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中国科学报】中外专家广州聚焦植物园建设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吴梅)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 会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办,以“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主题。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 植物园则是活植物的博物馆。 这成为植物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模式。 据悉,此次大会分别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举办“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
时间: 2012-11-22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吴梅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吴梅)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日前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办,以“加强国际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主题。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专家和官员与会。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有全球植物区系总量的1/10。植物园则是活植物的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200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中国现有约200个植物园,引种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60%之多的植物,在保护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贺善安表示,全球植物园有着共同的宗旨和目标,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条件不同,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不同,植物园宗旨和目标会有些不同。如我国上世纪末期,社会经济状况还是“温饱型”,植物园建设宗旨是“科学的内涵”和“艺术的外貌”。本世纪,当中国的经济状况迈向“小康”水平时,植物园建设原则也因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地发展为“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观”和“文化的展示”。
据了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植物园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在中国偏远地区的西双版纳,这一过程则是反过来的:先在一个村庄建立了植物园,之后城镇才随之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成为植物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模式。
据悉,此次大会分别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植物多样性及濒危植物、生态恢复、植物园基础研究、园林园艺、城市环境生态、植物资源评价和发掘、植物驯化与育种、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了研讨,并举办“广州生态城市”专题研讨会。
《中国科学报》 (2012-11-22 第4版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缘定木兰 魂归天国
20多年来,曾庆文一直从事木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迁地保护、新优园林植物的评价、筛选及选育、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和迁地保护。 还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 担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期间,曾庆文还出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和“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文7篇),参编出版了《中国景观植物》、《中国木兰》、《观赏木兰98种》等专著8部。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地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也魂归木兰园。
时间: 2012-1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A8 智者 作者: 周飞 李洁尉
曾庆文的女儿说,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本报通讯员 周飞 记者 李洁尉
谈及已经逝世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他的学生、同事们的悲痛之情仍溢于言表。
9月20日清早,曾庆文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借着实验架攀爬到40余米高的树顶,查看今年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没想到树枝突然断裂,曾庆文旋即坠落……当护林员和学生们搜寻到其坠落地时,发现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的他已不省人事。最终,因伤势过重,曾庆文抢救无效,魂归天国。
不懈努力成就大事业
20多年来,曾庆文一直从事木兰科植物及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迁地保护、新优园林植物的评价、筛选及选育、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种苗采集和迁地保护。还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开始,曾庆文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进行了观光木、拟单性木兰属的保护生物学与种群复壮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光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濒危机理。
担任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期间,曾庆文还出任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和“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SCI论文7篇),参编出版了《中国景观植物》、《中国木兰》、《观赏木兰98种》等专著8部。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
为了掌握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濒危机理与种群复壮技术,2010年曾庆文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为了详细掌握华盖木的开花、授粉、结果习性,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
