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中国科学报】高枝钩获国家专利授权
本报讯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高枝钩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时间: 2015-11-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高枝钩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利用伸缩杆延长作业距离,钩体采用钩刃设计,亦刀亦钩,采集者用臂力旋转拉扯即可完成作业,远距离操作简单方便,能方便有效地采集高大乔木的枝叶和悬崖附生植物,因此可完全胜任采集远距离枝条和悬崖附生植物,且采集效果良好,可解决高枝剪不能超远距离采集的问题。(朱汉斌 周飞)
《中国科学报》 (2015-11-04 第4版 综合)
2015-11-19
查看详情
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中国科学报》 ( 2015-10-19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10-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相关研究日前分别发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态学》上。
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研究人员利用其与木兰园繁殖的嫁接苗和实生苗,发现其嫁接苗存活率高且生长较好。
杜鹃红山茶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卫兆芬此次发表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分布着1000多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与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对所有野生个体通过嫁接苗的方式保育遗传多样性,成功开展了回归试验。
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该论文近期发表于《保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报》 (2015-10-19 第4版 综合)
2015-11-19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郭俊彦:心怀报国志 甘做铺路石
回国整整60年了,从一个爱国的留美博士到一位科学家,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学者,郭俊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全身心投入于他挚爱的科学事业。郭俊彦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自1954年组建以后的首位留美海归博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四任所长。郭俊彦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 1949年赴美国留学, 1953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20多年来,郭俊彦和研究室其他导师一共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张鹏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请到郭先生做评委,照片珍藏至今, “郭俊彦先生长期倾注心血在人才培养上,从我的导师到我们这一代,无不如此。《中国科学报》 ( 2015-10-12第7版学人).
时间: 2015-10-12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7版 学人 作者: 王晨绯
郭俊彦
回国整整60年了,从一个爱国的留美博士到一位科学家,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学者,郭俊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全身心投入于他挚爱的科学事业。
■本报记者 王晨绯
2015年是郭俊彦归国60周年暨90华诞。郭俊彦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自1954年组建以后的首位留美海归博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四任所长。华南植物园很多职工自发提议为他举行纪念活动。
“之所以大家提议,是因为郭俊彦先生爱国爱所的情怀、毕生奋斗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的品格影响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夏汉平是一名当年在郭俊彦关心与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刚入所工作时曾多次得到他的指点、关心和鼓励。
白手起家,作出成果
郭俊彦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1949年赴美国留学,1953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5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待遇和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响应祖国的号召,冲破重重阻力,决心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同年7月,郭俊彦乘坐APL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出发航行了二十多天才回到祖国。
