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州日报】就在本周末!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携“国字号”科技成果广州亮相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于11月4日至5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深海勇士”号、 “奋斗者”号等深海探索系列模型,墨子号、太极一号等深空卫星系列模型以及“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模型都将在本次广州专场活动中首次亮相。“科学健康荟”板块,将举行“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 —青年科学家亲子健步走” ,邀请广州分院系统青年科学家进行亲子健步走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科学新风貌。
    2023-10-31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11月4日-5日,这场科学节将在广州举办专场活动!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在北京设立主场活动,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专场活动。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
    2023-10-31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有新动作,世界顶级专家都来了
    10月18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批复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园内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 (简称《建设方案》 )国际咨询会。来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及国际机构的13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咨询会( 7位参加现场会, 6位参加函审) ,其中包括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 、国际植物园协会( IABG ) 、美国橡树泉基金会、英国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等世界顶级专家。
    2023-10-19
    查看详情
  • 【南方日报】“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社区生态文化论坛暨文学、摄影采风活动在长兴街科艺社区举行
    2023年9月16日, “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生态文学、摄影比赛启动仪式暨广东散文诗学会采风沙龙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植物园举行。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广州市天河区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王芹,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姚永营,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主任曾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三级调研员沈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子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
    2023-10-19
    查看详情
  • 【南方都市报】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天河深处掌大园,为群众带来绿荫福地
    从读书郎到掌门人,居天河三十载,为科研倾注心血。野生水蕨回归,奇特蝴蝶落户,生态环境改善,人气与之共生。千年花城“国家园” ,万众共享一片荫。2023年是华南植物园落地现址的第67个年头和“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第二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第31年。华南植物园引进的一些马兜铃也吸引了专门为其传粉的蝴蝶“落户” ,其周边的火炉山、凤凰山等森林公园均发现了这些蝴蝶的踪迹。未来,华南植物园或将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天河组建一个绿色联盟。
    2023-09-29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16大物种全覆盖,桫椤科“隐存种”有待“被解锁”!
    近日, ,该园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在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表示,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研究显示,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23-09-28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与合作者,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揭示了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表明,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
    2023-09-28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诗词里的故事
    回国途中,陈封怀参观走访了英国邱园等几乎所有欧洲著名的植物园, “疯狂”汲取西方植物园建设的精华,这为他后来建设中国现代植物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是陈封怀于1988年所作的《祝贺庐山植物园五十四周年有感》 ,诗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庐山植物园54年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建园初期的艰辛、坎坷以及陈封怀对庐山植物园建园的定位。为表彰植物园的优秀代表,倡导科学、可持续的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引领国内植物园的发展方向,经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研究决定,从2016年起开展“最佳植物园”评选,入选植物园被授予“封怀奖” 。
    2023-09-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科学述评:自然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研究员王法明联合国内外海岸带碳汇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探讨了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何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中国红树林的总甲烷排放量为0.01 Tg/yr ,但还需要进一步计算中国其他海岸带生态系统(尤其是盐沼和滨海滩涂)中的甲烷排放量。相对于红树林,中国有更大面积的盐沼和滩涂湿地,如何保护和恢复这些海岸带湿地对于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2023-09-10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长圆叶汉克苣苔不是汉克苣苔属成员?研究带来“真相”
    杂交和多倍化都可以对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及物种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直以来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园康明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浅层测序和细胞学数据对分布在中国的26个汉克苣苔属物种及1个斯里兰卡的物种开展了系统发育及杂交历史研究。基于27个物种共45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并结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汉克苣苔属内发生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事件,且这些多倍化事件都发生在杂交事件之后,预示着这些多倍体物种可能都为异源多倍体。记者了解到,该研究首次重建了中国汉克苣苔属物种的系统发育框架,揭示了该类群进化历史中存在广泛的杂交和多倍化事件,也证实了长圆叶汉克苣苔不是汉克苣苔属成员。
    2023-09-1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