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清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 Journal of Ecology ) 。据介绍,豆科有约770个属和195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豆科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型,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性热带森林、温带荒漠全球广布,从草本和藤本到灌木和树木应有尽有,是研究植物水分适应性的理想材料。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62个样点、乔灌藤三种生活型的150个豆科物种共7个水力性状和11个气候变量的数据库,运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驱动因子。
-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绿美广东景观环境提高“颜值”和科技含量
志愿者们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为树木“体检”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及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来自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的世界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除了尽本职做好物种保护工作,华南国家植物园还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如自主培育的四季无忧花以及猪血木等珍奇植物,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红胁绣眼鸟
, 1月11日,该保护区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杜鹃山一带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红胁绣眼鸟。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这使得鼎湖山的鸟类种数上升至276种。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 GBIF )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数据显示,红胁绣眼鸟在广东广州、深圳、佛山、惠州、韶关及湛江有过记录,记录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结合此次在鼎湖山保护区的发现,红胁绣眼鸟在鼎湖山的居留型应为冬候鸟,其种群动态还需进一步观测。而这群“鸟浪”活动迅速,停留不足两分钟就往山上飞走了,鼎湖山保护区志愿者练育芳则迅速将其定格在相机中。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有效修复红树林,土壤层“策划者”说了算!
,该园科研人员近期揭示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在造林过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如何驱动地上叶片碳向地下土壤层的转移机制尚不清楚。他们首先使用先进技术解析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通过阐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和本土树种秋茄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
-
【人民网】粤看粤美 | 花城冬日 杉林成诗
近日,广州的落羽杉迎来最佳观赏期。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天河湿地公园、麓湖公园等地,整齐秀丽的落羽杉已完成从翠绿到浅黄再到橘红的“换装” 。游客在冬日的暖阳下走进落羽杉林拍照打卡、露营游乐。据了解,落羽杉之所以“变色” ,是由叶片中的色素所决定。报道链接: http : / / gd . people . com . cn/n2 / 2024/0108 / c123932-40706820 . html。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研究发现长期增温促进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菊秀团队利用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的长期野外自然增温实验平台,研究发现了长期增温促进了南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储存了陆地三分之二的植被碳和三分之一的土壤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显著地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强度。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站博士后刘旭军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高了人们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长期增温的响应的理解,为地球系统模型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见解,同时为气候缓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羊城晚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初冬已至,岭南大地依旧生机勃勃、绿意葱葱。在广州,来到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市民游客欣赏着千姿百态、亭亭如盖的三角梅,聆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在肇庆,来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层峦叠嶂、湖山鼎峙的秀美环境中,了解这里的自然资源、保护区重要职能与历史脉络,认识人文、科学的鼎湖山。在深圳,来到深圳野生动物园,看大象戏水、鸟儿展翅,同学们在讲解下洞悉动物习性,绘制专属环保袋,做环保理念的小小践行者…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大小朋友走进菌类世界,探索自然之美。
-
叶片碳调控滨海“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揭示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他们结合FT-ICR-MS和宏基因组技术解析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本土树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7007。
-
【广州日报】《植物的生存智慧》获评“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
,近日经形式审查、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公布了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名单,共39部科普作品入选。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黄瑞兰、邹丽娟、杜志坚主编的《植物的生存智慧》 ,经广东省林业局推荐,在此次评选中获评“ 2023年优秀林草科普作品” 。该书出版后曾获2021年广州地区优秀科普作品奖及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
-
【中国科学报】叶片碳调控滨海“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揭示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他们结合FT-ICR-MS和宏基因组技术解析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本土树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