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南方日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6项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奖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系列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对于解决重大、疑难性的骨科、颅颌面外科组织功能重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间: 2022-04-15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作者: 卞德龙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北部湾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南海海洋环境预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彭世球作为获奖代表参会。基于该项成果建立的“南海海洋环境实时分析与预报平台”在多个业务部门和保障单位推广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广东省经济建设与减灾防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团队的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全球五大洲和重要流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团队的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成果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袁浩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复杂长链有机固废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响应机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以目标产物为导向的分级热解、催化热解、化学链气化多手段分阶研究新途径,形成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相互响应机制;提出三相产物增值增效新途径,创新完善“原料指纹图谱识别—解构重构响应机制—产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链条理论。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以热解、气化为核心热转化与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及应用推广。
此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了通用机器人自主移动服务系统,广泛应用于家庭、医院、机场、户外园林等领域。由深圳先进院张鹏团队、深圳市艾科赛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深圳院共同完成的“3D打印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系列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对于解决重大、疑难性的骨科、颅颌面外科组织功能重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2-04-15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3个朱顶红新品种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科香妃朱顶兰” “中科红唇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 3个朱顶红新品种,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目前, 3个品种正在华南植物园大温室进行展出,同时申请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中科香妃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都是2010年以白肋朱顶红为母本、 “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 ~ 4月,单朵花寿命6.5天,单葶花观赏期12.5天。
时间: 2022-04-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科香妃朱顶兰
中科红唇朱顶红
华锦朱顶红。曾宋君团队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科香妃朱顶兰”“中科红唇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3个朱顶红新品种,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目前,3个品种正在华南植物园大温室进行展出,同时申请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
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中科香妃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都是2010年以白肋朱顶红为母本、“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而“中科红唇朱顶红”是2010年以“三色朱顶红”为母本、“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
其中,“中科香妃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1.5厘米、株幅51.3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45.3厘米、宽4.5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48.2厘米、直径2.8厘米,着花 3.9朵;花重瓣,白色、具红色斑纹,有香味,花朵直径15.5厘米,花筒长9.8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7.0天,单葶花观赏期14.0天。
“中科红唇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0.2厘米、株幅40.5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45.3厘米、宽4.5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48.2厘米、直径2.8厘米,着花4.0朵;花单瓣,花瓣边缘深红色,中间白色、有深红色条纹,喉部绿色,花朵直径15.5厘米,花筒长8.5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7.0天,单葶花观赏期10.0天。
“华锦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0.5厘米、株幅50.5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36.3厘米、宽4.2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50.2厘米、直径2.9厘米,着花4.0朵;花重瓣,红色、基部白色,花朵直径13.5厘米,花筒长9.7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6.5天,单葶花观赏期12.5天。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影响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揭示了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 。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绿地暴露(接触绿地)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观福祉,但是很少研究关注主观的自然联结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感受)对绿地暴露-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20年在广州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绿地访问频率、访问时长、小区500m范围公园面积以及最经常访问的公园距离) 、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感) 。
时间: 2022-04-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刘红晓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揭示了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
我国成人各类神经障碍终身患病率高达16.6%,心理健康疾病产生的负担在全部疾病负担中排第二,加强促进心理健康的干预政策和基础设施迫在眉睫。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绿地暴露(接触绿地)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观福祉,但是很少研究关注主观的自然联结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感受)对绿地暴露-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研究人员于2020年在广州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绿地访问频率、访问时长、小区500m范围公园面积以及最经常访问的公园距离)、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感)。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度在提高主观福祉方面的贡献超过了绿地自然暴露,而绿地自然暴露对缓解抑郁的贡献大于自然联结度。较高自然联结度的人群相比较低自然联结度的人群,生活价值感、幸福感分别提高了7%和6.4%,抑郁风险降低了2.5%。
该研究发现,绿地暴露的心理健康效应在自然联结度高的人群中更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绿地暴露带来的心理健康益处,不仅要通过增加绿地或鼓励人们参加户外活动来提高绿地暴露,还需要提高人们的主观自然联结度。
该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22.104397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氢水种植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
处于果期的五指毛桃。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博士与于慧研究员合作进行了五指毛桃的氢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氢水种植可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以粗叶榕的根为药材。从五指毛桃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氢水种植显著提高了五指毛桃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柚皮苷、佛手柑内酯、橙皮苷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5倍、 2.28倍、 2.25倍和2.19倍。“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合成。《中国科学报》 ( 2022-03-30第4版综合).
