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肇庆学院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洽商共建合作
    8月28日,肇庆学院校长吴业春率该院考察团,会同肇庆市科技局、肇庆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一行12人,访问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 ,就有关共建合作工作进行了洽商。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魏平、闫俊华、叶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吴业春介绍了肇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华南植物园和肇庆学院的许多研究领域同属大农业范畴,可合作领域非常多,此前双方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整合双方科研优势及中科院科教融合优势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双方共建合作工作。座谈交流现场周飞/供图。
      时间: 2020-08-2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周飞 
      8月28日,肇庆学院校长吴业春率该院考察团,会同肇庆市科技局、肇庆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一行12人,访问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就有关共建合作工作进行了洽商。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魏平、闫俊华、叶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任海对考察团吴业春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学科平台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生教育、人才队伍培养以及科普开放等工作情况。
      吴业春介绍了肇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华南植物园和肇庆学院的许多研究领域同属大农业范畴,可合作领域非常多,此前双方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整合双方科研优势及中科院科教融合优势形成有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双方共建合作工作。
      随后,双方就提升共建层次,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政策优势、华南植物园的“智库”、“科技”、人才优势、肇庆学院的教育优势,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建设可持续的共建模式,及其高水平合作平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洽商,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座谈交流现场 周飞/供图
      
    2020-09-09
    查看详情
  • 【广州电视台】《我身边的科技大咖》—邢福武
    终于发现了树木倒伏的“秘密” :那就是它们的生长立地环境差。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时间: 2020-08-29  来源: 《广州电视台》 岭南少年  作者: 苏韵
      华南植物园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植物分类学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
      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时候
      风水林就是他的游乐场
      他从带毒野果子生发了对植物学探究的兴趣
      跑野外 采标本
      对照图书资料鉴定标本
      用分子生物学去判断
      跟植物打交道时他特别的开心
       
      他一直追寻抗风耐盐树种
      从屡次台风对大自然的伤害中深度研究
      终于发现了树木倒伏的“秘密”:
      那就是它们的生长立地环境差
      长在硬底化的土地里
      根本没有空间拓展根系
      所以生存空间不够
      遇到强台风就容易倒伏
       
      他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到南海诸岛上做植物研究
      是我国的第三代科学家考察力量
      他通过考察植物的种类、资料整理和编撰
      写了《南海诸岛植物志》这本书
      用科学的力量填补了南海诸岛植物志的空白
       
      他还研究非粮生物柴油植物
      寻找可再生油
      通过广泛种植并开发利用这些植物 扩大产业化
      他说:
      “以后石油被挖完了,这可就珍贵了!”
       
      作为科学家
      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就是
      他所从事的不仅仅是科研探索
      更对国家的战略资源储备做了基础的前瞻性工作
       
      关于今后的科研方向
      邢福武教授坦言:
      “孩子们的天真提问给了我启发!”
       
      他希望用科学的魅力培养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
      带领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
      加入植物分类学的科研探索中来
      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2020-09-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探明西沙群岛植被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研究生黄耀在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发现西沙群岛植被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近年来,我国西沙热带珊瑚岛的植被面临优势植物群落衰退、自然植被更新困难等问题,急需研究环境因子对热带珊瑚岛从中央到海岸边缘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为小岛屿是否和如何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指导。结果发现,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性从中央区域向海岛边缘区域逐渐增加,珊瑚岛中央区域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正相关。据介绍,热带珊瑚岛中央区域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小,恢复潜力较差,恢复时可能要通过种植苗木实现。
      时间: 2020-08-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研究生黄耀在研究员任海的指导下,发现西沙群岛植被土壤种子库分布规律。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指标》。
      近年来,我国西沙热带珊瑚岛的植被面临优势植物群落衰退、自然植被更新困难等问题,急需研究环境因子对热带珊瑚岛从中央到海岸边缘区域的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为小岛屿是否和如何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研究人员以西沙群岛东岛的典型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性从中央区域向海岛边缘区域逐渐增加,珊瑚岛中央区域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正相关;海岸边缘区域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呈正相关,这些变化可以较好地解释珊瑚岛不同植物群落随生境变化的分布规律。
      据介绍,热带珊瑚岛中央区域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小,恢复潜力较差,恢复时可能要通过种植苗木实现;而海岸边缘区域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大,恢复潜力较好。这些结果表明,对热带珊瑚岛整个岛屿的植被保护和恢复要根据不同空间的植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0.106689
       《中国科学报》 (2020-08-07 第4版 综合)
      
