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沈岩一行到华南植物园调研并指导工作
    1月6—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副主任沈岩、生命科学部副主任冯雪莲、生命科学二处(植物学科)处长温明章、生命科学六处(新成立的食品学科)处长杨新泉等先后到华南植物园调研并指导工作。植物园党委书记任海、副主任傅声雷及主要科研人员与基金委领导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傅声雷详细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历史沿革与近年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成果、院地共建与国际合作、科学普及和旅游开放、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情况。沈岩等详细介绍了国家基金委近几年的项目调整和工作情况,重点解释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申请要点。沈岩强调,创新团队要针对重要的科学方向和研究目标,要以科学问题为先导,组织优秀的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基金委对面上项目注重哪些科学问题的提出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科、区域的均衡发展;而重大项目则注重学部之间的学科交叉合作。冯雪莲等在调研时也就生命科学部对基金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介绍。基金委领导们在调研过程中还就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认真听取了科研人员的意见反馈。他们都表示回去后对这些意见与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好的意见与建议将予以采纳。
      会后,沈岩一行重点参观了木兰园、苏铁园、兰园等专类园区和热带雨林温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极地植物室以及植物水族馆等景观设施。基金委领导对专类园和温室群的景观布局、植物配置和养护、配套设施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赞赏。
    2010-01-12
    查看详情
  • 华南植物园举办商务部援外项目“热带/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跨国界保护研究及管理研修班”
    由国家国商务部主办,华南植物园承办的援外项目“热带/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跨国界保护研究及管理研修班”于12月1日—22日在广州成功举办。
    此次研修班学员共计18名,分别是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十个国家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等方面的官员和科研人员。
      12月1日,开班仪式在风景如画的华南植物园水榭会议室举行。仪式由华南植物园傅声雷副主任主持,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致辞对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欢迎。华南植物园组织了30位高水平的学者为学员上课,授课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植物保护战略、中国热带雨林保护状况与措施、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中国保护植物驯化回归、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内容。
      培训课程严格按照预定的培训日程进行,各位授课老师都作了充分准备,材料丰富,报告内容图文并茂,讲述条理清晰,英语表达流畅。学员听课认真专注,踊跃提问,每个报告后教师都与学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学员们可以自由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国家的概况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既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加深室内授课的直观印象,强化培训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培训班还安排学员12月5日到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参观,12月15-20日到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进行野外考察。
      为了丰富学员生活,加深学员对中国的了解,专业授课期间穿插中国文化介绍与体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中文学习、广州名胜建筑及文化风俗欣赏等。还安排学员们进行基础中文学习、中文拼音学习和简单中文对话练习。12月6日,组织学员们参观广州大学城,岭南映象园,越秀公园、陈家祠以及珠江夜游等,让学员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之余,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12月21日,结业仪式在华南植物园举行。夏念和研究员代表华南植物园做了总结发言,学员代表来自马来西亚的Jinis先生代表18名学员总结发言,对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评价,来自10个国家的学员都用本国语言对华南植物园表示了衷心感谢。华南植物园黄宏文主任、任海书记、傅声雷副主任为18名学员颁发了商务部结业证书。
      此次研修班是华南植物园首次承担商务部援外项目,研修班成功举办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商务部培训中心、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2009-12-25
    查看详情
  • 着力院省共建 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12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邓麦村,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生物局局长张知彬,广州市人大副主任龙建安,广东省人大副秘书长郑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等有关领导陪同视察。特别是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全面通过项目验收,并超额完成共建任务,达到了“三满意”的预期目标。”参观结束后,路甬祥在温室景区前的草坪广场上亲手种植高山榕一棵。着力院省共建 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华南植物园并做重要讲话
        12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邓麦村,规划战略局局长潘教峰,生物局局长张知彬,广州市人大副主任龙建安,广东省人大副秘书长郑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等有关领导陪同视察。
      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党委书记任海、副主任魏平、傅声雷以及园党委委员、领域首席科学家和各部门负责人等参会并向路院长作了华南植物园2009年工作进展及下步规划部署的汇报。
      黄宏文主任从科研进展和成果产出、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及迁地保育、科普教育与旅游开放、科研设施能力及平台建设、国际拓展等五个方面对华南植物园2009年主要工作进展进行了汇报,并重点汇报了院省市三方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项目验收、2010-2020发展战略国际评估与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情况。在汇报院省“新高地”建设工作设想时,黄宏文提出了院省共建华南特色生物资源发掘与生物新产品研发平台,中国南方植物资源种质库平台、 “广州森林公园群落”和推进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即“2-1-1”院省市共建推进的思路。同时也就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人员编制瓶颈问题进行了汇报。
