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西江日报】他“全副武装”藏身鼎湖山,与野生动物为伴
    他,常年在野外工作,与野生动物为伴。他,为了摸清野生动物的“品行性格” ,曾直面危险,却收获累累硕果。他,连续7年守护和研究鼎湖山的野生动物。他就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工程师范宗骥。据了解,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研究目的,范宗骥隔三差五就会走进鼎湖山深处,每次进山平均步行近10公里,多年来,他的足迹已经几乎遍布鼎湖山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 2013年以来,范宗骥累计监测到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及部分昆虫在内的鼎湖山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有47种为鼎湖山野生动物分布新记录,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专著一部。
      时间: 2020-05-02  来源: 《西江日报》  作者:岑永龙
      他,常年在野外工作,与野生动物为伴;他,为了摸清野生动物的“品行性格”,曾直面危险,却收获累累硕果;他,连续7年守护和研究鼎湖山的野生动物;他就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工程师范宗骥。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工程师范宗骥。
      野外调查是范宗骥主要的工作。“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上山观察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种群状况和生活习性等,分析它们的生存状况与影响因素,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提出保护与管理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为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提供理论支撑,这是鼎湖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一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他介绍。
      背包是范宗骥的忠实“伙伴”。“上山准备得越充分,工作起来就越方便,红外相机、望远镜、GPS定位仪、标本挂签、内存卡、砍刀、枝剪、胸径尺、手套、雨伞等监测设备和野外工具都得带上,另外八宝粥、水壶等食品和饮用水更是刚需,还有一定要带上蚊怕水和风油精,这能减少与蚊虫的亲密接触”。范宗骥翻开背包说道。
      记者留意到一把独特的砍刀,原来这把砍刀陪伴他多年,一直以来“好帮手”。“它原本是一把镰刀,我从市场上把它买回来,让同事帮忙加工成现在这个样子。”范宗骥拿起它介绍到:“别看它其貌不扬,在野外的用处可大了,山林间灌草丛生,我们的工作又常常要穿山越林,这时,砍刀就能发挥作用了。”
      范宗骥的另一个“好帮手”是一把枝剪,和砍刀功能类似,枝剪能够帮助他应对复杂多变的野外环境,特别是能应付像华南省藤等容易划伤皮肤的带刺植物,同时还能帮助他收取实验样品。由于使用频繁,目前,这把“上了年纪”的枝剪已经退役,范宗骥换上了新的枝剪。
      野生动物监测工作也充满了很多未知和危险。一次野外调查中,他看到前方10米左右的山路上有条蛇正在“晒太阳”,于是他举起相机准备拍摄,然而蛇突然就在镜头中消失了。
      “但没想到的是,没过多长时间,那条蛇又突然就爬到离我两三米的地方,我迅速转过镜头对着它。因动作过大,蛇立刻竖起脖子向我示威。”范宗骥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情况。“蛇注视着我,我吓得不敢动,仔细一看才发现那竟是一条眼镜王蛇,好在蛇几秒钟后转身爬走了。”每逢回想起这件事,范宗骥仍然感到后怕。
      “尽管上山很艰辛,但这项工作也是乐趣无穷,意义非凡。”范宗骥平静下来说道。“还有一次上山遇到了一个带小猪仔的野猪群,它们看到了我,但可能觉得我没有攻击性,便‘允许’我近距离的观察它们,自己若无其事的继续觅食,这是让我最欣喜的时刻,证明人与野生动物可以和谐相处。”
      春夏季的到来,鼎湖山上的很多动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衍生息。带上工具和食品,范宗骥再次踏进了鼎湖山,这次,他准备选择人为干扰较小、适宜大中型哺乳动物觅食栖息的地点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据了解,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研究目的,范宗骥隔三差五就会走进鼎湖山深处,每次进山平均步行近10公里,多年来,他的足迹已经几乎遍布鼎湖山的每一个角落。
      据统计,2013年以来,范宗骥累计监测到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及部分昆虫在内的鼎湖山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有47种为鼎湖山野生动物分布新记录,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专著一部。
       
      
    2020-06-1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揭示全球尺度氮添加对植物光合性状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梁星云和博士生张统等在研究员叶清的指导下,揭示了氮添加对植物光合性状影响的全球格局。大气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全球变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气氮沉降对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氮添加显著增加了植物叶片的总面积,显著提高了植物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中国科学报》 ( 2020-04-20第4版综合).
