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羊城晚报】等了11年,极度濒危植物长梗木莲首次开花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引种11年的极度濒危植物长梗木莲于近期第一次开花,这标志着长梗木莲在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2008-2010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资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包括长梗木莲在内的4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项目,旨在对长梗木莲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四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2010年,将300株苗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华南植物园200株,通过长期定期的监测和管理,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部分长梗木莲今年( 2021年)首次开花。
时间: 2021-09-14 来源: 《羊城晚报》 羊城派|科学驿站 作者: 李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由科学家提供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引种11年的极度濒危植物长梗木莲于近期第一次开花,这标志着长梗木莲在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据介绍,长梗木莲只分布于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海拔700-800 m的常绿阔叶林中,只发现有1株大树,其种群数量、种群规模、生态学及生物学特性仍不清楚。
2008-2010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包括长梗木莲在内的4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项目,旨在对长梗木莲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四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
在三年的实施期间,项目组通过对长梗木莲全面的野外调查,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100 km2区域内仅发现1个长梗木莲种群,共11株成熟植株,经观察研究发现长梗木莲基本上每年只开花不结果。同时,项目组对长梗木莲的种群生态学特性、传粉生物学特性和濒危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IUCN红色名录分类标准(2001,3.1版),确定了长梗木莲的保护等级为极危。
迁地保护在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长梗木莲首次开花
为了促进其结实,项目组对该物种进行了人工授粉,3年内共收集了约2公斤种子并在华南植物园播种,共培育出2200多株实生苗。2009年,将约1000株苗回归至其原产地南昆山自然保护区。2010年,将300株苗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华南植物园200株,通过长期定期的监测和管理,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部分长梗木莲今年(2021年)首次开花。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数字植物园与科学传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BGCI中国办公室负责人文香英女士说:“BGCI中国办公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每年在我国平均资助10个濒危树木保护项目,到目前为止,共资助了40个项目,保护了近70种濒危树木。10年前资助的树木保护项目,现在开始陆续呈现保护效果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
2021-09-26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南岭地区植物春季开花物候提前夏季则显著推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结果表明,多数春季开花物种和冬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提前,多数夏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推迟,而秋季开花物种推迟和提前的物种数相当。晚夏至早秋温度对南亚热带地区春季物候的这种强效应显著不同于温带地区,而区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之间的物候差异,可能对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物候变化格局有重要的帮助。美国波士顿大学Richard B . Primack教授、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braham J . Miller-Rushing研究员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叶万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时间: 2021-09-10 来源: 《广东科技报》 16版 高校院所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宋柱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像开花这种生物季节性节律事件(即物候)强烈受到气候的影响。开花对植物极重要,开花物候变化能够影响种群生长和繁殖、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等。但是,当前气候变化的物候响应研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研究表明春季物候在温带地区通常因为气候变化而普遍变得越来越早,但在亚热带地区却较少涉及,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卫星遥感相对较困难,以及缺乏长期的野外物候观察数据。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群落中不同物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涉及较多种类的自然群落物候目前依然较少得到研究。为了增进对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中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解,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海南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以及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等为该项研究选取了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的南岭地区(包含南岭和邻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研究者通过获取标本馆的腊叶标本和野外的影像数据,筛选了南岭地区42科76属105种常见植物在1911?2015年期间的盛花期物候数据。由于不同季节的物候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物种被划分为春季(56种)、夏季(26种)、秋季(19种)及冬季(4种)开花群。研究也划分了27个气候区(每个区0.5°×0.5°经纬度)以减少不同地点气候差异的影响,将开花物候数据匹配上相应分区的1911–2015年期间每月、连续两月及连续三月的气候数据,并考虑海拔因素的影响,基于简单线性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开花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多数春季开花物种和冬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提前,多数夏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推迟,而秋季开花物种推迟和提前的物种数相当;在整体上,春季开花物候显著提前,夏季开花物候显著推迟,而秋季和冬季开花物候则没有显著变化。不同季节开花的物种对温度变化的响应也差异较大,春季和冬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普遍随温度升高而提前,而在夏季和秋季开花物候则随温度升高而提前和推迟的物种数相当。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南岭地区的春季开花物候的提前与当年早春温度(2-3月的平均气温)和上一年晚夏至早秋温度(8-10月的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并且后者效应几乎是前者效应的2倍。晚夏至早秋温度对南亚热带地区春季物候的这种强效应显著不同于温带地区,而区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之间的物候差异,可能对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物候变化格局有重要的帮助。因此,该项研究对鉴定温带和亚热带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之间的异同有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生态学期刊Ecography(《生态地理学》)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宋柱秋博士(陈又生课题组)为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大学杜彦君教授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黄忠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波士顿大学Richard B. Primack教授、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braham J. Miller-Rushing研究员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叶万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2021-09-26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树木濒危比 动物濒危更严重
时间: 2021-04-05来源: 《羊城晚报》 A11版作者:易芝娜周飞— — 《世界树木状况报告》称30%的树种正濒临灭绝。该《报告》展示了该联盟的全球树木评估机构花了五年时间对全球6万多种树木的评估结果,以及60多个合作机构(包括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 500多位专家对该工作的支持与奉献。《报告》结果显示: 30% ( 17500种)的树种濒临灭绝,其中400多种树木在野外的存活个体少于50株,至少有142种树木已灭绝。这意味着全球受威胁的树种数量是目前全球受灭绝威胁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总数的两倍。《世界树木状况报告》封面.