一生木兰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每逢一棵树有花、有果,他都要想办法近距离去观察记录。木兰科植物很多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大多都高大茂密,爬树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他对野外观察坚持不懈,认真而仔细。
1990~1993年期间,他每年至少有3个月去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和野外观测。由于云南、广西等很多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都是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曾庆文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地咳嗽,但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年轻,没时间做系统全面的检查,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
1993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曾庆文被初步诊断为肺癌晚期。所幸经过复诊,发现其实是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属肺部纤维化,但仍然需要做手术,切除整个左肺。
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献身科学 有爱无“家”
1998年,已在华南植物园工作了20个年头的曾庆文,却依然买不起房。而他的家族从1986年便开始外出做生意,经过10年的经营,已有不小的规模。父亲希望将生意转给曾庆文经营,兄弟姐妹也劝他出来做生意。但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所执著钟爱的木兰事业,曾庆文毅然回绝了。
而曾庆文从来不对家人提及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不让家人担心。在出他人生的最后一趟差前,爱人邹婉清还千叮咛万嘱咐:“都快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她说不会再爬了。谁知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
曾庆文去世后,老父亲老泪纵横地感慨道:“没想到科研工作如此危险,如果早知道,当初就该劝他改行。”
曾庆文的女儿说,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地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也魂归木兰园。前后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我国的木兰研究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无关名利,只因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中国科学报》 (2012-12-08 第8版 智者)
2013-02-01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子规啼上木兰花
时间:2012-11-30来源:《羊城晚报》B5半版作者:刘玮宁周飞——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绚丽多姿的华盖木花朵。 华盖木是木兰科中的原始类群,现仅云南存5株大树。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等。 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要和动物抢时间。 为了观察华盖木,他和学生在40余米高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 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 曾庆文,国内知名木兰科植物研究专家。 曾庆文在云南西畴坪寨开展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时。
时间: 2012-11-30 来源: 《羊城晚报》 B5 半版 作者: 刘玮宁 周飞
——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绚丽多姿的华盖木花朵
华盖木是木兰科中的原始类群,现仅云南存5株大树。成年华盖木高约三四十米,必须搭木架才能采集花粉,进行观察研究
羊城晚报记者 刘玮宁 通讯员 周飞
植物学家,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年,他们都需要进行多次艰苦的野外考察。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庆文教授在进行科研操作时从古树上不慎坠落遇难,享年49岁。记者走访多处,力图还原这名科学家的平实与伟大。
1
常年在野外接触花粉、湿气、瘴气,他切除了整个左肺
大学毕业后,曾庆文开始在华南植物园园林室工作,每天浇水、施肥、种树,从底层做起。1987年跟随同事周仁章高级工程师去云南做野外调查,就开始了研究木兰,常年在野外工作,由于年轻,经常爬树采集标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每逢一棵树有花、有果,他都要想办法近距离去观察记录。木兰科植物大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高大茂密,爬树上去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值得吗?”他笑笑,乐在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每年至少有3个月去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采集标本和野外观测。由于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常年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咳嗽,咳嗽严重时,便吃点药缓解,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1993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曾庆文刚出差回来,一家人准备回老家过年,他突然发起高烧,虚汗不止,送医院时坐车都坐不稳了。医院会诊后初步怀疑是肺癌晚期。抱着一线的希望到另一家大医院复诊,最后才确诊不是癌症,属肺部纤维化,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因常年出差,已经耽误了治疗时间,医院建议肺部切除。
1994年4月,曾庆文经过手术切除了整个左肺,手术刀口达31厘米,从前胸直到后背,因为手术还拿掉了两根肋骨。当时,切除下来的左肺硬如石头。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上下楼梯都呼吸困难,经常半边背出汗,半边无汗。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手术后一个月就出院了,他没有遵照医嘱安心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2
女儿第一次坐飞机,却是去接爸爸的遗体回家
1998年,曾庆文已在华南植物园工作了20个年头,却依然买不起房。而他的家人从1986年便开始外出做生意,经过10年的经营,规模已经很大,生意上了轨道。父亲疼惜儿子,希望将生意转给曾庆文经营,但曾庆文回绝了,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所执著钟爱的木兰事业。家人见他意志坚定,无奈帮他凑钱才买了房,添置了家具。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等。每年特别忙碌的一段时间里,爱人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去其办公室帮助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处理种子,给样本编号等,而家里的事情却从没指望他帮手。
