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为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野外考察。里瓦斯是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生物科学系教师,由于博士论文需要使用分子数据研究法, 2019年9月里瓦斯来到广州,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2008年12月,华南植物园赴秘鲁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并与秘鲁拉莫林国立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分子系统与进化实验室在秘鲁成立。“希望邀请更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植物保护学家和管理者来到中国,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为这些国家和我们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努力。
-
【中国环境报】COP15专稿之专家谈“昆明宣言”
10月13日下午,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 )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任海谈及,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主流化和系统性变革,这两个关键词是针对过去生物多样性履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良药” ,更是未来的行动宣言。“上述内容在宣言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并可以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有所应用,这也是我国为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地球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兜兰新品种亮相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9月16日, ,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该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送展的兜兰新品种获得本届展会2个金奖、 2个银奖、 5个铜奖、 4个优秀奖,是广东省获得最多的单位之一。同时该团队有关兜兰属植物的研究成果获得3个科技成果奖,近日均已收到获奖证书。中科COP15兜兰是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在我国昆明召开而于2021年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 RHS )登录的新品种,目前已被定为COP15大会的主题花。在科技成果奖评比中,曾宋君团队完成的“兜兰种质资源保存”获得银奖, “兜兰新品种研发”和“兜兰离体快繁技术”获得优秀奖。曾宋君团队供图。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揭示南岭地区开花物候如何响应气候变化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海南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以及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合作开展研究,揭示了亚热带南岭地区群落开花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研究还划分了27个气候区,将开花物候数据匹配上相应分区的1911年至2015年每月、连续两月及连续三月的气候数据,并考虑海拔因素,基于简单线性模型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开花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多数春季开花物种和冬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提前,多数夏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推迟,而秋季开花物种推迟和提前的物种数相当。该研究对鉴定温带和亚热带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之间的异同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亚热带地区的物候研究。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森林植物如何适应低磷生境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庆功在研究员鲁显楷、莫江明指导下,发现长期磷素输入降低热带“富氮”森林植物多样性。研究人员通过在南亚热带“富氮”的季风常绿阔叶林进行长期磷添加控制试验研究发现,长期( 2008年至2017年)磷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磷( 1倍) 、有效磷(大于30倍)以及植物组织(细根、枝条、叶片)磷含量。该研究为热带森林植物适应低磷生境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对于进一步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和磷利用策略,以及制定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报》 ( 2021-09-14第4版综合).
-
【羊城晚报】等了11年,极度濒危植物长梗木莲首次开花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引种11年的极度濒危植物长梗木莲于近期第一次开花,这标志着长梗木莲在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2008-2010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资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对包括长梗木莲在内的4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项目,旨在对长梗木莲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四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综合保护。2010年,将300株苗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和华南植物园200株,通过长期定期的监测和管理,迁地保护至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部分长梗木莲今年( 2021年)首次开花。
-
【广东科技报】南岭地区植物春季开花物候提前夏季则显著推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结果表明,多数春季开花物种和冬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提前,多数夏季开花物种的物候推迟,而秋季开花物种推迟和提前的物种数相当。晚夏至早秋温度对南亚热带地区春季物候的这种强效应显著不同于温带地区,而区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之间的物候差异,可能对理解未来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全球物候变化格局有重要的帮助。美国波士顿大学Richard B . Primack教授、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Abraham J . Miller-Rushing研究员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叶万辉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
【羊城晚报】树木濒危比 动物濒危更严重
时间: 2021-04-05来源: 《羊城晚报》 A11版作者:易芝娜周飞— — 《世界树木状况报告》称30%的树种正濒临灭绝。该《报告》展示了该联盟的全球树木评估机构花了五年时间对全球6万多种树木的评估结果,以及60多个合作机构(包括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 500多位专家对该工作的支持与奉献。《报告》结果显示: 30% ( 17500种)的树种濒临灭绝,其中400多种树木在野外的存活个体少于50株,至少有142种树木已灭绝。这意味着全球受威胁的树种数量是目前全球受灭绝威胁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总数的两倍。《世界树木状况报告》封面.
-
【中国科学报】东亚季风吹拂下的山地植物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康明团队和杨丽华等人,联合法国国家科学中心、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驱动山地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为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马铃苣苔属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山地,其中横断山区及其邻近地区、武陵山脉以及南岭山脉是其3个多样性中心。“这些研究结果暗示中新世中期由东亚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气候在马铃苣苔属物种快速分化中起主要驱动作用,而地质历史事件(如山地抬升)的作用是次要和间接的。《中国科学报》 ( 2021-08-24第4版综合).
-
【中国科学报】研究证实地枫皮保护性回归可行
地枫皮嫩叶.研究人员在进行野生种群及其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繁殖了一些苗木,再将部分苗木移植到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 KSS ) 、喀斯特裸岩( KBR )和非喀斯特丘陵( NKH )生境中,并将其与原分布点的野生地枫皮个体进行对比研究。据实验结果,地枫皮在喀斯特裸岩点表现出强的生长适应性且药用成分含量较高,在被移植到非喀斯特丘陵点时生长表现不佳,在带土壤的喀斯特斜坡点时表现良好,这表明,地枫皮的保护性回归是可行的,此举也为地枫皮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