时间: 2021-09-06 来源: 《羊城晚报》 A11版 作者:易芝娜 周飞
——《世界树木状况报告》称30%的树种正濒临灭绝
9月1日,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向全球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树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展示了该联盟的全球树木评估机构花了五年时间对全球6万多种树木的评估结果,以及60多个合作机构(包括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500多位专家对该工作的支持与奉献。这是该机构对全球受威胁树木的首次综合评估。
《报告》结果显示:30%(17500种)的树种濒临灭绝,其中400多种树木在野外的存活个体少于50株,至少有142种树木已灭绝。这意味着全球受威胁的树种数量是目前全球受灭绝威胁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总数的两倍。
然而,该《报告》也为植物的未来带来了希望,说明全世界植物学界展开的保护工作也正在全线增长。
《报告》中指出,确定哪些树木处于危险之中并确保这些树木受到保护,是防止灭绝和恢复濒危物种的最有效方法。该报告还显示,至少有64%的树种可以在至少一个保护区内找到,约30%可以在植物园、种子库或其他迁移地收集地找到,但还需要人类采取进一步行动。
(来源:华南植物园)
《世界树木状况报告》封面
2021-09-26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东亚季风吹拂下的山地植物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康明团队和杨丽华等人,联合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驱动山地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为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马铃苣苔属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地,其中横断山区及其邻近地区、武陵山脉以及南岭山脉是其3个多样性中心。“这些研究结果暗示中新世中期由东亚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气候在马铃苣苔属物种快速分化中起主要驱动作用,而地质历史事件(如山地抬升)的作用是次要和间接的。《中国科学报》 ( 2021-08-24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8-2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马铃苣苔属的代表。康明团队供图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康明团队和杨丽华等人,联合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驱动山地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为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系统生物学》。
马铃苣苔属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地,其中横断山区及其邻近地区、武陵山脉以及南岭山脉是其3个多样性中心。由于其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及不同地质历史的山地系统,成为研究地质历史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化影响的理想类群。
研究人员利用123个转录组数据重建了马铃苣苔属111个物种(占该属物种数的88%)的快速辐射进化历史。基于574个直系同源单拷贝基因的证据表明,从中新世约1200万年开始,马铃苣苔属经历了快速物种形成过程,随后物种形成速率开始急剧下降。宏观进化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苣苔属的物种形成与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呈密切正相关;虽然横断山区的物种分化速率高于非横断山区,但没有发现不同山地系统之间有物种形成速率的转换。
“这些研究结果暗示中新世中期由东亚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气候在马铃苣苔属物种快速分化中起主要驱动作用,而地质历史事件(如山地抬升)的作用是次要和间接的。”康明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sysbio/syab068
《中国科学报》 (2021-08-24 第4版 综合)
2021-08-2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研究证实地枫皮保护性回归可行
地枫皮嫩叶.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一些苗木,再将部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 KSS ) 、喀斯特裸岩( KBR )和非喀斯特丘陵( NKH )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据实验结果,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时表现良好,这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此举也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时间: 2021-08-23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文香英
图1.地枫皮嫩叶;2.子叶期开花;3. 花蕾;4. 果实;5. 长在裸露岩石上的地枫皮。华南植物园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唐辉课题组等,合作开展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的保护性回归研究工作,发现濒危药用植物地枫皮保护性回归的可行性。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保护生物学刊物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
地枫皮是八角科常绿灌木,又名高山龙、山八角。地枫皮的茎皮和根皮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等功效,是桂龙药膏、桂龙药酒及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同时,地枫皮叶片浓绿肥厚、嫩叶和幼果红色,树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喀斯特地区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其抗旱性强,主要生长在喀斯特石山山顶的裸岩及半裸岩山地上,林下也有少量分布,因生境退化和过度采挖而面临灭绝威胁。