      随后,路甬祥发表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华南植物园本届领导班子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科技创新、科学传播、院地共建、成果研发及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在五六年时间内就使华南植物园各方面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共建华南植物园工程全面通过项目验收,并超额完成共建任务,达到了“三满意”的预期目标。
      路甬祥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五年、十年是中国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的机遇期,中国将从过去粗放式经济模式和靠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的时代,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素质提高,依靠走一条绿色的、创新的道路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华南植物园在未来社会转型发展中,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承担起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华南植物园在完成了历时六年院省市三方共建项目任务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热带、亚热带重要物种的收集和迁地保育,主要针对开发利用有重要影响与重要意义的物种进行收集与保育;二是把工作中心逐步转移到研究、筛选和开发利用上,力争每隔三五年推出一批对经济社会有影响的利用项目与植物种质资源,为国家和地方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希望华南植物园在总结过去80年和6年共建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将华南植物园的发展规划与院、省、市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争取得到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并认真组织实施。
      会后,路甬祥一行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华南植物园的大型景观温室群,认真察看了植物水族馆、奇异植物室和热带雨林温室。路甬祥对景观温室群建设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规划好如此大面积的温室,引进如此多种类的植物,而且维护得这么好,确实不容易。”参观结束后,路甬祥在温室景区前的草坪广场上亲手种植高山榕一棵。
    2009-12-20
    查看详情
  • “一种报春苣苔组织培养繁殖及野外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11月18日,由华南植物园马国华、任海等完成的“一种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组织培养繁殖及野外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 Zl200710030266.0)。
      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 Hance)为苦苣苔科多年生小型草本植物,自1881年美国人亨利在粤北连州连江流域的石壁上发现了报春苣苔这一珍稀植物后,它就神秘消失了120年。直到几年前,国内有关媒体报道在连州又发现了报春苣苔这一国家第一批一级濒危保护植物,它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它的发现对研究岭南古气候、土壤和动植物演变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展植物的保护和繁殖在很多植物种上已获得成功。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在离体培养所需要的培养条件及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而报春苣苔作为中国第一批重点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由于该物种生存环境要求特殊、地理分布狭小、种群数量很少。目前运用植物生物技术繁殖和栽培报春苣苔,保护和利用这种珍稀濒危植物,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本发明以野外采集的报春苣苔植株叶片作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培养步骤、丛芽繁殖步骤、生根培养步骤、移栽步骤和野外移栽步骤等培养阶段,调配和优选诱导、繁殖、生根、移栽等各培养阶段的培养基配方,使报春苣苔能够实现其有效繁殖的目的。结合生态恢复原理将试管苗在发现报春苣苔的当地种植,实现报春苣苔在原生地的种植成活和生态恢复。
    2009-12-01
    查看详情
  • 感谢信

      
    2009-11-23
    查看详情
  • 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09年11月17-20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New Phytologist Trust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自然科学基金委赞助的“第23届New Phytologist 学术研讨会: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国际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植物学专家代表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
        大会以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的19 名长期从事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专家应邀作大会报告,同时还有20余份墙报展出。报告内容涉及热带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生理生态学、生态系统长期试验等生态学内容。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在大会上做了题为 “Excessive Nitrogen Supply Accelerate the Decline and Fluctuation of Old-growth Forest by Actuating Phosphorus Limitation (过量氮输入导致磷限制加速成熟森林波动)”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与会代表还就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等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19日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华南植物园;20日,代表们又赴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了实地考察。野外考察期间与会代表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定位监测/观测及长期实验予以高度赞赏,并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行了交流。
