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羊城晚报】11月4日-5日,这场科学节将在广州举办专场活动!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在北京设立主场活动,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专场活动。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时间: 2023-10-31 来源: 《羊城晚报》客户端 作者: 何昱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于11月4日-5日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 广州专场活动以“嗨,科学!”为主题,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开辟多场景、多板块内容,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与中国”院士说、“科学教育沙龙”“科学健康荟”九大板块,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让公众多方位感受科学魅力。 其中,“创新展”板块以展项体验为主,展示深海深空技术、先进技术、地球环境与资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中国科学院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现场科技成果展项互动、科技新产品应用体验以及科学知识问答,让公众深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据悉,“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探索系列模型;墨子号、太极一号等深空卫星系列模型以及“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模型都将在本次广州专场活动中首次亮相。 在“零距离”板块中,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将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与青年科学家们开展科普讲座及科普课程,讲述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公众可与院士专家零距离互动。有近30个单位将在现场设置展位,开展多种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植物手作体验、植物科学画体验、火山爆发、化学红绿灯、小小科考队、口红DIY实验、3D打印、显微镜观察与使用等趣味科普实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科学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和奥妙。 此次中国科学院科学节还设计了夜晚的科普游览项目,在“科学与中国”之夜板块,通过夜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观察植物或夜间活动的昆虫,探寻夜幕下的科学奥秘,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增进亲子感情,进一步巩固“大手牵小手、从玩中学”的理念,提升公众的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维。 此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在本届科学节同期融合举办,论坛集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于一体,切实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在北京设立主场活动,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专场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 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夜观植物园2020年第三届科学节展位2020年第三届科学节展位2020年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31/SF110025299cbdb9aaeebc4cf886de3d.html
    2023-10-31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有新动作,世界顶级专家都来了
    10月18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批复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园内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 (简称《建设方案》 )国际咨询会。来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及国际机构的13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咨询会( 7位参加现场会, 6位参加函审) ,其中包括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 、国际植物园协会( IABG ) 、美国橡树泉基金会、英国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等世界顶级专家。 时间: 2023-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周飞 许乐 10月18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批复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园内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 专家组成员参观植物标本馆 世界顶级植物园界专家齐聚广州 来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及国际机构的13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咨询会(7位参加现场会,6位参加函审),其中包括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美国橡树泉基金会、英国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等世界顶级专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及部门负责人、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工作专班成员单位代表列席会议。 专家组成员参观展览温室群 记者了解到,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5月获批,2022年7月揭牌,2023年1月启动《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林草局《国家植物园设立后有关材料报批程序(讨论稿)》,在《建设方案》编制过程中,华南植物园广泛征求了全国知名植物园主任、院省市相关部门意见。9月19日,《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 专家组成员参观珍稀濒危植物保育中心 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 本次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调研了园内的标本馆和展示区。在咨询会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详细介绍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背景、建设总则、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运行管理、综合评价及其保障措施。 