      时间: 2020-04-2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梁星云和博士生张统等在研究员叶清的指导下,揭示了氮添加对植物光合性状影响的全球格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全球变化因子,然而在全球尺度下大气氮沉降对植物光合碳吸收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构建了大气氮沉降对植物光合碳吸收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全球尺度下氮添加对14个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发现,氮添加显著增加了植物叶片的总面积,显著提高了植物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此外,随着实验持续时间增长和施氮总量增加,叶片光合能力的响应显著变弱,植物蒸腾速率的响应显著增强。这表明大气氮沉降虽然促进了陆地植物光合碳吸收和水分消耗,但植物碳吸收的增益作用随时间推移变弱,而水分消耗的增益作用随氮沉降的持续而增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5071
      《中国科学报》 (2020-04-20 第4版 综合)
      
    2020-04-22
    查看详情
  • 【羊城晚报】抗疫植物知多少 华南植物园举办专题植物展
    为提高公众对抗疫植物的认识,华南植物园近期特别推出《抗疫植物知多少》专题展览,展出了包括新冠肺炎治疗方案药方植物,及化痰止咳与清肺植物、清热解毒植物、提高免疫力植物、香疗植物等五大类型植物,共计73科160多种。治疗方案中药用植物包括有黄芪、藿香、金银花、泽泻、细辛、贯众、佩兰、槟榔、芦苇、砂仁、麦冬、大青、板蓝(马蓝) 、淡竹叶、南丹参、桑、青蒿、虎杖、牡丹、玄参、竹叶、薏苡、桂枝等。许多芳香植物释放的芳香小分子,除具有作为调香原料应用外,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杀虫、抗氧化、促组织细胞再生等作用,如依兰、罗勒、紫苏、沉香、檀香、桂花、薰衣草、薄荷、桉叶、肉桂、丁香、山苍子、广藿香等。
      时间: 2020-04-02  来源: 《羊城晚报》 A10 多棱镜  作者: 周飞 许炳强等 
      板蓝(马蓝)不仅清热解毒,叶子还能用来染布
      海巴戟还有美容功效
      依兰花可治头痛、目赤痛风
      为提高公众对抗疫植物的认识,华南植物园近期特别推出《抗疫植物知多少》专题展览,展出了包括新冠肺炎治疗方案药方植物,及化痰止咳与清肺植物、清热解毒植物、提高免疫力植物、香疗植物等五大类型植物,共计73科160多种。
      展期为4月1日-9月30日,展出地点在华南植物园药园。
      清热解毒植物
      它们适用于瘟疫、温毒及多种热毒病症或疮疡疔毒的治疗。常见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梅叶冬青、大青、火炭母、穿心莲、地胆草、桅子、同瓣草(马醉草)、狗肝菜等。
      其中梅叶冬青(岗梅根)为凉茶廿四味的原料之一。
      化痰止咳清肺植物
      主要有:枇杷、龙脷叶、土人参、木蝴蝶、蚌花、鸡蛋花、竹芋、天门冬、多花黄精、百部、大叶仙茅、苏铁、黄皮、金柑、粪箕笃、山蒟、古山龙、乌榄、假蒟、吉祥草等。
      新冠肺炎中医疗方植物
      目前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处方,主要以益气、化湿、清热解毒的功效为主,辅以养阴清热、疏风解表、宣肺化痰。
      治疗方案中药用植物包括有黄芪、藿香、金银花、泽泻、细辛、贯众、佩兰、槟榔、芦苇、砂仁、麦冬、大青、板蓝(马蓝)、淡竹叶、南丹参、桑、青蒿、虎杖、牡丹、玄参、竹叶、薏苡、桂枝等。
      能提高免疫力的植物
      很多植物均含有可协助刺激免疫系统的相关成分,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如人参、百合、灵芝、巴戟天、海巴戟、何首乌、仙茅、空心泡、地稔、绞股蓝、牛大力、桑、铁皮石斛、甜叶菊、金丝桃、金毛狗等。
      其中海巴戟的果实,生物碱和多种维生素含量颇高,还有减肥和养颜美容的功效。
      香疗植物
      许多芳香植物释放的芳香小分子,除具有作为调香原料应用外,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消炎、杀虫、抗氧化、促组织细胞再生等作用,如依兰、罗勒、紫苏、沉香、檀香、桂花、薰衣草、薄荷、桉叶、肉桂、丁香、山苍子、广藿香等。
      
    2020-04-22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世界最大姜园在广州,带你到植物园看“大莪术”
    疏密有致生长在泥地上样子看起来极像荷花,其实这些“荷花”却不是花而是苞片,真实花儿隐藏其侧身浅绿色苞片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今天( 19日)在华南植物园姜园看到的这种植物叫做“大莪术” ,一种具有破血祛瘀、消积散结药用功能的姜科姜黄属植物。引人注目的是,华南植物园姜园是目前世界上种类最多,面积最大姜目植物种质保存基地。记者听到一个小故事,民间习俗中广东人对产妇“坐月子”会用姜煮甜醋猪蹄卤鸡蛋,而在早年就推崇西医的香港地区,过去的医生和护士经常会阻拦家属给产妇带姜醋,中西医学的理解经常出现矛盾。