郭俊彦1955年8月回国,同年被派到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被聘为副研究员。1956华南植物研究所筹划建立植物园,他积极参与了国内外植物园资料的收集,建园规划草稿图的制作,荒山绿化和该年代引种栽培猪油果等植物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回国后,郭俊彦即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中。他抓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建设实验楼。当时各方面条件很差,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任务重,困难大。郭俊彦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参访相关实验室,提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从总体结构到台、架、水槽的布局等等细节,一切亲力亲为。上世纪50年代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一栋高三层的实验楼终于落成,为建立实验性学科准备了必要的工作条件,由此奠定了华南植物园从过去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基础。
此后,郭俊彦立即以主要精力筹建植物生理研究室。他吸收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留苏回国人员,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他根据国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华南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特点并按人员专业情况,设立了植物抗寒生理、光合作用、果蔬采后生理、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次生物质代谢、种子生理六个研究组。他亲自选购大批图书和仪器设备,从生产实际出发指导研究组确定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倾注了郭俊彦大量的心血。
通过他和全室研究人员一段时间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成果。果蔬采后生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成效良好,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表彰,特别是由其亲自主持并参与的三叶橡胶抗寒生理的研究获得了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的荣誉。一个白手起家的研究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显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植物生理研究室。
扶持后进,甘作人梯
科研机构的任务一是出成果,二是出人才。郭俊彦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生理室这支高水平的中青年科研队伍,学术影响不断扩大,为今后攻克新的难题提供了保证。
作为心怀国家的科学家,做好科研、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固然很重要,如何做好培养人才工作同样也很重要。郭俊彦在培养学生、青年科技人员上可谓竭尽心血,成绩突出。
经过准备和争取,植物生理研究室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成立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从制定培养计划、带教研究生到指导毕业论文,郭俊彦总是悉心传授,培养年青人不遗余力。20多年来,郭俊彦和研究室其他导师一共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工作中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经他扶持关照者除生理室外,更有许多其他研究室的人员。改革开放早期华南植物园公派或自费留学者大多数都是经由他积极支持或直接写推荐信而成行的。这批人回国后,不少成了科研或管理上的领头人或骨干。他还运用他的国外资历和英文流利等条件大力开展该所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研究,使华南植物园国际交流、合作活跃起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握着几本期刊,步履若有蹒跚但也匆匆,时常行走在椰风阵阵的南国小路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鹏至今犹记得在华南植物园求学时的这道风景线。
“每当从图书馆回实验室,先生的背影就偶或映入眼帘。从实验室的老师了解到老先生是研究所的前所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和钱学森等同批从美国回国的博士,心中的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虽然每次相遇时只是匆匆的一句问候,留在张鹏心中的却是温暖。
张鹏常常到隔壁郭先生的实验室讨教问题。从郭先生那里,张鹏知道了木薯的功能,知道了粮食安全,知道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他也常常拿出一些信函,教我一些单词的用法,从他那里,我才感受到英语的美妙。”张鹏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请到郭先生做评委,照片珍藏至今,“郭俊彦先生长期倾注心血在人才培养上,从我的导师到我们这一代,无不如此。”
回国整整60年了,从一个爱国的留美博士到一位科学家,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学者,郭俊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全身心投入他挚爱的科学事业,甘做华南植物园发展的一颗铺路石。
《中国科学报》 (2015-10-12 第7版 学人)
2015-10-15
查看详情
【广东科技报】突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普化
无人机、骨骼3 D打印、机器人、智能生活体验……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市民都可以“零距离”感受。9月19日,广州市2015年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将在华南植物园举行,活动重点突出以高新技术成果科普化为手段,通过一系列惠民科普活动,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据了解,科普日期间,广州市各地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12个区的街道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展报告、展览、竞赛、表演、咨询、培训等系列科普活动共约150项,其中科普讲座67场、现场咨询活动61次、科普表演15场、科普集市7个、科普竞赛6场等。
时间: 2015-09-18 来源: 《广东科技报》7版 南粤科普 作者: 冯海波
