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南方日报】广州:城在园中,人在画中
“很多奇花异草只有植物园有,所以带孩子来看看。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李敏表示,放眼全省,广东陆续建设了一批地方性植物园,各有特色的同时也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痛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是个新契机,可构建以华南植物园为龙头的南中国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提升广州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中的国际地位。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广州将以城园融合的方式整体推进,实施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领衔的“ 1 + 3 + N ”的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董天健华南国家植物园。
时间: 2022-10-09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傅鹏 董天健
“很多奇花异草只有植物园有,所以带孩子来看看。”“这是什么果子,能吃吗?好吃吗?”“‘金毛狗’很可爱,尽管是植物,但名字像动物,毛茸茸的外表也很像动物。”……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华南国家植物园里好不热闹。这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后迎来的首个国庆假期,推出了“打卡植物之最”、珍稀濒危植物展、亲子一日营等一系列精品活动,引得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植物园中,市民、游客慕名来“打卡”,人气再创新高。
不只是植物园,广州可以说是处处好风光。100多种原生种热带雨林植物在珠江公园惊艳亮相,白云山依旧是市民重阳登高的最热门之选,海珠湿地里近2万平方米的粉色、紫色千日红花海肆意绽放……在倡导“就地过节”的背景下,国庆期间,广州各公园景区举行了主题花艺展、科普导赏、生态历史文化游径等30余项共200余场花事文化活动。
漫步“花城”,城在园中,人在画中。随着广州率先推动城园融合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代表,全市大大小小的绿色空间成为群众唾手可得的“自然课堂”,让生态文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市民生活的小变化折射着城市的大发展。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看世界,观四季
国庆假期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举办的“即将消失的美丽”珍稀濒危植物展人气爆棚,成为植物园的网红打卡点。
夏腊梅。朱仁斌 摄
“飞檐走壁”丹霞梧桐、叶奇花美的虎颜花、“止血卫士”金毛狗、“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陆上荷花”夏腊梅等13种珍稀濒危植物悉数亮相。这是平时保育在未开放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植物首次对外展示,向公众讲述珍稀濒危植物拯救、保护、野外回归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还有这么奇特的物种,但一想到它们濒临消失就感到着急。”游客忍不住感叹。一个珍稀濒危植物的背后,是一段天灾人祸下植物面临危机的警醒故事,也是一段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抢救珍稀濒危植物的动人故事。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显示,目前约有3767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或濒临灭绝的状况。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与其他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引人关注,而“打卡植物之最”活动则让市民、游客惊喜于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植物园能看到最大叶子的水生植物“克鲁兹王莲”,叶大如玉盘且强劲有力,托举孩童毫不费力;最大种子的植物“海椰子”,种子重达2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最高寿的苏铁“越南篦齿苏铁”,在2亿多年前曾与恐龙同期活跃于地球……
澳洲巨睡莲。陈磊 摄
“在广州,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热带植物,既能欣赏美丽,又能学到知识。”不少游客感慨,什么是“一日看世界,一眼观四季”,来植物园一看就知道了。
在“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一样的和谐之美”奇异花卉展,则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之美。不同场景,不同植物生态类型,从沙漠植物到水生植物 ,从热带雨林到干旱荒野,从原生种到新优品种,来自异域的植物与本土植物和谐共生在岭南大地,让公众了解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自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以来,植物园‘人气’更高了,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介绍,市民越来越喜欢来植物园,一方面因为这里是游览休闲的好地方,另一方面也是亲子、家庭了解植物的知识、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好选择。
兼具颜值与内涵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不少市民的假日本地游的首选。数据显示,今年10月1日至7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进园人次超11.3万,同比去年增长78%。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越来越“接地气”。王瑛表示,国庆期间免费入园人数约占一半,植物园通过提升园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惠民入园措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这里成为科学的殿堂,大城的名园。
走出园,到身边
一片热带雨林,惊艳亮相于珠江新城CBD核心地段的珠江公园。走进珠江公园荫生植物区,兰花香味扑面而来,两株高大的附生兰花景观独特非常,顺着花景抬头往上看,世界上最大的鹿角蕨品种之一的何其美鹿角蕨,正无声地欢迎着每一位前来观赏的游客。
“设计团队花费近半年时间,搜集了超过100种的原生种热带雨林植物,从世界各地搜罗了40余种附生兰花,拥有马蹄蕨、金毛狗蕨、鹿角蕨、斛蕨等珍稀蕨类30余种。”珠江公园园容绿化部园林工程师孙丽芳介绍,依托公园荫棚搭建的温室和喷淋装置,热带植物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
在市中心偶遇热带雨林,让不少来穗游玩的游客颇为惊讶。但对不少广州人来说,不出城郭可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仍有林泉之乐,这似乎已经融入生活。
尽管是寸土寸金的超大城市,但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遥遥领先,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23.35平方米,是中国内地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高的城市。