      时间: 2020-04-19  来源: 《广州日报》
        
      疏密有致生长在泥地上样子看起来极像荷花,其实这些“荷花”却不是花而是苞片,真实花儿隐藏其侧身浅绿色苞片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今天(19日)在华南植物园姜园看到的这种植物叫做“大莪术”,一种具有破血祛瘀、消积散结药用功能的姜科姜黄属植物。引人注目的是,华南植物园姜园是目前世界上种类最多,面积最大姜目植物种质保存基地。
      春夏之交,姜园各种姜目植物次第花开,先是豆蔻、山姜吐芳,后有各色蝎尾蕉争艳。这些花儿或高擎枝头,或飘逸于枝叶间、又或贴地绽放,纷纷展示出一年中最美丽的姿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普旅游部工程师李碧秋说,姜园始建于1983年,2005年移至现址,占地面积约7.3公顷,至今保育展示有姜目8大科(旅人蕉科、芭蕉科、兰花蕉科、蝎尾蕉科、姜科、闭鞘姜科、竹芋科、美人蕉科)植物逾300多种,其中姜科就占有一半以上。姜科植物80%种类可供药用,60%可供观赏、食用、香料、染料等。
      据介绍,大莪术花期4-6月,穗状花序基生,能育苞片浅绿色,不育苞片紫红色。开花时可见到的艳丽红色部分其实并不是花,而是苞片。真正的花为黄色,包裹在浅绿色的能育苞片里面。其块茎可提炼莪术油。大莪术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具有破血祛瘀,消积散结功效,经常被中医用作跌打油的配方。大莪术花序苞片色彩绚丽,观赏价值极高,为高档切花材料。
      广州人爱姜花更爱姜
      花城百花,唯独有一种花是花店没有,而在菜市场、小巷拐角,甚至是人行天桥上,经常可以遇见有人在卖,这就是广州人特别喜爱的姜花。二十几块钱就买下一大扎,回家剥叶修剪插上花瓶,瞬间白蝴蝶状的姜花就飘得满屋清香。尽管白色的姜花不耐开,往往三四天就凋零,还是独得广州人喜爱。据了解,广州人最喜欢的这种形如白蝴蝶的姜花,学名叫做Hedychium coronarium,又叫蝴蝶花、姜兰花,姜科姜花属。
      有人发现,广州人喜欢姜,其最初的情感却还不是因为姜花,而是来自姜科另一种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姜的块状根就是食用的生姜。对“食在广州”而言,姜是更多的广州市民必不可少的调料和菜食,其使用远远比北方人的大葱大蒜更加普及。与其它省份不同,粤菜用姜分有好多种,广州很多菜市场里对子姜、老姜,以及沙姜、黄姜都有专属固定位置。沙姜不辣而带有浓烈香味,可作调料。广州人更加擅长用姜做成各式小吃,形成多种品牌的百年小吃,比如猪脚姜、姜撞奶(姜埋奶),早已成为茶楼的特色点心。而作为广州特产之一可供游客带走的糖姜,也有各种不同口味。
      记者听到一个小故事,民间习俗中广东人对产妇“坐月子”会用姜煮甜醋猪蹄卤鸡蛋,而在早年就推崇西医的香港地区,过去的医生和护士经常会阻拦家属给产妇带姜醋,中西医学的理解经常出现矛盾。
      
    2020-04-2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与否
    1987年5月5日, 《中国植物志》第十一届编委大会在南京召开。193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植物学家胡先骕提出了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建议,从此中国植物学家的步伐加快了。的确如此, 《中国植物志》作为一部植物学的百科全书,深入考证了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文献和资料记载,研究了现存植物标本和活植物,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对世界植物科学研究及其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报》 ( 2020-03-23第1版要闻).
      时间: 2020-03-23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1版 要闻  作者:丁佳 沈春蕾 高雅丽
      1987年5月5日,《中国植物志》第十一届编委大会在南京召开。
      ■本报记者 丁佳 沈春蕾 见习记者 高雅丽 
      80卷、126分册、5000多万字、9000余幅图版,涵盖国产及归化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31141种……作为中国植物的“户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种类最丰富的科学著作,《中国植物志》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植物志》的问世其实经历了80多年的岁月流转,在四代中国植物学家手中薪火相传。用《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心启的话说,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和辞典,而是“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那么,这部科学巨著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它是否有一些可复制的经验,供后来人参考?
