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院部共建鼎湖山 自然保护续新篇

发布日期:2013.05.09 作者:scib

2013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和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出席仪式并致辞。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对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截止目前,全国(不含港澳和台湾地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149.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9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363个,面积94.15万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但是,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些历史问题和不断凸显的新问题,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持续发展。

为解决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中科院和环保部决定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院部合作,发挥中科院的科研技术和人才优势,环境保护部的规划和政策优势,建立合作平台,理顺行政管理体系,逐步解决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瓶颈问题,共同推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国家级标准和科学发展之路。

 

一、历史与成就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50多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研平台的作用,以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作为保护区发展的理论依据,按照功能分区进行建设和管理,为生物圈保护区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1、致力长期监测研究,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监测工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自然保护成效,指导保护区建设的基本依据。鼎湖山保护区从创办之日起,就建立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基础设施。 1978年,在区内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BA)”的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确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国内外的研究项目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研究。1991年鼎湖山保护区与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合作,率先参照国际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2005年设立了20公顷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成为全国第一批加入大样地建设行列的自然保护区,现已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并与全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TFS同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此外,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建立和发展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鼎湖山保护区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后,除 “水土气生”的常规监测外,对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开展研究,在完整的监测数据基础上,剖析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其形成机制。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等方面成效显现。

截至2012年,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的学术论文有10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多篇重量级论文。其中反映成熟森林土壤积累有机碳的重大发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展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研究成果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已出版九集,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2、活动与教育相辅,打造特色科普基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鼎湖山保护区逐渐摆脱旧的传统模式,从“跟着学”发展到“想着做”,充分发挥园区特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展特色科普,形成了广东省生态游和环境教育的新亮点,每年接待学生达2万余人次。

鼎湖山每年举办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未来”、“气象常规观测与记录”、“土壤动物调查”等大型特色科普活动。保护区推出的“西溪野外科普教育径”,沿途可直观南亚热带不同类型的森林结构,探赏珍奇的自然景观。他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学生参与科学考察,开展小型科学实验;科技人员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指导师生开展建设绿色校园活动。鼎湖山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教游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与评选“绿色环保天使”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开展“植物与健康”系列知识讲座;针对普通家庭开展“森林、水、人类”、“流动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的积极参与,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赞赏。

鼎湖山保护区已成为全国20多所大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获评为“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被广东省命名为“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生物科技考察基地”等。

3、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鼎湖山林绿、气新、水清,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厚重的岭南文化积淀于此。鼎湖山保护区抓住这一优势,致力于生态旅游开发,在全国起到了“龙头”和 “杠杆”作用,不仅改变了保护区周边城镇的传统产业结构,也激活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游”概念从鼎湖山起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澳大利亚合作率先开展生态旅游研究,举办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班,推出的“空气负离子”、 “森林浴”、“森林物语”等生态旅游新概念和实践活动,成为全国各类保护区学习模式和样板,也是目前全国所有旅游景点强势推介的旅游名片。

鼎湖山生态旅游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鼎湖山所在的鼎湖区过去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随着鼎湖山生态旅游的兴起,目前已发展集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旅游食品及加工为一体的多项产业。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鼎湖山的优质水为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兴建了4家饮用水厂。鼎湖山周边建起了几十家宾馆酒店、农副特产专卖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每年为地方增收逾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鼎湖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鼎湖山生态游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鼎湖山生态旅游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肇庆市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由此推动、加快了城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当地房地产业发展,以鼎湖山风景区为背景,建设住宅小区和各类服务中心20多个,加快了村镇经济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生存与机遇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走过50多年的辉煌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政策、法规的日益健全,隶属中科院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无法纳入国家及地方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不仅相关的政策、法规无法贯彻落实,长期困扰鼎湖山保护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而这些因素已成为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瓶颈。

1、保护区森林执法困难

森林公安作为公安机关派驻林业部门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林业建设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设立森林派出所。但按现行林业执法管理体制,必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公安等部门审批同意,才能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执法机构。但一方面,由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隶属于国家和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中国科学院不属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森林执法授予权。

为此,多年来,华南植物园虽与广东省林业局、肇庆市林业局,以及广东省公安厅等多次沟通、协调,但由于行政管理体系的原因,保护区森林派出所始终没法建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执法能力的“缺失”,给依法有效保护和管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2、土地森林使用权证的尴尬

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树木园)建立时,17320亩国有林场土地划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手续完备,国家的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但虽经不懈努力,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至今仍无法取得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在没有知会中国科学院的情况下,单方面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并上报国家城建部批准,成为首批风景名胜区,导致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面积重叠,致使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问题复杂化;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须经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但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考虑,以及问题的复杂性,不予支持,同时建议将问题搁置,因而“两证”也无法办理。

无法取得“两证”,致使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遇到重重困难,目前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科研办公、科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3、能力建设与政策经费问题

2010年,由国家环保部牵头,组织国家七部委对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专家组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评估意见认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执法能力、土地使用证、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支持渠道等方面严重滞后,或不足,发展不平衡。因此,鼎湖山与同类自然保护区比较,综合得分不高。

由于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及有关部委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无法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也无法获得国家和地方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

鼎湖山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尽管她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尽管她为国家科研和地方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日积月累的系列瓶颈问题却在渐渐磨灭着她的绿色活力,特别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开始逐渐拉大差距。种种现实诉求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为了谋求发展,改变被动生存局面,携手合作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目标与前景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心已由面积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功能,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在现行体制下,通过院部共建,充分发挥国家环保部作为自然保护区综合主管部门的行政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和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部经过多次协调与磋商,终于达成共识,于2013年4月13日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并确定共建的主要任务:一是创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探索新的自然保护措施和途径;二是加大保护区能力建设,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火控监督、科普教育水平;三是开展管理政策研究,在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方面摸索新路;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

此次院部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从根本上解决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执法难”、“权证难”、“户口难”、“资金难”的四大发展制约瓶颈,院部共建将对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垂直管理”变为“院部共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实行双重业务管理,即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均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持不变,其人员编制、日常管理、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仍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国家环境保护部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纳入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统一管理,并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在能力建设、科研立项、国际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从“独自面对”变为“共同担当”。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将会共同负责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审批、示范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协调省、市地方关系,共同推动制约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重大瓶颈问题的解决。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将在各自管理系统内,根据职能划分,分别指定相应的职能部门,作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对口管理和协调部门。同时,双方也将共同分享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管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发展,以及双方共建所取得的成果。

 

结束语

通过院部合作共建,将进一步加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活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部的各自优势,携手创新、互补共赢,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示范型自然保护区,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整体水平,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综合办)

                        二O一三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