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南方都市报】春节赏兰去大园!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新春珍奇兰花展开锣
南都讯2月8日,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龙年新春珍奇兰花展暨“兰蕙同馨幸福花开”系列文旅活动正式启动。南都记者了解到,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5日,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起同步联动,联合主办第二届珍奇兰花展,共贺龙年新春。据介绍,本次珍奇兰花展布置两个主展区:温室群景区和兰园,共展出420余种(品种)各色珍奇兰花,通过优美的景观布置,为新春佳节前来观展的公众呈现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轮美奂的“兰花世界” 。初七: “琪林科学讲坛” :兰花概述与鉴赏(徐晔春研究员)。
时间: 2024-02-08 来源: 《南方都市报》APP 作者: 陈卓睿南都讯 2月8日,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龙年新春珍奇兰花展暨“兰蕙同馨 幸福花开”系列文旅活动正式启动。南都记者了解到,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5日,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起同步联动,联合主办第二届珍奇兰花展,共贺龙年新春。正在参观兰花的市民游客。(通讯员 供图)据介绍,本次珍奇兰花展布置两个主展区:温室群景区和兰园,共展出420余种(品种)各色珍奇兰花,通过优美的景观布置,为新春佳节前来观展的公众呈现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轮美奂的“兰花世界”。公众可以欣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珍稀兰花,并感受科技兰的魅力。现场展出的兰花。(通讯员 供图)花展期间,园区还将举办“雅兰芬芳”插花比赛、兰韵汉服秀、十二月令花神杯之兰花文化等一系列活动,公众在享受幸福花开的同时体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汉服伊人与兰花。(通讯员 供图)另外,春节黄金周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举办迎新春兰花系列科普课程,包括“新春花花游园会”“幽幽兰花香”“琪林科学讲坛之兰花鉴赏”等,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公众可在感受兰花之美的同时了解赏兰、鉴兰、种兰的相关知识。现场展出的蓝色兰花。(通讯员 供图)配合此次珍奇兰花展,药园推出“食疗植物专题展”、正门广场及高山植物室举办“龙凤呈祥”丹东杜鹃展,天河花市则举办珍稀植物展,这些特色植物展为新春兰花展增添光彩。值得注意的是,春节黄金周期间(初一至初八),华南国家植物园园区大门票全票八折优惠,折后16元/人。温室门票全票八折优惠,折后40元/人。温室套票(大门票+温室门票)50元/人。附:华南国家植物园春节活动一览一、珍奇兰花展此次“珍奇兰花展”共设置两个主展区:温室群景区和兰园,共展出420余种(品种)各色珍奇兰花,通过优美的景观布置,为公众呈现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轮美奂的“兰花世界”。其中,在温室群景区,除展出常见的蝴蝶兰、文心兰、石斛兰等洋兰外,还将展出众多来自南美的卡特兰品种,如‘莫西埃’‘普特欧拉’‘马克西亚’等。兰园展出的国兰铭品有‘九仙牡丹’‘大唐盛世’‘余蝴蝶’‘瑞梅’等。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卉创新团队通过科技手段选育的100余种优良新品国兰将在兰园集体亮相。此次兰花展还将举办“雅兰芬芳”兰花主题插花比赛,并以形式多样的科普文化活动为游客讲述人类与兰花、昆虫与兰花的鲜为人知的趣味故事。(观赏地点:温室群景区、兰园)二、特色植物展1、“龙凤呈祥”丹东杜鹃展丹东杜鹃展位于植物园正门口内外广场,大门外场景主题为“蛟龙出海乘云起 花桨奋楫勇争先”。该场景以‘紫去东升’‘贵妃醉酒’‘粉珍珠’‘西德二号’‘富贵荣’和‘新红富士’等6个丹东杜鹃品种为主,营造出孔雀造型的花坛,喜迎龙年新春的节日氛围。同时,展区利用现有山石,营造花瀑潺溪的场景,并在花瀑旁用杜鹃花组成金凤展翅的造型,营造一幅“漫山杜鹃红似涛,莺歌燕语逐浪高。富饶美丽兴华南,鸟语花香涌春潮”的华南春意图。此外,高山植物室还有成片丹东杜鹃花海供游客拍照观赏。(观赏地点:正门内外广场、高山植物室)2、食疗植物专题展药园举办食疗植物专题展,主要分为4个小主题:“人间百味”“岁月清芬”“马踏祥云”和“瑶草良药”,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药食疗保健文化。展出的药用植物包括甘蔗、五指毛桃、巴戟天、枸杞等23科57种,中药材近90种,同时通过展板介绍食疗植物相关的科普知识。(观赏地点:药园)3、天河体育中心花市珍稀植物展除了园内的花展外,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在天河体育中心的天河花市中首次展出15种珍稀植物,包括“花中劳模”美誉的杜鹃红山茶、侏罗纪植物活化石金毛狗、胎生繁殖的蕨类植物珠芽狗脊等,让市民朋友在逛花市的同时欣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同时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三、兰文化活动十二花神落华南,一半风雅一半仙。“一月一杯,一杯一花,一花喻一神”,在此次春节活动中,华南国家植物园将首次推出十二月令花神杯文创产品。十二花神杯复制了清朝乾隆时期“红地粉彩”系列文物,将花卉与文物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灵感碰撞,也是植物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十二月令花神将于春节齐聚华南国家植物园新春兰展,邀您赏花寻宝、祈福纳祥、共贺新春。四、科普研学1、“专家带你赏名园”系列自然导赏(14场)2月10日(初一):李素文(温室)、许炳强(药园)2月11日(初二):李素文(温室)、许明英(澳洲/能源园)2月12日(初三):宁祖林(温室)、李素文(兰园)2月13日(初四):宁祖林(温室)、李素文(兰园)2月14日(初五):谭如冰(温室)、彭晓明(蒲岗自然教育区)2月15日(初六):彭彩霞(温室)、张玲玲(兰园)2月16日(初七):宋政平(温室)、张玲玲(兰园)游客可于每天上午10:00在相应专类园入口或温室广场集合,专家带领开展导赏活动。2、迎新春主题活动与课程初一至初七:十二花神贺新春活动初二:“新春花花游园会”一日营初三:兰韵汉服秀初四:“幽幽兰花香”科普课程初五:“寻找语文课本里的鸟”观鸟课程初六:“探秘植物王国小精灵”一日营(新春特别版)初七:“琪林科学讲坛”:兰花概述与鉴赏(徐晔春 研究员)
2024-02-26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氮肥管理如何对土壤更“有利”?研究有新论据
,近日该园专家发表氮素管理综合评论,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Food上,对于土壤健康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近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评估四种广泛使用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包括施用复合肥、施用有机肥、同时施用合成氮肥和有机肥以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四种措施,以单独施用合成氮肥作为研究对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有效氮肥管理措施,例如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氮肥管理、免耕和秸秆归还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进一步评估。氮素管理措施的发展历程。
