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发表菊科新属李恒菊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陈又生博士团队发布了菊科一新属——李恒菊属。该属名是为了纪念对高黎贡山植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李恒教授。厚喙菊属是菊科菊苣族还阳参亚族的一个具有大约15种的属,全部种类分布于泛喜马拉雅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研究人员结合细胞学和形态学证据,综合研究发现,厚喙菊属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该属大部分种类染色体数目2n = 16 ,位于还阳参亚族,但是有两个具有蓝色花的种类染色体数目2n = 18 ,位于莴苣亚族。《中国科学报》 ( 2021-01-29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1-2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李恒菊 矮小李恒菊。 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陈又生博士团队发布了菊科一新属——李恒菊属。该属名是为了纪念对高黎贡山植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李恒教授。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植物分类》。
      厚喙菊属是菊科菊苣族还阳参亚族的一个具有大约15种的属,全部种类分布于泛喜马拉雅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研究人员结合细胞学和形态学证据,综合研究发现,厚喙菊属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该属大部分种类染色体数目2n=16,位于还阳参亚族,但是有两个具有蓝色花的种类染色体数目2n=18,位于莴苣亚族。
      陈又生介绍,棕毛厚喙菊(现在为“李恒菊”)、矮小厚喙菊(现在为“矮小李恒菊”)两个物种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地区,是一个独特的类群。基于充分的证据,陈又生团队发布了李恒菊属。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x.doi.org/10.1002/tax.12428
       《中国科学报》 (2021-01-29 第4版 综合)
       
       
       
    2021-02-28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韶关市政府签约合作
    1月16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韶关市政府在韶关市举行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助力韶关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陈广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魏平率有关专家莅临出席。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出席并讲话。在双方共同见证下,现场签订了《韶关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合作协议书》 。据了解,座谈会前,闫俊华研究员受邀在同期举办的“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治理创新研讨会”上,以“桉树纯林改造路径与技术”为主题作报告。
      时间: 2021-01-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周飞
      1月16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韶关市政府在韶关市举行合作座谈会暨签约仪式,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助力韶关市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科院广州分院党组书记陈广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魏平率有关专家莅临出席。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出席并讲话。在双方共同见证下,现场签订了《韶关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合作协议书》。
      魏平代表华南植物园介绍了双方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基础条件、研究背景,以及谋划推动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及相关合作项目的有关工作进展情况。任海针对韶关桉树树种更换、兰花研发及展示、智慧农业、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等工作如何做实落地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任海提出,华南植物园将发挥建制化优势,统筹谋划,开展定向性工作,争取在上述每个方面工作中均做出一件在国家层面有显示度的工作,包括通过桉树林改造及其示范园建设来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四个国际公约、共建国家兰花种质资源库、21世纪功能水果研发、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等。
      陈广浩希望双方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共建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为契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将该研究院打造为集资源研究、保护、开发于一体,集聚辐射带动全国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开放平台,主动融入支持服务“双区”建设,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科院广州分院也将做好协调工作,推动双方深入合作,助力韶关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王瑞军对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植物园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双方合作是围绕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全省“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助推韶关打造“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以及“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有力行动,也是优化科研院所在地方布局、新兴资源在生态领域集聚的具体体现。
      王瑞军希望在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框架中,双方加快推进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加强南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资源产业化、价值化,做强做优农业、林业、文旅等产业,同时大力整合多方资源,争取项目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助力我市加快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共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桉树树种更换、兰花研发及展示等领域合作进行交流探讨,指出韶关作为粤北生态屏障,是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是全国重点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将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良好平台。
      同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植物学、生态学、农业科学、植物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拥有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植物鉴定中心,将为韶关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据了解,座谈会前,闫俊华研究员受邀在同期举办的“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治理创新研讨会”上,以“桉树纯林改造路径与技术”为主题作报告。
      