有,更要优。对此,广州把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一个个绿色空间也成为科普空间、文化空间,并串珠成链共同组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今年春节期间,花色典雅的“广州1号”矮牵牛亮相广州云台花园,为花城再添一份亮丽。国庆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温室中展出了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天骄”野牡丹、“广州1号”矮牵牛、金叶伞花假木豆、奇趣海芋等特色植物,为扮靓广州不断提供新选择。
新品种走出园,新知识也走出园。
“我们与学校合作开展科普课程,让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王瑛介绍,如今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然成为青少年的科普基地,年均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等约240场。为进一步提升植物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植物园在科普课程上继续发力,让更多市民在植物园之外学习植物知识、植物文化。
无独有偶。世界动物日当天,广州动物园也推出第100期《动物园奇妙夜》,为了让公众参与进来,广州动物园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播放,让市民跟随镜头,感受神奇而又独特的动物园奇妙夜。
未来,更多绿色空间将被激活,进一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参照国际先进城市植物园的社会服务功能,开展植物外展计划和主题植物活动。联合华南植物园,打造多层次、系列化、主题化植物科普活动。
同时,广州探索成立“广州植物联盟”,链接社区、志愿组织、企业团体,发动街道、社团、学校、公益组织共建共治共享,利用小区绿地、校园生物角等百姓身边的场所,让植物知识和植物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进景区。同时联合华南国家植物园,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举办植物展览、主题讲座、线下沙龙等各类植物科普和生态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近距离了解植物知识,启迪生态科普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全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融入城,向未来
漫步“花城”广州,一大感受是园在城中,城也在园中。
华南国家植物园因植物为人所知,但其园景园貌也尽显岭南风情之美。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的龙洞琪林至今依旧是游客最爱拿出手机拍照的景点之一。放眼望去,一边是椰风葵林、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一边是松杉苍劲、四季变化的温带景色,棕榈园、孑遗植物园两个半岛蜿蜒相望,岭南风情与奇珍异木水乳交融。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在园景园貌上进一步提升,植物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要将岭南文化充分融合进来,将国际化知识、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国家特色。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
当下,广州市对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植物园走出园,融入城,构建“1+3+N”城园融合体系,推进建设“北一中一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实现城园融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李敏认为,城园融合是广州的特色,也是广州因地制宜的对策。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总体容量有限,所以将广州全市的一些园林胜地、风景名胜整合,一方面扩大规模有利于植物园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园的创建和经营带动城市发展,将是双赢的结果。
目前,广州正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这是真正把广州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契机,将来对于广州地区以及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认为,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带动城市在宜居宜游、创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形象的提升。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系主任林广思看来,瞄准国际一流自然要借鉴国际经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目标从花园城市几经迭代发展到“大自然里的城市”,广州以“花城”闻名,新加坡的思路和相关经验值得广州借鉴。
林广思表示,广州一方面应把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系统整合到城市的各层次土地利用和建成环境之中;另一方面植物具有文化特性,广州应继续举办花市,推广岭南花艺,培育岭南盆景,擦亮“花城”这一城市名片,用岭南文化讲好植物故事。
“自古以来,广州都是中国植物资源向欧美西方国家输出的重要口岸,具有不可或缺的地标价值。”李敏认为,以往广州的“花城”之名更突出的是观赏性和商业性,如今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强调注意植物的科学性、挖掘岭南文化,让花城的现代性、时代性得以发扬。
李敏表示,放眼全省,广东陆续建设了一批地方性植物园,各有特色的同时也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痛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立是个新契机,可构建以华南植物园为龙头的南中国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提升广州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中的国际地位。
■相关阅读
在家门口
开启科普之旅
让科学家来做科普,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科研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因此,通俗易懂地让人民群众知道科研人员做了什么很有必要。”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科技推广与培训部部长吴毓仪说。
从一开始报名科普活动的市民寥寥无几,到如今园科院逐步培育了“听见花开”和“植物医生”两个科普品牌,吴毓仪惊喜地发展,科普已经逐步走进生活,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将一直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广州一处处绿色空间正转化为一处处科普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便可开启科普之旅。
融入生活日常
