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广东科技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评估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植被与景观生态研究组博士生程方在导师任海、陆宏芳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都不同程度地优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其中花椒种植模式最好且可持续能力强。由于花椒种植模式对于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花椒种植模式的经济产投比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分别是2.77和21190.07元/公顷/年。从纯生态治理效益来看,金银花—李子套种模式最好,而在花椒种植模式上进行养殖和沼气生态工程加环的经济效益明显。
    2017-11-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周国逸研究员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周国逸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首席研究员,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3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获“百名南粤杰出人才”称号、 2014年获中科院广州教育基地优秀研究生导师、 2015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 2016年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6.《中国科学报》 ( 2017-05-03第4版综合).
    2017-11-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北回归线上的一流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据了解,面向我国热带珊瑚植被生态系统快速构建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华南植物园将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整合土壤学、植物生态学、植被地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众多学科,解除植物定居过程中“四高二缺”的限制因子(高盐、高碱、高温、高光,缺养分、缺淡水) 。针对现代农业和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以我国甘草和石斛为研发对象,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建立规范化栽培技术,解决其规模化种植中的技术瓶颈。《中国科学报》 2017-04-24第5版创新周刊.
    2017-05-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提升道地中药材的魅力
    枸杞的农残超标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润志、张蓉和陈君通力合作,在枸杞虫病害预测及防控方面,针对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枸杞瘿螨等三种病虫,对天敌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以枸杞为例,枸杞团队从枸杞等中药材为着力点探索并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利用的3R ( Resource-Research-Resolution )模式研究体系,深化了枸杞的基础研究,推动了枸杞新产品研发,助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2017-05-27
    查看详情
  • 【广州日报】15年踏遍200多个岛屿摸清植物家底
    考察岛屿时科考队员经常穿梭于原始森林中。15年里,这群人踏遍200多个岛屿,摸清了岛屿植物家底,领队人被称为“岛王” 。在今年的广东省创新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邢福武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南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以邢福武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与其余5家单位的合作,对三沙市、海南岛、广东沿海岛屿等200多个岛屿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不仅查清了岛上的植物资源,还发现了东方美登木等一批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种。在考察的200多个岛屿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岛屿荒无人烟,这支“荒野探险队”创下多个历史之最。
    2017-05-27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檀香冷响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新华博士等科研人员对低温( 4℃)处理条件下檀香冷响应和适应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檀香具有积极的冷响应保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 《科学报告》 )上发表。张新华博士等通过研究,发现檀香的冷响应机制,主要表现在: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抗氧化物酶SOD与POD的水平显著增加。其中,在冷胁迫12 h和24 h时, CBF2 - CBF4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50-200倍,结果暗示了依赖CBF的冷信号转导途径很可能在檀香冷忍耐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该研究结果为檀香栽培与育种,以及檀香油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17-05-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找到光调控种子萌发分子机制
    ,该园研究员刘勋成团队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鉴定出一个关键的参与光调控种子萌发的抑制因子—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15 。生化及转录网络分析显示,在远红光(或弱自然光)条件下, HDA15 - PIF1在种子内发生蛋白互作,形成一个重要的转录抑制模块,共同抑制了包括赤霉素和生长素信号以及细胞壁水解酶等与萌发密切相关基因在内的267个基因的表达。相反,在红光(或强自然光)照射下,活化的PHYB诱导HDA15 - PIF1模块从萌发相关基因上解离,解除转录抑制,从而起始种子的萌发。《中国科学报》 ( 2017-05-15第4版综合).
    2017-05-27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大豆生态适应性遗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课题组与国内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对大豆生态适应性遗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在国际权威遗传学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 J基因在适应低纬度的大豆品种中至少存在8种功能缺失型的自然等位变异,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促进大豆生态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已经在低纬度地区(我国南方)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大豆产量的育种中,对大豆生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7-05-27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白春礼:集中力量办大事 打造华南科技创新高地
    看着水面微弱的波浪推动机械臂有规律地上下运动做功,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与身边的科研人员讨论起“如何改进机械臂,使其能够收集更微弱的波动能量” 。12月8日,白春礼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调研,了解这里能源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成立中科院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依托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研发及产业化体系,聚焦中科院创新资源,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国科学报》 ( 2016-12-09头版要闻).
    2016-12-2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一颗绿宝石
    广东省广州市拥有一个植物园类型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其前身是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后为华南植物研究所, 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中科院四大植物园之一。而在中小学生物实践园中,则分别建设了有肉质植物种植棚、食用菌培养室、植物无土栽培室、粮食作物园农田水稻实践区、蔬菜作物实践圃以及太空作物等区域,还有动手实践区及DIY植物繁殖圃,为前来游玩的中小学生提供植物栽培、育种、园艺体验等户外实践体验。《中国科学报》 ( 2016-09-02第3版科普).
    2016-12-2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