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信息时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出版发行
,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已正式出版发行。2014年开始,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下,我国开启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的编研。经过近5年的野外调查、数据整理、志书编写,一套包括68科224属402种、共5卷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据了解,王瑞江研究员、王发国研究员在项目中主要负责广东和海南地区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并主编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第二卷) 。标本信息包括模式标本和凭证标本,并配有精美的彩色图版,可为科研、科普、教学和管理等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松醇是根瘤侵染细胞渗透压调控关键角色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生中心能源植物课题组博士生田露、刘乐如在导师陈雅平副研究员和吴国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发现松醇转运体通过影响根瘤侵染细胞渗透压调控根瘤的发育。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 。该杂志同期发表了牛津大学教授Philip . S . Poole对该论文的感悟和见解,表示华南植物园的结果证实了根瘤侵染细胞中维持渗透压平衡的关键角色为松醇。据悉,定位在类菌体周膜上的LjPLT11能够介导根瘤中侵染细胞内D -松醇的转运,从而影响百脉根植物的生长和根瘤发育。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93 / jxb/erab402。
【ChinaNPPA】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 积极筹建南岭国家公园
11月3日, 《广东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由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该《规划》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省土地、海洋、森林、矿产、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积极筹建南岭国家公园,整合和优化广东南岭、石门台、罗坑鳄蜥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广东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构建具有全球意义和国家代表性的南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推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建成华南国家植物园。
【中国科学报】《广东湿地植物》出版
本报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研究员王瑞江主编的《广东湿地植物》一书,近日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据悉,这是首部对广东区域湿地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详细介绍的著作,弥补了前人对广东湿地植物多样性调查的不足,可为将来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报】揭示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
A :淡黄报春苣苔。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博士后柯富士在研究员康明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南岭山地特殊土壤生境植物基因组分化机制。研究人员以多葶报春苣苔复合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了该复合群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种群历史和基因流,解析了物种基因组分化特征,并探讨了特殊土壤生境适应性和物种形成的基因组机制。据介绍,报春苣苔属多葶报春苣苔复合群包括5个近期分化的物种,均分布于南岭山地,其中多葶报春苣苔、湖南报春苣苔、多色报春苣苔和淡黄报春苣苔为喀斯特土壤生境特有物种,而遂川报春苣苔为丹霞地貌生境特有物种。《中国科学报》 ( 2021-11-02第4版综合).
【央广网】【60秒瞰湾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走进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介绍视频: http : / / www . cnr . cn/gd/guangdonglueying / 20211102 / t20211102 _。在广东肇庆,有着中科院属下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56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在找到了鼎湖山这一片碧绿之后,鼎湖山的峰峦叠翠、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鸟语花香便走进了我们视野。截至目前,保护区内就地保育植物达到229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31种(动物62种、植物69种) ,以在鼎湖山采集的正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202种。保护区内的广东省省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
【中国科学报】连锁选择影响基因组变异作用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课题组,联合瑞典农业大学教授Par Ingvarsson和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教授Christophe Plomion ,揭示连锁选择影响基因组变异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 。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的基因组上都检测到了自然选择的信号,说明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积累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多个群体遗传学参数的联合分析,结合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证实了选择性清除和背景选择是导致基因组变异的重要力量,它们在不同基因组区域所起的相对作用是不同的。背景选择对基因组变异的影响更为广泛,决定了基因组的背景变异模式。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nph . 17793。
【中国科学报】高精度遥感估算出中国森林地上碳储量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鼎湖山站)博士常中兵在研究员闫俊华和王应平指导下,在遥感估算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多源数据(森林清查数据、专项样地调查数据、遥感反演数据)融合研究中国森林地上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两种方法估算出中国森林地上碳储量分别为7.73 Pg C ( Pg C = 10亿吨碳)和8.13 Pg C 。并基于空间分布规律生成我国森林地上碳储量数据产品,通过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本项研究生成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产品具有更高的精度。《中国科学报》 ( 2021-09-24第4版综合).
【央视网】焦点访谈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为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谋划蓝图
10月15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 )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落下帷幕。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这次大会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正如这次会议上倡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靠单一措施、单一行动、单一国家、单一组织实现,必须综合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作用,解决生物多样性恶化的局面,这需要包括各国政府在内的各方力量都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