进化角度,推测产生氢气的蛋白可能来自水稻的氢化酶基因,同时发现水稻产氢能力和之前推测的水稻氢化酶基因可以受到多种胁迫因素以及植物激素的诱导。并据此提出氢气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气体信号分子。
《中国科学报》 (2013-09-26 第1版 要闻)
2014-01-3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研制成功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等研制的一种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日前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据介绍,目前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与生产中,生活细胞,无论是自养细胞还是异养细胞,其人工培养的控制条件大都集中在培养基组成、温度、通(空)气、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离子浓度等上面。同时,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罐体内部的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管内设置有LED发光棒,罐体上设置有接种口,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出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空气过滤器。《中国科学报》 ( 2013-09-10第4版综合).
时间: 2013-09-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苏国华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等研制的一种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日前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据悉,该设备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生化波普反应研究的重要科学仪器,规模放大后也是现代化的生化工程设备。
据介绍,目前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与生产中,生活细胞,无论是自养细胞还是异养细胞,其人工培养的控制条件大都集中在培养基组成、温度、通(空)气、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离子浓度等上面。此外,对自养细胞使用人工光源,对异养细胞使用避光培养。同时,大量研究证明,生活细胞的营养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都受到特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调节,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促进生活细胞的生长与代谢。
此次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包括罐体及在罐体内的声波发生装置、设置在罐体侧壁上的磁场发生器和设置在罐体底部的鼓风装置。同时,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罐体内部的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管内设置有LED发光棒,罐体上设置有接种口,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出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空气过滤器。该装置在传统发酵罐基础上增加了磁场、超声波、可听声波和可控波长的光源等控制因素,使生产周期更短、生产效率更高。
《中国科学报》 (2013-09-10 第4版 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从生态恢复到生态系统管理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前排右。考察华南植物园鹤山野外台站。针对华南地区大面积的荒坡、低效林和疏残林进行科学恢复和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建立优质、高效、持续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华南地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华南地区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主要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机制,阐明种间关系在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中的作用,建立优化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模式,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报》 ( 2013-08-06第7版平台).
时间: 2013-08-06 来源: 《中国科学报》A7 平台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前排右二)考察华南植物园鹤山野外台站。
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使生态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即为生态系统管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几代科学家薪火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可圈可点。
■本报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周飞
生态学家告诉我们,生态恢复主要是指借助自然或通过人为辅助方法将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其意义尤其重大。
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使生态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即为生态系统管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几代科学家薪火相传,经历漫漫长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可圈可点。
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怎样进行有效恢复,又该如何合理管理?近日,带着种种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访问了华南植物园副主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傅声雷。
几代科学家共同奋斗的成果
早在50多年前,华南植物园的老一辈科学家余作岳研究员等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侵蚀地一片寸草不生的光板地上开始了植被恢复的试验。
那块地方曾经分布着南亚热带特有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环境很好;但是由于人为破坏,却变成“如同到了月球上”的那般光景。
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华南植物园老一辈科学家通力合作,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法,终于使这里重现如原始森林般的生态景观,并且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9年,华南植物园主持完成的“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之后为推广沿海侵蚀地植被恢复的经验,余作岳率领一批科学家在广东省鹤山市的丘陵荒坡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并同时建立起“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
科学家们苦心经营,以科学手段把鹤山站及周围20万亩的退化山坡打扮得苍翠欲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现在,山上种植着茂密的阔叶林,山腰上种植菠萝、荔枝等经济作物,山脚种草,向下延伸的低洼处则发展成养鱼的池塘。如此,山上的阔叶林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山腰的经济作物及山下的养鱼业可获经济收入,落叶及塘泥均可做果树的肥料,形成了复合农林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生态学上的食物链原理,因而达到能量的多级利用。
这种“林果草鱼”模式因为综合效益好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并广泛采用,成为基础研究应用于经济建设的成功模式。1999年,鹤山站主持的“热带亚热带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生态恢复到生态系统管理
