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州日报】高温下的植物“受伤”了吗?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调查
    今年夏天,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让不少人“汗颜” 。无法像人类那样躲进空调房避暑,生长在户外的植物如何生存下去?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关于植物生存大调查的研究,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 ,为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做好森林植物和植物园植物耐旱耐热的研究,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课题组近日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 。关于本次研究的后续,刘慧表示,将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植物响应极端气候信息系统”的网页,在调整问卷题目中增加更多信息,如高温、寒潮、干旱、台风等,像全国的物候观测一样。“相信在2022年‘气候危机纪元三年’开始做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时间: 2022-08-26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
      今年夏天,全球范围内的极端高温天气让不少人“汗颜”。无法像人类那样躲进空调房避暑,生长在户外的植物如何生存下去?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了一项关于植物生存大调查的研究,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科研工作”,为气候变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萌生研究念头后 
      火速成立“高温小组” 
      今年8月以来,极端气候现象较以往显著增加,其中高温干旱屡次打破了多个历史气象记录。不仅国内,全球多个城市和地区都遭遇了极端高温干旱。为做好森林植物和植物园植物耐旱耐热的研究,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课题组近日开展“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其中网络问卷调查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项关于极端高温天气下植物生存状况方面的普查,任何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刘慧副研究员是这次调查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告诉记者,“近些年极端气候发生频率有增高的趋势,我们很早就萌生过追踪极端高温、极端干旱去测定植物响应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没有能够成行。”今年夏天的高温干旱波及范围之广、南北差异之显著、温度值之高,都是以前几乎没有遇见过的,如此自然环境之下,让团队再次萌发了“做研究”的念头。
      “很多经历这次高温的各个地区的朋友都提到,当地的植物很多叶子已经枯黄甚至凋落。我们认为这些都具备研究的价值。因此我们抓紧结束了之前的实验工作,用了一天时间紧张地计划和筹备,就开始了这次高温大调查工作。”刘慧说。
      8月18日,刘慧和李强、宁秋蕊、文印、廖良宁、金益、焦瑞芳和张浩萍等学者建立了“高温小组”探讨实验计划,首先确定了实验方向、实验的时间地点和本组内实验人员的配备等问题。“因为这次实验涉及多个城市,寻找合作团队是很重要的一环,同专业的老师团队是我们的首选。感谢武汉植物园的操瑜老师、山东大学的杜宁老师,他们是这次我们最初达成合作的团队。”
      科普工作需要更多热心民众参与 
      不同城市沿高温梯度植物受损程度如何?哪些植物更不耐热或者更耐热?在研究团队成立后,刘慧和其他成员就初步商定了此次实验的两点科学问题,根据问题确定具体实验内容,随后展开实验仪器的准备和调试工作。
      这次的“极端高温下的植物生存大调查”并非只针对广州本地,而是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刘慧告诉记者,“由于这次实验涉及多个城市,且天气预报显示,有些目标城市即将迎来阴雨和降温,再加上疫情原因,时间被压缩得很短,任务紧而且繁重,只靠我们一两个组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就这样,问卷调查的形式应运而生——全面而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不仅仅需要专业团队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动员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人的参与问卷调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大二学生宋凌洁,按需求制作出简洁又实用的海报,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组的宣传和数据搜集。有意愿参与的朋友只需要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根据里面的提示,就可以参与进来。
      “我们此前已经积累了全球范围内一千种左右植物的耐热性指标,并已完成了相关论文,相信大家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调动自己的科学热情,对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刘慧说,“这次的问卷调查部分,就是极端高温天气下植物生存状况的一次普查,随手拍照都可以参与。”
      在她认为,全民参与科学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情,科普工作是普通人和科学之间连通的桥梁,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科普工作需要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专业的人坚持来做这件专业的事。”
      为未来全国植物“耐热区划”提供初步的数据 
      据了解,在调查正式开展后仅仅4天的时间里,研究组共收到问卷143份,来自全国15个省市、35个城市的一百多位朋友填了问卷,超出了研究组的预期。
      “上海辰山植物园宋永刚老师、温州大学张永华老师,专门冒着炎热的天气去小区和附近公园,把标注好物种、经纬度、当时的环境等信息的照片提供给我。上海的徐曼博士冒着高温帮忙踩点。上海师范大学宋佳老师安排了两位同学接应我们的学生,赶在大雨前测完很多个物种。更有不少身边的同事、甚至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都现身并动员了全家老小为科学做贡献,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次活动,让刘慧感受到大家对科学的热情,让研究组很受鼓舞和激励。
      高温下,人们对植物所有的“热情”,都起源于科研。问卷调查是实测的辅助,作为科研工作者更看重的是实测。刘慧告诉记者,问卷同时也是为了筛选和踩点,因为实测能够得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时间实在太紧张,有的城市降温比预期早,我们需要跟天气赛跑。一边问卷一边电话联系,然后决定到哪一个城市的哪里取样,所有的决定都必须快而准确。”
      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热心的“网友”,所有为科研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研究人员会将植物和气候的数字信息对应起来进行分析,再汇总不同城市的数据和不同类型植物的数据,比较差异。调查数据既可以为以后的城市规划、园林物种配置提供参考,为未来全国植物“耐热区划”提供初步数据;也可以为未来极端气候下植物的适应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理想状态下将植物响应的动态监测像气象监测一样做成“全国联网系统”,提供监测和预警服务等。
      关于本次研究的后续,刘慧表示,将考虑建立一个“全国植物响应极端气候信息系统”的网页,在调整问卷题目中增加更多信息,如高温、寒潮、干旱、台风等,像全国的物候观测一样。“相信在2022年‘气候危机纪元三年’开始做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2-09-09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蛱蝶花”洋金凤,不畏炎夏花期正好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里,洋金凤不惧酷暑花开得正艳。近年来作为成功培育的园艺植物,洋金凤已被培育出多个品种并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而今广州处处可见“蛱蝶花”的娇美身影,在“亲戚”凤凰木花期结束后,接力延续夏日之美。尤其凤凰木和洋金凤在广东地区都属于非常常见的树木,所以很多人都会将二者混淆,甚至在很多地方,凤凰木的俗名就叫作“金凤花” 。据了解,在过去的《中国植物志》上,洋金凤的中文名也叫金凤花,然而除了凤凰木别名为“金凤花” ,在“凤仙花科”还有一种花也叫金凤花,多次出现了重名的情况。李世晋提醒,关于洋金凤的种子究竟有多大的毒性,未有正式研究结果之前,市民们切莫轻易尝试。