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一些苗木,再将部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KSS)、喀斯特裸岩(KBR)和非喀斯特丘陵(NKH)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移植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成活率、株高、茎直径、冠幅和总生物量远远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的繁殖性状也普遍优于另两个点的地枫皮。但是,喀斯特裸岩点的地枫皮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含量(槲皮素和厚朴酚)高于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地枫皮,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的又高于非喀斯特丘陵点的地枫皮。
据实验结果,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时表现良好,这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此举也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该研究可以应用于贫困的喀斯特地区石山的生态恢复并产生经济效益。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也为区域内其他乡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21.e01756
2021-08-24
查看详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守护好这颗“绿宝石”
1956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消息《鼎湖山发现珍贵自然林》 ,文中写道: “我国十多位植物、农、林、园艺、地理等方面的专家,最近在广州西面的鼎湖山进行了实地观察,确定了这里的占地二千多亩的残存自然林中,有许多生长了.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鼎湖山,从此每天早出晚归,爬坡越坎,防山火、阻滥伐,足迹遍布鼎湖山的各个角落,直到2017年退休。黄忠良告诉记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曾有几百个附近村民手提利斧,要进山砍树, “那个年代,村民只知道树木能点柴生火,哪个懂得它们的稀有程度和科研价值?你看着吧,鼎湖山会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的!
时间: 2021-08-2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头版头条 作者: 潘旭涛 何欣禹
1956年12月10日的人民日报第三版。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风光。魏劲松摄(人民图片)
守护好这颗“绿宝石”(来这里打卡(41))
65年前,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建立。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酷暑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闷热感顿时消解。远处,茂密的常绿阔叶林随山势起伏,勾勒出一条青翠的天际线;路边,高耸的榕树、荷木、樟树舒展枝叶,化身为游人的天然遮阳伞;脚下,几只可爱的小昆虫悄悄爬过,正自得其乐。
60多年前,有位老人上了鼎湖山,被这里草木葱茏、古树参天的景色所吸引。他就是植物学家陈焕镛,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召开期间,陈焕镛和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等科学家向大会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
随后,中科院会同广东省把原属国营高要林场的17325亩鼎湖山林场单独划出。1956年6月30日,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65年后,这件事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956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消息《鼎湖山发现珍贵自然林》,文中写道:“我国十多位植物、农、林、园艺、地理等方面的专家,最近在广州西面的鼎湖山进行了实地观察,确定了这里的占地二千多亩的残存自然林中,有许多生长了四、五百年的热带和亚热带大树。”
在位于鼎湖山的中国自然保护区主题展厅里,记者看到陈焕镛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他没有留下更多相关实物,但把守护者的精神传给了后人。
穿上迷彩服,拎起水壶,一头扎进深山老林……这是黄忠良退休前的日常工作状态。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鼎湖山,从此每天早出晚归,爬坡越坎,防山火、阻滥伐,足迹遍布鼎湖山的各个角落,直到2017年退休。他曾采集2万多份植物标本,建立了标本室。今日鼎湖山的保护框架,就是黄忠良担任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时带着团队认真划定的。“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分为三个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实行全面封山。”黄忠良说,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没砍过一棵树。
“80后”范宗骥现任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2013年,他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鼎湖山,主要工作是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保护野生动物。野外调查难免遇到危险,有时是猛兽,有时是恶劣天气,或是各种突发情况。可在范宗骥眼里,守山护林,惊喜多于惊险。2016年7月,在野外调查时,范宗骥发现一只体型小巧的鸟正抓住树枝。他定睛一瞧,小鸟眉头有一抹醒目的白色。经过研究分析,这种很少见的鸟被认定为白眉棕啄木鸟,是鼎湖山出现的鸟类新记录。“后来,白眉棕啄木鸟现身的频次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4到7月,它们会来栖息繁育。”范宗骥开心地说。
自范宗骥参加工作至今,这片保护区增加了15种鸟类新记录,保护区内现有鸟类267种,占广东省鸟类种数的1/2。经过65年精心守护,鼎湖山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主要保护对象——季风常绿阔叶林面积比保护区刚建立时增加50%,物种多样性富集度高,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就分别达到54种和59种,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基因储存库”。
这背后,护林员们功不可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建于1956年,目前在岗22人,驻扎在8个管护站点。他们常年经受风吹日晒,披霜带露,枕山而眠,日夜护卫着这片山林,也见证着山上的变化。
15年前,赖仙林加入巡护队。“我刚工作那会儿,巡山时要清理各种捕兽夹,还要阻止一些人上山砍伐。现在,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这类事极少发生了。”赖仙林说。
在保护区的天湖景区,记者遇到从广西南宁专程来鼎湖山旅游的黄女士一家,她连声感叹:“城市里能保存这么一大片原始森林,不容易,真不容易!”