    2021-02-28
    查看详情
  • 【中新社-中新网】广州科普志愿者颁奖典礼举行 8奖项表彰67名科普志愿者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暨广州科普志愿者颁奖典礼近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齐聚大专院校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科普志愿者等逾200人,对当前科普中的难点和热点进行交流,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活动现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郑庆顺、广东省政协常委郭俊分别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苏国辉院士和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梁崧波授牌。其中,代表植物园参加广州市“讲科学、秀科普”讲解比赛并获奖的任多、陈敏,评上年度“特殊贡献奖” 。任多表示,在植物园担任一名科普志愿者让她体验到传播科学知识的乐趣与意义,之后会投入更多时间到科普志愿服务中。
      时间: 2021-01-20 来源: 《中新社》 中国新闻网-广东 作者:王坚
      活动现场。 王坚 摄
      中新网广东新闻 1月18日电 (王坚 何俊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暨广州科普志愿者颁奖典礼近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齐聚大专院校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科普志愿者等逾200人,对当前科普中的难点和热点进行交流,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活动现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郑庆顺、广东省政协常委郭俊分别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苏国辉院士和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梁崧波授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罗光华、广州市科协副主席张勇分别为2020年度广州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颁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徐海则为华南植物园的志愿者们进行了颁奖。
      高峰论坛上,专家们丰富的科普案例和寓教于乐的内容赢得了现场与会者的热烈掌声。随后还举行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圆桌会议上,专家们就当前科普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活动现场。 王坚 摄
      此外,为表彰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华南植物园还联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8大奖项,表彰了67名优秀志愿者和2个优秀团队。
      其中,代表植物园参加广州市“讲科学、秀科普”讲解比赛并获奖的任多、陈敏,评上年度“特殊贡献奖”。任多表示,在植物园担任一名科普志愿者让她体验到传播科学知识的乐趣与意义,之后会投入更多时间到科普志愿服务中。
      
    2021-02-28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寒带林黑云杉物候对气候变化适应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森林与生态模拟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郭霞丽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寒带林黑云杉物候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期刊》 。研究人员通过将源自5个不同海拔梯度的黑云杉种群幼苗种在同质园中,观测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的形成时间,从而探索黑云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该研究表明,在物候预测模型中考虑不同种源地、春季和秋季芽物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因素以及内在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将有助于准确预测寒带林黑云杉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1365 - 2745.13582。
      时间: 2021-02-0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森林与生态模拟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郭霞丽在研究员黄建国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寒带林黑云杉物候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期刊》。 
      生态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摸清树木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规律,从而指导全球变化下的森林可持续发展。树木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形成时间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成为研究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最佳指标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将源自5个不同海拔梯度的黑云杉种群幼苗种在同质园中,观测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的形成时间,从而探索黑云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发现种植在同一环境下的黑云杉春秋季芽物候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种群之间的差异大于种群内部的差异。
      另外,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形成时间受到不同的机制调控,即前者主要是对温度变化的可塑性响应,而后者则显示了对种源地光周期等因子的长期适应性。此外,还发现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形成时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来自不同种源地的黑云杉具有相似的生长季长度。
      该研究表明,在物候预测模型中考虑不同种源地、春季和秋季芽物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因素以及内在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将有助于准确预测寒带林黑云杉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3582
      
    2021-02-28
    查看详情
  • 【人民日报网】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优秀科普志愿者获表彰
    为进一步促进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和发展,激励广大科普志愿者做好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广东省科协1月17日在广州华南植物园举办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并颁发了2020年度广州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等奖项。为表彰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华南植物园联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8大奖项, 67名优秀志愿者和2个优秀团队获奖。广东省政协常委郭俊则认为,科普志愿者活动及其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正是构成和体现广州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活力、实力和魅力的重要价值基础。
      时间: 2021-01-17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广东频道 作者:刘少君 周飞 夏汉平
      为进一步促进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和发展,激励广大科普志愿者做好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广东省科协1月17日在广州华南植物园举办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并颁发了2020年度广州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等奖项。
      高峰论坛上,来自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的专家用科普案例和寓教于乐的内容,作了“快乐科普,快乐人生”、“讲好中医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和“打破思维定式 策划如此简单”等的主题发言。专家们还就新时代科普需要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多元的推广模式,以及当前科普中的其他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为表彰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华南植物园联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8大奖项,67名优秀志愿者和2个优秀团队获奖。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的周启明、吴珊荣获份量最重的“金花茶奖”。
      据悉,2018年华南植物园首次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成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志愿者团队。过去三年里,志愿者们为公众免费导赏782场次,为植物园贡献了23604小时的服务。尤其在2020年艰难的一年里,志愿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是展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性之光、奉献之美。
      市民体验科学大篷车科普展示。徐敏摄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郑庆顺表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科学普及是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在抓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科普工作。科普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个人与城市的创新发展。广东省政协常委郭俊则认为,科普志愿者活动及其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正是构成和体现广州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活力、实力和魅力的重要价值基础。
      
