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我国发现茜草科新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新近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时间: 2012-9-12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新近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介绍,宽昭木属为亚灌木,分布于广东省东部山区,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此属隶属茜草亚科钮扣草族联盟,与我国另一特有单种属植物绣球茜是近缘关系。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中国科学报》 (2012-09-12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近日,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该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将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知识融入海报展览、讲座、魔术表演、舞蹈、游戏、有奖竞答、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小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旨在进一步宣传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帮助公众树立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为保护和恢复广东乌龟的自然种群,此前,华南濒危动物所龟类专家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广东乌龟栖息地考察和放归自然的试验活动。 时间: 2012-9-7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欧阳学军
     近日,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该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将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知识融入海报展览、讲座、魔术表演、舞蹈、游戏、有奖竞答、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小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旨在进一步宣传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帮助公众树立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据介绍,广东省是我国龟鳖类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龟鳖类20种。但由于过度猎捕以及栖息地被破坏,目前20种龟鳖类已处于全面濒危的境地。其中,广东乌龟是我国特有种,在鼎湖山等地分布。为保护和恢复广东乌龟的自然种群,此前,华南濒危动物所龟类专家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广东乌龟栖息地考察和放归自然的试验活动。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欧阳学军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绿化有新法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的方法”近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隧道洞口主要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形式。 采用端墙式隧道洞口时,为削弱大面积硬质表面对司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立体绿化成为减少司机视觉冲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立体绿化多采用攀援藤本植物,但要求攀援植物必须抗力性好、生命力强和耐干旱。 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攀援植物都不是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最理想的立体绿化植物。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方法:将白花油麻藤的种子用水浸泡至发胀,播种于苗床上,播后覆土并覆盖稻草,淋水护养。 时间: 2012-7-31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的方法”近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在高速公路经过山区时,为减少对山体的大开挖,保护沿线生态,多采用隧道通过。隧道洞口主要采用端墙式、削竹式等形式。采用端墙式隧道洞口时,为削弱大面积硬质表面对司机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立体绿化成为减少司机视觉冲击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立体绿化多采用攀援藤本植物,但要求攀援植物必须抗力性好、生命力强和耐干旱。目前,端墙式隧道洞口绿化有采用爬墙虎等植物,但爬墙虎属多年生落叶藤本,叶片冬天会枯萎凋落而使端墙式洞口墙体裸露,褐色的根也会裸露出来,显得杂乱无章。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攀援植物都不是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最理想的立体绿化植物。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立体绿化方法:将白花油麻藤的种子用水浸泡至发胀,播种于苗床上,播后覆土并覆盖稻草,淋水护养;待苗高6~8厘米时移出转入营养杯中,置于遮荫网下,淋水护养;雨季时,将培养好的袋苗移植到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两侧种植,松土浇水护养,在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墙体上安装一层网,使白花油麻藤沿网攀援生长。
     
     该发明采用的白花油麻藤生长速度极快,两年即可爬满一座10米高的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绿化成功率高,便于操作,易于推广应用,绿化效果优良,能迅速达到绿化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不但能吸收噪音,还能吸附飞扬的尘土,而且无须特别护理,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端墙式隧道洞口的绿化。
     
