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揭示全球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变化格局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揭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沿海拔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子刊《科学报告》 。据介绍,该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海带领两位学生与美国农业部林业署研究员郭勤峰等合作,收集了全球443篇关于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的论文,在全球尺度上分南半球和北半球对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格局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报》 ( 2013-10-28第4版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技术实现月季试管开花率近七成
    ,近日,该园科学家在月季试管开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月季试管开花率最高近七成。相关研究成果《月季试管开花》日前发表于《植物生理学》上,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为此,该植物园华南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博士曾宋君、硕士梁硕和研究员段俊等从月季的外植体类型、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月季试管开花的内部和外部因子,探讨了影响月季试管开花的可能机制,展望了月季试管开花的应用前景,最终。《中国科学报》 ( 2013-10-23第4版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 【文汇报】蚯蚓“翻耕”土壤留住更多碳
    经过蚯蚓“翻耕”的土壤,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还能固存更多的碳,使土壤中的碳不易变成二氧化碳溜进大气。此前有研究称,蚯蚓“翻耕”土壤会明显增加土壤的碳排放。“我们将有蚯蚓、无蚯蚓的土壤作了对比,发现蚯蚓并没有让更多碳跑进大气,只是让该去的去得快些而已。”张卫信解释,但在经历了最初阶段后,无蚯蚓的土壤中的有机碳还会慢慢地、不断地跑进大气,但有蚯蚓的土壤向大气所释放的碳却越来越少— —通过蚯蚓的消化道,碳就好像被放进了缓释胶囊,不再分散地暴露于空气或微生物中,明显减慢了碳及其耦合的养分的周转过程。未来,希望能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发挥蚯蚓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碳固存中的积极作用。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果园推广生草栽培有利固碳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占锋与同事合作,在亚热带果园林下植被管理的土壤固碳潜力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刘占锋等研究人员对亚热带果园系统中传统清耕和生草栽培两种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生草栽培的土壤固碳潜力。《中国科学报》 ( 2013-10-16第4版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一种老年痴呆症药物获专利授权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峰等完成的“唐松草提取物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的用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园专家通过将粗壮唐松草进行超声提取和阳离子交换树脂解析获得提取物,其中超声提取的溶剂为乙醇,超声频率为40 ~ 50kHz ,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的解析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解析液用盐酸解析。《中国科学报》 ( 2013-10-17第4版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氢气可调节植物激素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氢气对植物激素效应具有调节功能。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张明永等发现,氢气对绿豆和水稻的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研究人员从基因进化角度,推测产生氢气的蛋白可能来自水稻的氢化酶基因,同时发现水稻产氢能力和之前推测的水稻氢化酶基因可以受到多种胁迫因素以及植物激素的诱导。《中国科学报》 ( 2013-09-26第1版要闻).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研制成功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等研制的一种气升式光、声、磁控生物反应器,日前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据介绍,目前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与生产中,生活细胞,无论是自养细胞还是异养细胞,其人工培养的控制条件大都集中在培养基组成、温度、通(空)气、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离子浓度等上面。同时,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罐体内部的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管内设置有LED发光棒,罐体上设置有接种口,罐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道,出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空气过滤器。《中国科学报》 ( 2013-09-10第4版综合).
    2014-01-3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从生态恢复到生态系统管理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前排右。考察华南植物园鹤山野外台站。针对华南地区大面积的荒坡、低效林和疏残林进行科学恢复和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建立优质、高效、持续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华南地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华南地区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主要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机制,阐明种间关系在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中的作用,建立优化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模式,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报》 ( 2013-08-06第7版平台).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绚丽“钻石”带来花城科普热
    ▲游客如织。科学家介绍,人们称广州为花城,那么,华南植物园就是美丽花城的皇冠,而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当属皇冠上的钻石。温室群中热带雨林温室面积7987平方米,高山/极地植物温室面积853平方米,奇异植物温室面积1531平方米,沙漠植物温室面积689平方米,共收集、保育各类植物3000余种。据介绍,温室群景区开放以来已先后举办春节牡丹花展,五一鲁冰花展、六一向日葵展、国庆帝王花展、元旦百合花展、春节郁金香洋水仙花展及三角梅、菊花品种展等活动,为植物科普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科学报》 ( 2013-07-26第4版影像).
    2013-09-2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7月2日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吴国江等完成的“一种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该方法将为花卉市场提供新的转基因花卉品种,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展现。据介绍,所罗门姜黄是一种少见的热带观赏花卉,原产于所罗门群岛。吴国江完成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简单、转化效率高的所罗门姜黄的转基因方法。业内专家表示,该发明中的转基因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在姜科植物中首次成功应用,操作简单,成本低,转化率高,适合大规模的大田操作,可满足改良花卉观赏性状要求,为花卉市场提供了新的转基因花卉新品种,充分发挥了所罗门姜黄的观赏价值。
    2013-09-25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