      中国植物学家的“黏合剂” 
      《中国植物志》编写历时80余年,可以查到署名的就有80余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植物学家312人、绘图人员167人,而参与协作的人员就更多,协作规模空前。这一代代学者之所以能够“黏合”在一起,科学大师们的精神力量不可或缺。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植物学家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如采集植物标本、收集文献资料,对某些科属进行探索等。
      193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植物学家胡先骕提出了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建议,从此中国植物学家的步伐加快了。
      胡先骕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和最大的植物学图书馆,购买了大量最基础的参考书;中科院院士秦仁昌在胡先骕的资助下,到国外拍摄了近2万张保藏在国外的中国植物标本照片,为编研《中国植物志》立下了汗马功劳;多位植物学家也开始了专门科属的研究,陆续发表了论著,包括一些普及性的读物,为编写《中国植物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然而,胡先骕和秦仁昌却并未担任过《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的正副主编职位。陈心启回忆,两位前辈对此毫无怨言。“这种高风亮节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在名家荟萃、强手如林的环境中,总觉得自己藐小,因而总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种学术环境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陈心启说。
      《中国植物志》编委、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也受到过大师的“熏陶”。1987年,他成为中科院院士吴征镒的博士生,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的相关工作。
      李德铢回忆,1992年,他跟随吴征镒去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的几个标本馆找标本。当时,吴征镒把最 “困难”的几个大属“承包”了下来,重点看罂粟科紫堇属、石竹科无心菜属和桑科的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他都是亲力亲为。“当时吴老70多岁,拄着拐杖,坐公共汽车、地铁去看标本,那些情景都历历在目。”李德铢说,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征镒为《中国植物志》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可在报奖的时候,他却坚持把其他人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
      1997年,30多岁的李德铢正式加入《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编委之一。
      “如果没有老一辈植物学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植物学界团结协作的传统精神,我相信这部植物志很难完成,更不可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坦言,“老一辈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现在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中,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
      实际上,《中国植物志》在整个编研过程中都贯穿着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比如主编和编委会成员均不在志书署名,完全是义务性质。据《中国植物志》编委、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胡启明回忆,当时任务虽是由中科院牵头,但参加单位遍及全国各地有关的农、林、医药部门和大专院校,中科院主动把任务分配给已有工作基础的单位和专家,或由几个单位协商合作。“基本上不存在本位主义,也没有争经费、争项目的现象,大家团结合作,效率很高。”
      只有“尖端”才叫创新? 