今年的世界动物日恰逢重阳节,广州动物园也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第二届重阳登高活动,经过网络投票,最终金丝猴小王子“明朗”和“明晖”成为登高冠军。“‘登高望远’是很多动物天性使然的爱好。”广州动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黄志宏介绍,他们希望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自然、学习知识。
如今,科学普及已经融入科研机构、园区景区等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开启科普之旅也悄无声息地融入市民的生活日常。
9月17日全国科普日,广州市多家公园景区以“科普向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活动。
广州中山纪念堂开展“诗情绿意科普润童心”科普研学活动,科普宣讲员带着小营员们在1公里的生态历史文化游径边游边学。
白云山鸣春谷景区开展了“广州科普游之全国科普日专场活动”,科普导师带领市民徒步白云山滴水岩景区,沿途开展白云山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科学观察。
广州市儿童公园以“非遗文化我传承 凉茶文化知多少”为主题,展示了广东凉茶科普文化。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儿童公园共举办各类科普教育活动超过1000场次,惠及上百万市民游客。
全市一张网
未来,更多的科普空间将被“激活”,市民将有更多的享受科普服务的好去处。
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在广州将以城园融合的方式整体推进,实施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领衔的“1+3+N”的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建设。这将把319公顷的植物园本园外延到山区、到海边、到湿地、到城中央。
目前,广州已经完成全市各区“3+N”的初步申报和大部分区的基础摸查。未来,市里统一组织植物科学家、相关专业人士等共同开展筛选和评估,确定“3”和“N”的最终名单,明确各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全市一张网。
科普点选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利用市民身边的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等小型绿地建设社区花园,增加植物品种,增加一些珍稀濒危植物、乡土植物和趣味性植物,让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学习植物知识,读懂植物故事。
此外,科普点也并非“另起炉灶”,也要利用现有自然生态类研学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融入植物科普和生态教育,开展植物研学、植物课程等活动,让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加便捷探索绿色奥秘,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助力科学传播,启迪生态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形成市民身边的“植物自然课堂”。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见习记者】洪钰敏
【摄影】董天健 华南国家植物园
2022-11-01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 共爱共享自然之美
图① :华南国家植物园凤梨园里,果子蔓属红金星花朵绽放。今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继北京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在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中,植物园将不仅仅是一个园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将把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 “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开展植物保护研究。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
时间: 2022-10-0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寇江泽 姜晓丹
图①:华南国家植物园凤梨园里,果子蔓属红金星花朵绽放。
苏建中摄
图②:华南国家植物园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任 晖摄
图③:国家植物园举办郁金香花展,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
王 昕摄
图④:国家植物园北园湖区及温室。
国家植物园北园供图
北京——
“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
本报记者 寇江泽
金秋北京,天高气爽。国家植物园里,数百种花卉争奇斗妍,百余种彩叶植物迎风起舞,鲜花烂漫,色彩斑斓。游客纷纷点赞:“国家植物园,真美!”
今年4月份,在整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在这里,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多样地貌,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这座“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景色越来越迷人。
植物种类丰富,四季花展不断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兰类植物,接着是蔷薇类,再往里依次是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
“这个季节,南园特色开花植物是睡莲。睡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花色丰富、清香远溢、姿态优美,被誉为‘水中女神’。”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林秦文介绍,睡莲是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也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在进化上具有独特地位,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物种。
春华秋实。国家植物园内很多木本植物的果实逐渐成熟变色。蔷薇科的山楂属植物、栒子属植物,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山茱萸,桑科的柘树、橙桑等,观赏价值都很高。
“游客来参观,我们重点推荐水生与藤本植物区水池周边,从裸子植物区游览到蔷薇科植物区。一路上,王莲、睡莲等水生植物和多种观果植物都能够看到。”林秦文说,游客还可以到南园展览温室,观赏热带亚热带植物。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温室内展出的“苦花”,吸引了许多游客。“‘苦花’是对苦苣苔科植物的戏称。”国家植物园北园宣传科科长陈雨说,这里展出了大岩桐、堇兰、长筒花等多种苦苣苔科植物。我国有着丰富的苦苣苔资源,是这一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国家植物园里四季花展不断。春天有桃花节、世界名花展,夏日有荷花展、花卉展,秋天有菊花展,冬日有兰花展、梅花展。今年7月份,国家植物园栽培的巨魔芋实现世界范围内首次群体开花,吸引网络上超过3亿人次关注。
“国家植物园里除了奇花异草,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如曹雪芹纪念馆、卧佛寺等。目前年平均接待游客400万人次。”陈雨说。
科研实力雄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与普通植物园相比,国家植物园有哪些不同?
