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段俊:为石斛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一)正在指导农户进行石斛栽培。目前, “苗床架空栽培技术”已成为药用石斛栽培的主流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的霍山石斛设施栽培技术带动了整个霍山石斛产业的发展,全国设施栽培的药用石斛90%以上均采用此技术进行栽培。据统计,段俊团队选育出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中科1号铁皮石斛” “中科从都铁皮石斛” “中科从都2号铁皮石斛” “中科3号铁皮石斛”和“中科4号铁皮石斛”等品种推广面积位居全国铁皮石斛品种之首。《中国科学报》 ( 2018-10-15第6版院所).
-
【广东科技报】悠悠科研路 拳拳报国心
1949年1月1日郭俊彦赴美国留学,家人亲戚在码头送行(在美琪将军号轮船前留影) ,后排左二为郭俊彦。郭俊彦( 1926-201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植物研究所的首位海归博士。多年来曾先后兼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以及《植物学报》 、 《植物生理学报》 、 《广西植物》等专业期刊的编委。
-
【羊城晚报】62年前,他参与创建了华南植物园
63年前,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原所长郭俊彦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他一路苦读, 1947年,郭俊彦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植物生产系毕业,并于1949年赴美国留学, 1953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作为植物生理学科研究的领军人,郭俊彦极为重视培养人才,扶持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壮大科研队伍。”夏汉平就是在郭俊彦关心与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现在是华南植物园主任助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科学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洁说。
-
【广东科技报】制作植物标本 感受植物之美
近日,华南植物园自然教育课堂开课,孩子们走进该园体验了一回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 —植物标本制作,感受植物之美。回到课室,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装订已干燥的植物标本,在台纸上确定位置,粘贴固定标本,填写标签上关于植物的各种信息。通过亲手实践,同学们明白了植物标本的制作必须具备无比的细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份看似简单的植物标本竟承载着丰富详实的科学信息。而最后的环节是利用植物干花标本制作充满诗情画意,集艺术性、学术性与原生态于一身的独特标本画。
-
【广东科技报】华南植物园专家找到镉污染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方法
近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由该园李志安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农田镉污染钝化治理后维持作物微量元素供应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再测定此钝化材料硅灰石失效后的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评估微量元素钝化程度,并依据中国农业土壤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再依据微量元素常规施用水平,计算补充微量元素的用量。据了解,利用该发明可使钝化处置农田上种植的农作物能吸收到正常水平的微量元素,确保作物产量与品质。
-
【广东科技报】中科院“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II期项目论证会召开
近日,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 II期项目论证会在华南植物园召开。据了解, “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平台”为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三个评价转化平台之一,旨在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黄宏文研究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卢凡处长、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段子渊研究员等来自科技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八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围绕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合理性、预期成果及其考核指标的对应、工作基础与单位支撑条件、服务科学研究、企业需求及行业应用能力、经费需求合理性等指标进行打分,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提出植物适应性新假说
,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鲁显楷博士等发现, “富氮”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可以通过提升自身蒸腾能力适应过量氮沉降来维持养分平衡,并提出了植物适应性的新假说。研究人员通过在我国南方森林的长期氮沉降试验研究,发现在“富氮”系统中,氮沉降增加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对系统水循环将产生显著影响。《中国科学报》 ( 2018-05-09第4版综合).
-
【广州日报】“乡土种”回城 “濒危种”归野
有着花城美誉的广州,每到花开季,市民们的朋友圈频频被娇艳的花儿、成片的绿海刷屏,好一片“四季缤纷、千年花城”网红景观。针对当时中上游河谷区域经济不发达的实际情况,咨询小组创新性地提出,在长江河谷上部保护森林及恢复森林进行水土涵养,在河谷下部进行农业开发,种草养羊,发展高值经济,这样既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又减少了农民上山砍柴的频次,使中上游植被可以得到保护。与此同时,任海和他的团队将嫁接成功的苗木种在广东电白和连州,扩大了这个种的生长区域,可以避免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时,原产地可能因不适应而灭亡的情况。
-
【人民日报(海外版)】濒危植物:踏上野外回归之路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峨眉山野外海拔1050米至1460米的阔叶混交林,把160株世界极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回归野外。至此,这种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植物,野外回归的数量突破500株。它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近年来几乎难觅其踪迹。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道平强调,苗木的回归只是重建种群的开始,后期的监测与管理更是艰难,还有重建种群的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回归地原群落的相互关系等诸多问题等待探讨。
-
【中国科技成果】播撒科技火种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时间: 2018-04-20来源: 《中国科技成果》 2018第08期人物专栏作者:谭如冰赵爱民— —记石斛行业领路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研究员段俊教授。针对铁皮石斛栽培上出现的这一难题,段俊博士根据铁皮石斛是附生植物,根系需要生长在透气性强的环境中这一特点,并根据多年种植铁皮石斛的经验,独创性地总结出了适合铁皮石斛规模化生产的“苗床架空栽培模式” ,成功解决了难题。怀揣对科研事业的一片赤诚,他身先士卒、甘为人梯,段俊研究员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推动着祖国石斛产业的发展,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学者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