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州日报】初夏花开红似火,“凤凰”落降广州城
    入夏后,广州进入凤凰木花朵盛开的季节,作为“世界上最艳丽的树木之一” ,其灿若云霞的花色成为城市中一道绚烂风景。,早在1928年广州就有关于凤凰木的采集。据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研究专家李世晋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礼尚往来的交换, 1916年8月9日采自菲律宾吕宋岛的凤凰木标本,而今也存放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生物博物馆) 。“厦门属于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凤凰木落地生根,而广州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气候条件同样适合来自热带或者热带边缘的植物生长。李世晋告诉记者,凤凰木归类于“凤凰木属” ,其中包括白凤凰木、多花凤凰木、东非凤凰木、万果凤凰木、杏黄凤凰木等。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时间: 2022-05-10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入夏后,广州进入凤凰木花朵盛开的季节,作为“世界上最艳丽的树木之一”,其灿若云霞的花色成为城市中一道绚烂风景。 记者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获悉,早在1928年广州就有关于凤凰木的采集。
      磐涅花色象征“火烈青春” 广州最早凤凰木标本采自中山大学 
      5月的广州夏味渐浓,随着凤凰木进入盛花期,凤凰花艳若朝霞,迎风怒放。鲜红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美景遍布羊城大街小巷。不少市民纷纷为此驻足观赏,拍照打卡留念。
      俗话说“凤凰花开半城红”,据了解,2017年曾是凤凰花开得最灿烂的一年。其实这种来自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国树”,并非近年来才受到广州街坊的青睐。曾在东风东路小学就读的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四十年前学校操场上那棵凤凰木,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当年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每当看到那棵树就会觉得青春洋溢,内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可以说,凤凰木赐予了我无穷的力量。”
      正因为花朵颜色艳丽,象征着“火烈青春”,我国南方不少大学都会栽种凤凰木,意为激励学子们有凤凰涅槃般坚定的拼搏精神。记者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了解到,广州最早关于凤凰木的标本记载,正是来自于中山大学。1928年5月20日,由蒋英教授所采集的来自中山大学校园的凤凰木标本,而今存放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据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研究专家李世晋副研究员介绍,作为礼尚往来的交换,1916年8月9日采自菲律宾吕宋岛的凤凰木标本,而今也存放于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生物博物馆)。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匹配 广州是凤凰木的宜居之地
      来自热带地区的凤凰木,也是厦门市、台湾台南市、四川攀枝花市的“市树”,在汕头大学、厦门大学经常能够见到它们的身影。“厦门属于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凤凰木落地生根,而广州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气候条件同样适合来自热带或者热带边缘的植物生长。”
      李世晋告诉记者,凤凰木归类于“凤凰木属”,其中包括白凤凰木、多花凤凰木、东非凤凰木、万果凤凰木、杏黄凤凰木等。其中“红花”凤凰木在广州最为常见,由于花色最为艳丽、深受人们喜爱而被大量引种。“人类对于植物的栽培驯化都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就像我们吃的食物,例如水稻或者番茄,人工自然会选择最佳食用品种。所以对于观赏性植物来说,除了考虑药用价值和其他作用,外形和花色也会列入参考标准。”
      每逢花开时节,凤凰木都会成为城市盛景,远看像燃烧的火焰,如若细心端倪,会发现火红花朵的花瓣中又有黄白色点缀其中。“这种带色斑的花瓣叫做‘旗瓣’,可以说是植物界的一点‘小心思’,存在的目的可能是作为“蜜导”为了吸引鸟类前来授粉,帮助它们更好地一代一代传播下去。”李世晋解释道。
      外形优秀具备观赏性 豆科树木为城市添光加彩 
      花城广州,四时之花大不同。三月四月遇见黄花风铃木和宫粉羊蹄甲,前者热烈,花色饱和金黄,先花后叶满树壮观;后者婉约,花瓣犹似略施粉黛,巧手掳获路人之心。然后便是木棉的出现,以英雄之姿,撩红一片春意。进入五月,则是凤凰木红红火火的天下。
      作为豆科植物,凤凰木的豆荚在加勒比海地区被用作敲打乐器,名为“沙沙”或“沙球”。近日曾盛极一时的黄花风铃木进入结果期,不少市民被树上如羊角般细长的“豆荚”所吸引。“其实风铃木并非豆科类植物,而是属于紫葳科。”李世晋告诉记者,在广州除了凤凰木之外,黄花梨、南洋楹、无忧树和羊蹄甲都属于豆科植物,它们的果实称为“荚果”,有的也许具备作为“沙沙”的潜力。
      花开年年有,今年尤为盛。凤凰木的生长进入稳定期后会速度放缓,记载中树木最高能达到30米。据了解,今年是凤凰木的“大年”,当下正值“最佳赏花期”,如此繁花盛景实在不容错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岚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生态治理促进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
    华南海岸带自然环境优良,海岸曲折多湾,地表径流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极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发现生态治理促进了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 。据介绍,在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刘可等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华林、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宁天竹等人对深圳湾凤塘河口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自2007年起,深圳市对深圳湾海岸带进行了整体生态治理,实施了海岸带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以水质净化为核心重建河口生态系统健康。
      时间: 2022-04-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华南海岸带自然环境优良,海岸曲折多湾,地表径流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极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发现生态治理促进了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
