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揭示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影响
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叶片及其对应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分析,在系统发育的框架下,研究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元素之间的互作关系。据悉,该研究首次同时定量估测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在考察环境因子对植物元素含量影响的时候,需要考虑系统发育背景,即进行系统发育独立性比较。《中国科学报》 ( 2014-10-27第4版综合).时间: 2014-10-2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研究发现系统发育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机能生态学》上。
据介绍,阐明植物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叶片及其对应土壤元素含量特征分析,在系统发育的框架下,研究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元素之间的互作关系。
他们发现在苦苣苔科的水平上,叶片元素含量具有强烈的系统发育信号(或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而在报春苣苔属的水平上,叶片元素含量没有明显的信号。此外,该研究还揭示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在科的水平上具有强烈的土壤和气候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而在报春苣苔属水平上大部分土壤因子没有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但气候因子具有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
据悉,该研究首次同时定量估测了系统发育、土壤和气候条件对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暗示在考察环境因子对植物元素含量影响的时候,需要考虑系统发育背景,即进行系统发育独立性比较。
《中国科学报》 (2014-10-27 第4版 综合)
-
【中国科学报】通过斑马鱼快速检测水源毒性
近期, ,由该园研究员陈峰完成的“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华南植物园的上述发明涉及一种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配制胚胎培养液,然后向胚胎培养液中加入待测水源,待测水源的加入体积与胚胎培养液的体积比为1 : 3 ,用加入了待测水源的胚胎培养液培养斑马鱼胚胎。然后在12 ~ 24小时观察记录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和死亡率,来判断待测水源对胚胎的毒性。上述发明使用弱碱性水配制的胚胎培养液使得斑马鱼胚胎能够快速测试待测水源的综合毒性,缩短了检测周期。《中国科学报》 ( 2014-10-21第4版综合).时间: 2014-10-21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苏国华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苏国华)近期,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研究员陈峰完成的“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介绍,对日益恶化的水源污染问题,自来水厂所采取的方式是加入大量超过标准的氯(漂白粉)来消毒杀菌。加氯虽然能够杀死水中的各种病菌,但它一旦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会产生大量如三氯甲烷、二溴氯甲烷的有机氯化物并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目前测试水质的很多未知危害因素无法预期测量,所以急需一种能够快速测量水质是否满足饮用水的要求的方法。
华南植物园的上述发明涉及一种斑马鱼测试水质及其毒性的用途和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配制胚胎培养液,然后向胚胎培养液中加入待测水源,待测水源的加入体积与胚胎培养液的体积比为1:3,用加入了待测水源的胚胎培养液培养斑马鱼胚胎,然后在12~24小时观察记录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和死亡率,来判断待测水源对胚胎的毒性。其中胚胎培养液用pH为6.7~8.5的弱碱性水直接配制。
上述发明使用弱碱性水配制的胚胎培养液使得斑马鱼胚胎能够快速测试待测水源的综合毒性,缩短了检测周期。
《中国科学报》 (2014-10-21 第4版 综合)
-
【中国科学报】发现森林生产力及多样性与年龄相关
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我国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产力及其多样性与年龄相关。鉴于过去植物科学界较少研究全国尺度上同一气候带下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长表现,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携手美国林业署研究员郭勤峰,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库,分析了中国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六个气候带的植被信息。研究发现,在同一气候带内,虽然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低(常是单一种纯林) ,但有相似生物量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的生产力更大。《中国科学报》 ( 2014-10-08第4版综合).时间: 2014-10-08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近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学家发现,我国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产力及其多样性与年龄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于《全球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
鉴于过去植物科学界较少研究全国尺度上同一气候带下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生长表现,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携手美国林业署研究员郭勤峰,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数据库,分析了中国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六个气候带的植被信息。
研究发现,在同一气候带内,虽然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低(常是单一种纯林),但有相似生物量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的生产力更大。因而,其固碳速率更大。