“国家植物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它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国家植物园南园执行主任、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孙国峰表示。
“国家植物园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贺然说。
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0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等近4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国家植物园着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引导大家关爱植物、关爱生态、保护环境,是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与使命。”贺然说。
孙国峰介绍,国家植物园在资源植物种质发掘、种质创新、种质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应用示范,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科教活动。
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计划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同时,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除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国家植物园也会追求艺术的园林外貌,将园区打造成春、夏、秋、冬四季皆可赏的优美园林。”孙国峰说。
目前,我国有植物园近200个,初步构成了植物迁地保护网络。“虽然植物园数量不少,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贺然建议,从有利于植物迁地保护的稳定性和全国植物园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一步要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等因素,稳步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努力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氛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带和重要植被类型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情况,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广州——
“南方绿宝石”特色越来越鲜明
本报记者 姜晓丹
金秋时节,位于广东广州市中心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迎来众多游客。
华南国家植物园前身为1929年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保护机构之一,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今年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继北京国家植物园后,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
融合岭南文化,体现国家特色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无尽苍翠映入眼帘。龙洞琪林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
站在水榭平台上望去,蓝天绿树红鱼,色彩搭配自然和谐。再加上不远处的鸟鸣声,让人沉醉其中。
“这个景点的特色是建筑和植物景观相融合。”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吴兴说,龙洞琪林由棕榈园和孑遗植物区两个半岛以及中间的湖泊组成。棕榈半岛上种植着来自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植物,它们四季常绿。而种植在孑遗植物区的落羽杉和水松,则呈现非常明显的四季变化,“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四时美景不同。
孑遗植物是了解生命过程的“活化石”,它们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华南国家植物园不断加强对孑遗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目前已保存20多种。其中,落羽杉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其生长节奏缓慢,可以活到千年以上,它们经过地壳运动和冰川期后幸存下来,是植物界名副其实的“寿星”。
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在展示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该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在园景园貌上进一步提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植物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要将岭南文化充分融合进来,将国际化知识、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国家特色。
打造生态环境科普教育优质平台
假期,许多游客徜徉在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学到知识”是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重要原因。
温室群景区似漂在水上的木棉花,静谧开放,等待游人探秘。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奇异植物室,与室外树草景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沙漠植物景观,这里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形成了亚洲最大的植物景观温室群。
在热带雨林温室,游客能看到许多有趣植物以及奇特现象。世界上最毒的树“见血封喉树”,能承重30公斤的王莲,大蒜味儿的蒜香藤,以及“空心树”……不时有游客在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后,发出惊叹声。
“发挥自然科普功能是国家植物园的一个核心作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杨中艺认为,这是一个开展自然科普和环境教育的优质平台,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在城市内接触、了解大自然的环境。
为提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建设自然教育馆,新建智慧植物园,完善富有植物园特色的教育课程,并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从去年的160多万人次增至300万人次以上。
推动建设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无论是赏景还是科普教育,保护都是基础。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以华南地区及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2万种以上,其中经济植物约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中95%的种类得到迁地保育。
“选择在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是因为这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任海说,另一方面,广州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陆地地区之一。保护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既必要又紧迫。
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会继续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以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同时,还将建设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国际一流专类园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区。
“在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中,植物园将不仅仅是一个园子。”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将把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开展植物保护研究;把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2022-11-01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丨 秋季抗旱哪家强?这个亚热带常见树种“赢了”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亚热带四个树种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响应策略,发现其中醉香含笑具备“最强耐旱性” 。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植树造林时的树种选择。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以亚热带人工林四种常见树种(海南红豆、降香黄檀、藜蒴锥和醉香含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正常降水、低度干旱(降水减少25% ) 、中度干旱(降水减少50% )和高度干旱(降水减少75% )四个处理下。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通讯员:周飞(除署名外)。
