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对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4.05.06 作者:scbg

    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近年来已迅速入侵中国海岸线,其中93%的入侵区域为泥滩地。尽管互花米草入侵通常被认为会对滨海湿地造成负面影响,但其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尚不明朗。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首次系统评估了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沿海泥滩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入侵时间、土壤深度和区域都普遍存在。本研究为互花米草入侵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并强调了其作为一种潜在的自然解决方案,在中国海岸带蓝碳增汇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互花米草入侵对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当前的互花米草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文章建议系统考虑海岸带生物入侵的综合效应,趋利避害,维持沿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家顶级学术期刊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上。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张靖凡为第一作者,东北地理所毛德华研究员和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刘纪化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王法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苏纪兰院士和厦门大学焦念志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的 Kirwan 教授、澳大利亚南十字大学 Sanders教授和中山大学的陈雅萍研究员等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团队项目“土壤、湿地和植被生态系统碳汇精准核算”、青促会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4.04.049

图1. 1990 - 2020年互花米草入侵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损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