      据介绍,在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刘可等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华林、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宁天竹等人对深圳湾凤塘河口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
      评估发现,深圳湾建立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依次自然通过新建的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生态化的河涌、修复的红树林后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水质改善和生态恢复工程营造的生境,减少了外来入侵种危害,沿途的植物多样性、鱼类、鸟类和底栖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
      评估指出,深圳建立的海岸带城市河口生态治理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方法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深圳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和香港之间,整个流域共有凤塘河等8条入湾河流。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及快速城市化,深圳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填海造陆、滩涂围垦、污水排放等导致了海岸带区域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例如,所有河口水污染严重、河口植被退化甚至消失、区域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自2007年起,深圳市对深圳湾海岸带进行了整体生态治理,实施了海岸带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以水质净化为核心重建河口生态系统健康。
      在此过程中,任海曾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深圳凤塘河口生态恢复课题以及深圳市资助的深圳湾生态规划等课题,相关课题研究工作支撑了深圳湾的生态建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20964129.2022.2026250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实践证明综合保护法有助于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BGCI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文香英和BGCI区域项目主任Joachim Gratzfeld回顾了我国2008-2020年期间, BGCI与中国植物园、林业部门以及其他保护机构合作,利用综合保护方法保护我国本土树木的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挑战,并包括多个案例分析。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 2021年发布的《世界树木报告》 ,全球有58173种树木。中国有4886种本土树种(占全球树种的8.3% ) ,其中几乎一半( 2429种)为特有种,约20%濒临灭绝。在中国政府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并引入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之际,过去十年BGCI在中国执行全球树木运动( GTC )所积累的经验为制定未来的生态恢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时间: 2022-04-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特有与非特有本土树木数
      中国4886种树木濒危等级占比
      中国树木各濒危等级在中国植物园迁地收集情况。文香英 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BGCI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文香英和BGCI区域项目主任Joachim Gratzfeld回顾了我国2008-2020年期间,BGCI与中国植物园、林业部门以及其他保护机构合作,利用综合保护方法保护我国本土树木的进展、取得的成果以及遇到的挑战,并包括多个案例分析。
      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2021年发布的《世界树木报告》,全球有58173种树木。中国有4886种本土树种(占全球树种的8.3%),其中几乎一半(2429种)为特有种,约20%濒临灭绝。有研究已经表明,对于热带和温带森林,大树的大小是森林生物量和地上碳的最佳预测因子,树木不仅捕获了二氧化碳,而且对当地人民的福祉也至关重要。此外,保护树木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这两个全球挑战。
      BGCI通过全球树木运动(GTC)已经对我国100多种木本植物实施了保护行动,主要包括在繁殖、物种回归/就地种群恢复和创建迁地保护收集作为未来的保险政策方面发展最佳实践。在中国政府正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并引入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之际,过去十年BGCI在中国执行全球树木运动(GTC)所积累的经验为制定未来的生态恢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本综述中的合作工作,我们试图对濒危野生树种的保护价值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该综述共同第一作者文香英表示,在我国正在评估保护地系统的有效性并计划扩张,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之际,这种综合保护方法尤其合适。全球树木运动(GTC)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方法来确保“在正确的地方种植正确的树”,但也“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目的种植并得到正确的护理”。
      该综述研究证明了综合保护法有助于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也强调了中国政府为保护我国独特的自然遗产所做的努力。
      相关综述文章发表于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2.e02101
      