爱人对曾庆文是有怨言的,结婚23年,基本上没有与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过。今年7月27日,老父亲75岁生日,全家人本来约好吃个团圆饭,然后陪父亲去湖南旅游,尽尽孝心,但正值他工作繁忙,出差后忙着出国,出国回来后又忙着出差,始终没办法参加,便错过了。
曾庆文对家人从来不提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为的是不让家人担心。此次出差前,爱人千叮咛万嘱咐:“都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爱人说不会不会的。谁知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老父亲老泪纵横:“没想到科研工作如此危险,如果早知道,当初就该劝他改行。”
科学家没有“家”吗?不,他们同样拥有浪漫的爱情。曾庆文夫妇相爱相知多年,每次出门之前,都会亲爱人脸颊一下,透着浓浓的眷恋和甜蜜,所以爱人包办家务,生活虽然累,却很开心。每次他爬上7楼回家,爱人都会提前开好空调,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等他回家。今年七夕节,他送给爱人一束鲜花,爱人很高兴,拍照留念,留下了他们的最后一张合影。结婚时,因为家里穷,没有送过爱人像样的礼物,但他一直记在心里,说今年一定带爱人去澳门买条项链。
女儿一直期盼着、等待着和父母一起坐飞机去旅行,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飞机,却是飞往昆明去接回父亲的遗体。
3
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要和动物抢时间
据曾庆文同事邢福武研究员介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树高花美,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木兰科植物基本都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这决定了研究者会特别的辛苦。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为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自然繁殖能力的衰退等原因,很多木兰科植物的种群在逐渐缩小,有的已变成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以来,曾庆文多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进行研究。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一种珍惜濒危木兰科植物)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由于华盖木的种子一落地就会被动物吃掉,曾庆文不仅要对华盖木开花结果时间把握精准,还要和动物抢时间。
2011年,在云南法斗,曾庆文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全国仅存12株的华盖木。高大粗壮的古老大树,枝顶置身云端,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2009年在广州召开“第二届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期间,一位外国学者在曾庆文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云南法斗,第一次见到华盖木的国际同行忍不住抱着树干狠狠亲了一口。曾庆文每每说起这则轶事,总是一脸骄傲和自豪。
4
为了观察华盖木,他和学生在40余米高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
曾庆文学生回忆,“2011年4月底,当第一次见到那个搭起的传粉生物学实验观测架,我深深地被震惊了。在树底仰望50多米高的树顶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晕眩,同时也感受到了实验的艰辛和凶险。”那次传粉生物学实验持续了二十多天。这期间,为了观察华盖木的开花习性和传粉昆虫在夜晚的行为,曾老师带着学生在高达40余米的观测架顶过了一夜。夜间架顶的风很凉,四周漆黑一片,孤寂而寒冷,没有带太厚的衣服,寒冷时大家只好在身上盖报纸。从傍晚开始,曾庆文便守在华盖木的花朵前,惊喜地观察着华盖木花朵的开放情况。
5
9月20日,曾庆文再没能从传粉架上安全地走下来
9月20日当天一大早,曾庆文教授带领两名学生,艰难步行近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后,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一到实验地点,曾庆文就带领两位学生爬到40余米高的观测平台上,查看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并开始挂牌。学生叶新芬回忆说,曾老师一边爬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他静静地在树顶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准备结束工作时,他突然看到两个果实,怀疑还没有对其进行观测记录,随即又返回准备认真观察,此时,树上传来“咔嚓”的响声,曾庆文突然坠落,护林员和两名学生顺着他坠落的地方进行搜救,发现他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此时的曾庆文已经不省人事,面色发白。当医务人员及公安干警闻讯赶到现场实施抢救时,曾庆文研究员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学生们到现在都无法接受老师突然离去的事实。学生谢聪回忆,其实华盖木的传粉学实验早在2011年10月份就可以结束了,但由于2010年5月份人工授粉实验采集回来的种子在实验中没有发芽,曾老师认为可能是种子存放不当导致的。为了进一步完善传粉生物学实验结果,2012年5月,他毅然再次带领两名学生开展了一次传粉实验。9月20日,曾庆文再没能从传粉架上安全地走下来。
小档案
曾庆文,国内知名木兰科植物研究专家。广东河源龙川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研究员,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秘书长,“世界木兰中心”核心成员。今年9月20日12时10分,曾庆文在云南西畴坪寨开展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时,不幸从离地40多米高的树上坠落遇难,享年49岁。
2013-02-0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忘我科研 情归木兰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 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时间: 2012-11-24 来源: 《广东科技报》 A10整版 南粤科技精英风采 作者: 周飞
——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研究员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文/图 华南植物园综合办 周飞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前后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我国的木兰研究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无关名利,只因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曾庆文及其前辈留下的科研成果与“世界木兰中心”,奠定了我国在木兰科植物及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他用自己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朴实、厚重、深远!