    2020-09-09
    查看详情
  • 【新华社-国际网】Plant community more sensitive to plant invasion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research
    BEIJING , July 29 ( Xinhua ) -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plant community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to plant invasions than the soil microbial and fauna communitie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lant invasions 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 communities and on the soil properties of forest ecosystem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Said their research article recent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 Soil phosphoru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invasions .
      时间: 2020-07-29  来源: 《新华社—国际网》  作者: Cai Hongyue
      BEIJING, July 29 (Xinhua)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plant community showed higher sensitivity to plant invasions than the soil microbial and fauna communitie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Plant invasion is a major factor leading to the degradation of indigenous vegetation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where ecosystems are more fragile.
      Compared with continents, island forest ecosystems have lower biodiversity and simpler biologic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hich can lead to larger-scale harm brought by plant invasions. The researcher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unde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oped to figure out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lant invasion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 forest ecosystems.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plant invasions above and below the ground communities and on the soil properties of forest ecosystems on tropical coral islands.
      They found complicated and desynchronized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invasions on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tic communities.
      The forest plant community was more sensitive to plant invasions than the soil microbial and soil fauna communities, said their research article recent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cological Indicators. Soil phosphoru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invasions.
      
    2020-09-0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揭示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发育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发育的环境启动外因及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运用混合模型建模并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形成时间的影响,量化了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关键驱动力。研究发现,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时间(第一个细胞开始生长)主要受细胞形成当天的光周期和样点年均温的影响,其次因素是春季积温、冬季的春化低温和当月的水分。《中国科学报》 ( 2020-08-07第1版要闻).
      时间: 2020-08-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1版 要闻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发育的环境启动外因及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8月5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树木物候被普遍认为对环境变化敏感,为了解植被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关系提供了关键指征。然而,与有着近200年观测历史的树木枝叶芽物候相比,树皮以下树干木质部物候则一直难以被详细监测。这导致木质部生长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反馈调节机制至今不明,进而影响了对全球变暖条件下陆地森林生产力和碳收支的准确评估。
      研究人员通过共享和整合基于先进的微树芯技术开展的北半球(23°N至67°N) 、共79个站点的21个针叶树种的树干木质部细胞发育的每周监测数据(1998~2016),运用混合模型建模并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木质部第一个细胞形成时间的影响,量化了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关键驱动力。
      研究发现,北半球针叶树木质部生长启动的时间(第一个细胞开始生长)主要受细胞形成当天的光周期和样点年均温的影响,其次因素是春季积温、冬季的春化低温和当月的水分。其中,光周期与年均温交互作用在调节木质部生长起始阶段起主导作用。
      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黄建国表示,该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驱动针叶树木质部第一个细胞生长的环境外因及其相对贡献并揭示其背后生理机制,所获模型参数可提高地球系统模型对碳、水及能量循环的预测精度及评估森林固碳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07058117
      《中国科学报》 (2020-08-07 第1版 要闻)
      
    2020-09-09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华南植物园的乡土植物研究有新进展
    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早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治理与修复也是当前环境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最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再次探讨了不同的植物组合对受污染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去除能力,结果发现,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而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研究结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 )上。
      时间: 2020-05-11  来源: 《羊城晚报》 A10  作者:王发国 徐蕾 周飞
      槐叶萍
      水龙
      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一现象早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治理与修复也是当前环境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最近,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再次探讨了不同的植物组合对受污染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去除能力,结果发现,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而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此外,槐叶萍和野荸荠的组合,也可以有效地去除轻度受污染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
      目前,国内相关水体修复工程多选用外来植物,如水葫芦、大薸等。但这些植物难以管控,易在野外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入侵危害。其实我国乡土水生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与景观文化本土性,其中不乏兼具观赏价值和水体修复潜力的种类,探索乡土水生植物用于实践,减少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有较高研究意义。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徐蕾、苏丰硕士等在王发国、庄萍副研究员等的指导下,对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进行全面调研,以乡土植物水龙、菱角等作为研究对象,以水葫芦作为植物对照,研究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状况、适应性和营养盐的去除潜力。试验发现,水龙和菱角两种乡土植物在猪场养殖废水中生长旺盛,生物量净增长率分别为539.8%和385.9%;水葫芦则出现异常现象,从第20天起茎叶和根系逐渐变白,生长停滞,并进一步腐烂死亡。水龙和菱角对于调节富营养化水体的pH值,提高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电导率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试验植物的吸收作用在去除水体营养盐时的效果明显。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槐叶萍和野荸荠的组合,也可以运用到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废水的工程中。
      研究结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上。
      