时间: 2022-09-07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周飞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亚热带四个树种在干旱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响应策略,发现其中醉香含笑具备“最强耐旱性”。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植树造林时的树种选择。
醉香含笑(徐晔春摄)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气候是决定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的主导因子之一,根据各地的温度分布特点,把全国分为9个气候带。各种植被类型由不同科、属、种植物所组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也不尽相同。
华南国家植物园立足华南地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主要收集保护我国华南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也兼顾保护世界同纬度地区重要植物资源。而华南国家植物园肇庆鼎湖山园区即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第一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保护区之一。
醉香含笑(徐晔春摄)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以亚热带人工林四种常见树种(海南红豆、降香黄檀、藜蒴锥和醉香含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正常降水、低度干旱(降水减少25%)、中度干旱(降水减少50%)和高度干旱(降水减少75%)四个处理下,研究它们对干旱响应策略并筛选出耐旱性强的树种。
想要抵御干旱,就要保证水分不被流失。研究发现,四种植物为了做好“保湿”工作各施所长——海南红豆通过降低膨压丧失点和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及比叶重,从而适应干旱环境;降香黄檀则通过降低角质层导度,来减少水分散失;藜蒴锥最晚开始关闭气孔,但最早实现气孔完全关闭。干旱会通过降低海南红豆、降香黄檀和藜蒴锥的气孔导度,来减少其饱和光合速率。
在这场“抗旱比赛”中,醉香含笑是“优胜选手”——因气孔最先关闭且具有较低的膨压丧失点,因此表现出最强的耐旱性。此外,由于醉香含笑拥有稳定的光合能力,因此即使最先关闭气孔导度,也不会因为气候干旱而影响自己的饱和光合速率,可谓“双赢”。据了解,醉香含笑是一个理想的生态造林树种,不但枝叶繁茂、花香浓郁,且还是优良的防火树种。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结果可服务于亚热带地区植树造林时的树种选择。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传统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环境与实验植物学》)上。据了解,该论文是鼎湖山站2019年修建完成的氮水控制实验研究平台的第一篇论文,研究得到了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周飞(除署名外)
2022-11-01
查看详情
【广州政府网】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9月28日,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审议相关文件,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林克庆讲话。副市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焕清通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情况。会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林克庆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属地责任,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会议以视频形式开至各区,市委副书记陈向新,市领导杜新山、陈勇、陈杰、陈雄桥、王桂林参加。
时间: 2022-09-29 来源: 《广州政府网》
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属地责任
为加快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作出广州贡献
林克庆讲话 郭永航主持
9月28日,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审议相关文件,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林克庆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郭永航主持。副市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焕清通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情况。会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
林克庆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属地责任,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一要全力支持保障各项建设任务,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做好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和核心园规划设计建设,深入推进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支持打造国际一流植物园。二要率先推动城园融合建设,加快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和若干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细化准入准出、考核奖励措施和建设运营管理指引,充分依托各区自然禀赋和植物资源,协同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错落有致的城园融合体系。三要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水平,加强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共建,加快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推广平台等科研基地建设,深化全球植物引种、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结合实际优化林业园林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共同提升迁地保护、科研、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普教育等能力。四要加强组织保障,发挥好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专项小组、各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要素保障和请示报告,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营造多方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会议以视频形式开至各区,市委副书记陈向新,市领导杜新山、陈勇、陈杰、陈雄桥、王桂林参加。
2022-09-30
查看详情
【学习强国】大美广东|华南国家植物园:树木繁茂 生机盎然
温暖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在路面留下长长的影子。宽阔的中心大草坪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时间: 2022-09-28 来源: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黄洁
9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树木繁茂,一片生机盎然。(摄影:黄洁)
龙洞琪林景区绿树环绕,水榭掩映,美不胜收。(摄影:黄洁)
温暖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在路面留下长长的影子。(摄影:黄洁)
宽阔的中心大草坪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摄影:黄洁)
2022-09-3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 | 以阿尔泰山为模,探索森林生态“碳汇”潜力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研究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 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的“形成层物候” ,即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 》显示, 2010 ~ 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