    2022-05-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保护区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国科协官网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其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成功入选,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据介绍,该保护区将以此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新的起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在地资源和区域优势,依托科研力量与监测平台发掘特色科普素材,努力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的新品牌。
      时间: 2022-04-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何锦燕
      近日,中国科协官网公布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其中,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成功入选,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鼎湖山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建于 1956 年,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 1979 年我国首批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地。
      鼎湖山保护区开展有体验式活动、公民科学活动和探究式研学活动,并在世界环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具有较广泛影响力。
      据介绍,该保护区将以此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新的起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在地资源和区域优势,依托科研力量与监测平台发掘特色科普素材,努力打造中国自然教育的新品牌。
      
    2022-05-12
    查看详情
  • 【南方日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6项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奖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系列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对于解决重大、疑难性的骨科、颅颌面外科组织功能重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间: 2022-04-15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作者: 卞德龙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共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北部湾大学共同完成的成果“南海海洋环境预报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彭世球作为获奖代表参会。基于该项成果建立的“南海海洋环境实时分析与预报平台”在多个业务部门和保障单位推广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广东省经济建设与减灾防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团队的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全球五大洲和重要流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森林水文学的发展,助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团队的研究成果“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地层年代与古环境及其早期人类演化新发现”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成果使蓝田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早人类活动地点之一,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早期人类起源和迁徙重大科学问题,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研究拓展了“黄土-古土壤-古人类遗迹序列”新路。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袁浩然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复杂长链有机固废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响应机制”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以目标产物为导向的分级热解、催化热解、化学链气化多手段分阶研究新途径,形成热化解构与提质重构相互响应机制;提出三相产物增值增效新途径,创新完善“原料指纹图谱识别—解构重构响应机制—产物二次增值增效”全链条理论。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以热解、气化为核心热转化与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及应用推广。
      此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由深圳先进院吴新宇团队和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全自主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构建了通用机器人自主移动服务系统,广泛应用于家庭、医院、机场、户外园林等领域。由深圳先进院张鹏团队、深圳市艾科赛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深圳院共同完成的“3D打印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系列产品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对于解决重大、疑难性的骨科、颅颌面外科组织功能重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2-04-15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3个朱顶红新品种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科香妃朱顶兰” “中科红唇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 3个朱顶红新品种,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目前, 3个品种正在华南植物园大温室进行展出,同时申请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中科香妃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都是2010年以白肋朱顶红为母本、 “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 ~ 4月,单朵花寿命6.5天,单葶花观赏期12.5天。
