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生态治理促进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
    华南海岸带自然环境优良,海岸曲折多湾,地表径流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极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发现生态治理促进了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 。据介绍,在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刘可等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华林、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宁天竹等人对深圳湾凤塘河口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自2007年起,深圳市对深圳湾海岸带进行了整体生态治理,实施了海岸带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以水质净化为核心重建河口生态系统健康。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实践证明综合保护法有助于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BGCI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文香英和BGCI区域项目主任Joachim Gratzfeld回顾了我国2008-2020年期间, BGCI与中国植物园、林业部门以及其他保护机构合作,利用综合保护方法保护我国本土树木的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挑战,并包括多个案例分析。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 2021年发布的《世界树木报告》 ,全球有58173种树木。中国有4886种本土树种(占全球树种的8.3% ) ,其中几乎一半( 2429种)为特有种,约20%濒临灭绝。在中国政府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并引入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之际,过去十年BGCI在中国执行全球树木运动( GTC )所积累的经验为制定未来的生态恢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保护区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国科协官网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其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成功入选,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据介绍,该保护区将以此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新的起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在地资源和区域优势,依托科研力量与监测平台发掘特色科普素材,努力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的新品牌。
    2022-05-12
    查看详情
  • 【南方日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6项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奖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系列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对于解决重大、疑难性的骨科、颅颌面外科组织功能重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2-04-1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3个朱顶红新品种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科香妃朱顶兰” “中科红唇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 3个朱顶红新品种,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目前, 3个品种正在华南植物园大温室进行展出,同时申请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中科香妃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都是2010年以白肋朱顶红为母本、 “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 ~ 4月,单朵花寿命6.5天,单葶花观赏期12.5天。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影响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揭示了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 。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绿地暴露(接触绿地)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观福祉,但是很少研究关注主观的自然联结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感受)对绿地暴露-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20年在广州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绿地访问频率、访问时长、小区500m范围公园面积以及最经常访问的公园距离) 、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感) 。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氢水种植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
    处于果期的五指毛桃。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博士与于慧研究员合作进行了五指毛桃的氢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氢水种植可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以粗叶榕的根为药材。从五指毛桃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氢水种植显著提高了五指毛桃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柚皮苷、佛手柑内酯、橙皮苷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5倍、 2.28倍、 2.25倍和2.19倍。“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合成。《中国科学报》 ( 2022-03-30第4版综合).
    2022-04-14
    查看详情
  • 【南方农村报】科技驻镇进行时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团队助力上帅镇乡村振兴
    为促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 2022年3月17 ~ 18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禹玉华高级工程师前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禹玉华同上帅镇党委书记韦秀枚、镇长李时伟和驻上帅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茂添就上帅镇农业产业规划、林下经济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果树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调研。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胡苑柳在邓琦研究员的指导下,在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该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季节性刺激植物-微生物互作缓解土壤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6135。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降水格局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硕士研究生周金戈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降水格局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和土壤》 。周金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法明为通讯作者。热带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其中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降水模拟平台,开展了湿季推迟与湿季增雨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实验。而在10-20 cm土层,湿季增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使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显著降低。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07 / s11104-022 - 05389 - 2。
    2022-04-14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