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 【中国科学报】华南植物园针阔叶混交林研究获进展
    ,该园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义勇在该站森林生态系统移位实验平台中,以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机碳累积对温度改变的响应机制,获新进展。增温下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光合速率总体升高使得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凋落物产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增加,单位微生物量碳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下降,导致增温下土壤呼吸速率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下降。《中国科学报》 ( 2016-07-05第4版综合).时间: 2016-07-05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义勇在该站森林生态系统移位实验平台中,以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机碳累积对温度改变的响应机制,获新进展。近日,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科学报告》和《植物和土壤》上。
      受人类活动影响,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持续升高,将在本世纪末继续升高1℃~5℃。水热环境的改变已经导致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森林结构的改变,对森林服务功能产生巨大影响,而针对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局限于温带和北方区域,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开展得较少。
      李义勇以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发现增温下木荷、马尾松、短序润楠和山血丹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升高;相反,增温下红椎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一方面是源于增温对Jmax和Vcmax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源于VpdL改变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增温下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光合速率总体升高使得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凋落物产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增加,单位微生物量碳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加,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下降,导致增温下土壤呼吸速率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下降。
     
        《中国科学报》 (2016-07-05 第4版 综合)
    2016-12-21
    查看详情
  • 《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出版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等主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一书于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该书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报》 ( 2016-11-10第4版综合).时间: 2016-11-10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等主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一书于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历时3年完成,由广东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广东省环保厅生态处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共同组织编写。全书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系统总结了广东省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实践与研究进展。
      据了解,该书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也是我们建议政府进行保护的物种,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中国科学报》 (2016-11-10 第4版 综合)
    2016-12-21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2016全国科普日异彩纷呈
    领略全球首台100 亿神经元人脑模拟器、观看机器人广播操方阵、欣赏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甚至还可以和《三体》作者“刘慈欣”喝杯“科幻下午茶” … …一批最尖端的炫酷科技、最神秘的科幻科普吸引着无数的观众。9月17日 ,由广州市科协、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2016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型科普嘉年华活动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启动。据介绍,山西此次开展的科普活动包括:展览展示861项、互动体验240项、现场咨询352项、科普讲座260场、科普表演140场、科普宣传463项、实验室开放活动121项、农村科普惠农活动40项、社区科普益民活动43项、科普教育。  时间: 2016-09-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徐海等 
      上海 将科普大餐端到市民身边 