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乔木的生物量、生产力等数据显示了较强的纬度和海拔变化趋势。在人工林中,一个树种的纯林或两个树种的混交林的生产力没有显著不同。而天然林中,生物多样性高的森林,生产力更高。
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生长表现出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年龄、海拔和物种选择造成的,这些结果可为国家林业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此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资助。
《中国科学报》 (2014-10-08 第4版 综合)
-
【中新网】DNA芯片密码系统进入实用阶段 未来将大有作为
,该院科研人员解决了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DNA芯片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其提供的技术方案为DNA芯片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巨大市场,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将大有作为。由于DNA芯片的高度集成性,人们也开始探索DNA芯片应用于密码学领域。“一种基于DNA芯片的密码系统”发明采用随机DNA序列制作DNA芯片,只需批量生产同一种DNA芯片,批量合成芯片上对应DNA的探针,无需对每一条秘密信息进行DNA芯片的特制。据介绍,该发明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完全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该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时间: 2014-07-22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许青青 周飞
中新网 广州7月22日电 ( 许青青 周飞)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院科研人员解决了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DNA芯片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其提供的技术方案为DNA芯片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巨大市场,未来在信息安全领域将大有作为。
由华南植物园曾纪晴、张明永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基于DNA芯片的密码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DNA芯片技术是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DNA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大通量的基因表达分析,对疾病的基因诊断、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
由于DNA芯片的高度集成性,人们也开始探索DNA芯片应用于密码学领域。但每一条消息加密或解密过程都必须特别制作一张DNA芯片,成本巨大,信息传递效率极低。缺乏可操作性或操作成本太高,远远不能进入实用阶段。
“一种基于DNA芯片的密码系统”发明采用随机DNA序列制作DNA芯片,只需批量生产同一种DNA芯片,批量合成芯片上对应DNA的探针,无需对每一条秘密信息进行DNA芯片的特制。信息发送方也只需要使用上述预先批量合成的探针进行不同的配比混合,就可以传送不同的秘密信息,而信息接收方只需要使用同一款的DNA芯片就可以接受不同的秘密信息。
据介绍,该发明从DNA芯片制作与探针合成到实际操作的整个过程,完全解决了之前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得该密码系统能够立即进入实用阶段。
-
【中国科学报】发现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
,该园科学家近期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氮”的南亚热带成熟林建立了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并对氮沉降增加如何影响该区森林土壤酸化进程,进行了长达6年的持续跟踪研究。上述现象表明,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增加,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钙、镁盐基离子的缺乏,比土壤铝毒问题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科学报》 ( 2014-06-30第4版综合).时间: 2014-06-30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李洁尉 周飞 鲁显楷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鲁显楷)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近期发现氮沉降可能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
研究人员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氮”的南亚热带成熟林建立了长期氮沉降研究样地,并对氮沉降增加如何影响该区森林土壤酸化进程,进行了长达6年的持续跟踪研究。
研究发现,长期氮沉降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科学家研究的这片树林正在经历严重的土壤酸化过程。不过,有关土壤酸化的格局挑战了源于温带生态系统的发现。例如,长期氮沉降增加并未改变土壤可交换铝,但显著增加了土壤离子库中可交换氢的比例,同时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上述现象表明,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增加,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钙、镁盐基离子的缺乏,比土壤铝毒问题更应受到关注。
《中国科学报》 (2014-06-30 第4版 综合)
-
【中国科学报】2014年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启动
5月18日 , “ 2014年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在广州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启动。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陈晓亚、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所长赵进东等出席。据悉,该活动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当天,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上海交通大学等同时举行了该活动。《中国科学报》 ( 2014-05-20第1版要闻).时间: 2014-05-20 来源: 《中国科学报》头版 要闻 作者: 李洁尉 李碧秋 周飞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李碧秋、周飞) 5月18日,“2014年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在广州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启动。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园长陈晓亚、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所长赵进东等出席。