傅声雷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得硕士学位,师从余作岳和丁明懋两位先生;1994年他赴美在佐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了华南植物园工作,并于2004年接任鹤山站站长一职。就这样,他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事业,除了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外,更加注重土壤生态学的研究。
傅声雷认为:“植被和土壤是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的,因此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正因为将植被恢复和土壤生态研究进行完美结合,他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现今所从事的工作是近年才兴起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
在大量生态恢复工作的基础上,近年来华南植物园开展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因而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顺势而生。
傅声雷认为,对于受损或者退化的生态系统仅仅进行生态恢复或重建是不够的。生态恢复后,还应该按照生态学上的食物网理论、协同共生原理去系统规范和调节生态系统的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优化,生态系统才能达到最好的综合效益并得以可持续发展。
“南方的速生丰产林通常种桉树和相思等,轮伐期为4~7年;这期间林下杂草横生,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现在我们在林下种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大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他举例说。
该重点实验室还针对南方低效人工林,通过在林下种植生物量大和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以提高森林固碳功能和经济价值,取得最好的综合效益。
对于退化生态系统,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植被恢复,还要进行后期评价和管理。傅声雷进一步举例:“鹤山站建立了国际上森林管理措施最多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样地,目的就是为了对传统的‘刀耕火种’的森林经营方式以及对颇受争议的引进外来树种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
在秦岭和南岭建立研究基地
傅声雷向记者介绍,如今的研究工作中鹤山站是大本营,同时秦岭和南岭的研究基地也建设了起来。
研究人员通过技术集成,建立了世界首个“林冠模拟N沉降和降雨”野外实验平台,以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命运。这一方法已获国家专利授权,其比传统方法更真实地模拟研究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方法学的重要突破。
研究人员计划应用此技术沿着纬度梯度从南到北布点,分别开展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
据了解,该重点实验室所建立的这些实验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中心实施中科院“一三五”突破项目的野外科研基地,不但有利于整合华南植物园生态和环境研究的团队力量、凝练科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加强该园对外拓展和合作研究能力。
从生态恢复到生态系统管理,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大的发展,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为我国科学和地方经济发展将作出更多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重大项目一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生物学研究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面上的生物群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和适应方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生物学研究十分有限。本项目将利用“土柱移位实验”平台(通过挖掘内蒙古草原土壤原位土柱,并移位和安置到4个不同纬度地区),主要研究土壤生物各类群以及各类群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自然气温升高的响应和适应;同时,利用“土壤动物剔除”实验平台(通过物理方法原位剔除大型和中性土壤动物功能群的办法),研究土壤动物对3种主要温室气体(CO2、N2O、CH4)排放的影响以及机理。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华南地区受损丘陵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恢复机理研究
针对华南地区大面积的荒坡、低效林和疏残林进行科学恢复和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建立优质、高效、持续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华南地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华南地区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此研究中,特别注重同步研究地上与地下生态过程,和注重同步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人员根据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随机设计了大规模、多重复的“生物多样性”、“边缘效应”和“林窗”等野外控制实验,旨在找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机理。最终目的是建立森林经营和管理的优化模式。
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选择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和典型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然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野外调查,了解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植物物种种间关系,重点分析建群种与其他树种及林下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天然林植物物种之间的共生或伴生关系,指导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与调控实验。具体实验包括“乔木树种添加”和“土壤种子库迁移”实验。主要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机制,阐明种间关系在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中的作用,建立优化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模式,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基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项目:华南退化坡地不同恢复模式的物质迁移转化及调控机理
选择广东鹤山典型丘陵坡地的几种主要利用与管理模式,通过引入菌根真菌、固氮菌、蚯蚓以及黑麦草等绿肥植物对现有模式加以改造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模式下土壤质量改变及维持机制,了解菌根菌、固氮菌和蚯蚓联合提高不同模式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效率机制,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不同管理模式下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调控机理,以阐明华南红壤退化和恢复机理,为区域的农林业生产、食品和生态安全建立可持续坡地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中国科学报》 (2013-08-06 第7版 平台)
2013-09-2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绚丽“钻石”带来花城科普热
▲游客如织。科学家介绍,人们称广州为花城,那么,华南植物园就是美丽花城的皇冠,而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当属皇冠上的钻石。温室群中热带雨林温室面积7987平方米,高山/极地植物温室面积853平方米,奇异植物温室面积1531平方米,沙漠植物温室面积689平方米,共收集、保育各类植物3000余种。据介绍,温室群景区开放以来已先后举办春节牡丹花展,五一鲁冰花展、六一向日葵展、国庆帝王花展、元旦百合花展、春节郁金香洋水仙花展及三角梅、菊花品种展等活动,为植物科普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报》 ( 2013-07-26第4版影像).