时间: 2024-01-2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侯恩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近日该园专家发表氮素管理综合评论,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Food上,对于土壤健康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食品供应安全是一个全球共性挑战。施肥可以提升作物产量,是保障食品供应安全的一个重要农业管理措施。然而,大量施肥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施氮肥促进土壤N2O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促进土壤氮流失、导致水体污染、对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管理农田肥料施用具有重要科学和社会价值。当前氮肥施用增加并没有同比例地增加作物产量,导致环境问题。据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基于现有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知识的农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作物氮肥施用效率,同时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近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评估四种广泛使用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包括施用复合肥、施用有机肥、同时施用合成氮肥和有机肥以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四种措施,以单独施用合成氮肥作为研究对照。研究表明,单独施用合成氮肥导致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氮流失加剧;同时施用复合肥和有机肥可以促进土壤氮保持;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以增强土壤铵固持、植物氮吸收、降低氮淋溶流失风险。该研究表明,综合利用多种优良的氮肥管理措施可以增强农田氮固持、降低氮损失及其带来的环境风险。参与本次研究的专家指出了四种常用氮肥管理的优点。“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有效氮肥管理措施,例如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氮肥管理、免耕和秸秆归还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进一步评估。”先进的氮肥管理举措往往需要额外的人力或资金,因此在评估新举措的效果的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其成本增加。同时专家表示,现有氮肥管理措施使用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水分管理、作物种类、耕作措施等多方面因素。未来研究还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变化等环境状况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精准、可持续农业发展。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1/29/SF11462528c3d6b731dfd640d7863f86.html?channel=weixin氮素管理措施的发展历程
2024-02-0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澳门植物物候》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等单位合作编写的《澳门植物物候》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作项目“澳门野生植物物候监测研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以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乔灌木和草本为划分规范了其植物物候期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并给各物候期附上具明显物候特征的相应物候照片,让监测人员更容易和准确地识别物候期特征,提高植物物候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时间: 2024-01-31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易绮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等单位合作编写的《澳门植物物候》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作项目“澳门野生植物物候监测研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植物物候受到更多的关注。澳门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域,其气候监测已有百余年历史,区域性的气候变化亦有学者研究,而植物物候研究随着本次合作开始起步。《澳门植物物候》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保育与利用研究团队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园林绿化厅相关技术人员,自2011年至2018年期间在澳门开展长期野外物候监测的经验总结和物候数据整理分析而编写完成。该书也是继《澳门植物名录》《澳门植物志》和《澳门古树名木》之后,双方合作开展的又一科研成果。该研究以群落的形式进行植物物种的物候监测,分别在澳门半岛的松山、氹仔的大潭山、路环的九澳角和黑沙设置了代表澳门典型植被的4个固定样地,对样地中的代表物种进行每木挂牌,并定时、定点对植物物候进行长期的人工动态监测。相关研究已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SCI论文2篇。该书前半部分特制定了维管束植物的物候期监测标准。以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乔灌木和草本为划分规范了其植物物候期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并给各物候期附上具明显物候特征的相应物候照片,让监测人员更容易和准确地识别物候期特征,提高植物物候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后半部分选择有完整物候期的植物111种,其中蕨类植物 11 种,隶属于 6 科 7 属;被子植物 100 种,隶属于 40科 87 属,主要包括植物的名称(中文名、别名、英名、葡名、学名)、形态特征、产地、地理分布、主要物候期,每种植物附有绘制的物候图谱并配置具明显物候特征的各物候期彩色图片。《澳门植物物候》一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澳门地区甚至是华南地区开展人工物候监测研究的空白,同时可为邻近地区或岛屿城市植物物候研究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开展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响应奠定基础。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76.shtm《澳门植物物候》封面。受访者供图
