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广东科技报】忘我科研 情归木兰

发布日期:2013.02.01 作者:scib

时间: 2012-11-24  来源: 《广东科技报》 A10整版 南粤科技精英风采  作者: 周飞

——追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研究员

曾庆文研究员在野外进行木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研究。 

 

 文/图 华南植物园综合办 周飞

 在华南植物园繁花似锦的木兰园草地上,静静的竖立着曾庆文的老师、我国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老先生的雕像,而现在曾庆文研究员也魂归木兰园。前后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为我国的木兰研究真正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无关名利,只因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曾庆文及其前辈留下的科研成果与“世界木兰中心”,奠定了我国在木兰科植物及其它珍稀濒危植物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他用自己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朴实、厚重、深远!

 出身清贫立志科学

 曾庆文出生在广东省龙川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异常艰苦。他又是家中老大,便从小就担负着家庭的责任。从小喜欢植物的曾庆文,经常挖掘各种植物回家种养观察。由于学习认真,生活严谨,善于思考和观察,老师评价说:“曾庆文非常适合做科研。”1982年曾庆文因成绩优异又喜爱植物,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林学专业,而他也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时期,他的生活经济来源全靠奖学金和家里卖稻谷、豆子。大学毕业时因为品学兼优,可以优先分配挑选单位。原本可以选择去待遇更好的林业厅的他,因为深深喜爱着植物研究,心中又一直向往着“中国科学院”这个神圣的地方,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投身科研矢志不渝

 1987年,曾庆文跟随同事周仁章高级工程师去云南做野外调查,开始了木兰的研究之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庆文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有木兰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对珍稀濒危木兰更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木兰科植物很多都分布在极其偏远的地区,而且大多都高大茂密,爬树上去观测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常态。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危险又辛苦,值得吗?”他常常是一笑了之。

 由于云南、广西等很多生长木兰科植物的地方,都是高温多雨,花粉多,湿气重,还有瘴气,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性的咳嗽,咳嗽严重时,便吃点药缓解一下。由于平时工作太忙,加上年轻,以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就这样持续咳嗽了3年。1993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曾庆文刚出差回来,一家人准备回老家过年,他突然发起高烧,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虚汗不止。这时经过医院的仔细检查,才知道他属肺部纤维化,肺器官堵塞导致长期咳嗽,已经耽误了病情治疗时间,医院建议肺部切除。

 1994年4月,曾庆文经过手术切除了整个左肺,手术刀口达31公分,从前胸直到后背,因为手术还拿掉了两根肋骨。当时,切除下来的左肺硬如石头。术后的他身体虚弱,运动量大一点就会气喘,上下楼梯都呼吸困难,经常半边背出汗,半边无汗。但是一直视自己事业为生命的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放不下他的研究,手术后一个月就出院了。他没有遵照医嘱安心休养,而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研中。

 献身科学有爱无“家”

 从木兰专类园进入课题组后,曾庆文工作更加繁忙,忙着野外考察、采集物种、申请课题、撰写论文、编撰著作等。每年特别忙碌的一段时间里,爱人在工作之余都要经常去其办公室帮助做一些基础工作,如处理种子,给样本编号等,而家里的事情却从没指望他插手。原本打算今年利用十一假期,全家一起回老家过中秋和国庆节,谁知……

 曾庆文对家人从来不提其野外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总是乐观面对家人,不让家人担心。此次出差之前,爱人千叮咛万嘱咐:“都50岁的人,不要再去爬树了。”曾庆文安慰爱人答应着,可看见木兰开花结果了,兴奋的他却又再次爬上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

 科学家没有“家”吗?不,他们对家人的爱同样炽热、同样拥有赤诚的孝心、也同样拥有浪漫的爱情。在家时,曾庆文脾气温和,从不与家人争吵,什么事都能一笑而过。女儿与爸爸关系非常好,平常就像朋友一样畅谈理想和未来。他工作忙的时候也依然关心着女儿的功课和生活。而在母亲患癌症住院期间,曾庆文忍住悲伤尽量抽出时间,去医院帮母亲擦身体、搞卫生,伺候身旁直到母亲病逝。