出身清贫立志科学
曾庆文出生在广东省龙川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异常艰苦。他又是家中老大,便从小就担负着家庭的责任。从小喜欢植物的曾庆文,经常挖掘各种植物回家种养观察。由于学习认真,生活严谨,善于思考和观察,老师评价说:“曾庆文非常适合做科研。”1982年曾庆文因成绩优异又喜爱植物,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林学专业,而他也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时期,他的生活经济来源全靠奖学金和家里卖稻谷、豆子。大学毕业时因为品学兼优,可以优先分配挑选单位。原本可以选择去待遇更好的林业厅的他,因为深深喜爱着植物研究,心中又一直向往着“中国科学院”这个神圣的地方,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投身科研矢志不渝
1987年,曾庆文跟随同事周仁章高级工程师去云南做野外调查,开始了木兰的研究之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木兰科植物很多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大多都高大茂密,爬树上去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值得吗?”他常常是一笑了之。
由于云南、广西等很多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都是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的咳嗽,咳嗽严重时,便吃点药缓解一下。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年轻,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1993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曾庆文刚出差回来,一家人准备回老家过年,他突然发起高烧,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虚汗不止。这时经过医院的仔细检查,才知道他属肺部纤维化,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已经耽误了病情治疗时间,医院建议肺部切除。
1994年4月,曾庆文经过手术切除了整个左肺,手术刀口达31公分,从前胸直到后背,因为手术还拿掉了两根肋骨。当时,切除下来的左肺硬如石头。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上下楼梯都呼吸困难,经常半边背出汗,半边无汗。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手术后一个月就出院了。他没有遵照医嘱安心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献身科学有爱无“家”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忙着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每年特别忙碌的一段时间里,爱人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去其办公室帮助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处理种子,给样本编号等,而家里的事情却从没指望他插手。原本打算今年利用十一假期,全家一起回老家过中秋和国庆节,谁知……
曾庆文对家人从来不提其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总是乐观面对家人,不让家人担心。此次出差之前,爱人千叮咛万嘱咐:“都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爱人答应着,可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又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
科学家没有“家”吗?不,他们对家人的爱同样炽热、同样拥有赤诚的孝心、也同样拥有浪漫的爱情。在家时,曾庆文脾气温和,从不与家人争吵,什么事都能一笑而过。女儿与爸爸关系非常好,平常就像朋友一样畅谈理想和未来。他工作忙的时候也依然关心着女儿的功课和生活。而在母亲患癌症住院期间,曾庆文忍住悲伤尽量抽出时间,去医院帮母亲擦身体、搞卫生,伺候身旁直到母亲病逝。
对于妻子,虽然结婚时因为家里穷,没有送过她像样的礼物,但曾庆文一直记在心里,说今年一定带爱人去澳门买条项链。结婚23周年,两人相濡以沫,一直说要一家人到处走走看看。虽然一直没能成行,但他的这份心意让爱人高兴了很久很久。
成就瞩目桃李天下
据曾庆文同事邢福武研究员介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树高花美,有些属为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木兰科植物基本都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这决定了研究者会特别的辛苦。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开始,曾庆文多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进行了观光木、拟单性木兰属的保护生物学与种群复壮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光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濒危机理。为了掌握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濒危机理与种群复壮技术。2010年曾庆文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为了详细掌握华盖木的开花、授粉、结果习性,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
曾庆文的学生谢聪回忆说:“记得初到云南法斗时,因为天气寒冷,加之水土不服,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上吐下泻,全身乏力。因为出差任务重,曾老师顾不上休息,坚持带领我们在华盖木周围拉样方,也为了不让学生们太辛苦,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华盖木生长的地方基本都在大山深处,进山的路途十分遥远,每天都要在大山里来回四个小时。因为呼吸困难,原本已经身体不适的他爬山的时候总是那么疲惫”。
作为一名近50岁的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已经取得众多科研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的木兰科专家,其实他早已不用如此的辛苦了。“有一次在调查过程中,曾老师看到好几棵华盖木的大树被砍,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他非常痛心。在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老师对木兰的那种痴迷,那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恨不能时时守护在它身边。”