      本报讯(记者黄辛)领略全球首台100亿神经元人脑模拟器、观看机器人广播操方阵、欣赏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甚至还可以和《三体》作者“刘慈欣”喝杯“科幻下午茶”……一批最尖端的炫酷科技、最神秘的科幻科普吸引着无数的观众。9月16日~19日,2016(第三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科博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2016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在科博会现场同期开幕。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的目标,“科普日”活动坚持全员、全程、全时空地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贴近实际。自9月起,该市市区两级、街镇村居、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共组织策划900多个科普项目,丰盛的科普大餐正在送到每位市民身边。
      作为上海市的一张科普名片,本届科博会是2016年全国科普日上海地区的主会场。一系列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技产品、科学家论坛、数百场现场活动等,将进一步吸引公众理解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本届科博会集展示、互动、体验、游乐、对话、表演、论坛、交易等于一体,共设科幻未来馆、VR视界、科技生活、智慧园区、青少年创智动感地带、国际馆、专业论坛等7大主题,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家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带来3500余件展品。
      据悉,VR技术是本届展会最亮眼的新星——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国内首个VR嘉年华带来了全球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场,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复活”的爱因斯坦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油鼓劲,更可以体验VR在游戏、教育、影音、医疗等各领域的神通广大。而“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对话科幻迷活动、《三体》预告片首映、首届科普产品采购大会等一系列活动也是科博会的新亮点。
      湖北 集中展示科技创新内容 
      本报讯(记者鲁伟 通讯员王以豪)9月14日,2016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在中科院武汉分院举行。此次活动主要围绕大力普及传播发展理念、倡导创新创造创业、促进公众理解高新科技、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等展开。
      启动仪式上,湖北省政府领导和活动主办单位领导分别为湖北省“十二五”科学素质工作优秀组织单位授牌,并向2016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湖北获奖选手颁奖。在主会场的科普活动中,中科院武汉分院、湖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湖北省科普展教联盟、湖北省内各高校和学会等50多家参展单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对科技创新内容进行了集中展示。
      此次活动由湖北省科协、科技厅、教育厅和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同主办。科普日活动期间,武汉科学家科普团还将组织1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走进武汉市辖区的中小学,为近8000名师生送去24场科普报告。
      广州 推出前沿科技成果体验盛宴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徐海)9月17日,由广州市科协、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2016年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型科普嘉年华活动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启动。据悉,9月17日~23日,广州市将开展300多项科普活动。
      此次活动主题为“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启动仪式上,主办单位对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中国科协、2016年广州市基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科普工作者以及广州市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获奖单位进行了表彰。
      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科普报告。
      在华南植物园主会场,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普资源单位带来了一大批前沿科技成果体验项目,比如能弯能折的彩色柔性显示屏,无人机特技飞行表演,机器人研制与表演,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产品展示与互动,智能云、智能生活项目等。现场还推出了专家科技成果展示等。
      山西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讯(记者程春生 通讯员邰丰)2016年山西省“全国科普日”暨第十三届“科普三晋”系列活动9月14日在山西太原启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山西省科协主席侯晋川等出席主场科普日活动。中国科普形象大使、行星科学家郑永春作了题为“未来100年,人类将到哪里”的首场科普报告。
      据介绍,山西此次开展的科普活动包括:展览展示861项、互动体验240项、现场咨询352项、科普讲座260场、科普表演140场、科普宣传463项、实验室开放活动121项、农村科普惠农活动40项、社区科普益民活动43项、科普教育基地主题日活动12项、校园科普活动34项。
      据了解,其间还将推出山西科普微信O2O活动。市民可通过关注“山西科普”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更多权威、丰富的科普内容,还可答题抢红包。此外,院士专家工作站展示、科普教育基地联动、科普e站联动、科普教育基地联动等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河南 本土创新成亮点 