时间: 2013-07-26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影像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游客如织。
▲蝴蝶标本蜂窝墙。
▲温室群景区一角。
▲“空中花园”。
▲极地景区内的极地植物。
▲温室群外观。
日前,第三届向日葵花展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举行。各种独特罕见的向日葵纷纷“登台献艺”,吸引了无数孩子和家长的目光。首届“美丽蜕变”儿童节蝴蝶科普展近日又在温室群景区举办。珍稀蝴蝶物种标本震撼而夺目,让孩子和家长大饱眼福。
科学家介绍,人们称广州为花城,那么,华南植物园就是美丽花城的皇冠,而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当属皇冠上的钻石。
温室群景区是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和广州市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中的一个重点项目。2008年底竣工后向全社会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各具特色的四个温室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收藏的3000多种植物,都令人惊叹不已。从高空俯瞰,温室宛如四朵巨大、色彩鲜艳的“木棉花”,悄悄地盛开在华南植物园广阔的“水面”上。
该温室群为世界罕见的大型异型钢结构建筑。景区总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60平方米,最高的建筑高度达27.4米。温室群中热带雨林温室面积7987平方米,高山/极地植物温室面积853平方米,奇异植物温室面积1531平方米,沙漠植物温室面积689平方米,共收集、保育各类植物3000余种。
据介绍,温室群景区开放以来已先后举办春节牡丹花展,五一鲁冰花展、六一向日葵展、国庆帝王花展、元旦百合花展、春节郁金香洋水仙花展及三角梅、菊花品种展等活动,为植物科普事业作出了贡献。
广东省原副省长宋海2009年4月1日在共建华南植物园全面验收会议上说:通过共建,华南植物园的观赏价值与休闲价值不仅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建设创新型广东锦上添花,特别是气势恢弘的展览温室群更是成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州一日游”的主要景点。
本报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周飞 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3-07-26 第4版 影像)
2013-09-2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7月2日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国江等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该方法将为花卉市场提供新的转基因花卉品种,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据介绍,所罗门姜黄是一种少见的热带观赏花卉,原产于所罗门群岛。吴国江完成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业内专家表示,该发明中的转基因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在姜科植物中首次成功应用,操作简单,成本低,转化率高,适合大规模的大田操作,可满足改良花卉观赏性状要求,为花卉市场提供了新的转基因花卉新品种,充分发挥了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
时间: 2013-07-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苏国华 周飞
所罗门姜黄
本报讯(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苏国华、周飞)7月2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国江等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该方法将为花卉市场提供新的转基因花卉品种,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
据介绍,所罗门姜黄是一种少见的热带观赏花卉,原产于所罗门群岛。研究人员表示,多年来,育种学家和园艺工作者利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来改良观赏植物的性状,培育出了大量的观赏植物新品种,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育成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多年多次杂交,周期长,且有盲目性,对改良某一特定性状不利。国内外植物育种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果证实,转基因分子育种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还能够明显克服当前育种的盲目性,从而创造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花卉新品种。
吴国江完成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它包括:在所罗门姜黄异花授粉后1~3小时内,将3~10μL,浓度为300~500μg/mL的质粒溶液注射到柱头里,待其生长、结实,收获种子;将收获的种子进行培养,使其萌发出苗,利用质粒上的筛选标记或PCR分子检测法检测植株,鉴定出转入质粒的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
业内专家表示,该发明中的转基因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在姜科植物中首次成功应用,操作简单,成本低,转化率高,适合大规模的大田操作,可满足改良花卉观赏性状要求,为花卉市场提供了新的转基因花卉新品种,充分发挥了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3-07-04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现烧山造林做法并不科学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学期刊《环境管理》上。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课题组王法明博士利用该园的野外工作台站— —鹤山站建立了野外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桉树林和草坡两种林地类型下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取得一定收获。此项研究表明,火烧炼山这类常见的林地管理措施对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氮素转换有着负面的影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评估此类林地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影响。《中国科学报》 ( 2013-05-14第4版综合).