    2020-06-1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一种抗菌肽化合物获发明专利
    本报讯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萍、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类Peptaibol抗菌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抑菌试验表明这些抗菌肽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中国科学报》 ( 2020-06-11第4版综合).
      时间: 2020-06-1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吴萍、魏孝义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类Peptaibol抗菌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从枝顶孢属真菌SC0105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四个新的Peptaibol抗菌肽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这些抗菌肽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Peptaibol抗菌肽是该菌株的主要代谢产物,产率较高,有很高的研发潜力。Peptaibol抗菌肽还可作为抗菌素替代品应用于制备抗菌药物,和作为养殖业中的饲料添加剂。
      《中国科学报》 (2020-06-11 第4版 综合)
      
    2020-06-17
    查看详情
  • 【西江日报】肇庆生物多且美,动物监测工程师喊你多关注
    环境保护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活动中,自然工作者表示,希望更多公众了解动植物的美,认识动植物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关系,从而促使更多力量投入环境保护。5月22日晚,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了一场直播, “线上”介绍鼎湖山的动植物。据介绍,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野生高等植物共1778种,约占广东省总种数的29% 。李慎岚也是一名自然工作者,经常在牌坊公园、北岭山和鼎湖山等地组织自然体验活动,带着孩子和家长们观察不同昆虫的栖息、觅食和活动状态,讲解昆虫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的链条关系。他举例道,鼎湖山上常见的锥栗种子其实是白鹇喜爱的食物,一些游客随意捡走了,在附近觅食的白鹇可能就得转移。
      时间: 2020-05-26  来源: 《西江日报》  作者: 陈洁
      环境保护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我市在不同地方举行了丰富的自然体验活动,以不同形式,让群众了解亲近和自然。活动中,自然工作者表示,希望更多公众了解动植物的美,认识动植物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关系,从而促使更多力量投入环境保护。
      鼎湖山里的白鹇雄鸟。 黄小云摄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我国乃至全球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5月22日晚,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举行了一场直播,“线上”介绍鼎湖山的动植物。据介绍,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野生高等植物共1778种,约占广东省总种数的29%;陆生脊椎动物378种,约占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总种数的40%,包括兽类41种、鸟类260种和两栖爬行动物77种;大型真菌836种,约占广东省总种数的70%。
      范宗骥是一名野生动物监测工程师,在鼎湖山上工作已经7年。工作内容主要是野外调查和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他所记录的动物情况反映了鼎湖山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近年的观察中,他了解到鼎湖山的生态比较稳定。
      森林里最多的是鸟类,范宗骥笑称,跟鸟类接触久了,能感受它们也有喜怒哀乐。譬如4月以来,鼎湖山上鸟类陆续进入繁殖期。可能因为疫情期间游客少的原因,今年鼎湖山上的鸟特别多,雄鸟都卯着劲地唱歌或斗艳来吸引雌鸟,山上气氛热闹欢乐。有的鸟对人类很好奇,看到范宗骥来了,会歪头歪脑地观察他好一阵子。他最近偶遇了一只雄性白鹇,与它相距仅几米。作为广东省第十五届省运会吉祥物“庆庆”原型的白鹇,它抖动着双翅在进行求偶炫耀,整个过程优雅,且美丽。
      带着小朋友观察昆虫。
      李慎岚也是一名自然工作者,经常在牌坊公园、北岭山和鼎湖山等地组织自然体验活动,带着孩子和家长们观察不同昆虫的栖息、觅食和活动状态,讲解昆虫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的链条关系。他介绍,其实昆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譬如蜜蜂、蝴蝶给植物传粉,而一些昆虫则是爬虫类和鸟类的食物,后者的状态会再传导至哺乳动物。但是社会对昆虫的认识很有限,他希望从小朋友开始,从而影响到大人,大家更多地认识昆虫。他骄傲地表示,每次活动,大人和小孩都会加深对自然的亲切感,而且沉浸在自然中也能让人心情变得放松。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范宗骥和李慎岚都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系统,物种与物种间互相影响,动植物的状态和人类息息相关。范宗骥表示,希望大家到野外的时候,不要随意采摘花草,即使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他举例道,鼎湖山上常见的锥栗种子其实是白鹇喜爱的食物,一些游客随意捡走了,在附近觅食的白鹇可能就得转移。李慎岚则表示,城市建设正给昆虫生存带来一些挑战,他希望更多本地市民通过不同形式学习自然知识,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譬如他认识的一位家长,从前很害怕阳台的虫子,后来了解到这是蝴蝶的幼虫后,主动保护它们。他认为,只有大家都认识自然,才会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才能把心中的绿色种子传播得更广。
      