      本报讯 “你们这个盐建材,配上背景灯光,真是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9月18日,在郑州市科技馆举行的全国科普日郑州主会场上,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看着展柜里由平时吃的食用盐原料开发的新型盐建材产品赞不绝口。
      据了解,开发出这种盐建材的是中原工学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米立伟团队。该中心此次展出了多种功能性盐产品,包括装饰类盐产品、绿色盐建材系列、洗手盐、果蔬洗涤盐、漱口水盐、盐枕头等。
      “这是一件纳米材料改性钧瓷。在釉料里加入纳米材料后,不但钧瓷烧成率高,窑变效果也更显著,钧瓷颜色过渡更均匀、自然,渐变效果流畅。”来自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的法文君拿着一件钧瓷向展台前的市民介绍着。
      今年,河南省科协立足本土科教资源创新科普内容。除了免费向公众开放该省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还邀请了河南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展示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带来了遥控水质改良船、浮游生物采集器和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消毒除臭机。信息工程大学带来的可见光单向实时在线摆渡设备让市民惊呼“可见光也能上网”。郑州航院参展的社区巡逻安防机器人引起了在现场负责安保工作的警察们的注意。他们走上前去,详细询问着有关细节。
      商丘师院的“新一代救援机器人”、安阳师院的“盲人智能拐杖”和“宝宝卫士”、周口师院的植保无人机和智能高压直流电源、信阳师院的综合物联网平台系统等都立足于解决现实生活难题,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遇到问题怎么办?科学技术找答案。”河南省科协副主席李宝红看完所有的展位后说,“科普大于天。此次河南本土代表性科技产品的展示,为创新与科普的比翼双飞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史俊庭) 
     
          《中国科学报》 (2016-09-19 第4版 综合)
    2016-12-19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鼎湖山人:只为明珠更闪耀
    中科院、环保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1991年,本来抱着不归心态出去读硕士的他,在三年半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鼎湖山的科学意义,毕业选择了回到鼎湖山。另一方面管理局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细则” ,对鼎湖山科研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优质服务。在鼎湖山发现的新物种达180余种,以鼎湖山为基地的科研论文累计发表达1725篇,专著14部,发表在《科学》 《自然》两刊物的高水平成果4篇。正是他们— —鼎湖山的守护人,鼎湖山的科研人,鼎湖山的科普人— —让北回归线的绿色明珠更加耀眼。《中国科学报》 ( 2016-03-28第5版创新周刊).时间: 2016-03-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5版 创新周刊  作者: 王晨绯

    中科院、环保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

    优美的鼎湖山风景。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团队。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湖光倒映绿山,小溪润泽绿树,名刹幽静绿林,空气弥漫绿意——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一片弥足珍贵的绿地。
      鼎湖山是北回归线上的奇迹。打开世界植被图,北回归线纬度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有南亚地区有森林。在这个地带,鼎湖山保护区以核心区2000多亩年龄近400岁的顶级森林群落,享有“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的美誉。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首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个之一)的管理机构,也是唯一隶属于中科院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五十余年如一日,在这片绿地既做科研,也行管理之责。
      不作单纯守山者 
      早在195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就先后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到1979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MAB),为中国最早加入该保护区网的3个生物圈保护区之一,自此打开通往国际科研合作之路,同时开始在保护区管理中注入生物圈理念。
      “保护区成立后,针对荒山和马尾松林进行林分改造的研究和试验,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对60余个树种进行了种苗繁育和造林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区的先锋树种——荷木、锥栗和藜蒴,不仅用于鼎湖山周边荒山造林绿化和林分改造,而且被当地林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同时,成功引种驯化了300多种资源植物。”现任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局长黄忠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与环境保护部确立的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策略,创新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体制,先行先试。随着共建工作的推进,逐步实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新发展。”黄忠良说。
      同时,他们一直在思考怎么将科学家的优势在自然保护上发挥出来。
      黄忠良表示,管理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丰厚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针和措施。