        New Phytologist Trust每年举办两次国际研讨会,这也是该研讨会第一次在欧美以外地区举行。举办此次研讨会的主旨在于促进国际间在热带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交流与合作;借此会议的契机向国际同行充分展示我国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的工作进展及成果,提升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并为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高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等社会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开展热带生态系统碳循环国际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009-11-23
    查看详情
  • 华南植物园开展国际评估,谋划未来发展
      11月19—20日,由来自世界著名植物园主任和国内外知名植物学家组成专家组对华南植物园进行了为期2天的国际战略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来自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H. Raven博士、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秘书长Sara Oldfield女士、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主任Stephen Blackmore博士、爱尔兰国家植物园主任Peter Wyse Jackson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主任Philip Moors博士、悉尼皇家植物园主任Tim Entwisle博士、印尼茂物植物园主任Mustaid Siregar博士、美国布鲁克林植物园主任Scot Medbury博士、密苏里植物园Pat Raven博士、南京中山植物园名誉主任贺善安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允钢院士等11位专家组成。中科院规划战略局石兵处长、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局娄治平处长作为国际评估组的观察员,亦参与了评估过程。
      整个评估过程分四部分:书面材料审阅、集中汇报、现场考察与讨论、评估总结与反馈。在评估会前审阅邮寄的书面材料基础上,19日上午,国际评估报告会在华南植物园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国际评估组、园领导、各研究领域首席PI、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科研人员8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评估专家组组长Peter Raven博士主持。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首先做了总体情况报告,对华南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普开放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状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植物园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进行了阐述。随后,廖景平、莫江明、张奠湘、夏念和、蒋跃明、吴国江、周国逸和傅声雷研究员分别针对园艺中心、鼎湖山树木园以及6大研究领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人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19日下午,评估组专家实地考察了华南植物园棕榈园、药园、苏铁园、澳洲植物园等30个专类园以及大型展览温室群,对华南植物园科研和科普设施的硬件建设进行现场评估并与各研究组组长进行了自由讨论。
      20日上午,评估组实地参观了标本馆、中心实验室、代表性研究组及专业实验室等,对28个研究组的研究进展和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20日下午,评估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并形成了初步评估意见报告。Peter Raven代表国际评估组宣读反馈了评估报告初稿要点:1)华南植物园是世界级植物研究机构和植物园,在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生培养及科普旅游服务已经具有了显著的高端国际地位;2)评估组高度评价了该园的学科布局、极具价值的活体资源保育和设施先进标本馆、实验室管理;3)华南植物园的广州园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备独特的集植物迁地保育和就地保育的综合保育体系,该园对科研、园艺、保护区、野外台站的优化布局体现了国际发展趋势和科技前沿;3)评估组对华南植物园近年的世界性和区域性植物分类学专著和恢复生态研究的产出、获取科研项目体量和数量、论文数量特别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大幅提高给予高度评价;4)华南植物园近几年在园林景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好热带展览温室和世界独一无二最好的水生植物展示馆、其专类植物收集如棕榈园、姜园、竹园、特别是木兰园体现高水平特色,这些进展大幅度提高的参观游客数量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评估组总体结论认为:华南植物园将成为全球领导植物园及研究机构之一(“Overall, we consider the SCBG to be one of the leading botanical garden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globally”)。同时,评估组建议:1)在继续优化战略规划基础上,针对广东省可持续发展作出先导计划,特别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植物迁地和就地保护的综合体系;2)华南植物园2010-2020战略规划具有前瞻性,评估组敦促量化各战略重点及合理的度量性;评估组认为:细化未来5-10年发展规划尤为重要,目标及重点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华南植物园的潜力和贡献;3)根据华南植物园目前态势,评估组专家提倡华南园加强国际介入,在世界植物园体系中发挥领导作用。 
      此次国际评估的成功举行,为华南植物园增强国际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将进一步提高华南植物园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009-11-22
    查看详情
  • 八十年栉风沐雨 创新跨越新世纪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隆重举行80周年庆典大会
      繁花耀羊城,盛世谱华章。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迎来80周年华诞,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共赴盛会,欢聚一堂。当天下午,华南植物园80周年庆典大会在该园绿色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雷于蓝、副秘书长李捍东,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秘书长Sara Oldfield、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主任Stephen Blackmore等国际知名植物园的代表,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林培森、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阮德阳、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代表,香港、澳门等地区与10多个国家的50余位海外代表,以及来自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全国植物园系统、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友邻企业、公司等120余家单位,还有华南植物园的园友、历届毕业生和广大干部职工、在读研究生等共1800余人参加了盛典。