      时间: 2022-08-17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里,洋金凤不惧酷暑花开得正艳。近年来作为成功培育的园艺植物,洋金凤已被培育出多个品种并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而今广州处处可见“蛱蝶花”的娇美身影,在“亲戚”凤凰木花期结束后,接力延续夏日之美。
      专家提醒,虽然洋金凤开花婀娜动人,美丽表象下却是花谢后的“毒”,种子虽有药用价值但不建议轻易采摘。
      □ 两招教你分清“金凤”和“洋金凤” 
      初夏时节的广州,凤凰木的花朵曾以其绚烂之火红渲染一座城,随着盛夏气温的升高,人们仿佛又见凤凰木花朵的摇曳身姿,悄然绽放在城市的每一个转角之处。纵使凤凰木花期已过,但与其品相极度相似的“洋金凤”早已粉墨登场,将这份火热之情延续到夏末。
      不少人分不清楚凤凰木和洋金凤,因为无论是叶子排列的序列和花型花色都极为相似。尤其凤凰木和洋金凤在广东地区都属于非常常见的树木,所以很多人都会将二者混淆,甚至在很多地方,凤凰木的俗名就叫作“金凤花”。那么“金凤”和“洋金凤”究竟如何分辨呢?华南国家植物园李世晋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两者确实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属于豆科,但是分属于不同的属。洋金凤属于“小凤花属”,来自南美洲;凤凰木则属于“凤凰木属”,来自非洲。
      对于不少广州老街坊而言,高大挺拔的凤凰木是学生时代的回忆,因此“身高”就是将其与洋金凤区分的最好特征。据李世晋介绍,洋金凤为灌木或小乔木,呈绿色或粉绿色,茎干上有一些稀疏的尖刺;而凤凰木则可以长成大乔木。细心观察,洋金凤虽然个子不高,树干不似凤凰木那般“孔武有力”,但胜在树形轻盈婀娜,而且和凤凰木一样拥有羽状复叶。由于洋金凤和凤凰花都属豆科植物,所以不仅花朵长得像,连叶子都很像。洋金凤的叶子是二回羽状复叶,在纤细的枝条上,7-12对长圆形或倒卵形的小叶对生,每每随风起舞姿态都优美动人。
      区分凤凰木和洋金凤的技巧,除了“身高”还有“颜值”。两者的花朵就像孪生姐妹,洋金凤简直就是灌木版的凤凰花,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洋金凤的花形虽然没有凤凰花大,但花蕊非常细长,总10枚长短不一的雄蕊和1枚雌蕊,以傲然之姿远远伸出花冠外。黄色或橙红色的花瓣边缘呈波状皱褶,开花时花瓣犹如色彩艳丽的小蒲扇;未开花时,花蕾看上去则像一个个长形的小汤勺,“盛放”着未开放的花瓣和花蕊。
      而这份色彩奔放的热情,正是来自阳光灿烂的南美洲 ,“巴巴多斯”岛。
      □ 从“云实属”到“小凤花属”的归属历程 
      洋金凤属于科学界很早就认知的物种,早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焕镛院士参与编写的《广州植物志》中就有记载。据了解,在过去的《中国植物志》上,洋金凤的中文名也叫金凤花,然而除了凤凰木别名为“金凤花”,在“凤仙花科”还有一种花也叫金凤花,多次出现了重名的情况。所以在最新的植物志上,它被统一成“洋金凤”。既生瑜何生亮,站在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洋金凤的故事也很有趣。
      据李世晋介绍,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最早将洋金凤取名——拉丁学名“Poinciana pulcherrima L.”,其种加词取自拉丁文“pulcher”,意为“美丽的”。到了1791年,洋金凤又被另一位瑞典植物学家转移到“Caesalpinia属”,即普遍认可的“云实属”,也可以称为“广义云实属”。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广义云实属内部关系过于复杂,为了将它们的关系理顺,广义云实属需要被拆分成几个小属。“就这样,经过多年来植物学家们的研究和探讨,最终将洋金凤所属的中文名拟为‘小凤花属’,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说金凤花为‘小凤花属’的一个成员。”
      可以说,最终归属于“小凤花属”的洋金凤以花取胜,尤其当花朵盛开时花瓣五裂的姿态,鲜橙红色的花瓣犹如蝶翼一般,长长的花丝就像蝴蝶的触角,洋金凤又被称为“红蝴蝶”。这并不是它唯一的“昵称”,除了蝴蝶花、黄蝴蝶、番蝴蝶之外,还有孔雀花、蛱蝶花、红天堂鸟、墨西哥天堂鸟……其中最特别的名字非“巴巴多斯的骄傲”莫属。
      据了解,洋金凤是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的国花,曾有研究显示其原产于西印度群岛,但由于普遍栽培,其确切的起源地未知。“洋金凤是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观赏植物,在我国南方各地庭园也常被栽培,已经是很成功的园艺植物了。”李世晋告诉记者,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对豆科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学、固氮生理学等方向的研究。
      而今在广州,除了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生物园和木本花卉区可以欣赏到洋金凤的婀娜多姿,也能通过一片片碧绿的羽叶,在不少道路的两侧寻觅到“蝴蝶”的身影。
      □ 虽有药用价值,不建议轻易采摘 
      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不以色香引人,却以姿容形态取胜。纵使颜值很高,洋金凤起初存在的“价值”却为药用,最初在药用植物园种植培育。据了解,洋金凤的种子可榨油及药用,根、茎、果均可入药。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曾记载关于洋金凤的药用价值,根有强壮、通经、收敛之效,树皮有收敛、止泻、通经之效,叶子可以解热、通经、泻下、驱虫,花则可以用来解热、活血、止咳。
      然而洋金凤属于“毒性中药材”,作为轻泻剂使用的叶子能引致小产,而根也含有毒性。据《香港有毒植物图鉴》显示,曾有报道进食云实属植物的种子后中毒的案例,患者多为儿童,常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严重中毒可导致脱水。“据我所知,许多豆科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我们日常食用的豇豆和四季豆也具有一定毒性,在烹饪时一定要充分煮熟。”李世晋说道。
      洋金凤属于热带植物,酷热的天气、充沛的雨水都是它开花繁衍的条件之一,从8月开始,这些蝴蝶般的花朵就会越开越旺。行走城市街道时,在成熟开裂掉落地上的荚果里,能看到种子一枚枚整齐地排列在内壁,看起来有点像瓜子仁。李世晋提醒,关于洋金凤的种子究竟有多大的毒性,未有正式研究结果之前,市民们切莫轻易尝试。
      
    2022-09-09
    查看详情
  • 【南方都市报】“华南国家植物园 打造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怀集报春苣苔恣意地绽放着可爱的白色小花,海南黄花梨已成参天大树… …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不少极度濒危乃至野外灭绝的植物就此扎根落地。“让它们(濒危植物)被保护、繁育、实现野外回归,这是我们植物园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建园至今近百年,植物园始终扮演着濒危迁地物种“诺亚方舟”的角色。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后,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时间: 2022-08-2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B06 生态 作者: 陈卓睿
      开花的怀集报春苣苔
      怀集报春苣苔恣意地绽放着可爱的白色小花,海南黄花梨已成参天大树……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不少极度濒危乃至野外灭绝的植物就此扎根落地。“让它们(濒危植物)被保护、繁育、实现野外回归,这是我们植物园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副部长湛青青说。建园至今近百年,植物园始终扮演着濒危迁地物种“诺亚方舟”的角色。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成立后,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开花的报春苣苔
      人工育苗,解决溶洞植物环境适应问题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南都记者被几盆小巧玲珑的植物吸引了目光。这正是产自广东粤北,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报春苣苔。
      资料显示,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凉爽、阴湿的石灰岩地区,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
      报春苣苔对生长环境的高要求导致其生长环境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轻微变动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据了解,报春苣苔于1881年在粤北连州连江流域的石壁上首次被发现,此后一百多年,再也没有人发现过它的踪迹,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上世纪90年代,报春苣苔在广东连州被重新发现。1999年,报春苣苔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名单,保护级别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据湛青青介绍,从2002年起,华南植物园开始了报春苣苔的迁地保护研究。经过探索,华南植物园舍弃了传统用种子培育的方式,而采用叶片培育,采用生物克隆技术培育报春苣苔。科学家们把报春苣苔的叶片进行生物切割,再运用生物技术诱导其发芽、生根。
