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加那利群岛植物志》(英文版)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王发国,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John Tenhunen教授等主编的《加那利群岛植物志》 (英文版)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据悉,这是目前由中国学者编纂且率先全面完成的外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一直致力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调查和分类学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园研究员胡启明就主持《泰国植物志》 (英文版)和《越南、老挝、柬埔寨植物志》 (法文版)相关卷册的编研,是我国首位独立主持编纂外国植物志的科学家。而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长期从事华南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别是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获得了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
【中国科学报】《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中文版出版
本报讯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邓云飞、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翻译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 》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科学报》 ( 2021-12-08第4版综合).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分配模式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毛晋花等在副研究员郑棉海、研究员莫江明的指导下,揭示了豆科主导森林的大气沉降氮去向和分配模式。研究发现, “富氮”的豆科林对大气沉降氮仍具有很高的留存潜力,且豆科林生态系统总15N回收率显著高于非豆科林。豆科林相对于非豆科林较高的生态系统15N回收率主要由豆科树种驱动。论文第一作者毛晋花表示,由于以往多数研究认为氮素是合成磷获取酶(磷酸酶等)的重要元素,该研究结果揭示的豆科林具有较高氮留存能力有助于理解“富氮缺磷”热带地区中豆科树种广泛分布这一“悖论”现象。
-
【中国科学报】珍稀树蕨笔筒树保育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魏雪莹、 AJ Harris和崔煜文等在珍稀树蕨笔筒树的保育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园艺学》 。研究人员开展了野生笔筒树野外调查、孢子人工繁育等工作,并尝试在广东省开展人工繁育的幼苗回归实验,在广东汕头南澳原生环境附近进行了野外回归,同时基于最大熵( MaxEnt )模型的适宜性分布结果和原生境野外调查结果,选择气候条件合适的几个地点进行异地引入。相关论文信息: www . mdpi . com / 2311-7524 / 7 / 11/496。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氮沉降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后余碧云在研究员黄建国指导下,在氮添加和降雨量增加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在河南鸡公山林冠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采用微树芯采样技术于2014 ~ 2015年生长季每周监测林冠施氮、林冠增雨以及同时林冠施氮和增雨处理下鸡公山优势物种麻栎的木质部生长,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2015年降雨量较少的生长季早期,降雨量增加显著促进麻栎木质部的生长。氮增加对木质部生长量、木质部生长速率、早材导管直径以及早材导管潜在导水率( Ks )均无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处理下的Ks与木质部年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
-
【信息时报】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新进展:长期氮添加并不一定会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据介绍,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研究发现,虽然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土壤pH和酸性阳离子浓度等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据悉,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 ,黄娟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棉海副研究员和莫江明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资助。
-
【中国科学报】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在森林土壤酸化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也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还缺乏相关证据。研究人员以2010年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建立的人工林— —桉树林( EU )和相思林( AA )氮沉降样地为试验平台,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的人工林土壤均为酸性,但长期氮添加没有显著加剧这两个人工林土壤的酸性程度。相关论文信息: http : / / iopscience . iop . org/article / 10.1088/1748 - 9326 / ac30bd。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开展科技下乡 助力地方橄榄产业发展
根据《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许炳强、高泽正、杨科明、林金妹等一行4人来到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开展科技对接工作,与驻留隍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一起调研留隍橄榄种植情况。下一步,留隍镇将进一步整合镇区的橄榄资源,通过中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的专业指导,不断优化橄榄的种植管理技术,提升橄榄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标准化的种植流程,并最终在全镇的橄榄种植区推广应用。华南植物园科技特派员团队今后也将在橄榄品种选优、种植技术改良、林下种植筛选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助力地方橄榄产业发展。
-
【信息时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出版发行
,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已正式出版发行。2014年开始,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下,我国开启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的编研。经过近5年的野外调查、数据整理、志书编写,一套包括68科224属402种、共5卷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据了解,王瑞江研究员、王发国研究员在项目中主要负责广东和海南地区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并主编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第二卷) 。标本信息包括模式标本和凭证标本,并配有精美的彩色图版,可为科研、科普、教学和管理等提供重要参考。
-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松醇是根瘤侵染细胞渗透压调控关键角色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生中心能源植物课题组博士生田露、刘乐如在导师陈雅平副研究员和吴国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发现松醇转运体通过影响根瘤侵染细胞渗透压调控根瘤的发育。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该杂志同期发表了牛津大学教授Philip . S . Poole对该论文的感悟和见解,表示华南植物园的结果证实了根瘤侵染细胞中维持渗透压平衡的关键角色为松醇。据悉,定位在类菌体周膜上的LjPLT11能够介导根瘤中侵染细胞内D -松醇的转运,从而影响百脉根植物的生长和根瘤发育。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jxb/erab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