     《中国科学报》 (2012-07-31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开展“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
    ——神奇的植物之旅。 任海研究员讲解热带雨林空中花园。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在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廖景平研究员、杜志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三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南极北极高山植物、奇花异果及水下植物等,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学生们普及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态恢复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回归、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乔木整树蒸腾作用野外测定实验”、“能源植物的未来发展”、“姜目植物分类基础实验”三个科学小课题研究。 在能源植物专类园,吴国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能源植物及国内外对于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成果。  时间: 2012-7-20  来源: 《广东科技报》15 南粤科普  作者: 周飞 李碧秋
     —— 神奇的植物之旅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在华南植物园举行,来自北京市三十五中的71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体验了一次神奇的植物之旅。
     走进自然科学的殿堂
     本次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夏令营活动旨在通过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为目标,为青少年提供走进自然科学殿堂的机会。学生可亲身参与科学研究,近距离接触难得一见的大型科学仪器,与著名的科学家现场互动交流,从中感受到前沿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从而激发青年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最新的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先进的科学仪器等,都为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团队精神、协作互助及环保意识等;也将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任海研究员讲解热带雨林空中花园
     专家讲得趣学生听得爽
     7月7日上午,同学们分为三组,分别在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廖景平研究员、杜志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三位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南极北极高山植物、奇花异果及水下植物等,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向学生们普及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态恢复学、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回归、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专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同学们在辨认植物的同时,掌握植物学、环境学方面的知识。
     我也动手作试验
     随后,同学们分组进行了“乔木整树蒸腾作用野外测定实验”、“能源植物的未来发展”、“姜目植物分类基础实验”三个科学小课题研究。在小青山野外样地,赵平研究员向同学们讲解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测定叶片蒸腾作用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安装探针、连接设备、运行软件直至输出数据等全过程,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完成科学实验报告。在能源植物专类园,吴国江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各种能源植物及国内外对于生物能源研究方面的进展及成果。在姜园,来自美国的Tom教授用英文与学生交流,向学生们讲解姜目八大科的植物特征及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通过科学小课题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7月10日下午,来自香港的14名学生也加入到夏令营队伍中。他们一起在华南植物园科普信息中心互动实验室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数码显微镜操作,观察植物的细胞、花粉、叶片、花朵、果实,昆虫的复眼结构等微观世界。通过体验,比较两种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工作原理差异等。在植物艺术制作室,同学们相互合作进行植物押花制作,完成一幅美丽的作品。在温室草坪,专业教练带领同学们进行团队拓展训练,“连体赛跑”、“黄金罗盘”、“密码传递”、“团队在哪里”游戏,考验大家的合作精神、默契程度、信任度、组织力和执行力。同学们从游戏中感悟个人或集体、成功与失败、付出和收获的意义,游戏结束后还不断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酱油工业下脚料可制备香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利用酱渣生物酶解制备热反应香精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香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酱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酱油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酱渣是酱醅浸淋酱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潜力。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酱渣为原料,对酱渣进行内切蛋白酶水解、外切蛋白酶水解和糖苷酶水解,然后将这些酶失活后,溶液经膜分离,再将透过液浓缩,加入糖和氨基酸进行热反应,从而制备获得香精。 时间: 2012-7-23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利用酱渣生物酶解制备热反应香精的方法及其制备的香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酱油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酱油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酱渣是酱醅浸淋酱油后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具备良好的精深加工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许多地区将酱渣作为工业垃圾进行处理,资源浪费极为严重。若能对其实现回收利用,不仅可有效防止资源流失,还能避免环境污染。
     
     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以酱渣为原料,对酱渣进行内切蛋白酶水解、外切蛋白酶水解和糖苷酶水解,然后将这些酶失活后,溶液经膜分离,再将透过液浓缩,加入糖和氨基酸进行热反应,从而制备获得香精。
     
     据悉,该发明所制备的香精酱香、酯香浓郁,色泽光亮,香气醇正,风味突出。
     
     
     《中国科学报》 (2012-07-23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濒危植物珙桐回归保护区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回归启动仪式”近日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成功回归八大公山。 此项目由国际植物保护联盟(BGCI)资助,湖北民族学院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韦先娥指出,使珙桐回归自然是该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次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对该保护区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和信任。 珙桐的保护是BGCI在中国资助的多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回归项目之一。 约有2000株珙桐分别回归到湖北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中。 时间: 2012-5-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回归启动仪式”近日在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成功回归八大公山。
     
     此项目由国际植物保护联盟(BGCI)资助,湖北民族学院和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执行。BGCI中国项目负责人文香英表示,此次活动既是一次物种回归启动仪式,也是一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升科学发展的努力。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韦先娥指出,使珙桐回归自然是该保护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次良好发展机遇,更是对该保护区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和信任。“一定会做好珙桐回归后的管理、抚育工作,让珙桐这一珍稀植物在八大公山保护区得到更好的繁衍。”
     
     据介绍,珙桐为我国特有树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滇等省的部分山区,八大公山保护区为珙桐植物分布中心。近年来,地质变迁、气候环境改变以及人为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使珙桐的生境不断恶化,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珙桐面临灭绝的危险。
     
     珙桐的保护是BGCI在中国资助的多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回归项目之一。项目实施三年来,成功解决了珙桐的繁殖问题;在迁地保育方面,已建立1000平方米的珙桐苗圃,保育幼苗一万多株;约有2000株珙桐分别回归到湖北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群落中。
     
    《中国科学报》 (2012-05-15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桂海木改变花部特征吸引访花者
    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 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综合征,即一系列反映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 茜草科的桂海木是我国广西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 其花冠粉红色、细长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一系列特征与典型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似。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育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生谢佩吾在导师张奠湘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对桂海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 除产生大量的花粉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他的补偿机制,来适应新的传粉者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部、较长的花寿命等。 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系统与进化学报》。  时间: 2012-5-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花是植物用以传宗接代的器官。传粉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探讨花部特征对特定传粉媒介的适应,并确定传粉综合征,即一系列反映植物为适应不同类型传粉媒介而产生的花部特征。在该理论基础上,不少生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的传粉者可根据其花部特征来预测。
     
     茜草科的桂海木是我国广西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其花冠粉红色、细长喇叭状、花蜜深藏等一系列特征与典型的蝶类传粉综合征十分相似。据此推测,桂海木很可能是由蝶类传粉。
     
     情况果真如此吗?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育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生谢佩吾在导师张奠湘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对桂海木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发现,桂海木的有效传粉者是蝇类和蜂类。蝶类极少访花,偶尔的访花行为表明它们被桂海木所吸引,而并不丰富的花蜜使它们记住了访花的结果,从而失去继续访花的兴趣。
     