2024-02-08
查看详情
【粤学习】广东向“新”力|“植”此青绿共守护
编者按:聚焦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全省上下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掀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常常来到这,看看植物们的“新面孔” ,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政协率先打造“绿美广东·委员在行动”工作品牌,助力全面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时间: 2024-01-21 来源: 《粤学习》 作者: 郭珊 编者按: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省上下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掀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2024年广东省两会召开在即,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策划推出“广东向‘新’力”系列短视频,聚焦广东省政协委员立足“国之大者”、呼应民之所盼、完善制度链条的履职过程。建言成立全国首个关注海洋活动组委会、以花卉育种实现产业助农、助推“双园”建设……他们为新广东的建设,注入澎湃的蓝色动力、旺盛的产业活力和绿色的生态张力。广东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字头”植物园,开启了华南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新篇章。新引入3000多号植物,涉及200多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培育大湾区兜兰、四季无忧等植物新品种30个......一年多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物种保育和新优品种培育等方面交出一份靓丽答卷。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常常来到这,看看植物们的“新面孔”,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此次入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猪血木成为他探访的重点对象。十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华南园研究员曾宋君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猪血木这一野生物种濒临灭绝。为了帮助其繁殖,曾宋君及团队十多年来持续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和繁殖研究。“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猪血木苗圃繁殖出的植株回归到它们的原产地——广西平南和巴马,实现更好的生态恢复。”曾宋君说。从一度岌岌可危到如今开枝散叶,猪血木并非个例。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沙漠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植物超过17000种,其中已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产业发展的植物源头保存库。推动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离不开各界的努力。为推动园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为这艘绿色“诺亚方舟”护航,张修玉多方奔走调研,积极撰写提案,在2023年提出《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提案》,建议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等。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政协率先打造“绿美广东 委员在行动”工作品牌,助力全面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生态产品,是我的履职初心。”这是张修玉的信念。同时,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编制的《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也将于2024年印发实施。他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为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技术指导,助推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当前,广东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全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多方齐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广东样板”,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聚合力、添动能。 报道链接:https://xapp.southcn.com/node_fb07388412?temp=1&k=cb0ef46566
2024-02-0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清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 Journal of Ecology ) 。据介绍,豆科有约770个属和195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豆科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型,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性热带森林、温带荒漠全球广布,从草本和藤本到灌木和树木应有尽有,是研究植物水分适应性的理想材料。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62个样点、乔灌藤三种生活型的150个豆科物种共7个水力性状和11个气候变量的数据库,运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驱动因子。
