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中国环境报】COP15专稿之专家谈“昆明宣言”

发布日期:2021.11.01 作者:scbg

时间: 2021-10-13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张黎

 

COP15专稿之专家谈“昆明宣言”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主流化和变革两个关键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10月13日下午,《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晚间,COP15新闻中心举行专家见面会,解读“昆明宣言”的成果及意义。

  出席解读会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昆明宣言是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性的会议宣言,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下,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面临巨大威胁,但人类的努力、特别是各国政府的行动依然不够。如果任由这种威胁持续和人类行动不力发展下去,就会越过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阈值,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在任海看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集中体现。这对矛盾的解决,要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并加以解决。

  “不难看出,昆明宣言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就是抓住了深层次的、主要的矛盾。”任海表示。

  任海谈及,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主流化和系统性变革,这两个关键词是针对过去生物多样性履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良药”,更是未来的行动宣言。

  任海进一步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就是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而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做到防患于未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得以同步进行。主流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源于认识、立法、体制、资金、技术、能力和外部环境等七个方面,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才能解决。” 任海解释道,特别是在理念目标、技术模式上进行变革性转变,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更让任海欣喜的是,中国经验和智慧在宣言中有所体现。中国在实践中依托“生命共同体”理论凝聚保护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克服利益分歧,遵循“两山论”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可有效化解社会面临的“转型变革”结构性难题。

  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过程中,我国将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等一起实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各个国际公约的全球目标及国家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工具,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此外,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其中的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制度,考虑了人类对地球空间的利用,可以同时实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治理目标。

  “上述内容在宣言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并可以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有所应用,这也是我国为全球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地球而言,也是一件幸事。”任海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