      “报春苣苔的生长环境要求温度、湿度保持相对恒定,在培育试管中很难生根,这成了华南植物园的专家们培育报春苣苔的最大难题。”湛青青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个玻璃培养基,里面装满着报春巨苔同属的“亲戚”怀集报春苣苔的幼苗。“我们从幼苗开始,让它们在成长中逐步适应人工打造的环境,这样才能让人工繁育的报春苣苔个体健康成长。”湛青青说。据了解,繁育专家们通过反复进行实验、不断调整培养基的成分,控制培育试管的湿度和温度。终于在历经5000多次试验后,2003年华南植物园利用生物技术成功繁殖报春苣苔,并在2007年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2021年,报春苣苔的保护等级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此外,华南国家植物园中还对报春巨苔属内更濒危的两种植物怀集报春苣苔(产自广东怀集)和红花报春苣苔(产自广东阳春)进行抢救性的迁地保护。
      据湛青青介绍,怀集报春苣苔2010年在广东怀集被发现时约有200株,而2021年当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员再次考察时发现,因生长的溶洞环境变得干燥,怀集报春苣苔存活率大大降低,仅剩1株。无独有偶,2012年红花报春苣苔被发现时仅有10多株,根据IUCN标准被列为极度濒危状态,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两个物种实施迁地保护迫在眉睫。据了解,华南植物园已经对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进行了有效的迁地保护,正准备开展野外回归计划,怀集报春苣苔和红花报春苣苔重返自然指日可待。
      “迁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了一个物种仅剩的种群和基因,但野外回归才是保护的终点。”湛青青表示,回归野外后的植物,在复杂的环境下才能更容易产生基因的突变,为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带来正面影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实现了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彩云兜兰、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多种濒危迁地物种已成“明星植物”
      数据显示,目前华南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4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33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望天树、东京龙脑香、坡垒、广西青梅、猪血木等5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虎颜花、广东含笑、狭叶坡垒等285种。
      其中,杜鹃红山茶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植物界的熊猫”之称,由华南植物园卫兆芬研究员于1986年命名发表。野外调查时发现杜鹃红山茶只有千余株,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与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在每株植物上剪下3根小枝条进行嫁接,建立了遗传多样性资源圃,成功实现其迁地保护,全覆盖保护了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其花大、鲜艳、叶片独特、树冠优美的特征在园景树、花篱、盆景及切花等方面应用广泛,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被称为华南植物园里的“明星植物”。
      作为华南植物园里价格最昂贵的珍稀濒危植物,海南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海黄、黄花梨或花梨木)被誉为“红木界的国宝”。它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963年由华南植物园豆科植物分类学家陈德昭先生命名并发表,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华南植物园在1957年建园初期就引种栽培了一批黄花梨,成功迁地保护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目前,当初引进的一株株小苗,经过华南植物园工作人员的悉心培育,如今都长成一棵棵粗壮的参天大树。其中,最大的一株位于蕨园,其胸径达69厘米,是华南植物园元老级别的“镇园之宝”。
      值得注意的是,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活植物标本园种植着一株1981年从云南引进的望天树,它高达20-30米,胸径45厘米,成为园内最高的树。“明星植物”们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获得重生,同时,它们的重生也给华南国家植物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物种保育:潜在价值同样重要
      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辐射世界同纬度地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类群系统收集保存,致力于本土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支撑国家绿色发展的源头资源是华南植物园物种保育的战略定位。
      华南植物园保育和展示区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目前,华南植物园已实现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提出要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植物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除了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等我们看得见的直接价值,植物没有被发现的潜在价值也同等重要,不应该被忽视。这也是我们进行物种保育工作的意义。”湛青青如是说。
      
    2022-09-09
    查看详情
  • 【学习强国】华南国家植物园:古老铁树花齐放
    地处南方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每年从初夏到仲夏,苏铁园里的各种铁树都会相继开出金黄色如玉米棒子般的硕大雄花(球)以及如翡翠玉球般的雌花(球)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苏铁园里,园中迁地保育的6株越南篦齿苏铁齐刷刷地开出金黄雄壮的雄球花。越南篦齿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常绿棕榈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干圆柱形,树皮灰色,块状纵裂,无茎顶绒毛,大型羽叶集生茎顶,一回羽状复叶,小羽片条形,灰绿色,中脉在下面隆起。越南篦齿苏铁树形优美,苍劲质朴,茎干坚硬如铁。大型而美丽的羽叶四季常绿,光洁亮丽,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
      时间: 2022-07-23 来源: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廖利芳 柯萧霞 李文艳 宁敏华
      地处南方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每年从初夏到仲夏,苏铁园里的各种铁树都会相继开出金黄色如玉米棒子般的硕大雄花(球)以及如翡翠玉球般的雌花(球)。
      苏铁是古老的植物类群,早在古生代石炭纪便来到地球,在中生代侏罗纪达到鼎盛时期,之后逐渐衰退,大部分类群相继灭绝,世界现存2科11属约360多种,故有“活化石”之称。在我国,苏铁科苏铁属所有种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摄影:李文艳)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苏铁园里,园中迁地保育的6株越南篦齿苏铁齐刷刷地开出金黄雄壮的雄球花。(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常绿棕榈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干圆柱形,树皮灰色,块状纵裂,无茎顶绒毛,大型羽叶集生茎顶,一回羽状复叶,小羽片条形,灰绿色,中脉在下面隆起。(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于茎顶,长圆锥状,密生黄褐色绒毛。(摄影:李文艳)
      越南篦齿苏铁树形优美,苍劲质朴,茎干坚硬如铁。大型而美丽的羽叶四季常绿,光洁亮丽,具有独特的观赏效果。(摄影:宁敏华)
      