时间: 2013-05-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学期刊《环境管理》上。
常言道:“火不烧山地不肥。”火烧炼山是华南地区造林前常见的做法,而在科学意义上,有关这种做法对土壤性状以及氮素转化的影响还鲜有报道。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课题组王法明博士利用该园的野外工作台站——鹤山站建立了野外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桉树林和草坡两种林地类型下火烧炼山对土壤性状和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取得一定收获。
此项研究发现,火烧两年后,土壤pH和土壤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非火烧处理。而且,火烧降低了30%~40%土壤总磷的含量。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火烧两年后也显著降低。火烧后林下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可能是导致上述土壤性状及氮素转化改变的重要原因。王法明在同一样地作的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剔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了土壤的氮素矿化速率。
此项研究表明,火烧炼山这类常见的林地管理措施对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氮素转换有着负面的影响,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来评估此类林地管理措施对人工林养分循环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 (2013-05-14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科技日报】中科院和环保部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今天,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说,通过院部共建形式,来探索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新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监督检查、科普教育水平等。“但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李干杰说,院部共建,将发挥中科院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环保部规划和政策优势,建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等。
时间: 2013-04-17 来源: 《科技日报》A3 综合新闻 作者: 李禾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记者李禾)今天,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说,通过院部共建形式,来探索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新保护措施和途径,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监督检查、科普教育水平等。
据悉,鼎湖山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它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李干杰说,50多年来,鼎湖山保护区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了100多项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种奖励,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在资源管护、科普教育、社区共建、生态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李干杰说,院部共建,将发挥中科院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环保部规划和政策优势,建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建还将在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方面先试先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等。
2013-09-25
查看详情
【科技日报】我国科学家发现奇特兰科新属种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 — 5千万年。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目前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仁化县政府对三年前首次发现首株丹霞兰并协助科学家研究的朱家强给予万元奖励。
时间: 2013-04-16 来源: 《科技日报》头版 今日要闻 作者: 谢高昌 刘传书
有花无叶 没有光合作用 靠真菌供养 生命只有十几天
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兰科新属种丹霞兰。
科技日报广东仁化4月15日电 (谢高昌 记者刘传书)有花无叶,没有光合作用,靠真菌供养,株高只有十几厘米,生命只有十几天,头天还在,第二天已无影的一种独特植物却顽强地在地球上生存4—5千万年。今天,被我国科学家命名为“丹霞兰”的奇特兰科植物新物种与记者见面,三年的研究成果发布。研究为东亚一北美地理区系起源的研究和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兰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兰花有达尔文花之称,备受进化论生物学家关注。国家兰科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健教授介绍,丹霞兰为腐生兰花。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这种奇特的兰花与宽距兰有亲缘关系,同属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但因其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和唇瓣上“丫”形附属物等形态特征及其明显分子遗传距离而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研究结果显示,丹霞兰属所在的布袋兰族中的13个属呈典型的东亚一北美分布模式,而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布袋兰族东亚一北美迁移进化格局缺失的重要一环。
