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森林木质部春季物候对温度波动的响应获揭示
    时间:2024-04-02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张亚玲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黄建国团队同全球共28家科研单位/部门开展合作,首次揭示了北半球尺度内森林木质部春季物候对温度波动的响应。相关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杂志。    《当代生物学》杂志同期发表了一篇来自国际树轮研究旗舰期刊Dendrochronologia荣誉主编PaoloCherubini专门评述文章,称“该研究填补了树木生长与气候变异反馈领域的空白,为树木生理学家、森林生态学家和气候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高度肯定这一成果在学科领域内的重要进展。    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国际项目的重要资助下,通过与全球45位研究者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微树芯方法监测树木木质部物候,研究得到一个覆盖北半球(23-66°N)、横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地中海地区75个研究样地的20个针叶树种木质部物候监测数据集。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温度波动幅度增加,木质部春季物候存在趋同现象,即木质部细胞倾向于在一年中的6月5日开始增大,而在夏至日开始细胞壁增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24节气之一的芒种大约在6月5日开始,从这天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雨水开始增多,而木质部细胞增大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产生膨压。细胞壁增厚则更依赖于植物光合产物,夏至日这天正是全年中光照最强的时候,利于光合作用增强。研究人员认为在温度波动大,也就是外部环境不可预测的时候,树木更倾向相对保守的生长策略,即趋向能保有充足水分和光照的确定时间节点来启动木质部生长。    这些结果暗示我们,在未来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温度波动增大的背景下,树木木质部春季物候可能会发生趋同,即在6月5日和夏至日附近分别开始细胞增大和细胞壁加厚。这也表明森林响应气候变暖的程度可能不如我们预期那么大,而且物候趋同可能会增加树木对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进而影响森林结构和生产力等。    该项重要研究填补了北半球范围内温度波动如何影响森林木质部春季物候的研究空白,为提升森林大空间尺度碳收支的评估和预测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1.051图1.随着温度波动(PTV)增大木质部细胞倾向于在一年中的6月5号开始增大(A),而在夏至日开始细胞壁增厚(B)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4/520220.shtm
    2024-04-03
    查看详情
  • ​【光明日报】全国人大代表任海: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时间:2024-03-09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徐谭王鲁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长期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和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2024年全国“两会”,他就生态保护相关议题提出建议。    “我们做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两个专业的术语: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所谓迁地保护,是指在异地模拟所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包括海拔、湿度、光照、土壤等,以达到存活并能繁育后代的保护目的。任海告诉记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植物园做迁地保护主要是保护稀濒危物种、本土特有物种,以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而发挥保护、恢复和利用三方面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植物园把植物引进后,通过系统研究,会有三个出口。第一个出口,可以让植物在繁殖以后,回归到野外去,增加它的种群。第二个出口,有经济价值植物在繁殖以后,让它走向市场。这一方面可避免有人再去挖野外的野生植物,同时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第三个出口,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普及。    如何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在任海看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标准统一,按照国家目标、国家使命,甚至全球使命来提升它的能力,调整它的研究方向和愿景。第二,中国的植物园分布比较广,有些地方的经济条件稍微落后一些,所以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加大投入,让它们能实现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高水平,与国际接轨。此外,任海还建议发改委、财政等领域的相关部委能够进一步做好协调、支持工作,推动早日建成国家植物园体系。(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徐谭王鲁婧,实习生郑博予)
    2024-03-14
    查看详情
  • 大豆Dt1介导蔗糖转运调控种子粒重机制获揭示
    时间:2024-03-07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团队与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团队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资助下,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揭示了大豆Dt1介导蔗糖转运调控种子粒重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Dt1调控光周期依赖的大豆种子重量\大小的模型。受访者供图    大豆是一种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其生育期和产量受光周期变化的影响非常大。种子粒重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然而,控制大豆种子粒重的关键基因及其光周期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到一个控制种子粒重的关键基因Dt1。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日照条件下,Dt1在种子发育过程高表达,其蛋白与蔗糖转运蛋白GmSWEET10a相互作用,负向调节蔗糖从种皮向胚的输入,从而调节种子发育。然而,短日照光周期条件下,Dt1的转录水平非常低,不参与种子发育调控。    此外,该研究发现了Dt1的一种新自然等位基因(H4单倍型),该单倍型可以解耦其对种子大小和生长习性的多效性作用,即在种子发育调控中保持功能,但不影响大豆的茎生长习性。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纬度大豆种子发育对光周期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通过控制种子粒重和生长习性来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近年来,侯兴亮团队在大豆光周期调控低纬度适应性及种子发育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最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光周期通过Dt1介导蔗糖转运调控大豆种子发育的重要功能。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2.007