    2022-09-09
    查看详情
  • 【南方日报】“植”得一看!探秘“中国南方绿宝石”
    这是一颗位于中国南方的“绿宝石” 。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一南一北”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格局。根据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等,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建成4个世界一流专类园4个国内一流专类园,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 ,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从物种、遗传和生态环境等维度的保护和植物多样性的彰显。我们生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随万物的萌生、繁茂而成长。
      时间: 2022-07-25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钟晓宇、梁钜聪等
      这是一颗位于中国南方的“绿宝石”。
      有人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可“一日看世界,一眼观四季”。这里,遵循“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建立了世界级园林旅游景区,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花城广州正式揭牌。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的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一南一北”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格局。
      盛夏时节,莲花盛放。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有一种特殊的莲花,典型的热带水生植物的代表——王莲。
      “你看这个叶片非常大,有王者风范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介绍,王莲莲叶可安全承载达40公斤的物体。
      这样的神奇生物,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只是冰山一角。从高空俯瞰花城,四朵巨大的“木棉花”静谧地盛开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奇异植物室与室外稀树草原景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温室群收集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到沙漠的世界各地植物,展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与精彩、奇特与神秘。”吴兴说,热带雨林温室是整个温室群中最大的一个,雨林温室主要展示的就是热带雨林的一些特有的植物现象以及热带雨林里面的一些特色、珍稀的植物。
      吴兴还介绍了热带雨林中一些特有的植物现象,“这是雨林的一种特有现象叫绞杀现象。一棵小小的树苗,在树干上发芽之后,它会迅速地把根系发展起来,把原来的树包裹起来,这就是适者生存、植物竞争现象典型的体现。”
      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大开眼界,还能收获生物知识。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1959年9月底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科学普及工作,也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华南国家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也成为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山青水绿,地美天蓝,华南国家植物园正成为无数生物的乐土。而它,也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种植物叫虎颜花,属于极小种群植物。我们华南国家植物园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成功繁殖苗木,再把植株移种到它原来的野生环境。这就叫珍稀濒危植物回归保护。”吴兴介绍道。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一株开着娇嫩绿色花朵的兜兰,十分引人注目。它名为“中科COP15”兜兰,据了解,是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昆明召开而于2021年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登录的新品种,被定为COP15大会的主题花。 
      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过度采挖,兜兰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经过团队的努力,华南国家植物园收齐了国产兜兰属植物27种和国外大部分原生种,总数达到79种(占全球72%),建立了兜兰种质资源圃,是世界上收集兜兰种质资源种类最多的单位之一。 
      这些只是华南国家植物园保护珍稀物种的缩影。遏制环境恶化、留存物种多样性,华南国家植物园使命在肩。目前,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 
      根据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等,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建成4个世界一流专类园4个国内一流专类园,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95%种类得到迁地保育。
      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
      在亲水平台上眺望园区,一边是四季碧绿的棕榈植物,椰风葵林一片热带风情,另一边是四季分明的落羽杉、水松。
      “这个景点的特色是建筑和植物景观的融合。我们面前的景观是温带景观和热带景观,和谐地体现了两种景观对比。”1986年,“龙洞琪林”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在吴兴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非“龙洞琪林”莫属。
      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以及中间的湖组成。在棕榈半岛上种植着来自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植物,它们四季常绿且不落叶。而在孑遗植物区的落羽杉和水松,则呈现非常明显的四季变化。
      精彩纷呈的生物多样性里,孑遗植物是特殊的存在。它们见证了地球的演变历程,是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华南国家植物园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它们的价值,目前已保存了全球范围内20多种孑遗植物。
      落羽杉也是古老的孑遗植物,经过地壳运动和冰川期以后幸存下来,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其生长节奏缓慢,活到千岁以上也没有问题,是植物界名副其实的寿星之一。“要欣赏落羽杉,到龙洞琪林是最合适的。”吴兴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万物有灵且美。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从物种、遗传和生态环境等维度的保护和植物多样性的彰显。我们生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随万物的萌生、繁茂而成长。 
      
    2022-09-09
    查看详情