中科院华南植物所邢福武介绍,仁化县因特殊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其特殊的地貌铸就了它特殊的植物区系。丹霞兰作为仁化县独有的属种,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技巧都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力证。
科学家们告诉记者,丹霞兰目前发现21株,地球上不超百株,已是极端濒危物种,务必呼吁社会好好保护。仁化县政府对三年前首次发现首株丹霞兰并协助科学家研究的朱家强给予万元奖励。
2013-09-25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有花无叶会“隐身” 她是无二“丹霞兰”
枯枝败叶间长出的独特兰花— —丹霞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刘仲健教授告诉记者,这株通体嫩黄,没有一片叶子的别致兰花,全世界目前仅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已经被命名为“丹霞兰” 。由于仁化丹霞山范围内至今已经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达摩兰、丹霞兰这些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再次佐证了地理特殊性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在丹霞兰生长区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组织科研人员对其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适时进行迁地保护和扩繁试验,最后还可以让丹霞兰回归原产地。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是海南岛一块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地。
时间: 2013-04-16 来源: 《广州日报》A9 珠三角 作者: 卜瑜 谭玉玲 朱家强
枯枝败叶间长出的独特兰花——丹霞兰。
▲丹霞兰的花朵嫩黄俏丽。
仁化昨日公布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丹霞兰”发现经过
珍稀度:全世界仅在韶关仁化丹霞山发现
诡异度:花开现身吐嫩黄 花落隐身会“挪窝”
数量级:总数不到百株 今年仅发现21株
本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 通讯员谭玉玲、朱家强摄影报道)穷尽一生力量,只为那短短十多天的怒放。一种隐身于赤壁丹崖深处数千万年的独特兰花,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被一名驴友无意中发现。昨天,仁化县政府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有花无叶“丹霞兰”的发现经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兰花专家刘仲健教授告诉记者,这株通体嫩黄,没有一片叶子的别致兰花,全世界目前仅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发现,已经被命名为“丹霞兰”。“丹霞兰”的发现,补充了布袋兰族的资料,为东亚-北美地理区系起源的研究和兰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成长规律
生长地点每年不同 恍若长脚神出鬼没
丹霞兰的发现源于仁化资深驴友朱家强的一次深山“驴行”。2010年5月1日,朱家强和几名朋友深入丹霞山腹地“探路”。所到之处,均是人迹罕至的深山。突然,他在一座小山谷中发现了异样。那是一片竹中的小空地,布满了枯叶枯藤,方圆十多平方米内没有任何一棵植物,但在满地枯叶中却神奇地长着约6棵俏丽的兰花。
作为当地资深驴友的朱家强走过丹霞山大量的无人区和深山老林,但“从来没有见过长得这么奇怪的兰花。”这棵植物只有鲜花没有绿叶,花朵的颜色特别的鲜艳,通体金黄。怒放的娇嫩花朵与满地枯败的残枝落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立即吸引住了朱家强。
在用手机拍摄后,他带着满腔的疑惑离开了深山。回到家后,朱家强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发到了网上,但所有的兰花爱好者、科研人员见了之后均无法说出这些怪兰的确切身份。
2011年4月,朱家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再次来到了去年发现怪兰的山区,这次他却发现去年的兰花生长地今年一棵兰花都没有。老朱不甘心地在四周搜索着,最终惊喜地在约1公里外的另外一个山谷发现了20多棵怪兰。研究人员事后发现,怪兰的生长地点每年都不同,它们仿佛长了腿似的,“神出鬼没”地在不同地区探出头来。
朱家强还小心翼翼地采摘了一棵怪兰,种植在了家中的花盆里。但在日常观察中他发现了更加奇怪的现象。除了短短十多天的花期能在土壤外观察到花茎花朵外,其余时间除了花盆里的泥土外什么都见不到。
生存法则
无叶无法光合作用 汲取养分靠真菌帮忙
由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刘仲健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对朱家强发现的怪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据介绍,目前发现的野生丹霞兰数量十分稀少,从发现至今总数量不到100株,今年仅发现了21株。丹霞兰喜欢生长在山中潮湿、阴暗、人迹罕至之地,人工移植很难成活。目前全球仅在仁化发现,独一无二,非常珍贵。刘仲健说,丹霞兰是一种非常狭域分布的物种,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相关标准,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
由于丹霞兰平时很难找到踪迹,只有在花期才会隐现出神秘的身形,因此丹霞兰还有一个绰号叫“鬼兰”。这种怪兰没有叶子,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养分,只能通过周围环境中的真菌盗取养分来维持生长。