时间: 2022-09-13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近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该研究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绿碳”。森林、河湖湿地、草原、农田等都属于“绿碳”范畴。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固态储炭的一把高手,其年均固碳量和抵消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11%。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落之一,中亚地区是北方针叶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中亚地区树木生长与物候、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探索该地区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康剑在导师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基于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模拟树木年轮生长速率,以中亚阿尔泰-萨彦山三个不同纬度的三个站点为研究对象,评估落叶松的“形成层物候”,即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结果表明,生长季开始前的温度和降水延长了生长季,但对树木的径向生长没有促进作用。因此,科研人员认为,该地区受气候影响的季内生长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大于生长季的长短。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示中亚阿尔泰山基于模型模拟的形成层物候及气候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响应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着力于发展并提升碳汇能力,我国目前的森林蓄积为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根据《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已跃居全球第一。
2022-09-30
查看详情
【新京报】给植物画“写真”的人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科学画画师刘运笑就是专门给植物画“写真”的人。近几年,钢笔风潮又流行了回来,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钢笔,但刘运笑像匠人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她在网上“淘”已经停产了的不锈钢笔尖,蘸“一得阁”的墨水,因为现代钢笔的笔尖没有她“习惯的弹性” 。画植物科学画,与对着植物写生不同,画师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需要具备植物学基础知识。谈及传承,刘运笑认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学画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显。看着漂亮的植物跃然纸上,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充满质感的科学画产生兴趣。
时间: 2022-09-19 来源: 《新京报》客户端 作者: 张璐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
一株植物,被定格在一张画纸上,栩栩如生。
用一支笔能让3毫米的植物器官以特写的形式被放大,也能让只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的复杂结构纤毫毕现。不同季节成熟的花朵、果实,一根枝条发育的不同阶段,被“浓缩”在一张画纸上,用以展示植物的综合性状。黑白的“写真”没有植物的原色彩,却透着艺术感和生命力。
给植物绘制直观的科学画,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传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科学画画师刘运笑就是专门给植物画“写真”的人。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在全国仅剩不到10个。
刘运笑在办公室展示她的植物科学画。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毛笔变成了蘸水小钢笔
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已有两个多月,游人不断涌入东北侧展示区的温室、木兰园等专类园,想一睹国字头植物园的风采。而西南侧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并不这样热闹,这里有适合做学问的安静环境。初秋季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植物香气。
刘运笑的“画室”,就在这片科研区的标本馆中。
22年前,华南植物所(园)“招人”的消息传到了广州美术学院。彼时,植物园的第三代植物科学画画师余峰即将退休,亟须年轻人来接班。美术学院老师叫了几名同学去面试,他们回到学校却异口同声地表示“这工作做不来”“画的都是‘死’标本,很枯燥,看着想睡觉。”
当年即将毕业的刘运笑学国画出身,她画的山水、鱼鸟飘逸灵动,创作时还喜欢将想象力倾注其中。但画植物标本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要呈现客观事实,不能自由发挥,这让热衷创意的艺术生觉得掣肘。但在老师的推荐下,她还是先到植物园“考察”了一番。
植物园内形态各异的漂亮植物让她着迷,她突然觉得,如果终其一生静静地画植物,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真正入行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融入其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最初需要适应的是工具的改变——尽管科学画和国画的白描类似,但抓毛笔和小钢笔的力度、感觉完全不同。她说,毛笔运笔讲究,有收笔、提笔等线条变化,抓小钢笔时则要掌握它“肚子”里的墨水量,“科学植物画的线条要流畅自然,墨水量最难控制,不能多也不能少,少的话,画着画着就断线了。”
听说植物园来了年轻画师,除了即将退休的余峰,之前退休的绘图室老师也经常回到植物园来指导。前辈告诉她,线条不要画得太细,画得太精细,印书缩小时会黑作一团。“这也是植物园传承下来的绘图风格之一,注重印刷效果。”
熟练最终还是要靠实操。刘运笑的蘸水小钢笔跟了她22年,握笔的地方被磨得光亮。近几年,钢笔风潮又流行了回来,市面上不乏精美高端的钢笔,但刘运笑像匠人一样有自己的坚持,她在网上“淘”已经停产了的不锈钢笔尖,蘸“一得阁”的墨水,因为现代钢笔的笔尖没有她“习惯的弹性”。
在这样一支“老”钢笔笔下,一株株新发现的植物,呈现了精致的样貌。
解剖植物的画师
除了插着铅笔和小钢笔的笔筒,刘运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显微镜、解剖刀。画植物科学画,与对着植物写生不同,画师不仅要有绘画技巧,还需要具备植物学基础知识。
刘运笑小心翼翼地展开标本吸水纸,里面压着的是科研人员新送来的标本——一株细弱干瘪的植物,它通体呈黄色,仅有五六厘米长,茎又短又细,茎上的花朵好像已经被压得粘在一起了,上面密布着极细小的黑点,很难想象它在野外生机盎然的模样。
拿到这样一个干标本后,画师通常会先采一朵花或一片叶用水煮,使其恢复舒展。由于植物科学画需要展示细节解剖图,画师不仅要持画笔,还要善用解剖刀。刘运笑以水玉簪科植物举例,它小巧的花瓣“肉肉的”,被压成标本后也偏软,将其展开十分困难,解剖针一戳就是一个洞,很容易将内部结构戳坏,因此要格外细致。
正式画画之前,“看镜”步骤必不可少,即把植株解剖后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花丝、花梗、子房等结构。与在大自然中写生不一样,刘运笑的大部分工作在办公室中完成。“盯显微镜,一盯就是一上午,眼睛痛得很。”她说,比如菊科植物的花朵其实是一个花序,由不同的小花组成,这些复杂的结构给观察和绘画都带来了挑战。
“植物哪里有托叶和腺点,长的是刺毛还是茸毛,这些重要特征都要特别留心。如果发现了特殊结构,要画一个放大的特写。”植物的叶柄、花朵的柱头和花药等有多长,也要一一测量尺寸,再依据比例在画纸上放大或缩小。
这些专业的植物“术语”,她最开始是跟着植物教材学,后来每画一个科的植物,她就顺带着了解这一科植物的特点。一个个不起眼的标本,在画师的笔下丰盈鲜活起来。
除了严谨科学,整幅画也讲究艺术美感。一个植株周围,还有放大了的花朵、果实的细节,它们“摆”在左上角还是右下角更好看,考验构图技术。“要透气,避免闭塞,不能产生压迫感。”刘运笑说。
服务科研的植物“证件照”
为什么费力解剖、观察,给植物画这样一幅画?
刘运笑说,植物学家发现一个新种时,要将其解剖,找出它和其他种的区别和重要特征,而要发表这类新种时,就需要找画师画一幅黑白墨线图,就像一张证件照一样,这是行业里延续的传统。植物科学画能突出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让读者一目了然认识到植物的特征。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古代时期各本草著作中的植物插图,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雏形。此后,西方植物学知识的传入,对中国的植物科学画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7年,中国科学植物画创始人冯澄如为胡先骕与陈焕镛合著的《中国植物图谱》1-5卷绘制了200多幅植物插图。
1959年,《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出于图文并茂的要求,大规模的植物科学画画师得以被培养和成长起来。直至2004年全部出版,这部历时45年、收录了3万多种植物的《中国植物志》培养了160多位专业画师。鼎盛时期,植物科学画画师达到200多人。
“以前老同志很多书出了就出了,连名字都没有(印在书上)。”刘运笑说,最初入行时,她曾经将画作原稿给科研人员拿去发表论文。直至2012年方便扫描后,她才注意保留自己的原画。