  • 【人民日报】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至此,我国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正式运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南非的国家植物园已形成体系,建成基尔斯滕博施国家植物园、卡鲁沙漠国家植物园、比勒陀利亚国家植物园等11座国家植物园,每个植物园各具特色,在保存和研究南非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重要作用。以迁地保护功能为主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与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承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时间: 2022-07-31 来源: 《人民日报》 第7版 国际 作者: 贺然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国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正式运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从国家层面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国家植物园是集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游览休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既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首都设立国家植物园,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全球目前有3000余座植物园,40余个国家设有国家植物园,主要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多设有国家植物园,其中不乏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者。例如,美国国家植物园位于华盛顿国会山下,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是全世界植物园的翘楚和世界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植物分类学和系统演化、植物引种栽培利用等领域世界领先。南非的国家植物园已形成体系,建成基尔斯滕博施国家植物园、卡鲁沙漠国家植物园、比勒陀利亚国家植物园等11座国家植物园,每个植物园各具特色,在保存和研究南非丰富的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高质量推进我国国家植物园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金色名片”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果的“金字招牌”?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精雕细琢。国家植物园现有较好基础,在未来建设中要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规划编制和发展建设,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以科学规划引领空间布局和整体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
      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我国国家植物园可以在建设中完善露地植物收集展示区,拓展温室植物收集展示区,提升馆藏平台建设水平和馆藏容量,并充实研究平台空间。在紧密结合核心功能基础上,国家植物园建设需要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保护空间。具体来说,可通过对植物类群的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升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水平,在活植物和标本收集、科研科普水平上达到世界领先。
      在国家植物园的园区建设和文化内涵挖掘上,可通过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体现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助力国家植物园实现智慧化运营和精细化管理。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国家植物园将努力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氛围。
      我国现有约200家植物园,为实现植物迁地保护的稳定性和全国植物园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正加快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全覆盖。以迁地保护功能为主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与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承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2022-08-03
    查看详情
  • 【中国青年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 迁地保育95%华南珍稀濒危植物
    今天,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透露,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据悉,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自然教育馆、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同时,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国际一流的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国情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条件,努力建成示范性、引领性的区域国家植物园。
      时间: 2022-07-1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客户端 作者: 林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广州7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今天,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华南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2022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29年,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历经93年建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已成为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游客日常休闲与科普研学的热门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超百万人次。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透露,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95%得到迁地保育。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说,广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新契机,将在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华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普与自然教育的高水平平台。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有38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7168个分类群;拥有3个研究中心、1座植物标本馆、2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有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ANSO植物园专题联盟(B组)、世界木兰中心、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等诸多机构。
      据悉,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自然教育馆、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同时,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国际一流的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国情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条件,努力建成示范性、引领性的区域国家植物园。
      
    2022-08-03
    查看详情
  • 【央广网】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迎来新机遇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央视网消息:华南国家植物园11日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中国已设立并揭牌运行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华南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现有38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7168个分类群,涵盖华南地区各植物类型,包括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瑛:未来,我们要把现有的开放区域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没有开放的区域开发出来,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参观游览,建设成湾区的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普教育营地,这个营地将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亲子家庭、中老年游客。