当天,许智宏为中小学生作了题为《教育使孩子成长——在北大的日子里》的科普教育讲座。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廖景平为孩子们作了题为《植物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讲座。
同时举办的《植物科学与您的健康》大型科普知识图文展,涉及中药保健、粮食保障、食品安全、果蔬营养等方面。
据悉,该活动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主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与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当天,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上海交通大学等同时举行了该活动。
《中国科学报》 (2014-05-20 第1版 要闻)
-
【南方都市报】南岭发现7种新植物
南都讯记者阳广霞通讯员周飞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综合调查研究成果报告出炉,晒出了广东植物“家底” 。调查历时8年,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7个,广东新分布植物16种。且10种植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部分几乎绝迹。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前后“挖掘”了7个新种,部分物种仅存在于南岭,大部分也以“南岭”来命名,如南岭头蕊兰、南岭叠鞘兰、南岭凤仙花等。此次项目专门分析了2008年冰灾对南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造成的影响:海拔500米以下的林木受灾较轻微。何克军说,目前保护区林相已恢复至冰灾前的70% 。时间: 2014-04-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AA01 封面 作者: 阳广霞 周飞
8年调查发现广东新分布植物16种,10种植物极度濒危
南岭叠鞘兰
南都讯 记者阳广霞 通讯员周飞 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综合调查研究成果报告出炉,晒出了广东植物“家底”。调查历时8年,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7个,广东新分布植物16种。且10种植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部分几乎绝迹。
7个新种被“挖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物种多样性保育研究组成员在2007年就开始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研究。华南植物园植物物种保育研究首席研究员邢福武介绍,此次样地调查达34954平方米。
研究共采集到植物标本8000多号,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计有高等植物262科,1158属,3323种。比以前的记录增加783种。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前后“挖掘”了7个新种,部分物种仅存在于南岭,大部分也以“南岭”来命名,如南岭头蕊兰、南岭叠鞘兰、南岭凤仙花等。其中,南岭堇菜极具观赏价值,南岭姜可以作药用。
此外,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东特有种植物共有64种,本次调查还发现16种广东新分布物种。
林相已恢复至2008年冰灾前70%
据了解,世界已知30万种高等植物中,2万种处于濒危状态,在中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处于受威胁或濒临灭绝的境地。
邢福武介绍,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分布的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植物共有46种,极危的就有10种。其中5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水松和报春苣苔仅在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研究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尚未发现活体。还有5种桫椤,它们在野外种群个体数量极少,成熟个体几乎绝迹。
此次项目专门分析了2008年冰灾对南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造成的影响:海拔500米以下的林木受灾较轻微;海拔500到1000米为“重度”受灾区,很难看到一株完整的树木,海拔1000到1300米又减轻为“中度”或“轻度”受灾区,海拔1400米以上则几乎没有冻害现象。不过,研究团队得出结论,此次低温灾害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且受灾严重的植被正在慢慢恢复。何克军说,目前保护区林相已恢复至冰灾前的70%。
-
【中新社】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方法获国家专利
笔者21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由华南植物园禹玉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实现了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的方法,橙花羊蹄甲扦插繁殖成活率可以达到80%至85% ,可以在11至12个月内生产出植株高度达90cm至100cm ,地径达0.3cm至0.5cm的优质橙花羊蹄甲种苗,可供园林园艺上应用。为园林绿化产业提供了优质的橙花羊蹄甲苗木。时间: 2014-04-21 来源: 《中新社—广东新闻网》人文广东 作者: 周飞 苏国华
广东新闻网 广州4月21日电 (周飞 苏国华) 笔者21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由华南植物园禹玉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橙花羊蹄甲,又名嘉氏羊蹄甲、南非羊蹄甲,系苏木科羊蹄甲属植物,常绿藤状灌木,原产于南非Limpopo及Polokwane 一带。其树形低矮,植株高度为50~150cm,枝条细软,枝及平整,向四周匍匐伸展,冠幅常大于高度。树形美观,枝繁叶茂,四季常绿,花色橙红、鲜艳,花期较长,开花量大,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优良园林景观植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引种栽培橙花羊蹄甲,在华南地区,橙花羊蹄甲于每年5月至11月开花,花期长达6个多月。然而,由于受引种地自然气候条件和传粉因子的影响,橙花羊蹄甲在广州引种栽培虽然可以开花结果,但结果荚少或结实率低,因此,采用播种繁殖,其繁殖系数比较低,且繁殖速度较慢,通常采用扦插繁殖方法繁殖苗木供园林工程应用。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的方法。它通过选择合适的插条,对插条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适宜的扦插繁殖时期,扦插在装有营养土的穴盘中,放置于扦插荫棚内进行繁殖保育管理,再经适当的栽培管理技术,而获得优质橙花羊蹄甲种苗。