时间: 2022-03-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处于果期的五指毛桃。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博士与于慧研究员合作进行了五指毛桃的氢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氢水种植可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专刊。
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以粗叶榕的根为药材。在广东地区,民间常用五指毛桃的根煲汤,称之为“南芪”,或誉为“广东人参”。从五指毛桃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研究人员采用LC-ESI-MS/MS和RNA-seq技术分析了氢水种植五指毛桃代谢组和转录组变化。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氢水种植显著提高了五指毛桃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柚皮苷、佛手柑内酯、橙皮苷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5倍、2.28倍、2.25倍和2.19倍。
“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合成。”曾纪晴表示,结合转录组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发现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代谢可能是氢水影响的主要代谢途径。研究还发现氢分子调控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抗逆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表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plants11050602
《中国科学报》 (2022-03-30 第4版 综合)
2022-04-14
查看详情
【南方农村报】科技驻镇进行时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团队助力上帅镇乡村振兴
为促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 2022年3月17 ~ 18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禹玉华高级工程师前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禹玉华同上帅镇党委书记韦秀枚、镇长李时伟和驻上帅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茂添就上帅镇农业产业规划、林下经济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果树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调研。
时间: 2022-03-28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李小兰
为促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2022年3月17~18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禹玉华高级工程师前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禹玉华同上帅镇党委书记韦秀枚、镇长李时伟和驻上帅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茂添就上帅镇农业产业规划、林下经济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果树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调研。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是少数民族聚居镇,也是革命老区镇,全镇土地面积102.14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其中林地13.8万亩,耕地6654亩。基于此,禹玉华专家团队经前期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与上帅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会商会谈,拟在人工杉树林下进一步扩大南药种植示范基地。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禹玉华提供了杜仲、金丝楠、土沉香、檀香、菩提榕和肉桂等名贵经济树种种苗85株,提供神秘果、红肉番石榴、东魁杨梅、枇杷、桑葚、樱桃、无花果、银脆李等果苗共计88株,赠送给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上帅镇、福堂镇和禾洞镇等地种植,并于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开展了主题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植树纪念活动。
3月17曰,禹玉华与驻上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前往连官村乙鸣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考察调研有关情况,并同连官村乙鸣经济合作社杨昌年理事长等人座谈,会商2022年度百香果种植计划、种植前准备和脱毒嫁接苗预订等工作。杨昌年期盼驻镇工作队选择优良品种无病毒百香果种苗,全程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引导连官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3月18曰,中共上帅镇党委副书记、驻上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禹玉华前往上帅镇连官村东君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畅满山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韦畅满就东君村寨总体规划交换了意见,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韦畅满满怀信心地提出拟将东君村上帅河对岸20多亩撂荒地建立以种植百香果为主的休闲观光采摘园。
2021年9月,禹玉华选派为广东省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帮扶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禹玉华在多次对上帅镇各个行政村和多个自然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专业户(大户)进行考察调研与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同上帅镇党委、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座谈和研讨,充分尊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县人大和县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帅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上帅镇将着力打造红色经典文旅线路,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和林下经济产业,争取早日建成集红色文化旅游、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森林康养于一体的高水平田园综合体和康养幸福名镇。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胡苑柳在邓琦研究员的指导下,在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该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季节性刺激植物-微生物互作缓解土壤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6135。
时间: 2022-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胡苑柳在邓琦研究员的指导下,在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胡苑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邓琦为通讯作者。
酸雨仍然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华南地区酸沉降持续升高,导致土壤酸化日益严重,这很可能会加剧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磷限制。
研究人员基于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期10年的模拟野外酸沉降实验发现:土壤酸化会增加交换态 Al3+和 Fe3+和铁氧化物的活化度,推动不稳定磷库转变为闭蓄态磷库,从而降低土壤磷的有效性;然而在雨季,土壤可溶性磷和不稳定有机磷库仍可以维持不变。这主要是由于酸沉降增加外生菌根真菌,可能促进了闭蓄态土壤磷的溶解,然后通过刺激磷酸酶活性,加快土壤有机磷矿化。