时间: 2024-01-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清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Ecology)。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慧表示,植物水力性状在不同的植物生活型中差异显著,是复杂的环境适应和演化过程形成的结果。然而,研究人员对植物生活型、气候和系统发育在解释植物水力性状差异的相对重要性方面缺乏清晰的了解。 据介绍,豆科有约770个属和195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豆科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型,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性热带森林、温带荒漠全球广布,从草本和藤本到灌木和树木应有尽有,是研究植物水分适应性的理想材料。在未来降水格局变化的情景下,研究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差异形成的原因,对解释植物的分布格局和预测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62个样点、乔灌藤三种生活型的150个豆科物种共7个水力性状和11个气候变量的数据库,运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驱动因子。 研究发现,考虑植物生活型后,大多数豆科木本植物水力性状和气候变量中发现的系统发育信号消失了,表明相关参数的系统发育保守性源于植物生活型之间的分化。同时,豆科木本植物水力性状与气候变量的关系具有系统发育依赖性,意味着性状变异是由气候和系统发育共同驱动的。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发现系统发育和气候变量比植物生活型解释了更多的水力性状变异。因此,即使考虑了系统发育的影响,气候驱动豆科木本植物水力性状的响应仍然存在,表明这个世界广布的大科可能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该研究揭示了豆科木本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阐明了系统发育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植物水分适应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4266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16.shtm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及不同生活型的分布图。受访者供图
2024-02-01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绿美广东景观环境提高“颜值”和科技含量
志愿者们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为树木“体检”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及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来自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的世界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除了尽本职做好物种保护工作,华南国家植物园还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如自主培育的四季无忧花以及猪血木等珍奇植物,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时间: 2024-01-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志愿者们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为树木“体检”。华南国家植物园 广州进行时⑩ 华南国家植物园跃上新高度 百余种植物出园添绿增美 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同时在天河公园和人民公园举办了珍稀濒危植物展。在广州市人民公园102周岁纪念日之际,15种可爱又罕见的珍稀濒危植物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走进人民公园,从巨型温室走到市民身边。近一年来,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广东样板”,华南国家植物园从植物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率先筛选了103种适宜绿美广东的特色乡土植物,为绿美广东行动提供技术支撑。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及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植物多样性”是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来自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的世界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随后,该建设方案把国内和国际关于国家植物园建设的崭新理念、优秀经验和教训都吸收进来,并用于下一阶段的报批。在绿美广东和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南方绿宝石”还是“花城显眼包”,华南国家植物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23年7月20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分别与广东省林业局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签署了《广东省迁地保护合作协议》《城园融合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现阶段的重要工作是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社会服务功能,坚持空间拓展、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原则,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不久前,华南国家植物园6个自然教育课程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其中《藏在野外的绿宝石》获评“环境教育助于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城园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建设大城名园,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名片,而其中最重要的融合是理念上的融合。他说:“希望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让市民们能认识到植物多样性对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性,让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希望游客能更多感受到自然教育的熏陶前段时间,色彩美丽绝伦的落羽杉再次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城中焦点。无论对于广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而言,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广州及周边城市群众出游的好去处。2023年春节期间同北京国家植物园联合举办精品兰花展,入园游客量同比增长1倍;“五一”假期入园游客量同比增长约50%;而“夏日观萤”等特色科普研学活动及志愿者招募,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入选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接下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计划建设一个国际水平的自然教育中心,通过自然教育进一步提升游客的科普素质和科学精神。“我们希望把游客数从建设之初的大概不到150万,能增加到年游客300万左右。”