    2020-06-17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破解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木材的精准鉴定难题
    众所周知,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是中国木材市场上价格最为昂贵的红木树种,而越南黄花梨则是与之极为相似的树种。科学家们在多年的黄檀属分类学研究以及对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进行居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构建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共37个居群样品以及16个近缘黄檀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的姐妹关系以及证明了产自海南的降香黄檀个体和产自越南的越南黄檀个体各自形成单系类群。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时间: 2020-05-20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李钢
       
      众所周知,海南黄花梨(降香黄檀)是中国木材市场上价格最为昂贵的红木树种,而越南黄花梨则是与之极为相似的树种。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可达5-10倍,但是,由于树种相似,精确鉴定却成为了一大难题。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了解到,该园科学家们利用分类学方法,经过研究后,找出了破解两大树种精准鉴定这一难题的方法。
      传统技术难以精准鉴定
      据介绍,降香黄檀又称海南黄花梨,最初由我园豆科植物分类学家陈德昭先生于1963年发表。该物种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同时也是中国木材市场上价格最昂贵的红木树种,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但近年来作为林业提质提效的重要举措获得大力推广,并在我国南方各省区广泛栽培。
      降香黄檀与分布于越南和老挝一带的越南黄檀在花、果、叶等形态上较为相似,有学者主张将二者进行归并。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木材之材色、结构、密度以及内含物等特征也极为相似。
      因此,利用传统的木材鉴定技术难以对二者进行精准的鉴定,加之二者价格差异可达5-10倍,所以常有不法商贩利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越南黄檀冒充降香黄檀而盈利,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并严重扰乱红木市场的正常运行。
      鉴定难题本质上是个分类学问题
      华南植物园系统发育与繁殖生物学研究组硕士研究生覃明和导师李世晋、涂铁要、张奠湘等与合作者经过研究认为,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的鉴定难题本质上是一个分类学问题。
      科学家们在多年的黄檀属分类学研究以及对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进行居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构建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共37个居群样品以及16个近缘黄檀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了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的姐妹关系以及证明了产自海南的降香黄檀个体和产自越南的越南黄檀个体各自形成单系类群。
      研究团队基于26个质体基因组筛选了8个变异位点并设计了相应的扩增引物,在降香黄檀和越南黄檀之木材样品的实证检验中获得83.3%的扩增成功率,为降香黄檀与越南黄檀的精准鉴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据介绍,分类学研究中厘清物种间界限的工作有时并不起眼,但是在生产活动中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所谓“科学小问题,民生大问题”。该研究体现了分类学在实际的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2020-06-1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乡土植物净水效果明显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在对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水龙、菱角等为研究对象,以水葫芦作为对照植物,研究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状况、适应性和营养盐去除潜力。试验发现,水龙和菱角这两种乡土植物在猪场养殖废水中生长旺盛,生物量净增长率分别为539.8%和385.9% 。水龙和菱角对于调节富营养化水体的pH值、提高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电导率具有一定的作用。该研究表明,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中国科学报》 ( 2020-05-08第4版综合).
      时间: 2020-05-0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相继发表于《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
      我国乡土水生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与景观文化本土性,其中不乏兼具观赏价值和水体修复潜力的种类,探索将乡土水生植物用于实践,以减少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有较大意义。
      研究人员在对广东省湿地维管植物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水龙、菱角等为研究对象,以水葫芦作为对照植物,研究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状况、适应性和营养盐去除潜力;并探讨了不同植物组合对受污染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去除能力。
      试验发现,水龙和菱角这两种乡土植物在猪场养殖废水中生长旺盛,生物量净增长率分别为539.8%和385.9%。水龙和菱角对于调节富营养化水体的pH值、提高溶解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电导率具有一定的作用。水龙组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79.30%和95.90%,菱角组分别为83.73%和88.72%。其中试验植物的吸收作用在水体营养盐的去除中效果明显,水龙组对水体中TN和TP的吸收贡献率分别为40.6%和43.5%,菱角组分别为36.9%和34.5%。
      该研究表明,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槐叶萍和野荸荠组合可以有效地去除轻度受污染水体中的TN和TP,建议将此植物组合用于富营养化废水的植物修复中去。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03110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6234663
      《中国科学报》 (2020-05-08 第4版 综合)
      
    2020-06-1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