      科学家们经研究筛选出20多种当地阔叶树种,对林场留下的残次林进行植被恢复和改造,使区内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大,面积由最初的2000亩增加到3000多亩,提高了保护区的生态效益。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辖1155公顷的森林,20名管护人员除了把守8个全天候值班监护管护点,还需要派出巡逻组沿保护区周边巡查。人手紧缺,执勤任务繁重。
      “预计今年清明节当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踏青达一万多人次,祭祖达一千两百多人次。”管护科的员工们最近工作任务繁重。
      “这些天大家完全是工作状态,早上七点就到位,中午在野外就餐,晚上很晚还在巡察。”管护科科长孙涛说。
      “作为最年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什么方面是第一?作为新一辈鼎湖山人,应该是从科学的知识背景去研究管理,否则就是看山的人。”管理局局长助理欧阳学军说。
      领跑科研与监测 
      被保护的同时,鼎湖山为科学研究和监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78年至1985年间,来自中国科学院以及广东省各方的科研力量完成了鼎湖山站区地质、地貌、土壤、动物、鸟类、昆虫、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数量、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的本底调查工作。同时,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森林永久观测样地、森林水文观测设施和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完成绘制站区地质地貌图、土壤类型分布图、森林植被图等,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监测的功能,一方面管理局建立有自身的研究团队,并尽可能使自己的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相结合,最早在国内建立国际标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建立华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向全国推广。
      管理局副局长莫江明已到鼎湖山工作30多年。“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及丰富的过渡植被类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格局提供了天然的理想研究基地。加之,地处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州边缘,人类频繁的农业、工业、旅游活动对森林影响也易于暴露,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参照研究也极为便利。”
      1984年,年轻的莫江明大学毕业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1991年,本来抱着不归心态出去读硕士的他,在三年半的研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鼎湖山的科学意义,毕业选择了回到鼎湖山。“一方面我们要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贡献,另一方面也为全国其他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以及管理和服务提供样板。”他说。
      据了解,以鼎湖山为基地已培养了1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管理局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细则”,对鼎湖山科研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提供优质服务。每年吸引其他科研院所(不含华南植物园)来鼎湖山开展研究近50批次。在鼎湖山发现的新物种达180余种,以鼎湖山为基地的科研论文累计发表达1725篇,专著14部,发表在《科学》《自然》两刊物的高水平成果4篇。
      由于离广州市区不到两小时车程,鼎湖山也成为近郊旅游热点。
      “按受众层次的不同并结合保护区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宣教内容,以展示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受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接受宣传教育。”黄忠良表示,近期管理局还加强了与社会团体的合作,提供多样的科普服务,并共同开展一些科普项目和活动。
      我们是鼎湖山人 
      黄忠良是湖南人,在鼎湖山生活了大半辈子,还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他大学毕业被分配来此,回忆当年,野外调查经常要走陡峭山路,有时走田埂小道要骑自行车,他技不如人,经常摔跤。管理局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有过和他类似的经历。
      本地人莫江明也是大学毕业后在鼎湖山工作,之后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留学。走出大山到国外后,毅然又回到大山,扎扎实实干科研工作,并走上管理岗位。日夜奔波忙碌,承担领导护林防火的重任,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他2003年主持实施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研究,成为开始中国森林氮沉降样地研究第一人。
      欧阳学军是年轻一辈鼎湖山人,林学专业毕业的他笑谈在保护区的工作就是“万金油”,自然保护、科研管理、科普推广都要懂。
      “虽然大家此前背景各异,但我们都是鼎湖山人。”黄忠良说。
      一个人一生都会面临很多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人选择大城市的多彩与繁华,有的人却选择了大山里寂寞却快乐的潜心研究。
      管理局的工作不光有科班出身的精英们,也有背后默默无闻的辅助工们的贡献。目前,管理局共有在职人员20人,合同工30人。正是他们——鼎湖山的守护人,鼎湖山的科研人,鼎湖山的科普人——让北回归线的绿色明珠更加耀眼。
     
          《中国科学报》 (2016-03-28 第5版 创新周刊)
    2016-04-06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天然产物合成方法研究获新发现