20多年来,曾庆文不仅在科研中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奠定了崇高的学术地位,还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2名。
至死不悔情归木兰
2011年,在云南法斗,曾庆文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全国仅存12株的华盖木。高大粗壮的古老大树,巍然挺拔地矗立在大山深处,枝顶置身云端,历尽人世沧桑,见证无数世事更迭。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
让时间回到两个多月前的9月20日。当天一大早,曾庆文就带领两名学生,艰难步行近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后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一到实验地点,曾庆文就带着两位学生借着观测架攀爬到40余米高的观测平台上,查看今年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并开始挂牌。他的学生叶新芬说,曾老师一边爬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他静静的在树顶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准备结束工作时,他突然看到两个果实,怀疑还没有对其进行观测记录,随即又返回准备认真观察时,树上突然传来“咔嚓”的响声,曾庆文突然坠落,护林员和两名学生顺着他坠落的地方进行搜救,发现他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此时的曾庆文已经不省人事,面色发白。当医务人员及公安干警闻讯赶到现场实施抢救时,曾庆文研究员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如果不是对木兰如此热爱与执着,如果不是对科研如此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曾庆文就不用再次做授粉实验,也不会再次爬上观测架。他的学生们哭着说,一位深受学生爱戴、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导师,一位对科研认真严谨、永不放弃的学者,一位对木兰热爱痴迷、倾尽心血的守护神,就这样为心爱的科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简介
曾庆文
1963年9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及爱丁堡植物园从事合作研究。
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出版专著15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2部,参与编写6部。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3-02-0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扎根山林28载 守护一片绿洲
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如发现氮沉降可能驱使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以及氮沉降可能威胁热带亚热带区域富氮森林的植物多样性。 此外,莫江明及其团队在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氮沉降的研究中,还发现氮沉降增加可抑制成熟森林土壤CO2的排放。 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管理、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自2002年10月起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研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及其机理,开创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研究”的先河。
时间: 2012-7-14 来源: 《广东科技报》头版、A10 南粤科技精英风采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李洁尉
——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莫江明
欧洲国际合作者在林区与莫江明(右二)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李洁尉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这颗“闪亮”的绿宝石,除了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外,也离不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守护。对于这片绿洲的存在有何奥秘,无数植物科技工作者更是穷其一生的精力去探索,以寻求规律,服务于人类,莫江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基础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以及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从风华正茂到年近五旬,他守卫这片山林已28载。为了这片绿洲,他和他的战友们无怨无悔,付出青春和热血……
以扎根山林为业
因地球上同纬度的其它地方多为沙漠,所以北回归线穿过的鼎湖山更具科研价值。早在1957年,中国科学家就在那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8年前,莫江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保护区的第一天,他见到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农”向山上走去。一打听,原来是之前分配到这里的“老大学生”去做野外观测。“这就是科学家?”莫江明心里凉了半截。“这种工作哪有轰轰烈烈的味道?”他怕的不是艰苦。对于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来说,无边的寂寞才更难以忍受。
当时,莫江明动了调动工作的念头,甚至还写了请调报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这里的工作有了更深了解,对什么是科学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后,他陷入了沉思。最终,对事业的追求战胜了第一感受,莫江明决定留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推荐下,莫江明曾到美国深造。3年学成时,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他说,当年选择回归在于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精神的感召,也说明他与这片绿洲的不舍与缘分。
潜心于基础研究
