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华南植物园举办“科技向善,遇植而安”生态科普行活动

发布日期:2023.12.26 作者:scbg


       为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将科研资源与自然教育相融合,以“生态科普”为主线,以“科技向善,遇植而安”为主题,2023年7-12月为公众开展了7场国科大春风工程--华南植物园生态科普行专项活动,活动让青少年走进科研基地,走近科学家,提供亲历科学、探究学习的机会,得到参与者一致好评。
       7月的中宁,碧树万颗珊瑚珠,鲜红的枸杞子像小灯笼一样一串串挂满枝条。中宁是宁夏枸杞的核心产区,也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18位小探究员在谭如冰和欧阳海雁老师的带领下实地学习枸杞的基本知识,了解枸杞的历史起源和特征功效,在枸杞试验田采摘枸杞,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枸杞原浆的菌群变化。枸杞“生津止渴”,是长途旅行者补充体力的上品,也被称为“丝路圣果”。
       7月的沙坡头,九曲黄河万里沙。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2006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和世界实验室的研究点。学员们跟随试验站的王炳尧老师深入走进“守沙人”的世界,了解沙漠科学研究的珍贵历史和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采集沙生植物,实地体验扎设麦草方格,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小小力量。
       9月,探寻美丽的卡特兰活动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开展,20组亲子家庭参加了本次活动。孩子们对兰科植物的结构、有趣的传粉方式以及保护和利用的现状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还排队观察了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尝试发现兰科植物的叶片与其他植物叶片的区别。活动最后,通过“种植一棵兰”体验活动,希望大家在养护兰科植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体会劳动的付出与收获,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成长。
       10月,15位对植物标本有浓厚兴趣的南方小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他们在汤银珠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的全过程,并尝试做一个学习分享。生物的研究,最重要是标本,华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由陈焕镛院士于1928年创建,现在馆藏量超过115万份,涵盖物种49000多个。
       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在长梗木莲原生地--广东龙门县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举行。长梗木莲树高达15米,花朵有手掌那么大,犹如莲花长在树上,2003年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庆文教授团队在南昆山进行野外考察时首次发现,目前仅发现11株野生植株,尚未发现第二个野生居群。导师钟文超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长梗木莲等南昆山优良观赏树木和珍稀动物,以及对蜻蜓保护的成果。
       11月下旬,华南植物园水稻基地里稻浪翻滚,稻穗饱满,30对亲子家庭一起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时刻。水稻是世界上2/3人口的主要口粮,自1973年杂交水稻第一次面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改造,现在能够实现单产超过1000kg、抗性和米质均优良,有效解决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导致的矛盾,实现了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12月初,刘运笑、朱虹、刘勋成、房林和欧阳海雁5位老师来到黄埔区东荟城花园小学,给孩子们带来了《嗨!植物科学画》、《餐桌上的“绿色”明星》、《太阳光“唤醒”种子萌发的秘密》、《兰花世界探秘》《语文课本里的植物》等精彩科普课程,线下听讲人数约400人。
       12月8日,50位孩子们在华南植物园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通过实地观察和探究,了解自然灾害对植物的影响,并探究了自然灾害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如何适应和恢复,感受植物的坚强与脆弱。
       国科大春分工程 华南植物园生态科普行旨在以科普活动和科普报告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科普进校园

试验站 

水稻基活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