本报讯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卜浩健)无人机、骨骼3D打印、机器人、智能生活体验……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市民都可以“零距离”感受。9月19日,广州市2015年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将在华南植物园举行,活动重点突出以高新技术成果科普化为手段,通过一系列惠民科普活动,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展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项目
在今年的科普日活动中,广州市科协组织了有关高新技术企业、企事业科协组织、区科协、街道、有关学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科普资源单位等,携科普互动展品到现场开展科普体验宣传活动。按照主会场活动形式与宣传内容,将分为企业科协(企业)创新板块、青少年科技创新板块、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板块、学会创新板块、科普资源单位创新板块、华南植物园专题创新板块、院士专家创新板块(科普大讲坛)及科普表演创新板块(青少年科普剧)共8个板块,其中企业科协、企业创新板块28项,科研院所、高校创新板块10项,科普资源单位创新板块30项,学会创新板块9项,青少年创新板块32项。
在科普日活动的主会场,将有一大批有亮点有科技含量的项目,如无人机、骨骼3D打印、无线通信、机器人、智能云、智能生活等。现场,市民可以欣赏到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无人机飞行表演,还可以观摩到钟世镇院士和黄文华教授团队打印的骨骼3D,他们利用骨粉和生物胶,成功打出动物骨骼,进行移植后将研究其与真正骨骼之间的差距。
为市民送上科普大餐
主办单位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担任本次科普日活动主舞台科普大讲坛的主讲嘉宾。届时,他将呈上一份高水平的科普报告,市民可以近距离感受院士的风采和魅力。而广州市科协重点打造的活动品牌——“千师万苗工程”成果书籍《学有专攻---千师万苗工程导师风采》,也将在活动现场由院士专家和导师向苗子赠送。活动当天设青少年科普剧场,多个优秀科普剧将会轮番上演,包括广铁一中表演的《拯救花与林》、广外附校改编的《那些年,我们分错的垃圾》以及广州外国语学校表演的《玻璃的矛盾》等等,适合家长和小孩合家观赏。
此外,主会场活动当天有千本经典科普图书福利大礼包,市民只要扫描广州市科协二维码关注并分享科普日活动至朋友圈,就可以获得市科协免费送出的科普图书一本。活动当天还有五百份科普资源单位门票福利大礼包,市民在现场有机会获得广州海洋馆套票(有效期一年)和广东科学中心门票。
全市将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50项
广州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张勇表示,今年广州市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呈现出三大特点:紧密围绕创新主题;各类型科普单位积极参与;突出网络科普化。活动设计分为实体活动和网络科普两大类,线上线下同时铺开。科普日活动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达新的高度,全面体现了科普活动的群众性、社会性、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市民朋友享受到这一场科普饕餮盛宴。
据了解,科普日期间,广州市各地将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多种多样的活动。据初步统计,全市12个区的街道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展报告、展览、竞赛、表演、咨询、培训等系列科普活动共约150项,其中科普讲座67场、现场咨询活动61次、科普表演15场、科普集市7个、科普竞赛6场等,覆盖社区居民、未成年人、城镇劳动者、农民和领导公务员干部五大重点人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2015-09-24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2015全国科普日启动
“高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弄明白了原理,在家一样可以鼓捣。昨日,广州市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华南植物园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力等出席启动仪式。使用洗洁精、食盐和酒精,在家也能提取DNA 。3D打印也可以很平民化,简易的3D打印机五六千元就能买到,可以放在家里当“玩具” 。华南植物园基因工程中心的李勇青教授,带领她的三位“学霸”弟子,现场演示如何提取香蕉DNA 。华南植物园教授、国际植物园协会主任张林海介绍,人体DNA也可以用类似的办法简易提取。用力搅拌混合物几分钟,然后非常小心地把冰镇酒精顺着管壁倒进去。广州市科协与大洋网合作推出的“科普穗道”也正式开通了,上面整合了各种科普资源,有兴趣可以看看噢!
时间: 2015-09-20 来源: 《广州日报》A2版 要闻 作者: 罗桦林
广州日报讯 (记者 罗桦琳 通讯员 卜浩健)“高科技”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弄明白了原理,在家一样可以鼓捣。昨日,广州市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华南植物园启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力等出席启动仪式。
60多家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在现场展示“好玩的科技”。使用洗洁精、食盐和酒精,在家也能提取DNA;3D打印也可以很平民化,简易的3D打印机五六千元就能买到,可以放在家里当“玩具”。
华南植物园基因工程中心的李勇青教授,带领她的三位“学霸”弟子,现场演示如何提取香蕉DNA。整个提取过程在家也能完成,只需10分钟,而且所用材料都是日常用品。
华南植物园教授、国际植物园协会主任张林海介绍,人体DNA也可以用类似的办法简易提取。具体方法是,用盐水在嘴里用力漱洗30秒钟左右,然后吐进稀释的洗涤液(洗洁精)之中。用力搅拌混合物几分钟,然后非常小心地把冰镇酒精顺着管壁倒进去。过一会,就会看到在酒精中开始形成白色、线状的物质。“这就是你的DNA。”
活动现场,还可以看到多台不同类型的3D打印机。其实,3D打印已逐步“平民化”,一些简易的3D打印机,在市面上五六千元就能买到,许多学校或科普机构,也会购置一台3D打印机,用作演示。
广州市科协与大洋网合作推出的“科普穗道”也正式开通了,上面整合了各种科普资源,有兴趣可以看看噢!