    近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发明了一个绿色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合成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酰胺的选择性仿生合成。该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邱声祥研究员、谭海波助理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刘洪新等,发明了酰胺的绿色高效可见光催化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环境友好的硫代羧酸钾作为酰化试剂,在可见光催化的条件下,能绿色快捷地实现酰胺键的构建,并能广泛地应用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氨基酸的快速衍生化和多肽的高效合成中。时间: 2016-03-18  来源: 《广东科技报》3版 广东新闻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近日从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发明了一个绿色高效的可见光催化合成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酰胺的选择性仿生合成。该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酰胺键是有机化学和生命体中最为重要的官能团之一,更是酰胺、肽类、生物碱等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如万古霉素等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的最基本的核心骨架或重要结构单元。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酰胺合成方法仍然是使用酰氯等对水气敏感、具有刺激性的活泼羧酸衍生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缩合,反应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也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酰化试剂、开发绿色温和的合成方法以实现酰胺的选择性合成,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下,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研究组邱声祥研究员、谭海波助理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刘洪新等,发明了酰胺的绿色高效可见光催化合成方法,该方法能够模拟自然界中生命体内乙酰辅酶A(CoA),选择性地对氨基进行酰化,而不影响化合物中醇羟基、酚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该方法通过使用环境友好的硫代羧酸钾作为酰化试剂,在可见光催化的条件下,能绿色快捷地实现酰胺键的构建,并能广泛地应用于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氨基酸的快速衍生化和多肽的高效合成中。
    2016-04-06
    查看详情
  • 【广东科技报】从金樱子中提取出强效抗菌剂
    本报讯(记者冯海波通讯员周飞苏国华)食品的细菌侵染是人类感染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致病性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越来越显著的威胁,开发有效、安全的果蔬等食品的抗菌剂和新的抗感染类药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采用我国较广泛分布的植物金樱子,提取分离出强效抗菌剂(药物) ,其植物来源丰富,提取方便,且在采用植物果实进行提取时还可以使得植物本身不经破坏而得到长期利用,对环境友好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过试验,该单体化合物产品稳定、易存放,其抑菌活性谱广,抑菌活性高,可望进一步发展为有效、安全的果蔬等食品的抗菌剂以及新的抗感染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化前景。时间: 2016-02-19  来源: 《广东科技报》5版 广东新闻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苏国华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飞 苏国华)食品的细菌侵染是人类感染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致病性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越来越显著的威胁,开发有效、安全的果蔬等食品的抗菌剂和新的抗感染类药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市场需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谭建文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经过研究,从金樱子中提取分离出强效抗菌剂。其成果“一种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3(18)-烯-28-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抗菌剂中的应用”也于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据了解,金樱子为蔷薇科蔷薇属药食两用植物,又名白玉带、刺榆子、金壶瓶、下山虎、三叶勒等,在我国有着广泛分布,资源丰富,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提高免疫力、以及降糖降脂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与功能。此前有文献报道从金樱子植物的干叶中分离得到过齐墩果烷类三萜化合物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3(18)-烯-28-酸,不过至今未见其具有抗菌活性的相关报道。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采用我国较广泛分布的植物金樱子,提取分离出强效抗菌剂(药物),其植物来源丰富,提取方便,且在采用植物果实进行提取时还可以使得植物本身不经破坏而得到长期利用,对环境友好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过试验,该单体化合物产品稳定、易存放,其抑菌活性谱广,抑菌活性高,可望进一步发展为有效、安全的果蔬等食品的抗菌剂以及新的抗感染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化前景。