      时间: 2022-07-13 来源: 《央广网》
      央视网消息:华南国家植物园11日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中国已设立并揭牌运行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仿佛来到一个巨大而特色鲜明的岭南园林,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沙漠植物景观,诠释着独属于植物世界的神秘与梦幻。
      总台记者 罗平章:我们现在来到的区域是一个巨大的植物景观温室群,在这里可以一次性穿越沙漠、高山和丛林,有很多奇花异草,别说见,我可能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现有38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7168个分类群,涵盖华南地区各植物类型,包括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
       
      目前,中国正建设“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级“就地保护”体系,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以期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覆盖。其中“迁地保护”是指将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相当于对保护区以外的物种做了“备份”,上了一道“保险”。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 任海:我们希望未来把植物的种类从17000多(品种)提升到2万种,为大湾区的科创中心的建设,大湾区的绿色生活、绿色发展,进行一些经济植物的开发和保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徐大平: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不能满足于保护物种,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到基因型(保护)的水平,为我们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利用作出新的贡献。
       
      分析指出,目前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共建有100余个国家植物园,代表着国家科学研究水准、物种保护基础、科普教育能力、资源利用技术和园林园艺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从“植物园”到“国家植物园”,两字之差的背后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今后前往华南国家植物园参观游玩也可以更好领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 研究员 王瑛:未来,我们要把现有的开放区域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没有开放的区域开发出来,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参观游览,建设成湾区的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普教育营地,这个营地将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亲子家庭、中老年游客。
      
    2022-08-03
    查看详情
  • 【经济日报】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花落广州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分别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2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标准,基于科学内涵、生态引领、文化传承理念,完善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布局,突出功能完整性和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覆盖广泛性,切实保障国家植物园功能需要。除了承担文旅方面的功能,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会建有高水平专类园,将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
      时间: 2022-07-17 来源: 《经济日报》 第7版 生态 作者: 庞彩霞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分别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2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共有植物园接近200个,目前仅有北京、广州两座城市的植物园跻身“国家队”。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为何选择广州?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广州,四季鲜花飞扬,品种繁多。同时,作为广东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也在广州。建于1956年的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素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这里不仅是能观赏到各种神奇植物的乐园,还是承载着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宝藏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会有何变化?“不久后,大家能够看到更美的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未来植物园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迁地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含华南濒危植物的95%,有6000种经济植物),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人数达300万人次,大规模开发2种经济植物,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植物园前列。
      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根据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展示区及周边市政设施纳入规划范围,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标准,基于科学内涵、生态引领、文化传承理念,完善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布局,突出功能完整性和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覆盖广泛性,切实保障国家植物园功能需要。
      做好濒危植物保护
      7月4日,记者在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育苗大棚看到,一盆盆矮小的植物开着娇嫩的小白花,长势喜人,它的名字叫怀集报春苣苔。目前该物种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36种濒危植物进行野外回归,这其中就包括怀集报春苣苔。”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说,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仅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一处喀斯特洞穴处发现,2012年首次被发现时仅约200株。近几年,科研人员发现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为了加强保护,华南植物园加强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华南植物园已经实现人工繁育并建立起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通过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怀集报春苣苔只是华南植物园保护珍稀物种的一个缩影。麻栗坡兜兰、聚石斛、海南黄花梨……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得到保育。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任海表示,未来华南植物园将会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植物保育2万种以上目标,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的种类得到有效迁地保育,为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
