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库

让我们在共建创新中迎接腾飞的时代

发布日期:2010.10.27 作者:
—— 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华南植物园项目完成

 


   经过近6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院第一个院地合作项目—— 共建华南植物园已全部顺利完成,实现了真正“人民满意、专家满意、政府满意”的建设目标。通过三方共建,华南植物园的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科学内涵、物种保育等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为把华南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植物园,成为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典范奠定了良好基础。
    共建华南植物园的深层意义和背景
   从建园之初,50余年过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广东省经济更呈加速度发展态势,中国科学势必与之相适应,不只停留于传统模式和基础。华南植物园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方的一个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基地,岂能满足于历史贡献和曾经辉煌?随着广东省人民生活有了本质的提高,但又遇到了新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而与之相关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势必向更深层次拓展,以便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资源和科技支撑。
   熟悉我国华南植物资源的人都知道,仅就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而言,在国家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华南地区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约有500多种,占全国保护植物种类总数的70%,华南地区的植物是全国植物中受严重威胁种类最多的地区。据悉,在华南分布的7000余种高等植物中,约有400种为广东省特有种类,在全国各省区中排第4位,而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系统更具脆弱性。
   同时,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园林景观与植物多样性景观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园林绿化和生态景观植物种类的相对缺乏,以及园林景观的相对单调却日益凸现出来。作为国际大都市,广州市民尽管享受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却也终日不得不在嘈杂、拥挤、污浊的都市环境中生活,百姓渴望着走进自然、亲近绿色。种种现实诉求让我们再一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广州市政府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共建华南植物园。
    建是植物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一个不懂植物学的人,不了解植物园“内情”的人,乍到华南植物园很难想象和理解,一个已经像花园般美丽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改造建设,而且需要动用3亿元的资金。
   但华南植物园的人会告诉你:3亿元的资金只能省而又省才能完成新使命。
   首先,广东省、广州市能饮用的水资源告急,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华南植物园现有植物生命的维系也会受到威胁。这意味着华南植物园从园外得到水源保障的可能性很小。另外,园内原有的供水系统,直径为6寸的主供水铸铁管,全长约1200米,供水断面已不及原来的1/3,因2/3已被锈塞,二级供水的3寸或4寸铸铁管均为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常出现裂管或漏水现象,给园区建设、科研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排水系统中的泄洪沟因长期受雨水的冲刷,也出现多处塌方,既阻塞了渠道也威胁有关路面及房屋的安全。只有在植物园内营建一个自循环水系统,才能保证华南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
   游客看不见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水系,还有园区内的道路、强弱电系统等。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部分设施,都已故障频繁,早已不堪重负,为此一些景点也明显衰败。部分架空供电线路外皮已严重老化脱落,线芯外露,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几乎华南植物园园内所有基础设施均亟待改造完善。
   50多年来,华南植物园虽初具规模,建有对外开放区域景点30多处,每年能接待游客25万人次左右。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和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华南植物园园区对外开放面积还需要增加一倍,需要在原保育的6000个物种数量上,再增加一倍以上的物种保护,并使年游客量增加到100万以上。这些就是共建之前华南植物园面对的真实情况。
   从未有过的共建创新改造方案
   200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三方各出资1亿元人民币共建华南植物园。这是中科院历史上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建设项目,也是中科院历史上最大的院地共建项目之一。从此,华南植物园经历了建园以来最大的一次大规模改造,改建工程的8个共建大项及33个子项目分成了4类,即水系、观光温室、广州第一村暨地带性植被园为重点建设类;城市景观生态园、珍稀濒危繁育中心、13个专类园建设和改造等为普通建设类;大门配套设施、道路、水电、科普中心、标识系统等为基础设施改造类;标本馆、试验楼、水榭、名苑、大门、环境与公共设施等为维修改造类。
   以上项目构成了共建华南植物园的8大项目。共建工程总占地面积2000亩,总建筑面积41965平方米,绿化面积470265平方米,改造园区道路9公里,水景面积11万平方米,修建湖岸4487米,修建桥梁5座,敷设排水及供水管道63284米,改造总配电房由原315KVA扩容至1600KVA,敷设供电电缆线路14000米,安装路灯224盏,配套监控系统设有一个监控室及21个监控点,广播系统沿园区主干道设置113个音箱。新增科普网站1个,标识系统各类标识牌395件,购置标本柜1873节。建设过程中共新增保育物种6800余种,使华南植物园收集保育资源植物总数达到13000多种。
   在总体建设方面,继承并创新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重点贯穿于总体规划、各专类园与展览温室建设等方面。
   项目建成带来的显著效果
   通过共建工程的实施,目前,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育、科学研究、资源利用和科普旅游的各工作的基础设施得到跨越性的改观,达到了预期效果:
   1、华南植物园在共建过程中,结合所园一体化工作,对全园进行了战略规划调整优化,并通过共建工程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和带动了全园科研、保育、科普及开发工作,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植物园的整体格局初步形成。在国际上率先探索建成了科学植物园体系。
   2、华南植物园园区建设整体科学规划、调整合理,园区景观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新建大型展览温室等亮点景观,实现了集世界植物之大成目标,把华南植物园园林景观、科学内涵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览温室已经成为广州市的重要名片标志。
  3、建成和改造了木兰园、姜园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类园,以及地带性植被园暨广州第一村等13个特色景点,收集保育植物种类达到13000多种,物种数居世界2400多个植物园的前15位。专类园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引种驯化、植物群落、基础设施、景观建设、科普旅游、文化理念等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类园。
   4、建成了集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繁殖、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为一体的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成功实现了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报春苣苔等珍稀种类的野外回归,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和繁育中心。形成了区域战略植物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建成了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等平台。
   5、园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和整体提升。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水系景观系统和智能化灌溉设施、科普信息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供电系统、园区道路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及闭路监控系统等一批基础设施或特色景点,成为华南植物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
   6、建立了植物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平台。建成了信息服务的数字植物园平台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植物科普网站,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走在国内植物园前列。
   7、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传播体系。依托具有特色的专类园、展览温室、地带性植被园暨广州第一村、科普信息中心等设施及声、光、电科技手段进行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通过创新科学知识传播研究,2008年游客人数已井喷式的突破100万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8、结合共建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新品种及专利。其中选育兰花新品种5个,培育和推广园林绿化、生态建设新优树种20多种。
   9、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引进了各类人才70多名,引进境外博士、博士后及国内高级职称人员10人。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及科研平台建设,使华南植物园年发表国际论文从近20篇上升到2008年的174篇,位列全世界植物园科研论文产出的前3名。
  共建项目的圆满完成,使华南植物园进一步成为亚洲具有重要影响和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植物园、全球植物保护网络重要中心之一、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储备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中心之一、专业化的园艺研究中心和国家科学普及与公众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并逐步迈进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
   华南植物园已站在新的起点
  经过6年共建的努力,华南植物园现今的基础设施、园林景观、科学内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得跨越,物种保育与科学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共建,华南植物园的科学普及与旅游开放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创新型、文明型新广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气势恢宏的展览温室群更是成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州一日游世界”的主要景点。同时也成为广州市民最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广大青少年科学普及的首选场所之一。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下,华南植物园——美丽羊城的绿色明珠,祖国南方都市中的绿洲,如今又翻开新的一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华南植物园的期许:“华南植物园有条件,而且也应该成为我国植物系统当中的先行者、示范者,更重要的是引领者!”从而可以预见,再过5-10年,华南植物园必将成为与英国邱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流植物园。
              (该文已被中科院《创新简报》2009年第11期选用并发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