      “世界上任何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都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植物、动物等,因此编写出版志书能够作为最基础的参考书。”陈心启说。
      《中国植物志》涉及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群。它们涵盖了全部粮食、水果、木材、花卉和纤维植物,以及绝大多数的食用蔬菜和药用植物。
      这些信息重要吗?当然。但他们做的研究是前沿科学吗?未必。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植物志》成为中国原始创新的典范之一。在陈心启看来,《中国植物志》编研工作的特色是室内室外(野外)、不同学科、前人和同辈人间的协作,是一项扎实、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矢志不渝的热情和毅力,而不是研究对象或方法‘尖端’与否。”陈心启告诉《中国科学报》。
      李德铢也说:“当时不知道,也不关心什么影响因子高的论文。那时候的评价,更多是同行专家、国际的认可,这比现在直接看论文更符合科学规律。”
      的确如此,《中国植物志》作为一部植物学的百科全书,深入考证了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文献和资料记载,研究了现存植物标本和活植物,促进了中国植物学的健康发展,带动了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对世界植物科学研究及其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美国《科学》评论说:“中国植物学家完成的《中国植物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任何已完成的植物志规模可与之相比。通过完成《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学家对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植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无古人的植物志能否避免“后无来者”? 
      实际上,《中国植物志》对中国植物学研究者的锻炼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首先必须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形态特征,必要时还要进行野外考察或栽培观察,以便确定其分类位置和亲缘关系,有时必须借助于其他分支学科,如解剖学、孢粉学等手段,加以解决。为确定正确的拉丁名,科研人员还须深入了解前人的工作和有关文献,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框架下,决定名称的取舍。
      在这种严格的科研历练下,《中国植物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以参与组织《中国植物志》工作和实际承担编写任务最多的几个单位之一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为例,通过《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成就了该所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研究室(现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的三代植物学家。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经典、基础的学科,往往被人误解或看不起,这是不应该的。”陈心启说。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研究植物时,就得益于一本《植物名称汇编》。此后,他把毕生积蓄拿出来资助《邱园植物名称汇编》的编写。时至今日,英国皇家植物园仍拥有多位植物分类学家,有能力鉴定全世界送去的植物标本。
      而我国却有后继乏人的危机。陈心启认为,其原因是成果慢、少,难以发表,得分低,让人看不起。
      李德铢也承认,目前分子生物学发文章影响因子相对较高,做植物分类学比较慢,发现一个新种的论文影响因子也很低。“这种以影响因子评价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做传统分类工作。”
      那么,如何防止前无古人的《中国植物志》“后无来者”?