打开世界植被图,北回归线绵延的沙漠带上,鼎湖山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其中。65年前,中国在鼎湖山拉开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序幕;65年间,“靠山吃山”逐渐变成了“靠山护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陆域面积的近1/5。
黄忠良告诉记者,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曾有几百个附近村民手提利斧,要进山砍树,“那个年代,村民只知道树木能点柴生火,哪个懂得它们的稀有程度和科研价值?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你看着吧,鼎湖山会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的!”
2021-08-2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拟南芥OXS3家族蛋白参与ABA信号转导调控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肖世民等在副研究员王昌虎和研究员区永祥的共同指导下,发现拟南芥OXS3 ( OXIDATIVE STRESS。家族蛋白在ABA ( Abscisic acid )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为此,研究人员综合运用CRISPR/Cas9 、酵母双杂交、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启动子活性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阐明了拟南芥OXS3家族蛋白与ABA信号转导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模型:当植物未受环境胁迫时, OXS3家族蛋白与AFP1 ( ABI FIVE BINDING PROTEIN。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jxb/erab237。
时间: 2021-07-2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 作者:朱汉斌 周飞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肖世民等在副研究员王昌虎和研究员区永祥的共同指导下,发现拟南芥OXS3(OXIDATIVE STRESS 3)家族蛋白在ABA(Abscisic acid)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逆境可诱导植物幼苗的生长停滞,让植物等待有利于生长的条件来临。在拟南芥中,脱落酸ABA是介导该过程的重要信号物质,因此研究ABA信号转导机制不但有助于解析植物的抗逆策略,也可以为优良种质创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人员在早期研究中发现OXS3家族蛋白的一些成员在植物响应重金属和氧化还原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OXS3(OXS3和OXS3-LIKE蛋白:O3L1、O3L2、O3L3、O3L4、O3L5、O3L6)家族中各个蛋白的功能,研究人员对相关基因的拟南芥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分析。令人意外的是,OXS3家族基因的一些多突变体对植物激素ABA呈现出敏感表型,这意味着OXS3家族蛋白很可能参与ABA的信号转导调控。
为此,研究人员综合运用CRISPR/Cas9、酵母双杂交、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启动子活性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阐明了拟南芥OXS3家族蛋白与ABA信号转导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模型:当植物未受环境胁迫时,OXS3家族蛋白与AFP1(ABI FIVE BINDING PROTEIN 1)互作以减少组蛋白γ-H2A.X在ABI4 (ABA INSENSITIVE 4)启动子上的占位并降低ABI4表达量,从而抑制ABA信号转导。同时,AFPs(包括AFP1)可以加速ABI5降解并与染色质修饰因子抑制ABA响应基因转录,使ABA信号转导途径关闭。
当植物受到胁迫时,ABA响应蛋白SnRK1(SNF1-related protein kinase 1)能磷酸化OXS3家族蛋白,使它们从细胞核转移至胞质中。当细胞核中的OXS3蛋白减少,γ-H2A.X在ABI4启动子上的占位便随之增加,从而解除对ABI4的表达抑制,激活下游的ABA响应基因表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jxb/erab237
2021-08-10
查看详情
【学习强国】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报告出版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主编、全国44位科研人员参编的《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 2011 —。据了解, 《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国际战略,该战略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国家尺度理解和保护全球植物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同时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促进能力建设。该报告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科学依据,也可供生态、林学、农学、生物学及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生院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时间: 2021-07-20 来源: 《学习强国》 作者: 朱汉斌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主编、全国44位科研人员参编的《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11—2020)〉进展报告》(中英文)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据了解,《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国际战略,该战略致力于在全球、区域、国家尺度理解和保护全球植物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同时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促进能力建设。
该报告总结了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11—2020)》的进展。从总体上看,中国在认识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方面进展较好,在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科学普及方面还有待加强。该报告还对中国执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提出了建议。