任海说,“同时也希望,入园游客中有万分之五左右的人,在离开以后能够受到自然教育的熏陶,从而成为一个爱护自然、有科学精神的人。”对于所肩负的“自然教育”职责,华南国家植物园始终用心。“我们要建一个华南植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把我们植物园里迁地保护的植物开发利用将近1500种,用以绿美广东和绿美广州的建设,也为绿色产业的开发提供专业支撑。”兰园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一个重要专类园,在这里记者看见了不少珍奇美丽的兰花新品种。任海告诉记者,在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由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培育的兜兰,包括“中科COP15”兜兰、大湾区兜兰等将部分上市。在过去,一株名贵的多花类兜兰的成本大概要上万元,现在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自主科研技术,价格有了大幅下降,“中科COP15”的价格要降至50元左右。“能够让珍稀濒危植物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我们国家植物园的使命。”任海说。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近一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了3000多号植物,涉及将近200多个物种,其中有200多个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华南地区80%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都已经迁地保护到了我们这里,全园共收集保护植物从原来的17000种左右,增加到了18000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可以说是物种保护方面一个很大的进展。”任海说,“同时我们对其中的5个珍稀濒危植物做了野外回归,包括报春苣苔等珍稀濒危植物。”冠大如伞盖的人面子、花色艳丽的大花第伦桃、珍稀濒危植物广东含笑……漫步园中,一步一景领略到“绿美广东”植物之美。除了尽本职做好物种保护工作,华南国家植物园还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如自主培育的四季无忧花以及猪血木等珍奇植物,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过去一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把部分自主培育的珍稀濒危植物送给了广州市、肇庆市以及韶关市,用它们支持绿美广东的建设。“我们为这3个市筛选了100多种植物,现在已有将近一半送给了他们。希望在绿美广东建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新优种类,而且是本土的通过改良的种类。”任海表示,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扮靓”绿美广东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为下一阶段绿美广东提升科技含量提供参考。数说华南国家植物园分别为广州市、肇庆市以及韶关市筛选了100多种自主培育的珍稀濒危植物。这样可以更好地“扮靓”绿美广东景观环境,为下一阶段绿美广东提升科技含量提供参考。 报道链接:https://gzdaily.dayoo.com/h5/html5/2024-01/19/content_875_847761.htm?curr=
2024-01-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红胁绣眼鸟
, 1月11日,该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杜鹃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红胁绣眼鸟。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这使得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6种。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 GBIF )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显示,红胁绣眼鸟在广东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韶关及湛江有过记录,记录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结合此次在鼎湖山保护区的发现,红胁绣眼鸟在鼎湖山的居留型应为冬候鸟,其种群动态还需进一步观测。而这群“鸟浪”活动迅速,停留不足两分钟就往山上飞走了,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练育芳则迅速将其定格在相机中。
时间: 2024-01-1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记者从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获悉,1月11日,该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杜鹃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胁绣眼鸟。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这使得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6种。红胁绣眼鸟。练育芳 摄 红胁绣眼鸟,属鸟纲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鸟类。体长约12厘米,上体黄绿色,眼周具白色绒状短羽,形成鲜明的白眼圈;颏、喉、颈侧及上胸黄色,下体灰白,两胁栗红色;雌鸟似雄鸟,但两胁栗红色较淡;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蓝灰色,跗蹠蓝铅色或红褐色。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迁徙季可达数十只的大群;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红胁绣眼鸟与我们常见的暗绿绣眼鸟长得很像,都有明显的白眼圈,大小相当,喜欢在树冠层来回跳跃。如果它们混在一起时,不仔细看是很难分清的,而那一抹醒目的红则会让你眼前一亮。 红胁绣眼鸟分布较广,我国见于除新疆、青海外的各省区市,202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GBIF)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显示,红胁绣眼鸟在广东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韶关及湛江有过记录,记录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结合此次在鼎湖山保护区的发现,红胁绣眼鸟在鼎湖山的居留型应为冬候鸟,其种群动态还需进一步观测。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红胁绣眼鸟是在一大群不同种类的“鸟浪”中拍到的。而这群“鸟浪”活动迅速,停留不足两分钟就往山上飞走了,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练育芳则迅速将其定格在相机中。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152.shtm
2024-01-20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有效修复红树林,土壤层“策划者”说了算!
