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澎湃新闻】观察|COP15通过框架协议背后:博弈与扭转自然危机的期待

发布日期:2022.12.21 作者:scbg

时间: 2022-12-20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刘栋(发自加拿大蒙特利尔)

        在经过四年的艰苦谈判,持续两周的冲刺,以及最后24小时的紧张磋商后,190多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在第十五届大会(COP15)上终于通过了一项保护自然的历史性框架协议。

        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12月19日凌晨3:30(北京时间19日16:30),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议上宣布,正式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黄润秋说。

        在经历了数十年对大自然大规模的破坏和科学家们严厉的警告之后,“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协议可能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真正具有历史意义、充满希望的转折点。

        这项被称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公约,旨在保护土地、海洋和物种免受污染、退化和气候危机的影响。与会国家商定了一个路线图,到2030年至少保护地球30%的土地和海洋。目前,全球得到保护的土地和海洋面积分别仅为17%和8%。在财政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的年度援助将从每年不到100亿逐渐增加到300亿美元。

        在大会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看到,尽管已是半夜时分,但大会主席宣布通过框架后,台下掌声雷动,疲惫的代表们起立鼓掌、握手甚至拥抱。作为此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这一新框架的里程碑意义可以被视作自然保护领域里的《巴黎气候协议》,对扭转当下生物多样性危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过去几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苏纳克等国家领导人纷纷呼吁在此次大会上通过一项具有雄心且务实的一揽子自然保护计划。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更是以最高级别的政治意愿和领导力,在推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再次在蒙特利尔成功举办了第二阶段会议,并最终通过了框架。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协议,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也不应该是一个结束,而是更重要的实施落实过程的开始。”一名在场的谈判代表对澎湃新闻说。 

 

艰辛的出炉过程

        过去两周,澎湃新闻全程见证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文件谈判的最后阶段直到通过的全过程——其中充满了艰辛不易、各方利益博弈,以及全世界对于这份重要协议出炉的迫切期待。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对澎湃新闻表示,几乎所有与会代表均认识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污染和浪费三重危机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福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稳定的气候、文化娱乐灵感、一体健康的世界。

        但是不同国家、团体和利益攸关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权、利的认识不同,拥有的知识、资金、能力不同,导致各方在会议前对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各目标还未达成共识,在会议期间,曾有多达60位以上发展中国家代表一度退席,直到最后达成协议也还有少量不同声音。

        这种曲折其实早已反映在过去四年的漫长谈判过程中。自从2018年COP14会议以来,已至少开了5次全球会议,还有大量卫星会议,这些会议基本上明确了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内容和目标,但对如何达成目标还有不同声音。

        因为新冠疫情,原本于2020年在中国昆明举行的COP15大会被迫分为两阶段举行。其中实质性的谈判会议改期4次最终决定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

        这次会议召开后,经过两周的艰苦谈判磋商,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在“3030”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为达成最终协议文本扫平了障碍,行动目标从原来的21个增加到23个,尤其不易。

        在此次会议的倒数第二天,当地时间18日9:30,大会主席国发布了一揽子的框架草案文本。其中包括承诺到2030年,至少保护全球30%的陆地、内陆水域以及海洋,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和赞赏。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海洋和土地保护最大规模的承诺。

        在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资金方面,新协议草案提出,发达国家承诺到2025年每年至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00亿美元,到2030年每年至少提供300亿美元。到2030年,对生物多样性的援助资金流量将增加到2000亿美元,并会减少5000亿美元用于有害自然行业的政府补贴。

        框架协议中还强调了保护原住民权利和领土的强硬措辞。环保组织和观察员表示,如果该协议得到全面实施并得到财政资源的支持,这可能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开始。

        草案发布后,18日13:00,主席国与各缔约方代表团团长进行了闭门磋商会,了解各方对草案的反馈意见。会议在17:00结束后,各方继续对草案最终文本进行讨论。

然而原定于当天18:00举行的全体大会由于还有一些缔约方对于框架尚存一些不同意见而一再推迟。从19:30改至21:30、22:50,直到19日零点仍没有召开。

        18日晚,数千名来自100多个缔约方的代表和观察人士与媒体不得不在大会5楼的全会会议厅内外等待。现场从一开始轻快的背景音乐转成无声,时钟走到了19日的凌晨,许多代表挨不住困意只能在位子上伏案而睡。更多人聚在走廊、大厅里不断交谈着。一些谈判代表不断走进走出于会场和谈判室。

        据澎湃新闻了解,大会不断推迟召开的原因与刚果对于资金问题的不同意见有关。

        午夜2:40,广播里终于传来了会议将开始的信息。会议室的灯光调到了明亮,代表们纷纷回座。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从谈判室走进会场,迎来一阵掌声。3:00,黄润秋宣布大会开始。

        黄润秋主席介绍了经过一整天的谈判磋商后文件修改的相关内容以及将要通过的一揽子协议后,仍有极少数国家代表表达了对最终框架不满意的意见,而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代表纷纷表示了对框架的支持和希望通过的强烈愿望。