2015-09-2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左手保护 右手利用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环境变化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球植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探索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途径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国家植物资源的储备、保育和开发利用的战略需求,开展重要植物资源的评价、筛选和可持续研究。为此,植物资源实验室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组主要开展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和保鲜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示范以及果蔬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评价与利用。《中国科学报》 ( 2015-9-14第8版平台).
时间: 2015-09-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8版 平台 作者: 王晨绯
■本报记者 王晨绯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环境变化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球植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探索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途径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保护和利用本就是一对矛盾。植物资源实验室正努力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诠释。科学家们将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社区的需求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蒋跃明告诉记者。
他是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左手保护,右手利用,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那个完美的平衡。
摸清华南植物底细
依托于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2008年批准成立,共设置了13个研究组,固定人员84人,其中科研人员65人,包括研究员22人。
“我们13个组围绕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这一总体目标,在基因、个体、种群、群落4个层次,利用多学科的综合手段,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可持续利用、植物化学资源发掘与利用、野生种质和基因资源发掘4个方向进行研究,为重要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品种。” 植物资源实验室主任蒋跃明告诉记者。
植物分类与资源研究组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对重要类群进行分类学修订和专著性研究,他们在华南及邻近地区开展了区系调查和分析,进行植物志编研,同时研究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
“另外调查评价华南及邻近地区的植物资源,筛选出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资源植物,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也是该组工作任务之一。”蒋跃明说。
国际植物分类协会2014年决定将2009~2011年度的恩格勒银奖授予香港植物标本馆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编辑的Flora of Hong Kong。
蒋跃明告诉记者,这本书是华南地区在本世纪的首部以英文编写的植物志,全书共4卷,共记载香港原生和常见栽培植物211科1122属2474种11亚种53变种及6再培品种,共附插图1050幅,彩色照片2241张。
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利用我国华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类群众多、地理和区域环境特殊等优势,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从物种多样性编目、生物地理学及分布格局探讨物种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形成与维持机理;用多学科手段,研究蕨类植物、木兰科、兰科、堇菜科、伯乐树科等重要类群的系统进化与濒危机理,并探讨其解频的措施和方法;针对国家植物资源的储备、保育和开发利用的战略需求,开展重要植物资源的评价、筛选和可持续研究。
“邢福武研究员自1984年始着手海南植物标本、资料和照片的收集整理,20多年来共采集海南植物标本10000多号,图片40000多张。在此基础上,组织团队编撰出版了《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海南植物》。”蒋跃明向记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彩色书籍,他们还计划出版我国西双版纳、广西西南部等地的热带雨林图鉴。“这些专著的出版将为人们认识、研究和保护我国热带雨林植物提供帮助。”
研究成果接地气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水果生产国,果树产业在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我国新鲜水果采后腐烂浪费十分严重。同时,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病带来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研制新的防病技术对减少农药用量和确保果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植物资源实验室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组主要开展果蔬采后生物学研究和保鲜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示范以及果蔬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评价与利用。
在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等十多个项目支持下,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创制了以生物源、天然源防病为核心的果实采后绿色保鲜关键技术,为提高病害防控的环保性和安全性拓展了新思路,开创了新途径。
“我们发明了一种沙糖桔新型复合保鲜剂,这种多功能保鲜剂能在果实表面成膜,具有调控果面微环境的气体和水分子交换,延缓柑橘类果实衰老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功能,从而实现商品化处理保鲜。”蒋跃明介绍说。这项“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由华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牵头,多家单位参加的“特色果蔬贮运保鲜工艺、关键技术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我们制定了多种蔬菜冷链物流技术规范,研制了系列果蔬压差预冷设备,研发了多项绿色安全果蔬采后腐烂防治技术,创建了高效的果蔬品质劣变控制专项技术,集成了不同果蔬的综合保鲜技术。”蒋跃明欣喜地告诉记者,作为单项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和关键综合技术的集成创新的成果,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江苏、福建、浙江、北京、海南等地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南美国家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众多作物的起源中心。与南美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和收集重要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近缘种的核心种质资源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推进与南美国家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宏文2014年带队第五次赴南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秘鲁三个国家进行野外考察。
“南美考察共采集到植物标本3000份,分子材料近1000份,活体材料及种子73份。”黄宏文他们满载而归。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利马接见了中秘联合考察队队员,充分肯定了华南植物园野外考察队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5-9-14 第8版 平台)
2015-09-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生态恢复,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
生态系统退化,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术名词” — —日益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态恶化等,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我们实验室的特色在于立足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雄厚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植物园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各类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健康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整合研究。《中国科学报》 ( 2015-08-03第8版平台).
