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阴雨绵绵的天气并没有阻挡大家对古诗词的热爱,不少听众冒雨前来“琪林科学讲坛”,聆听华南理工大学余新科老师“赞美花儿的技巧”。余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领略古诗词的美学,展开了一场跨越古今,与古诗词作者对话的古诗词知识讲座。本次讲坛由园艺中心副主任夏汉平研究员主持。
要想写好诗,一定要读诗歌史。学习前人的经典作品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好方法。余老师以晚唐著名诗人齐己的《早梅》为教学范本,深度解读这首诗的用意、意境、遣词造句和布局艺术。从古诗上引起争议的读音问题为切入点,让大家了解到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发音可能各不相同。谈到新韵古韵的争议问题,余老师表达他的观点:作诗没有必要用“平水韵”。用新韵作诗有助于诗词推广和入门。“提倡新时代的人用新韵(现代汉语拼音)创作。不必泥古;吟诵古典诗词,一般用标准普通话。遇到不押韵时读古音;若遇到用作者当时古音读起来特别有韵味的字也可以用古音” 。
对于意境的把握是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重中之重。余老师用通俗易懂的简化方法让大家了解什么是诗的意境,“意境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正所谓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有那样的意思,但读者在阅读时未必不会有那样的意思。“欣赏诗词,强调根据诗词意象线索,展开想像就行。”。在余老师层层剖析和引导下,一幅描绘“早梅”的绝美水墨丹青跃然于眼前。
余老师还讲到诗词创作中的布局艺术。“做诗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头,是首联的任务。承,也是承接,是颔联的事儿。转,便是转折,是颈联要完成的。合,则要收结,便是尾联干的活”。文本构成各部分、各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同时曲折有致。就像是一首完美的交响乐,前奏、序曲、高潮、结尾,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第二部分,余老师介绍了咏梅的一些方法。不仅要有特点,还要有味道。不仅要抓住本质特征,还要生动传神。不仅生动传神,最好神情并茂,把自己写进去。更妙的是诗中有我,又见不到我。余老师最后鼓励大家从以下方法做起:一、读100-200首咏梅的诗词(古人的)。二、试写几首咏梅的诗词。三、然后拓展到其他花儿。相信做到这些,就能基本掌握写诗的技巧。
最后,园艺中心副主任夏汉平还用亲赋的诗作为结语表达对这期“琪林科学讲坛”的感受,赢得听众掌声一片,将讲座气氛推向了高潮。
通过余老师的这节专题讲座,大家都深深地感受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是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了解并传承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词都会像春夜喜雨一样,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地丰盈,更加地美丽。
科学讲坛现场
科学讲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