    2024-03-14
    查看详情
  • 【学习强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立足本职发挥专长 为绿美广东建言
    “无论是代表履职,还是做学问、建设植物园,最终都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春节假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仍心系工作,细致打磨准备提交的建议。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黄杞、金毛狗,观赏价值高的金花茶、杜鹃红山茶,珍稀濒危植物广东含笑、猪血木… …近一年来,华南国家植物园从植物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考虑,筛选出103种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特色乡土植物,有望带来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表示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努力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建务实之言、献有用之策。
    2024-02-26
    查看详情
  • 【南方都市报】春节赏兰去大园!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新春珍奇兰花展开锣
    南都讯2月8日,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龙年新春珍奇兰花展暨“兰蕙同馨幸福花开”系列文旅活动正式启动。南都记者了解到,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5日,春节期间华南国家植物园还将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一起同步联动,联合主办第二届珍奇兰花展,共贺龙年新春。据介绍,本次珍奇兰花展布置两个主展区:温室群景区和兰园,共展出420余种(品种)各色珍奇兰花,通过优美的景观布置,为新春佳节前来观展的公众呈现一个名副其实的美轮美奂的“兰花世界” 。初七: “琪林科学讲坛” :兰花概述与鉴赏(徐晔春研究员)。
    2024-02-26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氮肥管理如何对土壤更“有利”?研究有新论据
    ,近日该园专家发表氮素管理综合评论,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Food上,对于土壤健康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专家近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评估四种广泛使用的氮肥管理措施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包括施用复合肥、施用有机肥、同时施用合成氮肥和有机肥以及添加硝化抑制剂四种措施,以单独施用合成氮肥作为研究对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有一些其他的潜在有效氮肥管理措施,例如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氮肥管理、免耕和秸秆归还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进一步评估。氮素管理措施的发展历程。
    2024-02-08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澳门植物物候》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市政署、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等单位合作编写的《澳门植物物候》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作项目“澳门野生植物物候监测研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以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乔灌木和草本为划分规范了其植物物候期特征,为了更加直观,并给各物候期附上具明显物候特征的相应物候照片,让监测人员更容易和准确地识别物候期特征,提高植物物候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024-02-08
    查看详情
  • 【粤学习】广东向“新”力|“植”此青绿共守护
    编者按:聚焦落实省委“ 1310 ”具体部署,全省上下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掀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常常来到这,看看植物们的“新面孔” ,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政协率先打造“绿美广东·委员在行动”工作品牌,助力全面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2024-02-0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清团队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 Journal of Ecology ) 。据介绍,豆科有约770个属和19500多个物种,是被子植物第三大科,豆科植物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极为丰富的生活型,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性热带森林、温带荒漠全球广布,从草本和藤本到灌木和树木应有尽有,是研究植物水分适应性的理想材料。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来自全球62个样点、乔灌藤三种生活型的150个豆科物种共7个水力性状和11个气候变量的数据库,运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了豆科植物水力性状变异的驱动因子。
    2024-02-01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绿美广东景观环境提高“颜值”和科技含量
    志愿者们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为树木“体检”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了解揭牌“升级”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绿美广东及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2023年10月,华南国家植物园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来自全球13个知名植物园的世界顶级专家共聚一堂,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出谋划策。除了尽本职做好物种保护工作,华南国家植物园还筛选出千余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如自主培育的四季无忧花以及猪血木等珍奇植物,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2024-01-20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