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刘运笑说,是源于这份工作的意义。“我的责任,就是为科研做好服务。”她说,植物科学画为植物分类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近些年,华南地区新发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她绘图的,也有北京的科研人员特意来找她。科学画需要先用铅笔画草图,经科研人员审稿确认无误后,再用钢笔上墨。让刘运笑自豪的是,她的画作很少被要求修改。
在科普和美育中传承
然而,植物科学画也曾一度势衰。“摄影技术带来的冲击,导致大家对科学画不再重视。”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坦言。但他也强调,摄影技术只起到了协助作用,无法取代专业画师。“哪怕摄影水平再高,拍到的不过是一个侧面,而植物科学画呈现的是植物的所有关键特征。”
在刘运笑之前,曾有一个男生工作了一年就离开了,而在她之后,也再无新的画师常驻于此。她带过四五个徒弟,但这些年轻人最终都没有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植物志》《广东植物志》等图书的出版和大量植物“普查”的完成,画师很少会画已有的植物,除非新出书涉及版权问题。大多数时间,他们会画新发现的植物,但新发现的物种并非总有那么多。“有可能几个月,才有人找你画一张。需求少了,岗位也少了。”刘运笑说。
“画师要耐得住寂寞,这里的工资跟走入社会搞艺术的收入,还是有差距的。”罗世孝坦言。另外,画师需要重新学习植物学,这也是一个挑战。以前的画师画一朵花,会搭帐篷守在植物园里,就为了看花是怎么开的,还有的人跟着科学家一起去野外考察、采集,有的也成了半个植物专家。他认为,默默无闻的植物科学画画师应该收获更多关注。
谈及传承,刘运笑认为,除了科研作用,植物科学画的科普、美育作用正日益凸显。看着漂亮的植物跃然纸上,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充满质感的科学画产生兴趣。
2022-09-3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丨东亚季风林土壤无惧“高温天”?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虽然已有的研究多表明,增温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但是增温效应的方向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内在驱动机制也不清晰,制约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东亚季风林土壤仍可以持续固持有机碳。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区域的不一致性,也指出未来亟须加强不同生物区系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究植物来源碳和微生物来源碳,调控土壤有机碳库,响应温度升高的规律和驱动机制。
时间: 2022-09-03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
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碳输入与分解以及碳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虽然已有的研究多表明,增温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库的大小,但是增温效应的方向和幅度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内在驱动机制也不清晰,制约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基于日本广岛的长期土壤增温野外控制实验平台(>10年),系统地研究了长期土壤增温对东亚季风林土壤有机碳库大小、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从微生物转化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探究了增温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生态学机制。
研究发现,10年的持续温显著增加了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增温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植物,植物来源碳(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增加60%;而微生物的贡献较低,微生物来源碳(氨基糖)降低27%。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整体不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东亚季风林土壤仍可以持续固持有机碳。该研究结果与其它区域的不一致性,也指出未来亟须加强不同生物区系的对比研究,深入探究植物来源碳和微生物来源碳,调控土壤有机碳库,响应温度升高的规律和驱动机制。
2022-09-30
查看详情
【大公报】華南植物園探秘 老外迷上「中空樹」
世界上最毒的樹 「見血封喉樹 」 、能承重30公斤的「蓮中之王」王蓮、大蒜味兒的葉子與「空心樹 」 … … 來自希臘、美國 、英國等國家的外籍友人最近參觀了華。」作為中國第二個 國家植物園 ,這裏不僅 為海內外民眾提供休閒遊樂的園林,而且立足華南,進行全球熱 帶及亞 熱 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植物園還攜手港澳特區政府和科研機 構合作研究並出版了《香港植物誌》 、 《澳門植物誌》 ,其間粵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員以及政府的相關部門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圍 , 極大提升了當地植物學的研究水平。圖 :華南國家植物園曾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合作開展調查。
时间: 2022-08-28 来源: 《大公报》 A8
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樹」、能承重30公斤的「蓮中之王」王蓮、大蒜味兒的葉子與「空心樹」……來自希臘、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外籍友人最近參觀了華南國家植物園,近距離接觸各類奇珍異草。來自美國的Richardson對媒體說:「『中空樹』很有意思,我能從樹中間鑽進去,仰起頭還能看到長長樹幹中心。」作為中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這裏不僅為海內外民眾提供休閒遊樂的園林,而且立足華南,進行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大公報記者 方俊明
「這裏能見識到生長於各種不同環境的植物,荒漠植物、熱帶雨林植物。」遊園中,來自希臘的Anastasia表示:「這是一次新奇的體驗!廣州其他植物園的特色在這裏都能得到一一體現。」
華南國家植物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植物園遊玩「打卡」的遊客,也包括不少在內地讀書、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
在廣州一家電商企業工作的馬來西亞人Alias表示,近期專程到華南國家植物園參觀了蘭園、棕櫚園等五個園區,對比園內的東南亞植物種群與馬來西亞的異同,對於以蘭園為代表的新嶺南園林特色尤為感興趣。
全球學子 園內生態考察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即使在新冠疫情下的去年遊客量亦超過160萬人次。疫情前這裏每年都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生們開展生態考察之旅,感受具有濃厚地區特色的植被、環保、科研和科普活動。
其中,在溫室群景區,可近距離了解熱帶雨林、沙漠、高山極地等環境中各種神秘與奇特的生物景觀。在「熱帶雨林」探訪「獨木成林」的榕樹、奇妙的「絞殺現象」、碧葉如盤可載人的「王蓮」,學生們可感知到植物的生存方式其實和課堂裏他們的表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植物「擬人」 案例生動有趣
植物界裏的自生現象好比能力強、自信、勤奮認真型的同學;附生、共生現象好比那些不太聰明、需要別人幫助或相互扶持的同學;而寄生、腐生、半寄生現象,就跟課堂裏完全不努力、不上心的同學最相似了。植物園巧妙將植物的多種生存方式與學生們息息相關的課堂現象相聯繫,生動有趣又能增進理解。
據了解,近年華南植物園已相繼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及港、澳、台等地區同領域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係。
「植物園還攜手港澳特區政府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究並出版了《香港植物誌》、《澳門植物誌》,其間粵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員以及政府的相關部門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圍,極大提升了當地植物學的研究水平。」華南國家植物園有關負責人說,植物園未來將以華南地區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做好對植物類群系統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續利用等工作。
圖:華南國家植物園曾與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合作開展調查。 /受訪者供圖
2022-09-30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建好国家植物园 呵护自然之美(美丽中国)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顺利设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开启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谱写了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新篇章。