    2016-04-0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铁元素染色方法获发明专利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叶宏等完成的“一种植物体内铁元素染色方法”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次发明将植物材料分割成小块,将其浸入Perls染色液中染色,随后把植物材料小块用去离子水漂洗,然后取出小块置于水合氯醛试液中,直至植物材料块完全透明,随即取出就可得到被铁元素染色的材料。《中国科学报》 ( 2016-01-19第4版综合).时间: 2016-01-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叶宏等完成的“一种植物体内铁元素染色方法”近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水合氯醛试液为常用化学透明剂,它能迅速渗透入组织,还可以使干燥收缩的细胞迅速复原,并能溶解大多数细胞内含物,使细胞清晰透明。然而,水合氯醛透明剂能否用在Perls铁染色中,以此替代费时费力的切片,此前尚未有相关报道。
      此次发明将植物材料分割成小块,将其浸入Perls染色液中染色,随后把植物材料小块用去离子水漂洗,然后取出小块置于水合氯醛试液中,直至植物材料块完全透明,随即取出就可得到被铁元素染色的材料。
      该发明具有周期短的特点,切片法一般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而上述方法可在1天内得到结果。此外,它的优点还包括操作简单、不需要昂贵设备等。

          《中国科学报》 (2016-01-19 第4版 综合)
    2016-04-0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发明豇豆护色保鲜新方法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包括:选择晴天采收花后10 ~ 15天、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豇豆果荚。将豇豆果荚浸泡于豇豆保鲜液中0.5 ~ 10分钟取出,待果实表面的豇豆保鲜液晾干,用保鲜袋包装后贮藏。《中国科学报》 ( 2016-03-01第4版综合).时间: 2016-03-01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苏国华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苏国华)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豇豆别名长荚豆、长豆角、粉豆等。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夏、秋旺季豇豆供过于求,造成大量堆积、滞销,价格低廉。因此,贮运保鲜问题成为制约豇豆生产、运输、销售的瓶颈。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豇豆护色保鲜方法,包括:选择晴天采收花后10~15天、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豇豆果荚;将豇豆果荚浸泡于豇豆保鲜液中0.5~10分钟取出,待果实表面的豇豆保鲜液晾干,用保鲜袋包装后贮藏。其中,所述豇豆保鲜液是质量分数为0.05%~5%的苹果多酚水溶液。用该方法处理豇豆果荚,可将豇豆的商品率提高15%~69%。

          《中国科学报》 (2016-03-01 第4版 综合)
    2016-04-06
    查看详情
  • 【中国科学报】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中国科学报》 ( 2015-10-19第4版综合).时间: 2015-10-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第4版 综合  作者: 朱汉斌 周飞
      本报讯(记者 朱汉斌 通讯员 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研究员任海与邢福武研究组等合作,日前成功实现了长梗木莲和杜鹃红山茶的野外回归。相关研究日前分别发表于《羚羊(Oryx)》《植物生态学》上。
      长梗木莲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和刘玉壶发现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11株野生个体。研究人员利用其与木兰园繁殖的嫁接苗和实生苗,发现其嫁接苗存活率高且生长较好。
      杜鹃红山茶是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卫兆芬此次发表的新物种,目前仅在广东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分布着1000多株野生个体。任海等科研人员与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合作,对所有野生个体通过嫁接苗的方式保育遗传多样性,成功开展了回归试验。
      任海等科研人员根据近10多年回归研究的结果,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刘虹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博士高江云等合作,对中国开展的154个种的222个回归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受威胁植物回归的综述,为中国实施的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提供参考。该论文近期发表于《保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报》 (2015-10-19 第4版 综合)
      
    2016-04-06
    查看详情
  • 【西江日报】探秘“广东最美森林”
    12月21日,历时近半年、由广东省林业厅主办的首届“广东十大最美森林评选”活动结果出炉,我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省内上千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中脱颖而出,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9个单位获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那是两三年前,管理局的一名科研人员有次巡山,翻过一个小山包时,突然和一只带着小猪觅食的母野猪相遇,小野猪见到人吓得跑掉了,剩下一人一猪“大眼瞪小眼” ,母野猪被人骚扰,非常恼怒, “哼”一声就追着科研人员跑。但愿这青山绿水、自然宝库,在世代肇庆人的悉心保护下,能永久散发其森林之美。时间: 2016-12-28  来源: 《西江日报》3版  作者: 冯海波 周飞  