《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现场 经咨询和答疑,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方案》目标清晰、内容翔实,为了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建议加强国际合作与引领示范、公众服务功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会后,专家组组长将结合专家现场意见和函审专家意见再形成正式的国际咨询意见。 世界顶级植物园界专家齐聚广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通过召开《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扩大了世界植物园界的朋友圈,获得了国际视野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思路。接下来,将根据专家组意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组织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2-2030)》编制工作,牵头编制《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行动战略》(国家林草局委托),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且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19/SF109473904baa2ba0a08b42628e0810.html?channel=weixin
    2023-10-19
    查看详情
  • 【南方日报】“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社区生态文化论坛暨文学、摄影采风活动在长兴街科艺社区举行
    2023年9月16日, “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生态文学、摄影比赛启动仪式暨广东散文诗学会采风沙龙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植物园举行。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广州市天河区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王芹,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姚永营,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主任曾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三级调研员沈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子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时间: 2023-09-17 来源: 《南方日报》客户端 作者: 林延军 李晴 2023年9月16日,“大城名园 红土情思”生态文学、摄影比赛启动仪式暨广东散文诗学会采风沙龙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植物园举行。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广州市天河区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王芹,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姚永营,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主任曾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三级调研员沈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子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联合广东散文诗学会、广州市天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共同主办,长兴街“双百”社工站、广东岭南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琪林里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领前律师事务所、广州美天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助举办。 广州、佛山、清远等地的作家采风团与社区辖内的文学爱好者、各大中小学校的艺术社团的学生近100人,一同参观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随后在华南植物园举办文学、摄影讲座和社区生态文化沙龙,活动同时通过华南植物园“琪林科学讲坛”进行线上直播。 与会嘉宾围绕“共建绿美社区,推动社区生态文化发展,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科艺故事”展开研讨。“由广东散文诗学会、科艺社区等联合主办的“幸福社区 美丽科艺”系列文化活动,把生态文化理念融入社区治理,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为我们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绿美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表示,“我们将与天河区文联、作协,长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等各界继续携手并肩,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建设绿美社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在讲话中提到,2023年,广东散文诗学会和社区联动,建设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创作基地,以党建引领打造一个以生态文学为特色的集作家创作、研讨、活动、对外传播以及文学惠民的综合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优秀作品,逐渐形成“社区文学模式”,打响 “社区文学创作”品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在发言中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般向采风团细数园中花草树木,并就开拓植物研究和文化传播跨界交流提出了“植物+”的构想,希望各界联动,深挖华南植物园的历史文化底蕴,书写植物的故事,推动园区生态文化建设。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与大家分享了博物馆专家团队倾心编著的科普图书《土生土长——广东土壤解读》。她解读了广东省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建所65年来,一代代红壤人秉承“情系红土,根植南粤”的理念,凝聚成的“胸有家国情怀,肩有潜研担当”红壤精神,希望文学创作者在深入采风中感受到土壤的神奇、土壤的美以及蕴藏在土壤中的无尽力量,从而创造出更多艺术精品。 在文学讲座环节,《羊城晚报》高级编辑吴小攀博士以“从当下报纸副刊看文学创作现状”为题,向与会嘉宾介绍文学创作现状。吴小攀博士指出,“为什么写”是写好稿件的根本问题。好的稿件应具有独特性,并需要具备“细节刻画、中心聚焦、引经据典”三方面要素。 在交流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华海将诗歌比喻为美酒,还以自身作品为例向嘉宾阐述生态散文诗的概念。与会文学爱好者深受启发,现场气氛热烈。 在摄影沙龙讲座环节,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摄影摄像技术教研室主任董鸿新以“摄影的灵魂--构图艺术”为主题,从“标准、取景技巧、构图”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向参与者分享摄影技巧。 