时间: 2022-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第8版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对野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我国有野生高等植物3.7万余种,其中裸子植物约300种、被子植物约3.2万种。保护植物资源,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其中,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东省广州市正式揭牌,加上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的国家植物园,我国已在一北、一南揭牌运行两个国家植物园。
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表示,一北、一南两个国家植物园顺利设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开启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谱写了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新篇章。
“两个国家植物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文世峰说,国家植物园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则立足华南、面向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介绍,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收集了“世界温室旗舰植物”千岁兰、巨魔芋、海椰子以及“植物界活化石”水杉、春季郁金香等,全年可欣赏2000余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保藏了望天树、海南黄花梨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营造了以龙洞琪林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园林风格,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和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
“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要加强植物园能力建设,突出五大功能。”周志华介绍,一是健全迁地保护网络,建立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栽培繁育体系、迁地保护信息平台和综合保藏体系,提升迁地保护综合保藏能力,这是核心功能;二是打造科学研究平台,开展迁地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活动,加强植物保护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三是构建科普教育体系,建设科普教育平台,实施科普教育培训计划;四是提升园林展示空间,创新园林园艺展示方式,促进公众深入了解和支持国家植物园建设;五是推动植物资源利用,加大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开发力度,提升城市生态建设和产业服务水平。
做强植物园迁地保护,丰富植物多样性
周志华介绍,野生植物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已实现约7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介绍,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全国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涵盖我国主要气候带和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重要经济植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介绍,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基于保护目的的活植物收集,旨在让植物(或者特定的野外居群)免遭灭绝。植物的野外采集应该符合相应规范,并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二是为了保护的后续行动,还要加强对引种植物的研究,包括扩大繁殖和相应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可将其用于开展野外种群的重建与回归。
“华盖木的保护就是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生动实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说,华盖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和最古老的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之一,野生华盖木仅存52株。一段时间内,由于华盖木野外生境片段化,有效传粉的甲虫密度不高,传粉效率较低,加之人为大量采集种子导致可用于野外散布的种子数量急剧减少,华盖木的种群自然更新困难。昆明植物园研究团队对华盖木开展了系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并采取了迁地保护、近地保护、种群增强和回归自然等抢救性保护措施,效果显著,华盖木迁地保护种群已有39年树龄,并于2013年首次开花。
事实证明,植物园对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我国现有植物园(树木园)约200个;对全国60个主要从事活植物收集的植物园的调查发现,我国植物园迁地栽培活植物约2.8万种。
我国植物园迁地保护优先种类主要有木兰科、姜科、棕榈科、蔷薇科、杜鹃科、猕猴桃科、山茶科、兰科、裸子植物以及中国特有植物。“我国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植物总数占全球迁地保护物种的25%,迁地保护的受威胁物种数占本土受威胁植物种数的48%。”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廖景平说,迁地保护的植物中,约43%的植物仅在1个植物园中保育,38%的植物在3个或3个以上植物园中保育。
加强统筹谋划,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现存的植物园多隶属于不同主管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植物园功能和定位不同,在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园林园艺及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园综合效益的发挥。”廖景平坦言,目前,我国植物园的功能总体上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缺乏对植物园体系的统筹部署和整体布局。部分植物园片面追求物种收集数量,缺乏科学有效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策略,针对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类群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植物学研究人才匮乏。
为握指成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了国家植物园四方协调机制。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在按照程序共同成立国家植物园理事会。四方协调机制和理事会的成立,将统筹负责国家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运营等工作,解决部门重叠和职能交叉等问题,高质量推动国家植物园建设和运行。
新揭牌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强化统筹协调,充分用好现有相关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重点功能区、馆藏设施、科研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建设运行管理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建设各项任务。
“为适应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要求,我国植物园将进行全面提升。”周志华表示,要提高迁地保护管理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创建高效保护研发体系,实施整合保护策略,承担全国主要气候带与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迁地保育与利用研发基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加强区域、国家与全球资源收集保护联动;要提升植物园美誉度,坚持改革创新和“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建园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示范基地、高水平植物园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生态园林建设与科普教育高度融合。
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周志华透露,目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已完成初稿,下一步将进行专家论证。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带和重要植被类型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植物园发展水平,地方积极性和科研支撑情况,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8日 08 版)
2022-09-09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