      《中国植物志》能够坚持下来,得益于国家经费的持续支持,这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科院、科技部的专项经费等。因此,陈心启建议由有关部门设立生物分类学专项基金,在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领域,在全国范围保持20人以上的队伍;有关学术刊物设专刊或不定期专刊,供分类学论著发表;继续订阅国际重要的植物分类学刊物,不要断档。“还可以邀请参加《中国植物志》编研的老人写文章或开座谈会,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李德铢则认为,传统植物分类不能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做植物分类,不在于人多,而在于训练有素,由有专业精神的人来做。“分类学面临着压力,某种意义也是新的机会。植物学研究进入‘组学’时代之后,可以用新的方法认识植物。搞传统分类的学者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与DNA条形码等研究手段结合。”他说,“如果坚持做,植物分类学一定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20-03-23 第1版 要闻)
       
       
      
    2020-04-22
    查看详情
  • 【新华社-国际网】12 species selected for tropical coral island recovery
    BEIJING , March 17 ( Xinhua ) -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selected 12 species suitable for tropical coral island recovery ,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Functional Ecology .Researcher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eveloped a species screening model to select more species that have comparable restoration abilities to the target species that have high survival rat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earchers hope their work can be helpful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ropical islands , as well as other ecosystems .
      时间: 2020-03-17  来源: 《新华社—国际网》  作者: Liu Nan
      BEIJING, March 17 (Xinhua)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selected 12 species suitable for tropical coral island recovery,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Functional Ecology.
      Researcher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eveloped a species screening model to select more species that have comparable restoration abilities to the target species that have high survival rat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Based on a software platform developed by themselves,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their study in a tropical coral island of southern China's Hainan Province.
      Among the 66 species identified as high potential for restoring the island, the researchers identified and measured 28 traits that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harsh environments including drought, high temperatures, intensive UV radiation, lack of real soil and nutrients and high salinity and alkalinity.
      They transplanted seedlings of all 66 species to the island to monitor the seedlings survival and found that 12 species had high survival rates ranging from 86 percent to 91 percent.
      The vegetation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cedure can be finished within two months.
      Selecting suitable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crucial for land managers and scientists. The researchers hope their work can be helpful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ropical islands, as well as other ecosystems.
      
    2020-04-2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体验探究式研学活动
    本报讯日前,广州市白云实验学校约200名师生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验探究式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室内学习、野外观察、科学实验、小组讨论等环节学习科学知识,感受森林重要性,了解生态保护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报》 ( 2020-01-23第4版综合).
      时间: 2020-01-23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 日前,广州市白云实验学校约200名师生走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验探究式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室内学习、野外观察、科学实验、小组讨论等环节学习科学知识,感受森林重要性,了解生态保护重要意义。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开展的探究式研学课程结合初高中科学、地理和生物课程的课标,将鼎湖山的自然资源和科学项目作为素材,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通过场景化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本理论走向自然实践,受到广大师生认可。
       《中国科学报》 (2020-01-23 第4版 综合)
       
       
       
    2020-04-22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党支部疫情防控与园区开放侧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各党小组根据工作部署,带领党员们积极参与岗位疫情防控工作中,许多党员坚持在春节期间连续值班,在一线开展疫情防控、服务游客的工作,扛起了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党支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无声而有力的引领,践行着入党誓言,以行动诠释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切实做好园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职工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榜样的力量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华南植物园疫情防控工作,对于全院基层党组织在重大攻坚战中发挥“两个作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时间: 2020-03-10  来源: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战“疫”在一起  作者:夏汉平 范德权 徐海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园艺中心(展示区)没有采取简单的“一关了事”方式,而是克服园区开发面积大、入口多,位于城乡结合部且人员复杂,及防控物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在园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园艺中心党支部及其党员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团结全体员工共同奋斗,根据工作需要及部分市民的要求,疫情期间展示区坚持向社会公众开放,舒缓了公众的精神压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至今全园没有发生一例员工或游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战“疫”之歌。
       一、科学研究分析,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 