在采风中,大家了解了广东土壤科学发展历程,参观陈列丰富的土壤标本展馆,无不为广东土壤科学家胸怀家国、“情系红土、根植南粤”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展馆内种类丰富的土壤、岩石标本也让来宾大为惊叹。“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土壤种类,感觉很神奇,很震撼。真没想到细小的土壤颗粒竟然能孕育出鲜活多彩的生命。”参与活动的社区中学生代表留言。在有“中国南方的绿宝石”美誉的华南植物园,趁着初秋雨后的清凉,文友们参观了植物园温室景区群,一同漫游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景观,感受园中绿美的清新和惬意。 据科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彭春荣介绍,近年来,在长兴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科艺社区先后联动各部门、团体,依托辖内的科普、文学和艺术资源,举办“幸福社区美丽科艺”文化系列活动,把生态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提升了社区文化品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下一步,科艺社区将继续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搭桥,凝心聚力,共同探索建设一个党建引领、管理有序、文明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居民群众满意的绿美和谐样板社区,努力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科艺故事。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9/17/c8110519.html?colID=17807&firstColID=17807&appversion=9800&enterColumnId=17807&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4
    2023-10-19
    查看详情
  • 【南方都市报】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天河深处掌大园,为群众带来绿荫福地
    从读书郎到掌门人,居天河三十载,为科研倾注心血。野生水蕨回归,奇特蝴蝶落户,生态环境改善,人气与之共生。千年花城“国家园” ,万众共享一片荫。2023年是华南植物园落地现址的第67个年头和“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第二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第31年。华南植物园引进的一些马兜铃也吸引了专门为其传粉的蝴蝶“落户” ,其周边的火炉山、凤凰山等森林公园均发现了这些蝴蝶的踪迹。未来,华南植物园或将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天河组建一个绿色联盟。 时间: 2023-09-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APP 作者: 陈卓睿 2023“CBD之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 任海 【致敬词】从读书郎到掌门人,居天河三十载,为科研倾注心血;集植物上万种,造保育“诺亚方舟”。野生水蕨回归,奇特蝴蝶落户,生态环境改善,人气与之共生。千年花城“国家园”,万众共享一片荫。 说到广州天河,第一印象难免是林立的大厦与涌动的繁华。在天河深处却有一座“大园”,以其成片的绿色为城市提供环境的福荫。 2023年是华南植物园落地现址的第67个年头和“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第二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第31年。从1992年到此读研,一步步从学生变成研究员,再成为植物园的“掌门人”,任海亲眼见证了华南植物园与天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任海介绍,华南植物园收集保护了17000多种植物,当中包括华南地区80%以上的濒危植物,并筛选了1500多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例如培育出的四季无忧花、盾叶草、猪血木,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华南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有利于我们服务天河的生态环境建设。”任海举例称,水蕨在广州历史上曾随处可见,因城市开发建设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随着华南植物园从外地重新引入水蕨并实现繁育,水蕨的种子通过植物园的河涌顺流而下,在车陂涌等地生根发芽,使水蕨回归天河的原生态当中。 华南植物园引进的一些马兜铃也吸引了专门为其传粉的蝴蝶“落户”,其周边的火炉山、凤凰山等森林公园均发现了这些蝴蝶的踪迹。任海表示,过去常见的一些蝴蝶、植物回归公众视野,说明华南植物园已经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扩散地。 如今,华南植物园已成为广州及周边城市群众出游的好去处,自2022年7月挂牌成为国家植物园以来,入园游客翻了一倍以上。这让任海未曾想过,即便生活在天河CBD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人们也能享有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说明,华南植物园可以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还有科普上发挥更大作用。” 成为国家植物园后,华南植物园肩负更多重任。任海透露,现阶段要重点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未来,华南植物园或将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天河组建一个绿色联盟。“这个联盟在收集和保护物种的同时,还会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发相应的植物产品,为天河、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服务。”他说。 【同题问答】 南都:今年是CBDTIMES创刊十周年,您会带来什么寄语? 任海:当前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希望CBDTIMES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立足天河CBD,服务广州、大湾区,把生态、生产、生活等要素融合起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环境,也为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发挥智库作用。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925852380.html
    2023-09-29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16大物种全覆盖,桫椤科“隐存种”有待“被解锁”!