时间: 2015-08-03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8版 平台 作者: 王晨绯
■本报记者 王晨绯
生态系统退化,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术名词”——日益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态恶化等,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修复已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已成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只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估并进行生态恢复和优化管理,才能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傅声雷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傅声雷是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华南地区因为经济活动频繁,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作为地处华南的“国家队”,他所在的实验室正致力于为华南地区退化的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和治理。
研究力量雄厚
生态恢复作为一种思想,最早由Leppold于1935 年提出。之后,随着恢复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已与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并列为生态学领域的三大研究热点之一,并成为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生态学领域的十大基础研究方向之一。
据介绍,华南植物园在创建国际一流科学植物园的同时,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根据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华南植物园设置了6大领域: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领域、环境退化与生态系统恢复领域、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领域、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领域。
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由6大领域中的前两大领域研究团队组成,集中了华南植物园在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力量,体现了华南植物园在恢复生态学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学科优势。
“我们实验室的特色在于立足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雄厚优势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植物园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各类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健康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整合研究。”傅声雷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实验室研究力量雄厚,共有研究人员67人,包括研究员19人。
实践生态恢复理想
傅声雷介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研究。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模拟控制实验,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常绿阔叶林作为参照系统,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物质循环过程的演变规律,探讨各生态因子变化对生物的影响,阐明健康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生存和维持机理以及环境变化下各生物类群的反应与反馈特征。
第二个方向是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健康评价。该方向主要针对华南地区各类脆弱或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及环境问题,在进行生态系统类型及退化程度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其退化机理,阐明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和面临的健康风险,克服其恢复过程中的物理障碍及生物障碍,提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示指标体系。
第三个方向侧重于应用,即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过程研究,筛选优良适生植物物种,构建多种物种配置模式,开发新型农林复合系统、城市景观生态林和海岸带多功能防护林示范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评价体系,拟定实施对策和方案,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实验室将科研工作聚焦于科研前沿热点。
2012年,青年研究员刘菊秀和博士研究生黄文娟等利用大型开顶棚实验研究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700ppm)和氮沉降增加对5种植物的叶、茎和根的氮磷比的影响。结果发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体氮磷比的降低;而氮沉降的增加,尤其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背景下,有利于降低固氮植物的氮磷比;对于非豆科植物,氮沉降的增加仅在实验的最后一年中降低了荷木的氮磷比;氮磷比的降低主要与植物体磷的增加有关。该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可以通过加大对磷的影响进而缓解植物体受磷的限制。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时隔一年,傅声雷研究组也有一项有意思的发现。他们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和美国环境保护署等单位合作,深入研究了蚯蚓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机制,建立了量化蚯蚓对土壤碳固存净效应的方法体系,发现虽然蚯蚓表面上通常会促进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最终却能明显促进土壤碳固存。该研究成果在Nature多学科研究期刊《自然—通讯》发表,并被选为亮点文章。
Leppold提出生态恢复的思想后,率先在美国麦迪逊的废弃地和威斯康星河沙滩以及海岸废弃地上进行生态恢复实验,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威斯康星大学种植园景观。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怀揣着与Leppold相同的梦想,在中国的华南地区一步步实现着他们的理想。
《中国科学报》 (2015-08-03 第8版 平台)
2015-09-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发明崖柏种子繁殖新方法