本发明实现了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通过采用本发明的橙花羊蹄甲高效快速繁殖的方法,橙花羊蹄甲扦插繁殖成活率可以达到80%至85%,可以在11至12个月内生产出植株高度达90cm至100cm,地径达0.3cm至0.5cm的优质橙花羊蹄甲种苗,可供园林园艺上应用,为园林绿化产业提供了优质的橙花羊蹄甲苗木。
-
【中新社】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该部门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分析发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镉可经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庄萍等科研人员研究该区环境污染发现,环境中重金属即使剂量较低,也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特别是它表现为慢性伤害而不为人所特别注意,甚至导致癌症。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镉经过食物链,例如鸡吃了重金属土壤中成熟的稻米,人再吃鸡,那么重金属就通过这条食物链途径被摄入到人体内。据介绍,相关研究已正式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PLoS ONE上( 《华南典型矿区环境质量与居民膳食暴露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资助。时间: 2014-04-15 来源: 《中国新闻网》健康新闻 作者: 许青青 周飞
中新网 广州4月15日电 (许青青 周飞)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部门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监测分析发现,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镉可经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
广东大宝山矿区新江镇上坝村村民癌症发病率高,癌症致死率高达56%,是全国闻名的癌症村。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庄萍等科研人员研究该区环境污染发现,环境中重金属即使剂量较低,也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特别是它表现为慢性伤害而不为人所特别注意,甚至导致癌症。
研究人员比较了饮用水、土壤无意摄取和食物摄取等多种暴露方式,发现食物摄入是危害矿区居民健康的最主要途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镉经过食物链,例如鸡吃了重金属土壤中成熟的稻米,人再吃鸡,那么重金属就通过这条食物链途径被摄入到人体内。
通过食物链传递,在大米、蔬菜、鱼肉、鸡肉中均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累积,当地一半以上样品镉和铅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矿区周边成人和儿童通过食物途径摄入重金属的总目标危险系数THQ达到10.2和11.1(THQ大于1即存在健康风险),研究人员认为该系数可被定义为“非常危险”。
研究人员称,在多种暴露因子中,大米重金属铅和镉的危害贡献率超过了七成以上,成为当地居民暴露重金属的最大风险源,推断重金属污染是当地居民癌症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
据介绍,相关研究已正式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PLoS ONE上(《华南典型矿区环境质量与居民膳食暴露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评估》)。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资助。
-
【中新社】杜鹃红山茶遗传多样性获有效保护
,该部门科研人员日前成功实现对杜鹃红山茶( CamelliachangiiYe )所有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的标准,杜鹃红山茶被评为极濒危级( CR )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正如它的名字,杜鹃红山茶看起来象杜鹃,但实质上是山茶,且一年四季开花,红色的花也非常漂亮,是珍稀的园林植物。华南植物园植被恢复与景观生态组任海研究员等与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对杜鹃红山茶的群落特征及保护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审稿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工作是对一个极小种群实现有效保护,尤其是遗传多样性的全面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时间: 2014-04-15 来源: 《中国新闻网》社会新闻 作者: 周飞 许青青
杜鹃红山茶 华南植物园 摄
中新网 广州4月15日电 (周飞 许青青)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部门科研人员日前成功实现对杜鹃红山茶(CamelliachangiiYe)所有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杜鹃红山茶被评为极濒危级(CR)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正如它的名字,杜鹃红山茶看起来象杜鹃,但实质上是山茶,且一年四季开花,红色的花也非常漂亮,是珍稀的园林植物。
华南植物园植被恢复与景观生态组任海研究员等与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对杜鹃红山茶的群落特征及保护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观测发现,杜鹃红山茶的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广东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二叉河两岸附近约4公里长的森林中。野外调查仅发现有1039株个体,且没有发现更新的幼苗。其开花量较高但结实率很低,种子萌发率更低。
科研人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商品化生产”的综合性保育体系,即: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实现就地有效保护;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建立苗圃,从野外每株个体上取2-3个接穗嫁接到油茶苗上,实现其所有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成功在保护区实验区和400公里外的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了种群恢复的回归实验;通过社会苗圃场大量繁殖苗木进行商品化生产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ryx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审稿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工作是对一个极小种群实现有效保护,尤其是遗传多样性的全面保护,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