    近日, ,该园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在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表示,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研究显示,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时间: 2023-09-04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周飞 近日,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在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何为“隐存种”?记者了解到,隐存种是指形态上难以区分但遗传上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正确认识和发现隐存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桫椤科植物是我国重点保护具有树状主干的蕨类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人员表示,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物种界定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为准确认识桫椤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团队在大规模野外调查和样品采样的基础上,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 研究显示,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关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记者了解到,该研究结果对桫椤科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刺桫椤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61063#/detail/2061063?site4&columnID=0
    2023-09-28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与合作者,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揭示了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表明,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 时间: 2023-09-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与合作者,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揭示了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Innovation。多时空尺度全球变化对碳汇限制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汇,主要通过树木生长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随着生理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遥感数据、新算法和过程模型的快速积累和发展,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预测可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得到显著改进,导致树木大量死亡的自然极端扰动和人类活动对森林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好的纳入该研究框架。 研究表明,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在森林群落尺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配合树木年轮研究,始终是厘清森林碳汇动态驱动因素的基础。 此外,在生态系统尺度,树木生长-死亡权衡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抵抗力密切相关,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环境阈值的确定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同时考虑动态阈值和新平衡态;在区域与全球尺度,多时相、大尺度遥感图像与高分辨率激光雷达(地上)和探地雷达(地下)数据相结合,可将区域监测数据上推到全球尺度,实现几十年地表变化和碳动态的近全球覆盖。 刘慧表示,全球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状下,该研究为科学系统的综合监测和模型模拟,及应用新技术手段定量评估和准确预测森林生物量和碳汇功能提供了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63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806.shtm
    2023-09-28
    查看详情
  • 【科学新闻】诗词里的故事
    回国途中,陈封怀参观走访了英国邱园等几乎所有欧洲著名的植物园, “疯狂”汲取西方植物园建设的精华,这为他后来建设中国现代植物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是陈封怀于1988年所作的《祝贺庐山植物园五十四周年有感》 ,诗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庐山植物园54年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建园初期的艰辛、坎坷以及陈封怀对庐山植物园建园的定位。为表彰植物园的优秀代表,倡导科学、可持续的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引领国内植物园的发展方向,经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研究决定,从2016年起开展“最佳植物园”评选,入选植物园被授予“封怀奖” 。 时间: 2023-09-08 来源: 《科学新闻》 (2023年6月刊) 作者: 范德权 ——记“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 “植物学家丹青手,二绝一身学父祖。匡庐云雾云锦开,秦淮河畔留芳久。翠湖步月话古今,羊城赏菊怀五柳。布景建园园中园,一片丹心待后守。” 这首诗出自中国现代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的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陈封怀之手。诗中分别以匡庐、秦淮、翠湖、羊城指代庐山、南京、武汉、华南4个国内著名植物园,这些都是他曾经建设和工作过的地方。 陈封怀出身诗书世家,擅长诗词与绘画。他曾撰写了许多华美的篇章,创作了大量画作。陈封怀虽然离开我们30年了,但他做人做事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后人传承与弘扬。 厚植内心的爱国情怀 “江山如画自生情,北雁南飞返归宁。三十五年臻更美,可叹美景少一人。终生事业为科学,坎坷岁月数十春。自感家园为己任,不求名利爱国心。舍弃学位早回国,建设所园苦经营。自幼学成在海外,依依怀念祖国情。雄心壮志未忘本,不在他国作侨民。今已开花结果实,水到渠成创始人。桃李门墙满天下,莺歌燕舞四化兴。” 这是陈封怀于1984年所作的《怀念焕镛师建所》。诗歌虽是为纪念其导师陈焕镛院士所作,但其内容恰好与陈封怀的人生历程高度吻合。 1934年,陈封怀进入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其间曾到英国邱园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的各大标本馆做短期研究,主要研究植物园建设和管理方法,以及报春花科、菊科植物。1936年毕业时,陈封怀的导师、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有意挽留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留学生,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回国途中,陈封怀参观走访了英国邱园等几乎所有欧洲著名的植物园,“疯狂”汲取西方植物园建设的精华,这为他后来建设中国现代植物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长江流水过九江,云雾矗出匡庐山。李白香山题佳句,诗人墨客写文章。植物学家有高见,奠定庐园做试场。开荒辟地建基地,调查引种走四方。