 对于妻子,虽然结婚时因为家里穷,没有送过她像样的礼物,但曾庆文一直记在心里,说今年一定带爱人去澳门买条项链。结婚23周年,两人相濡以沫,一直说要一家人到处走走看看。虽然一直没能成行,但他的这份心意让爱人高兴了很久很久。

 成就瞩目桃李天下

 据曾庆文同事邢福武研究员介绍,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树高花美,有些属为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木兰科植物基本都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这决定了研究者会特别的辛苦。

 为了抢救濒危木兰科植物,摸清其濒危种类和濒危机理,自2000年开始,曾庆文多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进行了观光木、拟单性木兰属的保护生物学与种群复壮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光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的濒危机理。为了掌握极度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濒危机理与种群复壮技术。2010年曾庆文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资助。为了详细掌握华盖木的开花、授粉、结果习性,从2011年春季开始,他多次赴云南华盖木原产地开展研究,先后数次爬上搭建的大型竹木结构的观测架,进行传粉生物学野外观测和实验。

 曾庆文的学生谢聪回忆说:“记得初到云南法斗时,因为天气寒冷,加之水土不服,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上吐下泻,全身乏力。因为出差任务重,曾老师顾不上休息,坚持带领我们在华盖木周围拉样方,也为了不让学生们太辛苦,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华盖木生长的地方基本都在大山深处,进山的路途十分遥远,每天都要在大山里来回四个小时。因为呼吸困难,原本已经身体不适的他爬山的时候总是那么疲惫”。

 作为一名近50岁的科研人员,作为一个已经取得众多科研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的木兰科专家,其实他早已不用如此的辛苦了。“有一次在调查过程中,曾老师看到好几棵华盖木的大树被砍,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他非常痛心。在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老师对木兰的那种痴迷,那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恨不能时时守护在它身边。”

 20多年来,曾庆文不仅在科研中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奠定了崇高的学术地位,还先后培养了硕士生1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2名。

 至死不悔情归木兰

 2011年,在云南法斗,曾庆文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全国仅存12株的华盖木。高大粗壮的古老大树,巍然挺拔地矗立在大山深处,枝顶置身云端,历尽人世沧桑,见证无数世事更迭。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

 让时间回到两个多月前的9月20日。当天一大早,曾庆文就带领两名学生,艰难步行近3个小时的泥泞山路后再次赶到云南省西畴县华盖木野外传粉实验地。一到实验地点,曾庆文就带着两位学生借着观测架攀爬到40余米高的观测平台上,查看今年华盖木授粉挂果情况并开始挂牌。他的学生叶新芬说,曾老师一边爬一边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他静静的在树顶工作了一个半小时后,在准备结束工作时,他突然看到两个果实,怀疑还没有对其进行观测记录,随即又返回准备认真观察时,树上突然传来“咔嚓”的响声,曾庆文突然坠落,护林员和两名学生顺着他坠落的地方进行搜救,发现他躺在树下十多米深的山沟树丛里。此时的曾庆文已经不省人事,面色发白。当医务人员及公安干警闻讯赶到现场实施抢救时,曾庆文研究员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不幸殉职。

 如果不是对木兰如此热爱与执着,如果不是对科研如此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曾庆文就不用再次做授粉实验,也不会再次爬上观测架。他的学生们哭着说,一位深受学生爱戴、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导师,一位对科研认真严谨、永不放弃的学者,一位对木兰热爱痴迷、倾尽心血的守护神,就这样为心爱的科研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简介

 曾庆文

 1963年9月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植物学会木兰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木兰科及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保护生物学以及新优园林观赏植物的评价、筛选、育种及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全国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珍稀濒危植物园和世界上迁地保存种类最多的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木兰园和世界木兰中心。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曾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及爱丁堡植物园从事合作研究。

 共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出版专著15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2部,参与编写6部。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研究项目“中国木兰科植物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及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