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韶关市政府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共建的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成立之际,12月22—28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10期“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培训班”,对从事植物科研、保护与科普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丹霞山开展实地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为业界搭建了植物资源调查、鉴定与科普工作交流的平台。来自省内19家单位70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丹霞山开展植物鉴定培训活动。
这次培训为期一周,以理论知识讲座与野外考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授系统向参训人员传授《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植被与植物样方调查监测》《植物DNA鉴定技术》《植物标本采集与压制》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践环节,学员们在6组专家的带领与指导下深入丹霞山自然保护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等学习野外植物的辨别和鉴定技巧,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被与植物样方调查实操等。华南农业大学的崔大方教授深入浅出地向学员讲解了薯莨的生物特征等,介绍了山间丰富的薯莨资源,正是广东名扬海外的非遗香云纱的染色原料,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培训活动理论学习板块。
据悉,本次学员分别来自各高校植物院系、科研机构、惠州南昆山和乐昌大瑶山等保护区,还有部分植物爱好者。来自华南植物园的湛青青博士表示自己已经是第四次来到丹霞山了,丹霞山中的丹霞兰、丹霞堇菜、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等特有物种吸引着自己一次次到来。来自龙门南昆山保护区宣教科的钟奇峰表示自己第一次参加这种专业学习,希望能掌握植物鉴定技能,多了解自己守护的保护物种。本次培训也吸引了丹霞山科普小镇的植物爱好者参加。
专家实地教学。
本次培训导师之一廖文波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霞山生态科学顾问,目前正在负责丹霞山的植物多样性科研工作。他介绍了目前中山大学为推进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所开展的生态价值的考察与研究工作。他认为丹霞山独特的地貌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孤岛、热岛效应,使得丹霞山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生物群落,目前正在推进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生境生物区系”研究,将更进一步提升丹霞山国家公园的科学价值。
学员们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负责人、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对丹霞山保护区的支持表示感谢,报名人数高达150余人,因疫情原因仅遴选了省内学员参训。本次培训落地丹霞山正是深入推进南岭研究院建设的具体举措,旨在展示好、利用好韶关丰富而又珍贵的生态资源禀赋,推动更多业界专家关注和支持韶关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保护区和公众科普培养更多从事植物保护与利用的优秀青年人才。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