杉松翠柏园林茂,荒山改变换新裳。不幸八年遭灾难,疮痍满目遍地荒。断壁残垣无人问,荒芜寂寞感悲伤。惆怅继承兴大业,坎坷行动苦艰难。念念不忘复棋局,依依留念我故乡。斯园今日有此貌,确赖后继有人才。” 这是陈封怀于1988年所作的《祝贺庐山植物园五十四周年有感》,诗歌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庐山植物园54年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建园初期的艰辛、坎坷以及陈封怀对庐山植物园建园的定位。 1936年,陈封怀学成归国后开始在庐山建设中国第一个亚高山植物园,从此揭开了建立中国现代植物园的序幕。他确立以引种松柏类植物为主要方向,并与国外36个植物园、树木园建立了种苗交换关系,引种植物达3000余种,短短三年间植物园建设便已初具规模。不幸的是,该园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1946年,陈封怀回到破败不堪、珍贵植物损失殆尽的庐山。在没有任何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他借钱印刷出售种苗的目录,向国外出售种苗,历尽艰辛筹集资金主持该园的恢复重建工作。他同时兼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以授课所得贴补职工生活,填补植物园的支出。 正是陈封怀的无私付出,才为新中国保留下了唯一一个植物园。在他的带领下,庐山植物园仅裸子植物便引种栽培了11科37属270余种,成为国内裸子植物最集中、最丰富的场地。 严谨求实追求真理 “竹影听泉水潺潺,红花绿树阵阵香。月门透出园中景,隔墙仰望白云山。野树丛林有生趣,不求阁榭迷楼台。辛勤培育千万种,园林毕竟是课堂。” 这是陈封怀于1982年所作的《有感植物园建设形式与内容》。诗歌印证了他对植物园建园理论的积极探索以及深刻的领悟,也就是他“科学的内容与美丽的园林外貌相结合”的植物园建园思想。 在陈封怀1958年的一份发言手稿中,他科学分析了植物园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植物园的科学意义、科学内容和建设措施,并对植物园与园林美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形象的阐述。 他指出,自然美貌是人类美术的来源,树木花草以及山川河流是宇宙的美景。植物园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美丽的乐园。必须考虑到美化不是追求房屋的建设,而是以植物本身为主表现其个体和群体的美貌,所谓植物群落与个体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美。 他首次总结出植物园应有“科学的内涵、园林的外貌”,担负着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双重任务,也就是现在植物园界所公认的植物园科研、保育、科普、利用四大功能。后人秉承其建园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进一步提出“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的华南植物园建园理念,使历史悠久的华南植物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依托其建设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 “五十年来建园圃,江南江北度生涯。问道故乡何所在,园林无处不为家。” 这出自陈封怀1984年所作的《忆庐山》。他一生以中国植物园建设事业为己任,为植物园建设鞠躬尽瘁,初心、匠心不改。 1953年,陈封怀调任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华东工作站副主任,主持建设南京中山植物园。他与贺善安等人从选址、征地、迁移居民开始一步步建园,但当园区基本完成、科研工作步上正轨、药用植物研究和果树资源调查取得显著成绩时,他又离开了该园。陈封怀为南京中山植物园成为我国北、中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陈封怀调至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任主任,着手创建武汉植物园。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和年轻人一同赴神农架原始森林开展野外科考,进行植物引种,使武汉植物园很快便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我国亚热带、温带过渡地带植物引种驯化基地。1975年,陈封怀题写《巴东沿渡河》回顾当年的情景:“山村临渡口,河岸系渔船。遥望神农架,隔岭到四川。” 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蔡承祖筹划在广州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这一重任又落在了陈封怀身上。1962年,陈封怀再次“迁徙”,调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主持植物园建设和发展。陈封怀服从国家安排,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在原有基础上将华南植物园建成为集科研、保育、科普、利用于一体的科研基地,使之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引种驯化基地。 其间,陈封怀帮助杭州筹建杭州植物园,又指导广西植物园的规划与建设。1963年,他应朝鲜邀请,协助建立中央植物园。上述植物园或经其选址规划,或由其主持建设,各具特色、颇有规模。但对于陈封怀而言,参与每个植物园的规划或建设,都意味着要放弃现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和颇有建树的科研工作。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国家为重。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百年树木始成林,所园建成六十春。坎坷岁月成大业,所园结合映画屏。相与分工各自作,鱼水相连创发新。各有所长来表现,嫦娥鬓发美成名。牡丹依靠枝叶茂,人杰地灵有信心。科研成就非朝夕,待到今日花果成。欲望高攀千里目,展望前途听佳音。” 这首《祝贺华南植物所园六十周年》是陈封怀于1989年所作,反映了他对植物科学及植物园事业发自内心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陈封怀治学严谨,早年留学英国时,学习研究的主要是报春花科植物。回国后,他在建设植物园的同时,坚持开展报春花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研究。1975年7月至1989年7月,他和学生胡启明集中精力对中国报春花科植物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全面清理了我国报春花科植物种类共13属517种,之后又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同时,他还论证了我国西南山区是珍珠菜属、点地梅属和报春花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也是其起源中心。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中国植物志》第59卷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中。在《中国植物志》已出版的各卷中,陈封怀等编著的报春花科部分被认为是研究模式标本最多、清理种类彻底并从演化趋势和亲缘关系进行全面探讨的少数卷册之一,与国外同类工作相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处于领先水平。 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我本园丁应学耕,种花种树为人民。花树长成非朝夕,多年经营有信心。要知事业在实践,岂能空怀望月心。操劳研究成功业,好致繁荣乐太平。他山攻玉新科技,发展高峰待后人。” 以上诗句出自陈封怀于1988年题写的《龙年中秋赏月》,体现了他对植物园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后辈的殷切期待。 陈封怀十分淡泊名利,在南京工作时,他把自己收集的人参属植物资料和手稿全交给了一位年轻同志。