     研究人员据此推测,蝶类可能是桂海木最初的主要传粉者,而一些未知的历史原因使得蝶类在桂海木的分布区内消失。失去了传粉者的桂海木为了吸引新的搭档,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生产花粉而非花蜜上,这样的变化大受蜂类、蝇类等短喙访花者的欢迎。它们以花粉为食,同时又填补了桂海木传粉者的空缺。
     
     除产生大量的花粉外,桂海木还采取了其他的补偿机制,来适应新的传粉者并保证自身的生殖成功,如扩大的花冠管喉部、较长的花寿命等。
     
     他们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系统与进化学报》。(李洁尉 周飞)
     
     
    《中国科学报》 (2012-05-11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华南植物园举办“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
    时间:2012-4-27来源:《广东科技报》4综合新闻作者:周飞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 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 时间: 2012-4-27  来源: 《广东科技报》4 综合新闻  作者: 周飞 李碧秋 

    由华南植物园和《信息时报》社共同发起的“爱心公益游”科普活动在该园隆重举行,来自龙洞社区的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的孩子、家长及社工、志愿者50余人参加了亲子游园活动。 
     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游览了世界植物奇观——温室群景区。神秘的热带雨林植物、多姿多彩的奇花异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孩子们认知到丰富多彩的植物知识。参加本次科普活动的孩子均来自外来工贫困家庭,他们由于父母工作忙及经济原因,很少有外出游玩的机会。本次的公益科普亲子游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们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阳光,与各种花花草草亲密接触。大家都觉得这种寓教于游的科普活动很有意义,既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愉悦身心,又从中学到了不少植物知识,家长们也很享受和孩子一起出游赏花的亲近机会。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冬樱花绽放华南植物园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 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 时间: 2012-3-5  来源: 《中国科学报》A5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近日,从云南引种、经6年悉心培育的冬樱花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开放,繁花朵朵,引来游客驻足观看。
     
     据介绍,2005年,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到云南马关、昆明等地开展植物调查和引种工作,引进了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其中冬樱花在华南植物园的生长表现良好,适应性较强,已经开花。专家认为,这表明冬樱花虽然天然生长在以云南为中心的海拔800~2200米山地阔叶林中,但也能在广州的自然条件下栽培和观赏。
     
     冬樱花是蔷薇科樱属的落叶乔木,又名高盆樱桃,高3~25米,花先叶开或同时开放,开花期为冬季,在广州的花期为2月上旬至下旬。
    2013-02-01
    查看详情
  • 常见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本报讯(记者黄蓉芳)你知道吗,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 据领衔这项研究的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介绍,花榈木是华南地区极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疼痛及骨流失疾病治疗的中草药。 可减少传统抗癌药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花榈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可以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 荔枝核也能抗癌。 华南的常见植物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抗癌“战士”。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荔枝核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肺腺癌、肺癌、宫颈癌和肝癌的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这种抑制作用若在动物或人体体内得到证明,即可证明荔枝核有抗癌作用,并可成为研制抗癌新药的天然产物。 时间: 2012-2-21  来源: 《广州日报》AⅡ8  作者: 黄蓉芳


      花榈木是华南极常见的植物(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黄蓉芳) 你知道吗,华南地区常见植物花榈木可让癌细胞“自杀”!记者从华南植物园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资助下,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在抗癌天然产物的发现和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花榈木的活性成分可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
     据领衔这项研究的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介绍,花榈木是华南地区极常见的一种植物,也是一种广泛用于癌症疼痛及骨流失疾病治疗的中草药。在华南地区野外可以经常看到,人工植物也不少。
     可减少传统抗癌药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花榈木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可以通过诱导“自噬”而导致癌细胞死亡,这与传统抗癌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不同。
     邱声祥说,基于凋亡机制的传统抗癌药物是一种广谱的细胞毒,既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好细胞,“而导致细胞自噬死亡,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让癌细胞‘自杀’,却不会伤害人体内的好细胞。”
     邱声祥说,目前关于花榈木这种可导致癌细胞自噬死亡的功效研究,已是一种机制研究方法,已经到了临床试验的中早期研究,也就是说,已经进入了新药研究的层次。
     邱声祥进一步解释,目前基于凋亡机制的抗癌药物,由于过量使用而产生的普遍“耐药性”已引起医药界广泛关注,而诱导自噬的抗癌药物才刚刚兴起,一旦通过临床试验获准上市,无论是单独使用或与凋亡类抗癌药联合使用,将可大大减少耐药性而增强疗效,花榈木“自噬”抗癌活性成分的发现,无疑为抗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新闻链接:
     荔枝核也能抗癌
     华南的常见植物中,还有不少这样的抗癌“战士”。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荔枝核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肺腺癌、肺癌、宫颈癌和肝癌的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若在动物或人体体内得到证明,即可证明荔枝核有抗癌作用,并可成为研制抗癌新药的天然产物。
    2013-02-0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