该报告为中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系列丛书之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作序。该报告内容也将在今年10月昆明召开的COP15会议期间发布。
该报告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和政策、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科学依据,也可供生态、林学、农学、生物学及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生院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2021-08-1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揭示豆科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
紫藤族毛鸡血藤属的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与美国史密森学会研究员文军指导段磊博士,与英国雷丁大学退休教授Jamie Compton等人合作,在豆科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上获得进展。该研究认为,锦鸡儿族为杂交渐渗起源,其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类群,山羊豆族的甘草亚族亦见此现象。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紫藤族起源于晚始新世的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其中紫藤属在中新世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至温带北美洲,而澳洲鸡血藤属通过马来群岛华莱士区迁移至大洋洲。《中国科学报》 ( 2021-07-05第4版综合).
时间: 2021-07-0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紫藤族毛鸡血藤属的花。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红锋与美国史密森学会研究员文军指导段磊博士,与英国雷丁大学退休教授Jamie Compton等人合作,在豆科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系统发育及紫藤族跨大洲演化研究上获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在豆科蝶形花亚科内,某些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缺失一个反向重复区,它们被称为反向重复区缺失类群(IRLC)。IRLC大约涵盖4族、48属、4000余种。
早先的研究因缺乏样品、序列数据不足等原因,IRLC的族间和大支间的系统关系不甚明了。研究人员采用叶绿体基因组和部分核基因序列进行建树,重新界定了黄耆族、锦鸡儿族与雀儿豆族。该研究认为,锦鸡儿族为杂交渐渗起源,其叶绿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类群,山羊豆族的甘草亚族亦见此现象。
紫藤族隶属于IRLC,为热带/亚热带木质藤本植物。研究人员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学证据,从该族鸡血藤属中分离出一新属——毛鸡血藤属。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紫藤族起源于晚始新世的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其中紫藤属在中新世通过白令陆桥迁移至温带北美洲,而澳洲鸡血藤属通过马来群岛华莱士区迁移至大洋洲。在随后的更新世,藤萝、多花紫藤以及日本夏藤通过东海陆桥到达日本南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ympev.2021.107235
《中国科学报》 (2021-07-05 第4版 综合)
2021-08-1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适应机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汤松波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在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中取得进展。对比研究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共有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内在关联性,可为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植被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 15个叶片功能性状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生境下同时具有种间和种内的异质性和均质性特征,生境条件决定了优势树种叶片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优势树种能通过在叶片中直接积累Ca并间接提高有机酸和矿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片构建成本的策略适应喀斯特生境。
时间: 2021-07-09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综合 作者: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汤松波在研究员旷远文的指导下,在优势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
喀斯特森林是分布在以碳酸盐岩类岩石和富含Ca2+、Mg2+的钙质土之上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土层薄、土体不连续、保水能力弱、抵御外界干扰阈值低的特点。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有诸多共有种均为森林的优势种。对比研究喀斯特与非喀斯特森林共有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内在关联性,可为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机制及石漠化植被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测定了贵州省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18个优势种15个叶片功能性状,并构建了两种生境下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5个叶片功能性状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生境下同时具有种间和种内的异质性和均质性特征,生境条件决定了优势树种叶片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优势树种能通过在叶片中直接积累Ca并间接提高有机酸和矿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叶片构建成本的策略适应喀斯特生境。
该研究为喀斯特森林保护和石漠化植被恢复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ece3.7832
《中国科学报》 (2021-07-09 第4版 综合)
2021-08-10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