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简介:
陈贻竹 研究员,196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博士生导师。1974 -1980从事激素应用研究,1980 - 1990參加国家基金项目“植物低温抗性机理”研究;1982-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CSIRO)从事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1986 - 1990 參加中澳(ACIAR)合作项目“低温和光相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1991 ---1993 參加中科院海洋所开放实验室和开放站有关藻类光合逆境的研究和參加科学院重点项目“植物低温抗性和细胞膜稳定性”;1993 - 1995 主持国家基金项目“低温诱导光抑制机理的研究”, 1994 - 1996 主持省计委有关香蕉抗寒项目;1995 - 1999主持中科院院长特别支持项目“植物叶片光诱导光譜ΔA505和NPQ的关系”;1996 - 1999 主持省科委基金“热带亚热带植物对UV-B伤害的响应及其适应能力的研究”, 1996-1998年作为项目科学家參加菲律宾国际水稻所与英国Sheffield 大学合作项目。2000 –2004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的子项目。2002-2005主持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物种的协同进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子课题“榕树与榕小蜂的协同进化”。自1982年以来主要从事环境生理和植物抗逆性研究,尤其在应用叶緑素荧光技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与环境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特色的工作。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
内容简介:
我原是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光合行为是自然力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今天讲的是一种植物与一种动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故事: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协同进化。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人和人体身体上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样,有着很神奇和微妙的故事,也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从大的方面讲,这些故事涉及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学”(ecology)。但具体学科是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包括我们能看见的,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看不见,可又真实存在的。其中“生命”就像浩瀚的太空深不可测。生命里有许许多多的现象,每个看似简单的现象都包含着大量等待人们去探索的过程。在这些复杂的过程后面蕴含着非常直白和普适的自然规律、科学道理和社会意义,很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