      时间: 2022-04-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科香妃朱顶兰
      中科红唇朱顶红
      华锦朱顶红。曾宋君团队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科香妃朱顶兰”“中科红唇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3个朱顶红新品种,于近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目前,3个品种正在华南植物园大温室进行展出,同时申请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
      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中科香妃朱顶红”和“华锦朱顶红”都是2010年以白肋朱顶红为母本、“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而“中科红唇朱顶红”是2010年以“三色朱顶红”为母本、“花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
      其中,“中科香妃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1.5厘米、株幅51.3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45.3厘米、宽4.5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48.2厘米、直径2.8厘米,着花 3.9朵;花重瓣,白色、具红色斑纹,有香味,花朵直径15.5厘米,花筒长9.8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7.0天,单葶花观赏期14.0天。
      “中科红唇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0.2厘米、株幅40.5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45.3厘米、宽4.5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48.2厘米、直径2.8厘米,着花4.0朵;花单瓣,花瓣边缘深红色,中间白色、有深红色条纹,喉部绿色,花朵直径15.5厘米,花筒长8.5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7.0天,单葶花观赏期10.0天。
      “华锦朱顶红”具5片叶左右的试管苗种植36个月的成熟植株,平均株高20.5厘米、株幅50.5厘米;叶片阔带状、绿色,长36.3厘米、宽4.2厘米;花茎直立、绿色,长50.2厘米、直径2.9厘米,着花4.0朵;花重瓣,红色、基部白色,花朵直径13.5厘米,花筒长9.7厘米。在简易设施栽培条件下自然花期3~4月,单朵花寿命6.5天,单葶花观赏期12.5天。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影响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揭示了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 。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绿地暴露(接触绿地)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观福祉,但是很少研究关注主观的自然联结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感受)对绿地暴露-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20年在广州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绿地访问频率、访问时长、小区500m范围公园面积以及最经常访问的公园距离) 、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感) 。
      时间: 2022-04-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刘红晓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揭示了绿地自然暴露与自然联结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景观与城市规划》。
      我国成人各类神经障碍终身患病率高达16.6%,心理健康疾病产生的负担在全部疾病负担中排第二,加强促进心理健康的干预政策和基础设施迫在眉睫。大量证据研究表明,绿地暴露(接触绿地)可以降低心理疾病患病率并提高主观福祉,但是很少研究关注主观的自然联结度(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观感受)对绿地暴露-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
      研究人员于2020年在广州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居民绿地暴露指标(绿地访问频率、访问时长、小区500m范围公园面积以及最经常访问的公园距离)、自然联结度指标、心理健康指标(抑郁、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感)。研究发现自然联结度在提高主观福祉方面的贡献超过了绿地自然暴露,而绿地自然暴露对缓解抑郁的贡献大于自然联结度。较高自然联结度的人群相比较低自然联结度的人群,生活价值感、幸福感分别提高了7%和6.4%,抑郁风险降低了2.5%。
      该研究发现,绿地暴露的心理健康效应在自然联结度高的人群中更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绿地暴露带来的心理健康益处,不仅要通过增加绿地或鼓励人们参加户外活动来提高绿地暴露,还需要提高人们的主观自然联结度。
      该研究工作得到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22.104397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发现氢水种植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
    处于果期的五指毛桃。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博士与于慧研究员合作进行了五指毛桃的氢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氢水种植可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以粗叶榕的根为药材。从五指毛桃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氢水种植显著提高了五指毛桃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柚皮苷、佛手柑内酯、橙皮苷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5倍、 2.28倍、 2.25倍和2.19倍。“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合成。《中国科学报》 ( 2022-03-30第4版综合).
