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华南植物园揭示亚热带河口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

发布日期:2024.09.22 作者:scbg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对全球碳循环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和埋藏特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对河口红树林湿地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在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野外实验回答了这一科学问题。该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对不同潮位下土壤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值及植物来源生物标志物(木质素酚),以区分土壤有机碳的来源。C/N比值与木质素酚生物标志物的结合使用,已被证明是揭示有机碳来源的有效方法。基于C/N比与δ13C的三端元贝叶斯混合模型结果显示,近岸红树林群落土壤中,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原位植物的贡献(占比62%),其次是陆源(27%)和海源(11%)的贡献。随着距离海岸线的增加,靠海红树林群落中土壤有机碳的来源逐渐转变为陆源(43%)和海源(35%)为主。潮位的高位和植被类型被认为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来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红树林湿地中有机碳的来源及其动态变化,而且为未来蓝碳平衡的监测和湿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者建议加强沿海植被的保护与管理,以确保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作为高效碳汇的功能。

    上述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土壤学专业期刊Catena(《土壤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覃国铭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组长王法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一带一路”科学组织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青年团队和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4.10840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