,由该园研究员陈红锋等人完成的“一种崖柏种子繁殖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当地球气候环境发生变迁时,大量古生物相继灭绝,而崖柏却存活了下来,并因此成为当今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活化石”物种。不过, 1999年,崖柏被中国科学家重新发现,并由世界裸子植物学会主席阿留斯·发扬向全世界宣布崖柏并未灭绝。对这个曾经“消失”了100多年的树种,目前仅有少量关于其群落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中国科学报》 ( 2015-08-04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08-04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陈红锋等人完成的“一种崖柏种子繁殖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崖柏是世界上最珍稀的裸子植物之一,在白垩纪曾繁盛一时。当地球气候环境发生变迁时,大量古生物相继灭绝,而崖柏却存活了下来,并因此成为当今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活化石”物种。
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崖柏列为已绝灭的中国特有珍稀植物。不过,1999年,崖柏被中国科学家重新发现,并由世界裸子植物学会主席阿留斯·发扬向全世界宣布崖柏并未灭绝。对这个曾经“消失”了100多年的树种,目前仅有少量关于其群落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此次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崖柏种子繁殖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每年10月中下旬,即时采收崖柏种子;采种时,将球果采下放室内自然晾干,并筛出种子装入通风的布袋内常温保存,待翌年3月前完成播种。
《中国科学报》 (2015-08-04 第4版 综合)
2015-09-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联合企业开发功能植物精油产品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惠州肌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开发功能性植物精油产品。据介绍,为整合华南植物园在功能性植物产品研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惠州肌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日用化工和化妆品加工生产的产业资源,联合研发和生产具有去痘和疏经止痛等功效的天然植物精油产品,上述二单位一拍即合。《中国科学报》 ( 2015-09-02第6版科研).
时间: 2015-09-02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6版 科研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 (记者 李洁尉 通讯员 周飞)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惠州肌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开发功能性植物精油产品。根据协议,产品由华南植物园研发,“惠州肌缘”负责产品的报批和生产。预计新近将有新产品上市。
据介绍,为整合华南植物园在功能性植物产品研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惠州肌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日用化工和化妆品加工生产的产业资源,联合研发和生产具有去痘和疏经止痛等功效的天然植物精油产品,上述二单位一拍即合。
惠州肌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经过股改的准上市公司,生产日用化工产品和化妆品超过10年,有将近400个品种,产品出口美、英、法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高端日化和化妆品市场有较大影响力。
华南植物园与惠州肌缘对接的研究员邱声祥主持的是“农资研究中心”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该研究团队一直从事植物活性成分的发现、功能评价和产业化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多项 “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抗癌和降糖天然植物产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功能性评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李洁尉 周飞)
《中国科学报》 (2015-09-02 第6版 科研)
2015-09-14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氮饱和假说研究获进展
日前,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莫江明指导下,该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陈浩博士发现“氮饱和假说”理论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适用性。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持续6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排放和NO3 -淋失速率但却显著降低氮矿化和硝化的速率。其结果表明,长期氮沉降对于已经氮饱和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以及磷添加能够缓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饱和症状,为氮饱和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解。《中国科学报》 ( 2015-06-16第4版综合).
时间: 2015-06-16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陈浩
本报讯 (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陈浩)日前,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莫江明指导下,该园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组陈浩博士发现“氮饱和假说”理论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机能生态学》。
“氮饱和假说”理论认为,当一个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和的时候,持续的氮添加将会导致土壤NO3-淋失、N2O 排放及氮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增加。同时,该理论还认为磷将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限制因子。以上理论已经得到在温带地区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的证实。
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持续6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排放和NO3-淋失速率但却显著降低氮矿化和硝化的速率。此外还发现,磷添加显著降低了N2O 排放和NO3-淋失速率。其结果表明,长期氮沉降对于已经氮饱和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净矿化和硝化速率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以及磷添加能够缓解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氮饱和症状,为氮饱和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解。
《中国科学报》 (2015-06-16 第4版 综合)
2015-07-02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