      “未来在建设更高层次的植物园平台上,可以把优异的种质保护起来,建立种子基地和基因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年内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有机会推出2种改良后的经济植物——鲜果枸杞与三叶木通。
      攻克“卡脖子”难题
      跨越橡胶栽培技术“禁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培“香蕉试管苗”……不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作物都与华南植物园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关。
      在世界植物园发展史中,经济作物曾经一度成为主导,许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植物,最早的引种和科学研究都是在植物园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橡胶这一战略物资被列入禁运名单。我国热带、亚热带大部分处于北纬18度以北,属于国际惯常认为不宜种植橡胶地区(北纬17度以北不宜种植橡胶)。为发展国民经济、突破封锁,党中央提出要尽快尽早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橡胶北移”科技攻关项目应时而生。
      据记载,1951年起,华南植物园就开始了对橡胶树的研究考察、采种育苗工作,1960年,老一辈科研人员郭俊彦、林植芳、刘鸿先、唐友林、梁志贤等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三叶橡胶树抗寒生理研究工作,为热带经济作物三叶橡胶树的北移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过国际公认的在该技术传统领域的“禁区”,我国首次证实了橡胶可在纬度稍高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创造了世界橡胶树栽培史上的奇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此项科技攻关任务的参与单位之一,“橡胶树在北纬18度到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了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至1990年底,全国橡胶栽培面积达901万亩,在全世界41个种植橡胶国家中,产量名列第五位。
      同时,华南植物园还成功选育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中第一个米质属特二级的杂交稻品种——博优210。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南植物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小川指出,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的广东地区,在林木种苗绿化产业方面,其推广和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花卉产业方面,广东以5%的种植地占全国13%的产值,成绩也相当显著。而作为广州本身而言,在植物保育、植物创新和植物种类的新技术领域,都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这对于城市不同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有利于南药企业和乡村企业的物种开发利用。
      承担科普教育使命
      盛夏时节,正是莲花盛放的时候,记者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莲花。池中央,大大的叶片铺在水面,边缘卷起,像一个个翠绿色的大圆盆浮在水面,这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圆叶的植物——王莲。更令人称奇的是,王莲莲叶可安全承载体重达70公斤的成人。
      而这样的神奇生物,在植物园只是冰山一角。茂密的参天大树、静谧的小桥流水、奇异的热带雨林……记者在展示区看到,这里既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风格,又有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还有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在植物园逛一圈下来,人们不仅大开眼界,还能收获一些生物知识。
      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华南植物园自1959年9月底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科学普及工作,也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在广州市民和不少游客心里,华南植物园已经是广州一个充满特色、独一无二的“地标”。广州市民朱晓桦说:“平时放假就很喜欢带小孩来植物园亲近一下自然,这里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神奇植物,比如今天看到的王莲和兜兰,当然很期待看到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的变化。”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达130多种,蝴蝶110多种,也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每年游客量达11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20多万人次,成为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作为4A级景区,华南植物园占地接近4300亩,还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开放。未来,园区内已开放的区域将建设得更加美丽,没有开放的区域也将开发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说,去年华南植物园游客达到165万人次,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客群不仅是广州本地的游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上升至300万人次以上。除了承担文旅方面的功能,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会建有高水平专类园,将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
      
    2022-08-03
    查看详情
  • 【南方】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是继北京之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将有利于全省全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原来的公众科普都是“我说你听” ,接下来将向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转变,加快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思想展示基地,并推动科研成果和植物展示走出植物园大门,助力探索“大城名园”的广州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时间: 2022-07-25 来源: 《南方》杂志 作者: 刘艳辉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是继北京之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将有利于全省全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
      对于这位广东老百姓身边的“老朋友”来说,怎样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如何讲好美丽广东故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近日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南方》杂志: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如今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植物园均已亮相,有何重要意义?