多年来,莫江明和他的团队常年驻扎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研究方向,探讨在全球变化和人为活动作用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藕合规律。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如发现氮沉降可能驱使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以及氮沉降可能威胁热带亚热带区域富氮森林的植物多样性;揭示了氮沉降在调控南亚热带森林主要温室气体平衡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等。同时,团队也较系统地阐明了南亚热带森林在不同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循环等关键过程特征,建立了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测森林生物量的通用模型,为研究全球森林生物量碳提供可靠方法。
之所以选择这些研究方向,莫江明说,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植物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而大气的氮沉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去的理论认为,在“氮限制”的生态系统中,氮的增加更有利于喜氮类植物的生长,这些植物吸收的氮越多,竞争力就越强,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排斥其他物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而在“富氮”的生态系统中,因植物长期适应“富氮”状态,氮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大。
“这些理论以往都是欧洲和美国的学者研究出来的,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是以温带地区为主,所以他们认为在‘富氮’状态下,氮的增加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富氮’生态系统来说,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莫江明说,他们在鼎湖山保护区选择了属于“富氮”生态系统的一块林区做试验,在这块林区内利用科技手段人为制造氮气,模拟大气中的氮沉降。
莫江明和团队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氮气沉降浓度较大的区域,土壤酸化现象非常严重。氮气沉降得越多,土壤酸化越明显。“土壤酸化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对于植物多样性是很大的威胁。”此项研究的报道系国际首次,不仅填补了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的空白,同时表明了氮沉降可能威胁“富氮”森林的植物多样性。相关成果对于评估全球碳氮循环、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肯定。
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外,莫江明及其团队在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氮沉降的研究中,还发现氮沉降增加可抑制成熟森林土壤CO2的排放。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上,与此前他们在植物学领域另一权威杂志《PlantandSoil》上发表的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氮沉降减缓凋落物的分解。这些发现意味着氮沉降增加可以驱使成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也部分解释了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等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上报道的成熟林土壤能够积累有机碳的机理。由于氮沉降全球化已成为现实,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难预见未来氮沉降将更加严重,因此这些发现还意味着在氮沉降背景下成熟林土壤在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氮沉降方面,广州每公顷土地70公斤,而鼎湖山是每公顷土地35公斤。”莫江明团队还通过长期观测研究,发现人类活动的多少与氮沉降息息相关。“清楚了这种机制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就可以寻找哪些区域是需要进行氮沉降控制的,从而保护植物多样性。因为人类对于地球的开发在很多方面影响着生态系统,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增加氮在生态系统中的沉降。但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未来生态系统的氮沉降会是一个上升的态势,我们要尽早找出一些正在受威胁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科学研究上的累累硕果,使身居深山的莫江明能够在2008-2010年应邀担任国际知名SCI刊物《GlobalChangeBiology(GCB)》的编委。同时,他们的团队成果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鼎湖山作为宗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旅游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与自然保护区科研和保护产生矛盾,问题由来已久,关键是要妥善处理。为了给后人留下这片绿色,莫江明作为自然保护区的领导之一,和同事一起主持建立了由鼎湖山区八家单位组成的防火指挥部,并引进了森林派出所(即执勤所),这些都有助于鼎湖山区的安全和管理,也使得鼎湖山的管理及与周边村镇的关系比以前更为顺畅。
工作中苦乐相伴
为了科研,长期以来,莫江明和他的团队栉风沐雨,选择鼎湖山、鹤山定点观测,又在白云山、三保圩等处进行以广州为中心的梯度观测。
在鼎湖山庆云寺背后的密林深处,莫江明的学生,同时也是其团队主要成员的小鲁指着林地上一个个用支架支撑起来的精致纱兜告诉记者,这些装置用作装树上掉下来的枝叶等废弃物,定期搜集后用作科学分析之用,林地中还有用水泥敷成的水槽,林中地上每隔一段还插有塑性管,管的另一端连着装水的罐子,用以观测森林中的水流量。对森林生长过程的观测,方方面面的数据都不可或缺。而且天天都要观测,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从驻地到观测点有好长的一段路程,没有非常的敬业精神要持之以恒是不行的。