    2021-01-19
    查看详情
  • 【新华社-新华网】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在华南植物园召开
    1月17日,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暨广州科普志愿者颁奖典礼在华南植物园召开。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罗光华表示,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在市科协的指导下,进一步秉承科普人的理念,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神,为提高全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表彰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此次活动华南植物园联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8大奖项,表彰了67名优秀志愿者和2个优秀团队。翡翠葛奖、无忧花奖、木棉花奖,依次对应一二三等奖,分别表彰总服务时长前50名的优秀志愿者。
      时间: 2021-01-17 来源: 《新华社—新华网》 广东频道 作者:周飞 夏汉平
      1月17日,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暨广州科普志愿者颁奖典礼在华南植物园召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郑庆顺表示,科学普及是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科普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个人与城市的创新发展。
      科普宣传中,市民积极参与。新华网发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罗光华表示,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在市科协的指导下,进一步秉承科普人的理念,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神,为提高全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徐海表示,长期以来,华南植物园在培育科普人才队伍、开展科学普及与环境教育等方面坚持探索、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地发挥了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随后,举行了授牌仪式并颁发2020年度广州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在高峰论坛上,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所长朱才毅作了主题为“快乐科普,快乐人生”、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作了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主席蒋厚泉作了主题为“打破思维定式 策划如此简单”的发言。
      在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高峰论坛圆桌会议上,多位专家就新时代科普需要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多元的推广模式,以及当前科普中的其他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对未来科普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为表彰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此次活动华南植物园联合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优秀志愿者们颁发了8大奖项,表彰了67名优秀志愿者和2个优秀团队。翡翠葛奖、无忧花奖、木棉花奖,依次对应一二三等奖,分别表彰总服务时长前50名的优秀志愿者。
      
    2021-01-1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2个朱顶红新品种通过品种评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在2018年和2019年选育出的5个朱顶红新品种基础上,又选育出“南海姑娘朱顶红”和“双艳朱顶红”两个新品种,并于近日通过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南海姑娘朱顶红”是2009年以本菲卡朱顶红为母本、红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花朵平均直径16厘米,花瓣橙红色。
      时间: 2021-01-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双艳朱顶红
      南海姑娘朱顶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东圣茵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在2018年和2019年选育出的5个朱顶红新品种基础上,又选育出“南海姑娘朱顶红”和“双艳朱顶红”两个新品种,并于近日通过广东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评定。
      朱顶红,又名孤挺花,为石蒜科朱顶红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其花色艳丽、花朵硕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南海姑娘朱顶红”是2009年以本菲卡朱顶红为母本、红孔雀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单株选择,组培快繁选育而成,花朵平均直径16厘米,花瓣橙红色。“双艳朱顶红”是2009年以引进的米娜瓦朱顶红为母本、桑德拉奥薇朱顶红为父本进行杂交而成,花朵平均直径17.3厘米,花瓣为白底朱红色纵条纹,基部嫩绿色。这两种花在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均较强。
       
       本报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21-01-19 第4版 综合)
       
       
       
    2021-01-19
    查看详情
  • 【信息时报】龙眼洞林场范围首次发现蕨类“活化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近日在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地处广州市天河区,林地分布于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萝岗区,场内有帽峰山、筲箕窝水库等广州著名的山峰、水库多处。据查阅资料,这也是广州老七区首次发现桫椤的分布。
      时间: 2021-01-15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成小珍 唐宾鸿 周飞 王发国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实习生 唐宾鸿 通讯员 周飞 王发国)记者14日获悉,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龙眼洞林场专业人员近日在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郁郁葱葱、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据悉,这是首次在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 
      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现的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故桫椤又有“活化石”之称,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地处广州市天河区,林地分布于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萝岗区,场内有帽峰山、筲箕窝水库等广州著名的山峰、水库多处。在龙眼洞林场发现的桫椤,初步调查共有7株,最高的一株有4米多高,茎干达2.5米高,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茎苍叶秀。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据查阅资料,这也是广州老七区首次发现桫椤的分布。
      
