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人民日报-海外版】守护好这颗“绿宝石”
1956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消息《鼎湖山发现珍贵自然林》 ,文中写道: “我国十多位植物、农、林、园艺、地理等方面的专家,最近在广州西面的鼎湖山进行了实地观察,确定了这里的占地二千多亩的残存自然林中,有许多生长了.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鼎湖山,从此每天早出晚归,爬坡越坎,防山火、阻滥伐,足迹遍布鼎湖山的各个角落,直到2017年退休。黄忠良告诉记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曾有几百个附近村民手提利斧,要进山砍树, “那个年代,村民只知道树木能点柴生火,哪个懂得它们的稀有程度和科研价值?你看着吧,鼎湖山会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的!
-
【中国科学报】拟南芥OXS3家族蛋白参与ABA信号转导调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肖世民等在副研究员王昌虎和研究员区永祥的共同指导下,发现拟南芥OXS3 ( OXIDATIVE STRESS。家族蛋白在ABA ( Abscisic acid )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为此,研究人员综合运用CRISPR/Cas9 、酵母双杂交、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启动子活性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阐明了拟南芥OXS3家族蛋白与ABA信号转导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模型:当植物未受环境胁迫时, OXS3家族蛋白与AFP1 ( ABI FIVE BINDING PROTEIN。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jxb/erab237。
-
【学习强国】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报告出版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主编、全国44位科研人员参编的《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 2011 —。据了解, 《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国际战略,该战略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国家尺度理解和保护全球植物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同时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促进能力建设。该报告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科学依据,也可供生态、林学、农学、生物学及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生院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揭示豆科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
紫藤族毛鸡血藤属的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与美国史密森学会研究员文军指导段磊博士,与英国雷丁大学退休教授Jamie Compton等人合作,在豆科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上获得进展。该研究认为,锦鸡儿族为杂交渐渗起源,其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类群,山羊豆族的甘草亚族亦见此现象。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紫藤族起源于晚始新世的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其中紫藤属在中新世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至温带北美洲,而澳洲鸡血藤属通过马来群岛华莱士区迁移至大洋洲。《中国科学报》 ( 2021-07-05第4版综合).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适应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汤松波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在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中取得进展。对比研究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共有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内在关联性,可为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植被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 15个叶片功能性状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生境下同时具有种间和种内的异质性和均质性特征,生境条件决定了优势树种叶片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优势树种能通过在叶片中直接积累Ca并间接提高有机酸和矿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片构建成本的策略适应喀斯特生境。
-
【中国科学报】热带退化海岸台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锋团队在热带退化海岸台地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据悉,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文佳和博士生况露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人员利用小良热带海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期植被恢复序列,研究了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混交林的土壤生物多样性、多度和群落组成已经恢复到与自然林类似的水平,但是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远远滞后。未来恢复实践中应该考虑土壤生物群落的多功能性,加速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协同恢复。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5774。
-
【中国科学报】植物调控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死亡新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羊玉花和刘旭副研究员在侯兴亮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植物调控内质网胁迫诱导细胞死亡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理学》 。然而持续的或突发剧烈的内质网胁迫都会激活UPR的末端细胞死亡调控途径诱导细胞死亡。研究人员发现在胁迫响应中,一对具有DCD结构域的同源蛋白NRP1 (天冬酰胺富集蛋白)和NRP2作为促生存因子抑制植物细胞的死亡。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植物生存策略,即在逆境中,通过不同的转录调控激活NRPs途径抑制细胞死亡信号的传输,使植株在不利条件下提高存活的几率。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plphys/kiab335。
-
【中国科学报】陆—气耦合模拟不确定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王琛博士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合作,量化并降低了数值模型在陆—气耦合模拟中的不确定性。相关研究7月8日在线发表于《大气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统计学方法选取了常规的参数化方案组合,利用相关变量物理过程的重要性对方案中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并优化高敏感性参数,进而提高了模型的模拟效果。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atmosres . 2021.105761。
-
【中国科学报】豆科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与美国Smithsonian Institution研究员文军的指导下,由段磊博士与知名豆科专家、英国雷丁大学退休教授Jamie Compton等人,对豆科“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获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紫藤族起源于晚始新世的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其中紫藤属在中新世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至温带北美洲,而澳洲鸡血藤属通过马来群岛华莱士区迁移至大洋洲。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ympev . 2021.107235。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发现土地利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鲁显楷、博士后苏芳龙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的遗留效应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选取了两类典型的南亚森林生态系统,即季风常绿阔叶林(原始林,林龄大于400年)和马尾松针叶林(人工林,原始林皆伐后进行马尾松再造林形成,林龄约80年) ,以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为切入点,探讨了两类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在同层土壤,虽然人工林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原始林,但是原始林中矿物结合碳(钙结合碳与铁铝结合碳)的浓度和含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最终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低于原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