后来该同志把陈封怀描述的新种发表了,可他却毫不介意。之后,陈封怀又将自己多年研究的风毛菊属植物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其他同志抄录、翻拍,使他们深受感动。胡启明独立工作后,陈封怀曾多次对他说:“以后你写文章、出书不要再挂我的名了。”他真心帮助学生和年轻人,从不考虑回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庐山的生活、学习条件很差,年轻人都渴望能调离这里。陈封怀精于围棋,常用围棋布局和自身经历启发年轻人如何在逆境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他常教导年轻人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过分抱怨条件,任何地方都有其优点,也有不足之处,问题在于如何适应和利用它。 “海上生明月,华南出园林。气候温和地,终年四季青。池边设水榭,中有翼然亭。仰望白云雨,俯视如画屏。孑遗水松种,世界得盛名。椰林成大道,睢园绿竹径。蒲岗保遗迹,濒危种安存。丘陵起伏趣,远近听林声。” 以上诗句出自陈封怀1983年题写的《华南植物园赞》,那时的华南植物园已颇具规模。可以说,陈封怀为中国植物园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时代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人为了表彰陈封怀对中国植物园事业的贡献,以“陈氏香草”“二郎山报春”“封怀木”三种新发现的植物物种来纪念他。为表彰植物园的优秀代表,倡导科学、可持续的植物园建设和管理,引领国内植物园的发展方向,经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研究决定,从2016年起开展“最佳植物园”评选,入选植物园被授予“封怀奖”。(部分内容取材自《问道故乡何所在 园林无处不为家——陈封怀教授诞生120周年纪念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6月刊 学界) 报道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skhtmlnews/2023/9/4794.html
    2023-09-1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科学述评:自然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研究员王法明联合国内外海岸带碳汇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探讨了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何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中国红树林的总甲烷排放量为0.01 Tg/yr ,但还需要进一步计算中国其他海岸带生态系统(尤其是盐沼和滨海滩涂)中的甲烷排放量。相对于红树林,中国有更大面积的盐沼和滩涂湿地,如何保护和恢复这些海岸带湿地对于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时间: 2023-08-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研究员王法明联合国内外海岸带碳汇研究领域的主要科学家,探讨了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如何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相关述评文章在线发表于《创新》。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2020年中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除了大规模的减排脱碳,还需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增加碳汇,以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总目标。”论文第一作者王法明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我国碳储量高达118 Tg
       文章指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具有高效的二氧化碳吸存能力,因此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成为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144万公顷,其碳储量高达118 Tg。其中,中国的红树林总碳储量约6.9 Tg,海草床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1.4 Tg,远低于盐沼湿地的总碳储量25 Tg。此外,我国未被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总碳储量高达27~85 Tg。
       除了碳储量,这些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埋藏能力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中国红树林每年的总碳埋藏量约为0.05 Tg/yr,海草床的总碳埋藏量为0.01-0.02 Tg/yr,盐沼湿地的碳埋藏量为0.50 Tg/yr;我国无植被覆盖的滨海滩涂的总碳埋藏量在0.28至1.5 Tg/yr之间。
       “海岸带蓝碳系统通常具有非常低的甲烷排放量,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如低盐度下,也能排放一定量的甲烷。中国红树林的总甲烷排放量为0.01 Tg/yr,但还需要进一步计算中国其他海岸带生态系统(尤其是盐沼和滨海滩涂)中的甲烷排放量。”王法明表示。
       当前,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丧失。在20世纪,全球海岸带湿地由于人类活动而减少了25~50%。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红树林总面积减少了一半。2021年,我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将红树林恢复到48,650公顷。这些恢复的红树林将每年进一步吸收0.1 Tg的碳。
       文章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指出,自1950年以来,中国的盐沼湿地大量损失,近些年虽然有一些改进。但是目前在国家层面还没有系统的恢复措施和计划。同时,我国每年有超过2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被开垦用于水产养殖、农业、盐田和城市扩建,而海草床每年损失也有几百到上千公顷。
       文章估算了中国红树林和盐沼的横向碳通量分别为0.2 Tg/yr和0.9 Tg/yr。除了碳汇功能,这些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社会提供许多益处,如提供栖息地、调节和稳定气候、净化水质、保护水源、防洪、岸线稳定、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等服务功能。
       助力我国蓝碳发展
       文章指出,过去70年来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的大幅减少导致了其蓝碳功能的明显下降,保护我国现存的海岸带蓝碳系统可以避免每年0.47~1.79 Tg C的排放,这也是实现碳中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然而大部分的海岸带湿地的生态恢复都是以提高湿地面积为目标,忽视了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的恢复。相对于红树林,中国有更大面积的盐沼和滩涂湿地,如何保护和恢复这些海岸带湿地对于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王法明说。