该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季节性刺激植物-微生物互作缓解土壤酸化引起的磷限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6135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降水格局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硕士研究生周金戈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降水格局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和土壤》 。周金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法明为通讯作者。热带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其中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降水模拟平台,开展了湿季推迟与湿季增雨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实验。而在10-20 cm土层,湿季增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使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显著降低。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07 / s11104-022 - 05389 - 2。
时间: 2022-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硕士研究生周金戈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降水格局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和土壤》。周金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法明为通讯作者。
热带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其中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华南热带地区具有湿季时间整体后移(湿季推迟,DW)和湿季降雨增加(湿季增雨,WW)的季节性降水变化趋势。然而,热带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对两种降水变化有何种响应尚不明确。
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降水模拟平台,开展了湿季推迟与湿季增雨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降水格局的变化对0-1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动没有显著影响。而在10-20 cm土层,湿季增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使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显著降低。结合线性回归的结果分析,湿季增雨处理中土壤有机碳的增长趋势是由细菌残体碳所主导。
该研究推测,由湿季增雨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变化,将会增强热带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2-05389-2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站入选首届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于2020年底在《中国科学数据》发表的数据论文“ 2005 – 2018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气象数据” ,近日入选2021年度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优秀数据集奖名单。据悉,这是鼎湖山站继今年2月28日获得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评选的2021年度信息化建设优秀台站和信息开放共享优秀台站两个奖项的榜首之后,再次获得其他科学数据中心的肯定。
时间: 2022-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于2020年底在《中国科学数据》发表的数据论文“2005–2018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气象数据”,近日入选2021年度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优秀数据集奖名单。
据悉,这是鼎湖山站继今年2月28日获得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评选的2021年度信息化建设优秀台站和信息开放共享优秀台站两个奖项的榜首之后,再次获得其他科学数据中心的肯定。
本次活动由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遥感学报》、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数据》、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联合举办。
据了解,本次活动于2021年8月31日正式启动,收到了100多个团队的163件数据集作品,经评审专家组严格评审,童庆禧等七位院士领衔组成的“优秀共享开放遥感数据集征集活动”科学委员会审定,最终评选出了十大最受欢迎年度数据集、十大最具价值年度数据集、十大最有贡献的数据团队以及优秀数据集奖43个。
2022-04-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黄宏文:为中国迁地栽培植物“上户口”
“历经10年对活植物收集整理,我们构建了我国迁地保护植物综合数据库,基本摸清了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家底’ 。”近日,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主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宏文在广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针对我国植物园及其迁地保护管理与活植物研究现状,华南植物园牵头编制了“中国植物园植物引种收集与迁地保护管理规范” ,出版了《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园标准体系》 ,开发了“植物信息管理系统( PIMS ) ”和移动终端数据采集APP 。
时间: 2022-03-2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主编黄宏文。周飞 供图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已出版卷(册)。湛青青 供图
“历经10年对活植物收集整理,我们构建了我国迁地保护植物综合数据库,基本摸清了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家底’。”近日,《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主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宏文在广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随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迁地栽培植物志的编纂,将对国家植物园发挥迁地保护功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相关科研人员表示,这也是继《中国植物志》后,中国植物学研究领域又一重大的植物基础性项目。
创建一本“活”的植物志
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高等植物数量约占世界总数的10%,位居全球第二。
“与现存仅剩余1/4没有人类干预的野生自然植被相比,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已经客观上构建了一个人工迁地种植的植被,其数量多达10万种,占已知植物数量的约30%。”黄宏文说。
黄宏文长期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和果树新品种选育,现任中科院庐山植物园主任,曾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和武汉植物园主任。在他领导下,自2011年初开始,华南植物园立足我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的全面整理,开始筹备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