       根据地方政府要求及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园党政班子正确领导与严密组织下,园艺中心迅速行动:一是成立了由园副主任/园艺中心主任闫俊华任组长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发布《园艺中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组织保障,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二是党支部主动响应,统一广大党员员工思想,服务公众的“一线”党员带头,成为员工“主心骨”。三是在园区疫情防控方面,采取了进入园区测量体温、要求配戴口罩、定期对大门出入口、集体宿舍、办公楼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毒,为员工购置防护用品等一系列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还多渠道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工作,包括张贴宣传标语、横幅,编发有关防控疫情的帖子、视频等,以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此外,园艺中心还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配合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迎接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检查指导,每天按时上报疫情信息给政府相关部门。
       园党政领导班子对园区疫情防控与开放工作十分关心。任海主任2次到展示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2月19日,园领导班子宣布当天,新任党委书记魏平和副书记徐海即与新任领导班子成员开会,对全园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重新明确防控工作分工和重点,压实工作责任。他们还先后到展示区等地实地指导检查疫情防控落实情况,看望坚守岗位的一线党员干部。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精心指导下,展示区防控措施进一步得到加强,使广大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抗击疫情的信心与决心显著增强。
       二、切实组织动员,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园艺中心党支部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支部委员及党小组长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防控疫情的系列重要讲话及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在防控疫情斗争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传达园党委关于《华南植物园党组织联络值守机制》,并研究部署防疫相关工作,让党员同志识大局、知重点、懂步骤、会工作。在园艺中心工作的园党委委员夏汉平、廖景平,与支部委员10多次深入基层慰问一线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主动参与并积极发动党员和员工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各党小组根据工作部署,带领党员们积极参与岗位疫情防控工作中,许多党员坚持在春节期间连续值班,在一线开展疫情防控、服务游客的工作,扛起了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
       三、勇于模范带头,党旗在疫情防控中迎风飘扬        
       1.当好排查员、宣传员、服务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支部委员宋政平从大年三十开始一连十几天加班加点,主动制订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想方设法及时购买口罩、测温枪、消毒液等急需的防控物资,确保展示区的正常开放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需求。与此同时他还在园艺中心的员工、党员微信群上转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指出群中某些不实疫情信息,耐心提醒员工:“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疫情发生初期,当班的部分售票员、验票员、保安员曾产生一些焦躁情绪与恐慌心理。宋政平每天多次安抚他们,向其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此外,有位党员父母春节前从武汉来穗,其自行居家隔离14天期间,宋政平为她购买体温计、降压药,不时电话询问或通过微信了解其健康状况和生活所需物资情况,要求她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外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最终,她和家人均平安度过居家隔离期。
       面对疫情,党员们走在前、做表率、当先锋,做好展示区的“排查员”,做好市民游客的“宣传员”“服务员”。作为一名党员,宋政平率先而为,不顾个人安危,每天坚持在岗参与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彰显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风采,他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用自己最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应有的担当,带领部门留守值班的员工认真履行防控责任,扎实做好展示区的对外开放,对各出入口人员密集场所防控、保障园区游览秩序等工作。在宋政平身上真正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与奉献精神!
       2.示范在前、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园艺中心治安大队4位党员队长温红兵、黄国忠、陈永刚、杨镇潮日夜轮流值守岗位,做到示范在前、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在疫情防控期间,全体安保人员在一线上岗值班,所有岗位24小时值班。他们对进入园区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维护园区秩序,细心查找园区内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劝散园内游客自发的小型群聚性活动,劝说不戴口罩的游客佩戴口罩。特别是2月19日,园艺中心某租赁客户及其配偶从湖北黄冈“偷偷”开车回园,立即引起了小区内部分职工与住户的恐慌。得知此事后,党支部立即出面与该客户联系,要求他们不得出门,并及时向单位领导和街道办作了汇报。黄国忠与街道办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到这对夫妻所住的楼下进行反复劝说,要求他们到政府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隔离。在成功说服后,他还随派出所的警车护送当事人到政府指定的集中隔离点,并协助办理入住手续,中午没休息,午饭也没吃,忙碌了一整天,但他毫无怨言。治安大队正是这4位党员队长的表率与示范作用,各安保队员同样做到了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听从指挥、团结一心,确保了园区秩序的和谐与安全。也正是因为整个治安大队的坚守、负责与担当,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在春节期间一直平安、稳定、祥和,没有出现一起事故或意外。
       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党支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无声而有力的引领,践行着入党誓言,以行动诠释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切实做好园区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职工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榜样的力量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华南植物园疫情防控工作,对于全院基层党组织在重大攻坚战中发挥“两个作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0-03-17
    查看详情
  • 【新华社-国际网】Phosphorus limitation of plant growth occurs in glob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research
    时间: 2020-03-13来源: 《新华网—国际网》作者: Wen Dazhi , Hou Enqing BEIJING .March 13 ( Xinhua ) -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hat plant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limited by phosphorus supply in both the tropics and temperate regions and in all major typ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cluding forests , grasslands , tundras .And farmland .The lead author of the article . “ Instead , we highlighted the critical role of phosphorus supply on terrestrial plant growth and call for more attention to phosphorus supply . ”.