研究人员诙谐地比喻说:“丹霞兰就好像是一个丐帮帮主,完全靠自己周围的无数真菌作为‘弟子’‘化缘’,从环境中给它窃取养分来维持生存。它和真菌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由于它的生长极度依赖独特丹霞地貌中的真菌,因此当人类将它移植到外地后极难成活。
专家建议
设立保护区 就地保护
刘仲健教授说,兰科植物的进化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高度关注的课题,丹霞兰的发现为中国兰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由于仁化丹霞山范围内至今已经陆续发现了丹霞梧桐、达摩兰、丹霞兰这些独一无二的新物种,再次佐证了地理特殊性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作用。
丹霞兰的发现,还增加了目前已知兰科植物特别是腐生类群的多样性,丰富了兰科植物的物种基因库。此外,丹霞兰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也可能为兰科植物的进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他建议仁化县政府:“丹霞兰是一种非常狭域分布的物种,属于世界极度濒危物种,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独特新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具体可以在丹霞兰生长区建立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组织科研人员对其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适时进行迁地保护和扩繁试验,最后还可以让丹霞兰回归原产地。”
奇特“丹霞兰” 终生不长叶
丹霞兰为腐生兰花,属于兰科树兰亚科布袋兰族。与其他兰花不同,丹霞兰唇瓣基部双囊状的结构,唇瓣上“Y”形的附属物等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兰科所有已知的属。
丹霞兰也迥异于植物界的其他无叶花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告诉记者:“其他无叶花卉其实有花有叶,只是‘花叶不同期’,开花时不见叶,长叶时不见花,花叶在不同的季节生长。而丹霞兰却是终其一生都不长叶子,因此十分罕见。”
韶关曾现稀世达摩兰
兰花品种的珍贵与否全在于物品的稀有程度。1987年,丹霞山发现了一株达摩兰,当属稀世珍品,因为当时世界上只发现两株。另一株由于是在台湾达摩庙发现,达摩兰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这株丹霞达摩兰,当年在香港年花花市出现时标价高达100万港元。自此之后,丹霞山再也没有发现达摩兰的踪影。
看看还有哪些“奇兰”
▲“猴面小龙兰”
在海拔2000米高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森林里,有一种长相颇似猴脸的兰花。这是一种十分稀有的兰花品种,学名为“猴面小龙兰”。
这种兰花上像“猴脸”和“猴嘴”的部分是小龙兰的唇瓣,像三片大花瓣一样的部分实际上是萼片,而似猴子额头和鼻子的部分则是蕊和柱。据悉,猴面小龙兰是在1978年由一名植物学家命名的。
佳西“指叶毛兰”
位于海南省黎母岭山脉南坡的佳西自然保护区,西连尖峰岭保护区,北邻霸王岭保护区,面积近13万亩。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是海南岛一块重要的原始热带雨林保护地。
2013-09-2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珠海横琴岛植被生态规划论文发表
,由珠海市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组织该园和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横琴生态岛生态建设规划》 ( 《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在2011年6月通过评审后,规划负责人任海研究员与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管理人员通过合作。其整理形成的《中国横琴海岸带整合管理的植被恢复与保护规划》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美国《海岸带研究学报》上。国际审稿专家认为,该文是“关于人类干扰下海岛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原始创新且有趣的论文” , “规划重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整合海岸带管理理念” 。
时间: 2013-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珠海横琴岛。图片来源:外滩画报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珠海市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组织该园和中咨城建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横琴生态岛生态建设规划》(《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在2011年6月通过评审后,规划负责人任海研究员与横琴新区公共建设局管理人员通过合作,指导博士生范桑桑对规划和野外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整理形成的《中国横琴海岸带整合管理的植被恢复与保护规划》论文于近期发表在美国《海岸带研究学报》上。
据介绍,该论文在对横琴岛过去3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横琴新区的发展理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优化的考虑,提出了保护、恢复与新建的“一廊两带多楔一环”植被生态格局规划方案。
国际审稿专家认为,该文是“关于人类干扰下海岛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的原始创新且有趣的论文”,“规划重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整合海岸带管理理念”。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4-10 第4版 综合)
2013-09-25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