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

华南植物园在第五届广州分院科普讲解大赛中获佳绩

发布日期:2024.05.13 作者:scbg

    5月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2024第五届科普讲解比赛在穗举行。比赛由个人展示、自主命题、评委问答三个环节组成,选手们旁征博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将一个个深奥枯燥的科普知识、科学原理讲解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经过激烈角逐,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朱虹荣获一等奖,工程师刘蓉荣获二等奖,工程师徐一大、谢丹荣获三等奖,同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荣获优秀组织奖。

    朱虹以《“红颜易逝”——荔枝皮褐变的奥秘》为题进行讲解。作为岭南佳果,荔枝有“百果之王”的美誉。她介绍了荔枝果皮褐变的现象,接着分析了褐变的成因及内外在影响因素,最后讲解了控制褐变的技术手段,让听众深入了解荔枝品质的变化规律,同时掌握荔枝的实用保鲜技巧。

    刘蓉以《植物的花钟与两种鸢尾间的爱情故事》为题进行讲解。花开放和闭合与植物成功的繁殖密切相关,生物钟系统能够感知并响应每日环境变化,调控植物精准定时花开放和闭合。不同植物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开花,形成植物的花钟。射干和野鸢尾开花时间的差异阻碍了物种间的花粉交换,从而无法在自然界相互杂交产生果实。

    徐一大以《植物界的“黄金矿工”》为题进行讲解。“生物富集”指的是一些生物能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物质并在体内逐渐累积的现象。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界中存在一些能富集金属的物种,并将他们称为“超累积植物”,这些种类往往具有较好的受污染环境修复潜力,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科学家们给这些植物寻找到了一份新的“职业”——矿工,利用植物采矿或许有望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谢丹以《消失的“桂花”,毛柄木犀的百年孤独》为题进行讲解。1932年,毛柄木犀首次在广东省梅州市铜鼓峰被曾怀德采集。五十年后正式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时光荏苒,各大标本馆中除模式标本及其复份外再无新增,不知不觉中它已消失近一个世纪。他带大家了解了毛柄木犀的发现、消失以及种群现状,从科学的角度助力物种保护。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华南植物园持续参加科普讲解大赛,较好地践行了“科普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助力推进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工作。

一等奖合影

优秀组织奖

活动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