      时间: 2020-03-13  来源: 《新华社—国际网》  作者: Wen Dazhi ,Hou Enqing 
      BEIJING, March 13 (Xinhua) --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revealed that plant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limited by phosphorus supply in both the tropics and temperate regions and in all major typ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cluding forests, grasslands, tundras, and farmland.
      Phosphorus is considered a crucial nutrient element for plant growth. Its undersupply may influence the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natur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crop yield in farmlands.
      Phosphorus addition i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which can be used to judge whether plant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limited by phosphorus supply.
      In a research article recent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ers from the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udied the global pattern of phosphorus limitation on plant growth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y found that 46.2 percent of the 652 field experiments witnessed a significant promotion of plant growth by phosphorus additions.
      Globally, phosphorus additions increased aboveground plant production by 34.9 percent in natur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increased crop yield by 13.9 percent in farmlands, said the article.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ed that phosphorus limita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 growth is a worldwide phenomenon.
      “The results do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the need for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in natural terrestrial ecosystems because excessive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may cause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ies,” said Hou Enqing, the lead author of the article. “Instead, we highlighted the critical role of phosphorus supply on terrestrial plant growth and call for more attention to phosphorus supply.”
      
    2020-03-1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大米中镉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副研究员庄萍等科研人员以6种不同镉污染浓度的大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4种不同体外模拟消化以及动物(小鼠)模型,研究了大米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及其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全环境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大米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分别为15-56 % 、 18-56 %和3.71 - 54% (以肾、肝和股骨为靶器官) ,与污染稻米中总镉浓度呈负相关( r2 = 0.74 - 0.94 ) 。不同方法的体外消化模型结果差异很大,说明体外消化法预测污染大米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scitotenv . 2020.137453。
      时间: 2020-03-13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副研究员庄萍等科研人员以6种不同镉污染浓度的大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4种不同体外模拟消化以及动物(小鼠)模型,研究了大米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有效性及其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全环境科学》。 
      镉是土壤污染中常见的有毒元素,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普查结果显示,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的点位超标率为7.0%。一项全国性稻米污染状况调查表明,在矿区附近生产的所有稻米中,近65%稻米中的镉含量超过了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0.2mg/kg)。为了准确评估人类暴露于污染食物中的重金属,测定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度对于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发现,大米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分别为15-56%、18-56%和3.71-54%(以肾、肝和股骨为靶器官),与污染稻米中总镉浓度呈负相关(r2=0.74-0.94)。不同的体外模拟消化方法测定的大米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存在差异,4种体外消化方法所获得的镉的胃和肠生物可给性分别为57-83%、55-94%、42-98%和34-94%(胃阶段);34-49%、21-43%、28-55%和14-56%(肠阶段)。 
      当评估体外和体内结果之间的关系时,4种体外方法与基于肝脏或肾脏的小鼠模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其相关系数为r2=0.0006-0.52。不同方法的体外消化模型结果差异很大,说明体外消化法预测污染大米中镉的生物有效性存在一定局限性。 
      该研究结果对论证体外消化方法预测体内实验的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7453
      
    2020-03-1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