    2021-01-19
    查看详情
  • 【信息时报】华南植物园陈又生博士团队发表三个风毛菊属新种
    雪莲家族喜添三个新成员!风毛菊属的不少种类为我国著名的传统药用植物“雪莲”的来源植物,药用雪莲的来源植物主要包括风毛菊属雪莲亚属、雪兔子亚属的部分种类。带着“它到底是不是雪莲亚属的成员”的疑问,陈又生博士团队对该种进行研究,其叶绿体基因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它的确是雪莲类植物的近缘物种,是一个新种。据悉,陈又生博士在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风毛菊属卷册的过程中发表风毛菊属植物新种41个,个人累计发现风毛菊属新种达43个,这说明了我国雪莲家族植物多样性丰富,而相关药用植物资源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资助。
      时间: 2021-01-14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成小珍 唐宾鸿 周飞 陈又生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实习生 唐宾鸿 通讯员 周飞 陈又生)雪莲家族喜添三个新成员!记者14日获悉,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陈又生博士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和野外考察,发表了三个风毛菊属新种,分别为北疆风毛菊、艺林雪莲、戟叶风毛菊。据悉,这三个新种是近年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在此之前它们从来没有被发现或采集。
       菊科为种子最大的科,约有1600属,25000—35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约有250余属,约2400种。在我国菊科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为风毛菊属,全世界约有480种,我国约有340种,占70%以上。风毛菊属的不少种类为我国著名的传统药用植物“雪莲”的来源植物,药用雪莲的来源植物主要包括风毛菊属雪莲亚属、雪兔子亚属的部分种类。中国是雪莲的家乡,拥有绝大多数种类。 2014年8月,陈又生博士在新疆开展菊科植物考察,在托里县的一片荒无人烟的荒漠地区,偶然发现了一种分枝极多的风毛菊属植物。经过对比新疆和中亚的风毛菊属种类,初步认定是一个新种,进而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这是一个新种。2020年9月发表于《北欧植物学报》,命名为“北疆风毛菊”。
      北疆风毛菊。
      2015年9月,陈又生博士带队在横断山山脉腹地的四川木里县考察时,发现一种与球花雪莲接近的风毛菊属植物。但奇特的是,这种植物虽然具有接近雪莲的臭味及体貌特征,却没有雪莲亚属最显著的特征——膜质的彩色苞叶。带着“它到底是不是雪莲亚属的成员”的疑问,陈又生博士团队对该种进行研究,其叶绿体基因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它的确是雪莲类植物的近缘物种,是一个新种。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菊科专家陈艺林,此新种被命名为“艺林雪莲”。2020年7月发表在《植物分类》上,雪莲亚属也因此有了第一个没有苞叶的独特种类。艺林雪莲目前仅发现一个分布点,个体数极为稀少,生于海拔大约4000米的冷杉林边缘地带。由于该植物种群小以及独特的科研价值,根据国际植物保护联盟的标准,该种被评为极危的等级。 2020年8月初,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易思荣教授在四川大巴山地区考察时拍摄了的一种仅有花蕾的风毛菊属植物。陈又生博士看到照片之后,初步认定是一个没有被描述的新物种。9月,华南植物园博士后徐连升、易思荣分别再次到大巴山考察,采集到该植物的开花标本。徐连升在海拔更高处还发现了该种植物的多个个体。通过访谈,得知这种植物在四川当地用作草药,采药人时有采挖。由于该物种叶片戟形,形态比较独特,易与风毛菊属的其它种类区分开来,因此将该种命名为“戟叶风毛菊”,2020年11月发表在《植物分类》上。
      艺林雪莲。
      据悉,陈又生博士在编研《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风毛菊属卷册的过程中发表风毛菊属植物新种41个,个人累计发现风毛菊属新种达43个,这说明了我国雪莲家族植物多样性丰富,而相关药用植物资源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利用。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资助。
      戟叶风毛菊。
      
    2021-01-1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发现鼠李科植物新属“封怀木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团队在广东海岸地区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未知植物种类,确定其为鼠李科植物的一个新属— —封怀木属Fenghwaia 。《中国科学报》 ( 2021-01-15第1版要闻).
      时间: 2021-01-1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头版 要闻  作者: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瑞江团队在广东海岸地区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未知植物种类,确定其为鼠李科植物的一个新属——封怀木属Fenghwaia。
      封怀木属以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陈封怀先生的名字命名,是鼠李科第17个单种属,也是目前在亚洲发现的唯一单种属植物。封怀木为小乔木,生长在广东省江门市沿海地区的山谷林中。在形态上,本属植物因具有“下位子房、3室、每室具1胚珠,蒴果延长并具有5条纵脊,种子扁圆形并在基部有延长和明显的附属物”等特征而与鼠李科其他属植物明显不同。
      本报记者 朱汉斌 报道 通讯员 周飞 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1-01-15 第1版 要闻)
       
       
       
    2021-01-1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