      时间: 2022-03-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处于果期的五指毛桃。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博士与于慧研究员合作进行了五指毛桃的氢水种植实验研究,发现氢水种植可提高五指毛桃有效成分含量。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专刊。
      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食药同源植物,以粗叶榕的根为药材。在广东地区,民间常用五指毛桃的根煲汤,称之为“南芪”,或誉为“广东人参”。从五指毛桃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研究人员采用LC-ESI-MS/MS和RNA-seq技术分析了氢水种植五指毛桃代谢组和转录组变化。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氢水种植显著提高了五指毛桃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柚皮苷、佛手柑内酯、橙皮苷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5倍、2.28倍、2.25倍和2.19倍。
      “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合成。”曾纪晴表示,结合转录组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发现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代谢可能是氢水影响的主要代谢途径。研究还发现氢分子调控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抗逆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表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plants11050602
       《中国科学报》 (2022-03-30 第4版 综合)
      
    2022-04-14
    查看详情
  • 【南方农村报】科技驻镇进行时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团队助力上帅镇乡村振兴
    为促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 2022年3月17 ~ 18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禹玉华高级工程师前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禹玉华同上帅镇党委书记韦秀枚、镇长李时伟和驻上帅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茂添就上帅镇农业产业规划、林下经济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果树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调研。
      时间: 2022-03-28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李小兰
      为促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任务,2022年3月17~18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禹玉华高级工程师前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期间,禹玉华同上帅镇党委书记韦秀枚、镇长李时伟和驻上帅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茂添就上帅镇农业产业规划、林下经济产业、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主要农作物生产计划、果树田间管理、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座谈以及实地考察调研。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是少数民族聚居镇,也是革命老区镇,全镇土地面积102.14平方公里,山多田少,其中林地13.8万亩,耕地6654亩。基于此,禹玉华专家团队经前期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与上帅镇党委、政府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会商会谈,拟在人工杉树林下进一步扩大南药种植示范基地。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禹玉华提供了杜仲、金丝楠、土沉香、檀香、菩提榕和肉桂等名贵经济树种种苗85株,提供神秘果、红肉番石榴、东魁杨梅、枇杷、桑葚、樱桃、无花果、银脆李等果苗共计88株,赠送给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上帅镇、福堂镇和禾洞镇等地种植,并于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开展了主题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植树纪念活动。 
      3月17曰,禹玉华与驻上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前往连官村乙鸣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考察调研有关情况,并同连官村乙鸣经济合作社杨昌年理事长等人座谈,会商2022年度百香果种植计划、种植前准备和脱毒嫁接苗预订等工作。杨昌年期盼驻镇工作队选择优良品种无病毒百香果种苗,全程提供种植技术指导,科技助力农业产业,引导连官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3月18曰,中共上帅镇党委副书记、驻上帅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禹玉华前往上帅镇连官村东君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畅满山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韦畅满就东君村寨总体规划交换了意见,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韦畅满满怀信心地提出拟将东君村上帅河对岸20多亩撂荒地建立以种植百香果为主的休闲观光采摘园。 
      2021年9月,禹玉华选派为广东省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帮扶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禹玉华在多次对上帅镇各个行政村和多个自然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专业户(大户)进行考察调研与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同上帅镇党委、镇政府、驻镇工作队座谈和研讨,充分尊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县人大和县人民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帅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上帅镇将着力打造红色经典文旅线路,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和林下经济产业,争取早日建成集红色文化旅游、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森林康养于一体的高水平田园综合体和康养幸福名镇。
      
    2022-04-14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胡苑柳在邓琦研究员的指导下,在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该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季节性刺激植物-微生物互作缓解土壤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6135。
      时间: 2022-04-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胡苑柳在邓琦研究员的指导下,在菌根真菌缓解酸化引起的磷限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胡苑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邓琦为通讯作者。
      酸雨仍然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华南地区酸沉降持续升高,导致土壤酸化日益严重,这很可能会加剧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磷限制。
      研究人员基于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期10年的模拟野外酸沉降实验发现:土壤酸化会增加交换态 Al3+和 Fe3+和铁氧化物的活化度,推动不稳定磷库转变为闭蓄态磷库,从而降低土壤磷的有效性;然而在雨季,土壤可溶性磷和不稳定有机磷库仍可以维持不变。这主要是由于酸沉降增加外生菌根真菌,可能促进了闭蓄态土壤磷的溶解,然后通过刺激磷酸酶活性,加快土壤有机磷矿化。
      该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季节性刺激植物-微生物互作缓解土壤酸化引起的磷限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6135
      
    2022-04-14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