        主席台经过短暂商议后,黄润秋表示由于没有听到反对通过的意见,宣布“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揽子文件正式通过,并敲下了主席棒槌。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人类历史上最具雄心的自然保护计划终于诞生了。 

 

各方高度评价

        在框架获得通过后半小时内,澎湃新闻注意到世界各地主要的商业、自然保护、原住民和联合国机构纷纷发表了声明,对通过的框架文件表示了高度赞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这项协议表示欢迎,并说道:“我们终于开始与自然缔结和平协议。”

        在框架通过后,东道主加拿大第一个发言,加拿大环境部长吉尔博说:“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就像《巴黎气候协议》那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表示,这项协议意味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希望在制止生物多样性丧失、保护和恢复土地和海洋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国际社会走到了一起,商定了一条雄心勃勃的道路。现在,我们必须将这一愿景发扬光大。”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组织总干事马可·兰贝蒂尼在一份声明中说,“今天通过的协议给了自然一个在当前被地缘政治和不平等所分裂的世界中复苏的机会。”

澎湃新闻在现场观察了解到,绝大多数代表对框架的通过给予了支持和积极的评价。

        加拿大气候行动网络国际气候外交主任埃迪·佩雷斯 (Eddy Pérez)告诉澎湃新闻:“两周前我来到会场的时候带着很大的担心,现在达成的结果比我预料的要好。中国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缔约方,东道主加拿大一起做出的贡献。我相信框架的通过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政策助理教授高丽娜(Coraline Goron) 告诉澎湃新闻,尽管通过后国际和国内的执行工作量很大,但是框架协议有着不错的内容。中国、加拿大、欧盟、巴西、阿根廷和许多非洲国家这次的表现让世界看到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是能有所成就的。

        资深谈判观察人士、绿色和平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对澎湃新闻表示,通过的框架总体上是一个平衡、安稳、质量有所保证的协议,是全球生物安全保护议程未来十年的一个坚实的起点。

        “达成的协议是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突破。”任海对澎湃新闻表示,协议反映了所有收入水平的国家前所未有地认识到,必须通过雄心勃勃地改变我们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也反映了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

        “这个框架是在人类面临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时,全球通过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治理、寻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将为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并迎来拐点提供政治基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果,国际社会现在有了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路线图。”任海说。 

 

未来挑战和期待

        在通过了框架协议后,全球自然保护的下一步该如何走,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多次参加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主任彭奎表示:框架获得通过是我们星球保护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为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实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擘画了新蓝图。

        框架在几个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和妥协,包括将3030目标纳入了正式的框架行动目标;同意2023年设立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以支持框架的执行,并要求框架为此进行系列的保障;确定了每年2000亿美元资源动员的力度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资金获取量;将今后减少5000亿美元的有害补贴写入目标;在保护地扩大和保护中充分尊重原住民与地方社区的事先知情同意以及传统方式利用资源的权利,加大遗传资源惠益共享的力度和公平性;以非侵入性和惩罚性方式对框架执行进展进行审查; 这些关键因素达成了微妙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灵活考虑,为框架能够通过并立即实施创造了条件。

        但框架在保护资金的实际获取和落地,新的框架基金设立的具体路径和发展中国家的可获得性,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议题,土著居民领地认可等方面,留下了诸多悬而未决的议题。

        “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完美方案并不存在,没有任何神奇的魔法能够做到,各方不可能再从谈判中获取更多。一个平衡的方案能够通过,是对所有缔约方最公平和有利的,也是对自然和我们的未来最负责任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庆幸。中国作为主席国为框架的成功通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彭奎说。

        任海也对澎湃新闻表示,大会讨论的几个主要分歧点是各缔约方责权利不匹配造成的。

        “关于3030目标,生物多样性有自然资本价值,这些价值与生态服务又相关,最终与人类需求相关。3030目标的核心是与大自然共享生态、发展空间。但考虑到(人类需求)众口难调。我们表面上提3030目标,其实质是找到2022-2030年间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平衡点,从以人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要同时关注保护与发展问题。”他说。

        任海认为,这次达成的协议的确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下一步要在有雄心勃勃的目标前提下考虑灵活性和变革性,通过合作和行动解决问题,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从这个框架的23个行动目标中的数据看,例如,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其中生物多样性重点区损失为0;全球食物浪费减半,外来入侵物种引入减半,高危化学品使用减半。恢复退化生态系统30%,调动资金2000亿美元/年。这些都需要各国将协调的这些内容主流化,变成本国的行动计划。

        任海表示,接下去在全球层面则要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机制,调动资源,支撑履行公约行动。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采取紧急政策行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模式,在未来 10 年(到 2030 年)稳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并在其后 20 年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到 2050 年实现《公约》“到 2050 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即“到 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

        “作为科技人员,最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对履约前的生物多样性基线搞清楚,同时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框架下发展评估体系用于评估效果。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机制,动植物珍稀濒危的机制及解决濒危方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服务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任海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