,该园科研人员近期揭示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在造林过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如何驱动地上叶片碳向地下土壤层的转移机制尚不清楚。他们首先使用先进技术解析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通过阐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和本土树种秋茄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
时间: 2024-01-0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研人员近期揭示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红树林生态系统年均二氧化碳净吸收速率是内陆森林的15倍以上,而且红树林湿地内独特的潮汐环境导致其土壤内部的碳分解速率非常缓慢,使得其成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树林一直受到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在造林过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如何驱动地上叶片碳向地下土壤层的转移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通过在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野外试验回答了这一科学问题。他们首先使用先进技术解析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通过阐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和本土树种秋茄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红树林 其研究结果发现,无瓣海桑和秋茄采用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秋茄的土壤有机碳库更大且植物源碳对其的贡献更高,其微生物群落(“K-策略者”占优)将同化碳分配给淀粉及蔗糖合成途径;相反,无瓣海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r-策略者”主导,将同化碳主要分配至蛋白质及核苷酸合成途径。据介绍,这些不同的生物化学循环途径可归因为两个树种的叶片碳特征。与秋茄叶片相比,无瓣海桑的叶片分子量、碳氮比及木质素含量相对较低。另外,研究还发现无瓣海桑的种植年龄不影响土壤对植物源碳的总体降解能力,但是显著影响木质素的厌氧降解过程。相关科研人员表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外来物种无瓣海桑新鲜叶片凋落后迅速被微生物降解,释放出大量有利于“r-策略者”增殖的营养丰富的有机物(碳氮比较低),“r-策略者”消耗同化的碳以支持自身的快速增殖,进而提高了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相比之下,叶片富含木质素的秋茄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以“K-策略者”占优,它们生长较为缓慢且主要将同化的碳储存于细胞中,最终促进植物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生态学专业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1/03/SF113274752fa207fc0e6c4e2c81f832.html?channel=weixin&vTime=28429365
2024-01-20
查看详情
【人民网】粤看粤美 | 花城冬日 杉林成诗
近日,广州的落羽杉迎来最佳观赏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湿地公园、麓湖公园等地,整齐秀丽的落羽杉已完成从翠绿到浅黄再到橘红的“换装” 。游客在冬日的暖阳下走进落羽杉林拍照打卡、露营游乐。据了解,落羽杉之所以“变色” ,是由叶片中的色素所决定。报道链接: http : / / gd . people . com . cn/n2 / 2024/0108 / c123932-40706820 . html。
时间: 2024-01-11 来源: 《人民网》广东频道 作者: 宁玉瑛 朴馨语 王雅蝶华南植物园。落羽杉美如画,游人乐享时光。人民网 王雅蝶摄 近日,广州的落羽杉迎来最佳观赏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湿地公园、麓湖公园等地,整齐秀丽的落羽杉已完成从翠绿到浅黄再到橘红的“换装”。游客在冬日的暖阳下走进落羽杉林拍照打卡、露营游乐。 据了解,落羽杉之所以“变色”,是由叶片中的色素所决定。叶色变红是由于叶片中大量合成花色素苷(黄酮类色素中的一种),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受温度、光、营养供给、生长调控、代谢物以及组织的特殊发育阶段等因子诱导,温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报道链接:http://gd.people.com.cn/n2/2024/0108/c123932-40706820.html
2024-01-11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研究发现长期增温促进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利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发现了长期增温促进了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储存了陆地三分之二的植被碳和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地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站博士后刘旭军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高了人们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的理解,为地球系统模型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见解,同时为气候缓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时间: 2024-01-03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利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发现了长期增温促进了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增温对南亚热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受访者供图 未来气候变暖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反馈是目前人类十分关心的问题。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储存了陆地三分之二的植被碳和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地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强度。然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碳动态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响应方向和强度仍然未知,是地球系统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该研究利用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响应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增温2.1 下,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短期增温下(1-2年)降低3.8%,但在长期增温下增加13.4%。生态系统碳储量随增温持续时间的相反变化主要是由于植物和土壤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异步响应与适应引起的。短期增温同时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呼吸,但由于更高的土壤呼吸碳排放,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长期增温下,由于养分供给的缓解和植物的生理适应,植物仍能维持高的碳封存能力;同时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热适应和土壤水分含量降低时土壤碳损失减弱以及植物碳输入的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库保持稳定,因而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亚热带森林,特别是那些相对年轻的森林,能够在未来适度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仍能具有高的碳汇功能。由于植物和土壤碳过程对增温的响应与适应存在异步性,以往仅对土壤或植物增温的研究结果可能会造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预测的偏差估计。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站博士后刘旭军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高了人们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的理解,为地球系统模型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见解,同时为气候缓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7072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80.shtm
2024-01-11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