       文章表示,我国海岸带滩涂目前正面临互花米草入侵的威胁。尽管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泥滩滩涂的碳汇功能增加,提升了其蓝碳储量,但是入侵导致了其他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如底栖生物多样性和鸟类多样性的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估互花米草入侵后的综合生态效应。
       除了保护和恢复之外,能够增强这些海岸带蓝碳系统的碳汇功能并减少碳排放的管理实践和技术也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很少有关滨海湿地增汇减排技术的研究。
       “中国海岸带蓝碳系统以盐沼为主导,红树林和海草床面积较小,而无植被的滨海滩涂面积广大。”王法明表示,保护和恢复这些海岸带蓝碳系统以及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提高它们的碳储存潜力,可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文章综合了几种有潜力提高滨海湿地蓝碳功能的管理措施和技术,包括施肥措施、生物炭施加、铁添加等。但是,其中一些技术措施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这些管理措施和技术需要在增强蓝碳碳汇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取得平衡。
       “尽管存在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但保护和恢复中国海岸带蓝碳系统将是我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王法明表示,“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抗气候变化,可为可持续未来奠定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81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77.shtm
      
    2023-09-10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长圆叶汉克苣苔不是汉克苣苔属成员?研究带来“真相”
    杂交和多倍化都可以对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及物种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直以来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园康明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浅层测序和细胞学数据对分布在中国的26个汉克苣苔属物种及1个斯里兰卡的物种开展了系统发育及杂交历史研究。基于27个物种共45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并结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汉克苣苔属内发生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事件,且这些多倍化事件都发生在杂交事件之后,预示着这些多倍体物种可能都为异源多倍体。记者了解到,该研究首次重建了中国汉克苣苔属物种的系统发育框架,揭示了该类群进化历史中存在广泛的杂交和多倍化事件,也证实了长圆叶汉克苣苔不是汉克苣苔属成员。
      时间: 2023-08-15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华南国家植物园对汉克苣苔属系统发育、杂交与多倍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杂交和多倍化都可以对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及物种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直以来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该园康明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浅层测序和细胞学数据对分布在中国的26个汉克苣苔属物种及1个斯里兰卡的物种开展了系统发育及杂交历史研究。
       自然杂交在植物中广泛存在。杂交通常伴随着染色体组加倍,即异源多倍化事件。近年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广泛应用及快速发展为植物(尤其是一些快速分化的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及进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据了解,最新界定的汉克苣苔属为苦苣苔科长蒴苣苔亚族的一个大属,约有70余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以及其周边区域,也有一部分物种延伸到了东南亚、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我国有汉克苣苔属植物28种,为该属的重要分布区。已有的细胞学数据显示,汉克苣苔属内染色体数目变异十分复杂,复杂的染色体数目变异预示汉克苣苔属内可能经历了复杂的杂交和多倍化历史。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对该类群开展系统发育及进化历史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浅层测序和细胞学数据对分布在中国的26个汉克苣苔属物种及1个斯里兰卡的物种开展了系统发育及杂交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分别基于绿叶体基因组和1968个单拷贝核基因都可以获得高支持率的系统发育树。此外,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获得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基于核基因获得的物种树间存在严重冲突,且不同核基因树之间也存在大量的冲突。
       研究团队表示,多种统计分析揭示不完全谱系分选及杂交都为产生上述系统发育冲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显示杂交在属内广泛存在。基于27个物种共45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并结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汉克苣苔属内发生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事件,且这些多倍化事件都发生在杂交事件之后,预示着这些多倍体物种可能都为异源多倍体。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首次重建了中国汉克苣苔属物种的系统发育框架,揭示了该类群进化历史中存在广泛的杂交和多倍化事件,也证实了长圆叶汉克苣苔不是汉克苣苔属成员。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Annals of Botany(《植物学年报》)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通讯员:周飞、杨丽华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52446#/detail/2052446?site4&columnID=0
      
    2023-09-10
    查看详情
  • 【森林与人类杂志】跟科普专家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南国奇木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这里汇聚全球雨林植物、亚热带植物、高山植物、奇花异果、沙漠植物等各种植物资源超过1.7万种。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只要你足够细心,随处可见热带植物的神奇魅力。
    2023-09-0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