      任海: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迁地保护国家植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实施国际植物园标准规范的生物多样性整合保护机构,能代表国家科学研究水准、物种保护基础、科普教育能力、资源利用技术和园林园艺水平。国家植物园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发掘利用和科学传播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促进全球和国家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上,为全球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之一。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行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命运共同体、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等,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植物园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功能可为此提供源头植物资源和知识资源,并生动展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这是体现大国使命与责任担当的重要平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就与沿途国家携手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已与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非洲国家的植物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建设国家植物园,有助于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行动计划和履行国际公约,助力达成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愿景目标。
      这是形成迁地保护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级就地保护体系的建设和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实现了我国约80%的野生植物物种就地保护。同时在植物园和种质资源库中,迁地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约占60%。建立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可与就地保护体系互补,有效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国家植物园不仅有助于提升植物学科研水平、自然教育水平,更可满足人民对优美游憩环境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幸福感。
      《南方》杂志:华南植物园一直是广东引以为傲的名片,能够成为第二个国家植物园,有哪些独特优势?
      任海:首先,广州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超大城市中少见的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景观的城市,而且常年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水热同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州还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特有的丰富植物资源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屏障。
      其次,这与植物园的综合实力是分不开的。在物种保护上,我们已经保护了1.7万多种植物(含种下分类单元),居于世界前列;在科研水平上,去年发表SCI论文504篇,数量全球第一,高质量论文占比接近60%;在学科建设上,我们的植物学、生态学,还有农学(园艺)都是全球前1%机构;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原来只能在海南岛种植的橡胶树,由华南植物园参与解决冷害问题后,推广到广州和东莞。
      再次,植物园特别注重知识传播与科普教育。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是国家和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年游客量达165万人次,是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同时,植物园高度注重国际化,跟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标本馆建立了标本交换关系,并且与全球多个植物园进行种质交换,国际植物园协会秘书处和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均设在这里。
      一直以来,植物园背靠粤港澳大湾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今后我们还将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明确五大建设任务 
      《南方》杂志:作为国家植物园,要担负起哪些新职责新使命?
      任海: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要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打造成为植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高地,具有广泛影响力、强大吸引力的美丽园林,国际交流合作的展示窗口。简而言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有两个,即建成世界一流的植物园和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接下来,一方面要参与编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牵头建立“一带一路”植物园联盟,在国际植物园圈内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4个国际公约提供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牵头《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研计划,建立中国植物园信息管理平台,牵头编制《中国植物保护战略(2021-2030)》。这就意味着,原有的职责和功能都要升级,不能只代表华南水平,而且要代表中国水平,甚至站在世界高度。
      《南方》杂志: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任海: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国际一流植物园”以及“最高最好最优”植物园为目标,探索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标准以及国家植物园的运营方式,为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目前全球共有100余个国家植物园,大致执行五套考核评价标准,我们经过系统研究,提出了包括三级36项指标的国际一流植物园标准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下,我们将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一一评估,找出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差距和优势,按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
      一是建设华南种质资源库,提升迁地保护能力。参与和主持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植物保育2万种以上目标,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种类得到有效迁地保育。二是建设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水平。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吸引国际人才和青年才俊,进一步巩固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研究,研究水平继续在全球植物园中居于前列。三是建设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及示范点,提升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植物园有1.7万多种已经选育好的植物,计划筛选1500多种经济植物交给广州市推广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按照计划,5年之后每年游客总数从现在的165万达到300万以上。五是提升园林园艺水平争取做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争取将现有38个专类园中的4个建设为世界一流,4个建设为国内一流,同时整体提升园容园貌和基础设施水平。
      研发智慧植物园,探索“大城名园”新模式 
      《南方》杂志: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面向公众讲好美丽广东故事?
      任海:第一,在大湾区的社会生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可为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1+1+9”工作部署、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重要植物资源和科技支撑。例如,植物园已经收集各种水生植物,可为当前的碧道建设和未来广东恢复“水下森林”做好准备。
      第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植物支撑”。在乡村振兴中,果蔬花卉、生物医药、工业原材料植物和景观植物等的种植是关键。植物园在珍贵林木、药用植物和观赏花卉的引种驯化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助力高价值、高质化的乡土植物资源利用。
      第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智慧植物园。下一阶段我们将整合植物标本库、活体植物保育库、植物研究知识库以及植物分类学研究人才库,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智慧植物园,让大家能从网上参观并利用有关资源。
      第四,实现从公众科普向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转变。原来的公众科普都是“我说你听”,接下来将向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参与科学转变,加快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思想展示基地,并推动科研成果和植物展示走出植物园大门,助力探索“大城名园”的广州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
      
    2022-08-03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