莫江明说,扎根于野外工作站,有艰苦,也有追求;有欣慰,也有困惑。在第一线搞基础研究,怕的是经费难以为继,这也是作基础研究并且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面临的困惑。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经常忙于实验室,图书馆,野外科考。“为了守护这片绿洲,多苦的日子都是这样过来了,这些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我们现在越干越充实了,即使碰到一些困难,但在团队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也都能克服。”尽管整天都要围着深山老林“打转转”,小鲁及其他团队成员都乐在其中。小鲁说,由于在研究结果中发现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规律,感到平凡的科研工作还有这么大的意义,因此越干越充实。尽管有不少困难,但是团队会齐心协力解决。
简介
莫江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态系统管理基础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长期从事生态系统管理、恢复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及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等20多项,目前主持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个。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相关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8名。自2002年10月起在广东鼎湖山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研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及其机理,开创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研究”的先河。该样地同时也是国际上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最早开展该方面研究的长期试验样地之一。
2013-0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所罗门姜黄高效繁殖找到新方法
时间:2012-11-7来源:《中国科学报》A4综合作者:李洁尉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吴国江等人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所罗门姜黄(Curcuma soloensis Voel. )是姜科姜黄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 该花原产所罗门群岛,我国广东已引种栽培,在华南地区种植时长势良好。 所罗门姜黄可盆栽或地栽作为观叶植物观赏。 所罗门姜黄繁殖技术通常采用分切根状茎繁殖。 吴国江等人发明了一种能高效繁殖所罗门姜黄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
时间: 2012-11-7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吴国江等人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所罗门姜黄(Curcuma soloensis Voel.)是姜科姜黄属,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该花原产所罗门群岛,我国广东已引种栽培,在华南地区种植时长势良好。所罗门姜黄可盆栽或地栽作为观叶植物观赏。它也是切花的优雅花材,瓶插寿命可达15~20天,极具观赏性。所罗门姜黄繁殖技术通常采用分切根状茎繁殖。但采用根状茎繁殖,不仅受季节限制,且繁殖系数低,每年只可获得2~3倍的增殖率,生产规模难以扩大,故难以在花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吴国江等人发明了一种能高效繁殖所罗门姜黄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该方法能快速繁殖种苗,加快繁殖速度获得大量试管苗,投入少,产出高,试管苗健壮,根系发达,无须炼苗即可直接出瓶移栽,成活率可达100%,为满足所罗门姜黄种苗市场和花卉成品的需要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12-11-07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研究组助理研究员朱师丹、宋娟娟等在叶清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南亚热带森林34种木本植物的水力结构、光合能力、叶片形态、元素含量、碳同位素比率等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灌木草丛-阳生性乔木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植被次生演替过程。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测定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34种木本植物的水力结构、光合能力、叶片形态、元素含量、碳同位素比率等生理生态指标。 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群落演替与植物水分传导和光合能力显著相关—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的光合能力和水分传导速率逐渐下降。 群落演替与叶片形态和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时间: 2012-10-26 来源: 《广东科技报》4 综合新闻 作者: 周飞 朱师丹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水分生理生态研究组助理研究员朱师丹、宋娟娟等在叶清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南亚热带森林34种木本植物的水力结构、光合能力、叶片形态、元素含量、碳同位素比率等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鄄ment(IF2011= 5.215)上。
灌木草丛 -阳生性乔木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植被次生演替过程。探讨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机制,对该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测定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34种木本植物的水力结构、光合能力、叶片形态、元素含量、碳同位素比率等生理生态指标。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群落演替与植物水分传导和光合能力显著相关—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的光合能力和水分传导速率逐渐下降;群落演替与叶片形态和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尽管该区域呈现明显的降水季节性,但是群落演替与植物的耐旱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物的水分传导—光合能力的协同关系,在南亚热带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013-02-01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广州学子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时间:2012-10-26来源:《广东科技报》15南粤科普作者:冯海波周飞李碧秋。 ——华南植物园开展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 近日,华南植物园举行了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 王发国博士随后带领同学们边参观龙洞琪林边讲解植物知识。 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华南地区、广东地区及华南植物园的植物情况,包括大王椰子、榕树、东京油楠、铁东青、豆蔻、木芙蓉、杜鹃、山茶等植物。 同学们对植物背后的丰富知识和有趣的各类特征认真倾听和观察。 此次“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让师生们感受新奇的植物之旅,赢得了他们的好评。
时间: 2012-10-26 来源: 《广东科技报》15 南粤科普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李碧秋
——华南植物园开展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
近日,华南植物园举行了第三期“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广州国际学校的17名学生来到该园,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当天,师生们首先来到了科普信息中心,由黄瑞兰博士向大家做了关于观鸟(Birding)的科普报告,期间穿插有奖问答环节,开展互动。随后,学生们到户外亲自体验观鸟的乐趣,当学生们看到望远镜中清晰、活泼的鸟儿时,不时发出惊叹:“Gorgeous!”,“Beautiful!”
王发国博士随后带领同学们边参观龙洞琪林边讲解植物知识。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华南地区、广东地区及华南植物园的植物情况,包括大王椰子、榕树、东京油楠、铁东青、豆蔻、木芙蓉、杜鹃、山茶等植物。同学们对植物背后的丰富知识和有趣的各类特征认真倾听和观察。
最后,同学们来到公共实验室的电镜室,由胡晓颖老师向大家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样品制作要求、操作要领、样品的显微观察和科学图像的采集等,并展示了蚊子的复眼、荷花叶片气孔、菊科植物花粉等在电镜下的放大图像,同学们还亲手操作扫描电镜的操作,加深了对其的认识。此次“亲临科学家”科普主题活动让师生们感受新奇的植物之旅,赢得了他们的好评。
2013-0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我国发现茜草科新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新近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时间: 2012-9-12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和大量分子系统学分析,新近发现了茜草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并将该属以华南植物园早期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主编——侯宽昭先生的名字命名。
据介绍,宽昭木属为亚灌木,分布于广东省东部山区,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此属隶属茜草亚科钮扣草族联盟,与我国另一特有单种属植物绣球茜是近缘关系。
据悉,这是继茜草科分类学家罗献瑞于1998年发表我国第3个特有单种属——桂海木属15年后,发现的第4个特有单种属,为后续进一步探讨茜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杂志上。
《中国科学报》 (2012-09-12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近日,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该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将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知识融入海报展览、讲座、魔术表演、舞蹈、游戏、有奖竞答、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小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旨在进一步宣传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帮助公众树立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为保护和恢复广东乌龟的自然种群,此前,华南濒危动物所龟类专家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广东乌龟栖息地考察和放归自然的试验活动。
时间: 2012-9-7 来源: 《中国科学报》A4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欧阳学军
近日,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活动”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
该活动注重“寓教于乐”,将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的知识融入海报展览、讲座、魔术表演、舞蹈、游戏、有奖竞答、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小手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旨在进一步宣传广东省濒危龟类与自然保护知识,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帮助公众树立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据介绍,广东省是我国龟鳖类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龟鳖类20种。但由于过度猎捕以及栖息地被破坏,目前20种龟鳖类已处于全面濒危的境地。其中,广东乌龟是我国特有种,在鼎湖山等地分布。为保护和恢复广东乌龟的自然种群,此前,华南濒危动物所龟类专家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鼎湖山保护区开展了广东乌龟栖息地考察和放归自然的试验活动。
图为科普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欧阳学军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A4 综合)
2013-02-01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