        12月21日,历时近半年、由广东省林业厅主办的首届“广东十大最美森林评选”活动结果出炉,我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省内上千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中脱颖而出,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9个单位获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这片占地面积达17300亩的自然保护区,除了有早已被人们称赞不已的秀丽山水外,还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独特的森林资源。日前,记者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深处,探秘这座原始森林,感受它的自然魅力。
      奇花异树无数 
      国家级保护植物随处可见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缓冲区、实验区和核心区。这些地区不对游客开放,而核心区更是除了科研人员和巡护人员外,禁止外人进入。记者跟随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沿着山径,把这3个区域走了一遍。
      刚一进入缓冲区,只觉山间空气清新,沁人心脾。眼前林径曲折幽深,郁郁葱葱的植物遍布两旁,藤蔓缭绕,树木参天。岩石铺就的山间小路上,铺满了落叶。随行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彭丽芳告诉记者,缓冲区也叫西溪科普教育径,也即人们常说的“老鼎线”,这条线路不对散客开放,只接公众团体报名,主要是作自然知识科普用途,每年走这条路径的约有1万人。
      “咦?那棵树上的‘花’怎么是褐色的呢?”顺着记者手指的方向,彭丽芳看到了那朵“花”,笑着讲解道:“那是红花油茶的夹果,刚开始是包起来的,到播种的时候就爆开,把里面的种子散到周边。”
      虫卵、格木、荷木、黧蒴锥种子、锥栗、淡竹叶、马尾松、五指毛桃、火炭母……彭丽芳一边走一边为记者介绍着林中的一草一木,其中不少为国家级保护植物。细细探究,竟也有着无穷的自然趣味。即使是满山的落叶里,也蕴藏着大自然玄奥的变化,提示着山林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到阔叶林的植被演替。
      转过一道弯,记者来到了无感体验路径。这条不到500米长的山径区域鸟类众多。早上9时刚过,正是鸟儿觅食时间,鸟鸣瞅瞅,数只长尾缝叶莺在林间跳跃飞翔。静静地走在路上,脚踏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身旁溪水潺潺,有风吹来,枝叶摇曳,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心灵净化,宁静非常。
      路上,记者还途经白鹅潭、老龙潭。瀑布一泻而下,溅起朵朵白花。一汪深潭,潭水却清澈见底,夏日到此避暑,不知何等惬意爽快。
      野生动物很多 
      科研人员被野猪追上树 
      到达千年古寺白云寺,西溪科普教育径也走到头了,再往前就是实验区。记者见到,科研人员用红绳将实验区划分了多个区域,设立鼎湖山大样地,进行生物多样性动态研究,自动气象站、树干液流装置、集水区等科研装备设置其中。据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已走在全国前列。
      “看,那里经常有野猪出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资源管护科科长孙涛,指着一条几乎被林叶遮盖了的小径对记者说道。
      孙涛说,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保护区里的野猪越来越多。野猪很灵敏,远远听到人的声音就会躲起来。因此,为了避免野猪袭击,在林间时,科研人员和巡护人员通常都是三四个人,发出声音不让野猪靠近。但在林间走路多了,难免发生和野猪“狭路相逢”的事情,孙涛就对记者说了一件科研人员遭遇野猪的趣事。
      那是两三年前,管理局的一名科研人员有次巡山,翻过一个小山包时,突然和一只带着小猪觅食的母野猪相遇,小野猪见到人吓得跑掉了,剩下一人一猪“大眼瞪小眼”,母野猪被人骚扰,非常恼怒,“哼”一声就追着科研人员跑。从不会爬树的科研人员被求生欲望激发了潜能,“蹬蹬蹬”地就爬上旁边一棵大树。有趣的一幕出现了:树下,一只近100公斤重的母野猪望着树上的人咆哮;树上,人抱着树干,拿出手机求救。几个小时后,接到电话的孙涛带着一群人,拿着棍子把这惹恼野猪的科研人员救了下来。
      听着有趣的故事,记者继续往前走。只见两边不少的岩石、树木上“长”着淡绿色的“斑点”,有些岩石上甚至连成了一片。那是什么呢?“这是地衣。”彭丽芳说,地衣是空气质量的指标植物,分布越多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森林保护严密 
      14个防护点24小时值守 
      接近中午,记者终于进入了保护区的核心区。核心区面积占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面积的70%以上。核心区禁止外人进入。据孙涛介绍,根据监测系统数据,往年进入核心区的人,每年只是数十人。
      这里已是鼎湖山森林深处,越往里,空气越湿润,雾气弥漫,林影绰绰,恍如仙境。山间植物的生长也更显肆意,岩石小径几乎被枝叶淹没。
      据了解,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是北回归线上全球唯一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植被,非常珍贵。
      据孙涛介绍,一直以来,政府对保护区的科研和防护工作都很重视。为了保护这片森林,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人防和技防措施,结合核心区重点保护点、路口设置巡护点和站点,共14个防护站点人员一天24小时值守,无线视频探头全方位覆盖监控。同时,发动周边资源重点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现正在建智能巡护系统,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保护。”孙涛说,和国内其他自然保护区一样,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一些新的威胁。
      “如一些户外探险爱好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保护区。这无意中会破坏森林生态资源。”孙涛提到,去年元旦,就发生一起驴友擅自进入鼎湖山森林被困,需要救援人员漫山搜救的事情。
      “在原始森林里面,任何外来的东西都不能留下。虽然部分外来物能被自然分解,但它带来的微生物等已对森林的微生物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彭丽芳说道。
      下午两点,记者探秘鼎湖山森林之旅在满眼绿意中结束。鼎湖山森林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生态、美在人文,更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愿这青山绿水、自然宝库,在世代肇庆人的悉心保护下,能永久散发其森林之美。
     
    2016-01-18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