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优势与特色并举 创新与效果并重

发布日期:2010.10.27 作者:scib

——华南植物园探索科普开放新模式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经过科普宣传战略的重新规划和科普人才的引进与调整后,围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追求创新、注重效果”的发展思路,摸索出一条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园区利用专家优势,立足学科特色,突出青少年教育,科学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新途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用实际行动提升了华南植物园在中国科普领域的形象与地位。
  一、立足学科特长,重新规划科普布局
  创新三期开始以来,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成立了新的科普中心,并加强了自身科普研究与科普硕士生的培养,引进了一批科普人才。在对以往科普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认清形势,号脉自身优劣势,并根据华南植物园“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围绕三期创新目标和科普开放发展方向,制定了《华南植物园科普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确定“科学传播、活动展示、硬件建设齐头并进”的总体发展战略。
  《规划》认为,从形式上,华南植物园之前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法还是灌输和说教式理念为主,缺乏对受众的需求分析,活动形式单一,创新不够。所以,创新科普活动的理念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建立新的科学传播机制,通过不断创新拓宽传播渠道,使之人性化、个性化和网络化;加强植物知识传播场地和信息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创新科普活动的开展,以民众的需求和关注热点为定位;完善科普系统,建立科普资源网络系统和调查评估体系。
  二、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建华南第一科普平台
  华南植物园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断疑炼出新的教育主题,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以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动力,使4500亩优美的园林景观展示区和17310亩的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科普平台成为了广州市和广东省科普教育的第一大天然教室,抢占广东省科普教育的制高点。
  1、院地联袂,创建一流教育设施。华南植物园坚持“巩固原有、创新现在、科学策划、开创未来”的发展理念,采取院地共建的方式,投资2458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000m2的多功能科普信息中心,包括多功能科普展示馆、中小学生物园等。其中滨海植被、时空隧道、太空仓、雾屏影院等几大亮点施设,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影视和多媒体技术,打造了华南地区科普设施第一平台。科普信息中心以互动为特色,以植物学与环境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借助展览、陈列、影像等形式,以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声、光、电、模拟仿真技术和虚拟技术等,展示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人与环境等方面知识,将静态陈列与动态演示相结合,加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启动华南第一个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华南植物园携手天河区政府创建了华南第一个青少年科学互动实验室,实验室内设置了基础生物实验室、电子显微镜室、植物克隆实验室、生物能源实验室、植物标本制作室、昆虫标本制作室、植物艺术创作室等,为缺乏生物学实验条件的学校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和科普小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创建植物专业科普网站。华南植物园充分发挥“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优势建设植物专业科普网站。网站由求知馆、趣味馆、园林馆等8个板块组成,收录各类科普信息10000多条,充分融合了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科普网站弥补了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公共教育设施的不足,丰富了我国的植物学科普内容和传播渠道。
   4、开辟自然教育径。华南植物园响应国家关于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的号召,在园内蒲岗自然保护区建设了总长近2公里的自然教育径,这是广州地区第一条集观光、游乐、健身、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自然路径。教育径以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为主题,设置有科普说明牌、植物名牌、小型生态观测站、园林小品等设施,将科普教育和游览观光融为一体。
    三、追求创新注重效果,科普教育与品牌效应获双赢
  华南植物园以创新为理念,在科普活动上摆脱了旧的科普模式,从“跟着做”发展到“想着做”,其关键是结合华南植物园特色,深入细分游客群体,努力让科普活动和科普教育贴近公众。充分发挥园区特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特色科普,形成了植物园科教游的新亮点。
  1、创新思维,打造特色科普旅游。华南植物园对园区科普项目进行了认真分析和重新梳理,结合广州市科普游情况,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和科普活动。每年推出不同特色的科普活动,先后举办了“争做好市民 当好东道主”亚运游系列;“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暨夏季森林音乐会”;“女博士导游亮相华南园”;国际“以花交友”活动;“寻找广州美景最佳拍摄点”摄影大赛;“琪林科学培训暨论坛”等各类科普活动。
  华南植物园还针对不同类型游客,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教游活动。邀请众多专家开展“科普大家谈”进行科普讲座;邀请广大市民参与评选“绿色环保天使”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开展了“植物与健康”系列科普知识讲座;针对普通家庭开展了“植物签名种植与认养”系列活动等。同时,华南植物园还相继推出了以“缤纷琪林”为主题的四季珍奇花木和景观观赏活动,以“动感自然”为主题的系列游园活动、以“琪林天籁”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以“体验科学”为主题的系列小课题活动,这四大系列活动让广大游客充分感受大自然乐趣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大众的科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通过这些活动,华南植物园逐步树立了广州市科普旅游的新品牌,来园参观人数的年增长率达35%-45%,2008年入园游客量达75.8万,2009年超过100万。华南植物园还多次荣膺“广东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科技活动周先进单位”等10多项荣誉,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华南植物园被正式授予“国家4A级景区”称号;2010年荣获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大手拉小手,激活科普教育基地。华南植物园发挥专家与学科优势,突出青少年教育,科学组织实施科普工作,与各级院校合作,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青少年在科普实践中得到了高层次的培养和锻炼,对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植物园与初高中学校联合组织“我与珍稀植物亲密接触”、“学种珍稀濒危植物”等实践活动;为中小学生设计的“植物王国一日游”、“《科学课》课堂走进植物园”等趣味科普教育活动,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保护珍稀植物的认同感与自觉性。
  2009年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华南植物园任海等专家指导中学生撰写的《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等3篇小论文获得二等奖,小论文后被人教版初二生物教材采用。此前,曾获国家级奖项就有6项。在广州市第二十三届科技创新大赛中,由华南植物园专家指导中学生撰写的论文《模拟人工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研究》、《虎颜花的资源保护和快速繁殖研究》、《从木蜂于华南云实之间的巧妙适应看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分别获得一等奖,由科研人员指导小学生撰写的论文获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一项。曾庆文研究员带领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的《濒危植物观光木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获全国第七届优秀项目二等奖和明天小小科学提名奖。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工作,华南植物园先后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0多个教育基地,今年还被中国科协继续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2014)。

 目前,华南植物园的科普旅游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体验科学乐趣的窗口。他们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量的积累追求质的飞跃,在深入推进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积极探索开展以珍惜植物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为社会公众的科技素质、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该文被中科院《情况通报》2010年第20期选用并发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