据他介绍,编撰工作依据物种的“个体、群体实地栽培性状的客观性、用途的适用性、基础数据的服务性”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植物园“同园”栽培、实地观察比较特色,为植物分类学和基础植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活体植物生长发育特征数据。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致力于创建一本‘活’植物志,成为支撑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黄宏文表示,通过这一项目,研究人员得以全面了解我国植物园及其迁地保护现状,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未来我国应加强高原寒带、寒温带和极端环境地区植物园建设。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以科或重要属编辑成卷(册),对现有迁地栽培大于100种的科和特殊类群进行编册,预计成册60~80卷(册),计划10~20年完成。“《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无论在思想、原则和进展,尚属世界首例!”黄宏文说。
摸清“家底”是保护利用的前提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而摸清“家底”无疑是保护的重要前提。黄宏文介绍,通过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对于摸清我国植物园活植物收集“家底”、加强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信息管理、提升我国植物园活植物收集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支持下,我们基本摸清了我国约16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迁地栽培了约2万种高等植物,约占全球已知植物数量的5%。”黄宏文表示,这对牵引和引领区域或世界性迁地植物志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研究显示,我国植物园引种栽培高等维管植物约396科、3,633属、23,34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我国本土植物为288科、2,911属、约20,000种,分别约占我国本土高等植物科的91%、属的86%、物种数的60%,是我国植物学研究及农林、环保、生物等产业的源头资源。
在出成果的同时,这一项目的实施也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黄宏文介绍,项目从最初19个植物园47人参加,发展到38个植物园56个单位308人参与,完成了《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21卷(册)的编撰,开展了植物引种、迁地栽培管理、活植物研究、PIMS数据库应用及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锻炼培养了一批活植物鉴定和分类学人才,形成我国植物园活植物收集研究特色。
截至目前,《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已正式出版19卷(册)、审校排版2卷(册),完成了一批活植物名称修订、物种分类学描述及特征补充,发表了一批新分类群,提出了新增一批受威胁等级植物,为我国农林、医药、环保、新兴生物产业提供源头资源信息和种质资源保障。
建立植物资源迁地保育规范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中央多次强调种源安全、种业振兴的重要性。此次基于国内植物园活植物收集的原始数据,不但完成了对现有迁地栽培植物的“摸底”,也为植物资源新种质发现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服务。
“目前我国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约占全球植物园物种保育总数的23%,受威胁植物迁地保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黄宏文表示,十年来,以华南植物园为主要牵头单位的科研人员按照任务书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完成了中国迁地保护植物基础数据库建设、植物引种收集与迁地保育规范编制。
针对我国植物园及其迁地保护管理与活植物研究现状,华南植物园牵头编制了“中国植物园植物引种收集与迁地保护管理规范”,出版了《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园标准体系》,开发了“植物信息管理系统(PIMS)”和移动终端数据采集APP,为我国植物园建立了迁地保护规范管理体系和活植物研究体系。
尽管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黄宏文看来,作为植物引种收集、驯化栽培、资源发掘、推广应用的重要源头,我国植物园建设仍存在“公园化倾向”和同质化等现象。因此,他建议植物园应遵循并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界定性标准、管理性标准和迁地保育管理技术规范。
“当前,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也将为后续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便利。”他说。
2022-03-21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科学驿站|最新成果:科学家揭示壳斗科物种多样性产生之谜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了解到,由该园王宝生研究员和杜克大学Paul S . Manos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系统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壳斗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历史以及种间杂交的遗传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华南植物园周标峰博士、袁帅博士、杜克大学Andrew A . Crowl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王宝生研究员和杜克大学Paul S . Manos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员参与该项工作。论文链接: https : / / www . nature . com/articles/s41467-022 - 28917 - 1。
时间: 2022-03-20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李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王宝生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了解到,由该园王宝生研究员和杜克大学Paul S. Manos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系统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壳斗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历史以及种间杂交的遗传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
据介绍,自新生代(Cenozoic)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半球森林的组成发生了剧烈的演变。全球壳斗科植物有900多种,是目前北半球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壳斗科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和驱动机制,对我们理解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壳斗科植物从白垩纪末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快速分化。综合分析形态特征的演化模式、种子传播者出现时间以及古气候数据,证实了响应环境变化的性状创新和动植物的协同进化是壳斗科物种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发现,壳斗科植物物种间发生过频繁的古杂交事件,导致核基因树与叶绿体基因树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进一步通过单倍型分析与基因功能注释,证实了古杂交事件导致的基因渐渗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关键性状创新和种间杂交在壳斗科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北半球森林的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华南植物园周标峰博士、袁帅博士、杜克大学Andrew A. Crowl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王宝生研究员和杜克大学Paul S. Manos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员参与该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917-1
2022-03-21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