      大会由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海主持,他介绍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赵忠贤等领导为祝贺华南植物园80华诞的题词和贺信情况。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80年来华南植物园的风雨历程和老一辈“南植人”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华南植物园已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一是致力于国立植物园的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等职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恢复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保育生物学及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世界一流植物园;二是立足符合中国国情的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创新,在引领中国植物园的同时,开拓中国植物保护在全球的主导作用。
      李捍东在致辞中说,今年初,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华南植物园在植物战略资源储备、发掘、利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具有丰厚的科研积累和人才优势,因此在新一轮的院省合作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他衷心祝愿华南植物园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为珠江三角洲、广东省的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科院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致辞时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华南植物园将发展成为国际植物研究与保护利用中心和国际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中心。他认为结合80年园庆,华南植物园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进行国际评估,进一步梳理、凝练和强化发展目标。同时,作为中科院主管专业局,我们支持并相信路院长提出的:“华南植物园有条件,而且也应该成为我国植物园体系当中的先行者、示范者,更重要的是引领者!” 
      Peter Raven博士说,对世界来说,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和领导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如华南植物园这样科研实力雄厚的机构发挥带头作用,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做得很好。我们国际植物园和植物科学领域承诺我们的友谊,我们将继续开展合作,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后,Sara Oldfield女士,马克平博士以及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代表也先后致辞或发言,表达了他们对华南植物园80周年的祝贺和对未来发展的祝福!
      会上,还向入园工作40年以上的老职工颁发了纪念品,以表彰他们为华南植物园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大会结束后,还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晚会。晚会以“绿色之路”为主题,紧扣植物园特色,精彩纷呈,令人回味。国内外嘉宾与新老“南植人”欢聚一堂,共同见证着这辉煌绚丽的夜晚。庆典活动在《走进新时代》的动人歌声中落下帷幕。 
    2009-11-19
    查看详情
  • 八十年艰苦创业 八十载永志创新
    2009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80华诞。8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科学院的亲切关怀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引领下,位于祖国南大门风光迤逦的华南植物园已经成为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学传播和开发利用的国际重要植物园之一。80年来,华南植物园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南植物园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致力于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科技创新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创新,将华南植物园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学植物园。——热烈祝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成立80周年
     
      2009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80华诞。8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科学院的亲切关怀和知识创新工程的引领下,位于祖国南大门风光迤逦的华南植物园已经成为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学传播和开发利用的国际重要植物园之一。80年来,华南植物园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沧海桑田:80年创业立业

    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中)与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进行学术交流(摄于1958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华南植物园题词。
      华南植物园的前身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该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抗战期间,陈焕镛教授冒着生命危险把研究所保存的15万号珍贵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等转运到香港加以妥善保护,并在抗战胜利后运回广州。当记者在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看到这批免遭劫难,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植物标本时,深为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举所感动。1947年,农林植物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研究院农科研究所农林植物学部合并,组建了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组建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任所长,同时将经济植物研究所更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1956年先后建立了包括引种驯化和园林学两个研究室的华南植物园,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先河;196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划归华南植物研究所管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
      华南植物所在“文革”期间遭受浩劫,曾几易其名和变更归口管理部门。“文革”结束后,华南植物所的工作开始逐渐步入正轨。2002年4月,华南植物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2003年10月,根据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调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建园80年来,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张肇骞院士、陈封怀教授等曾先后在该所任职或工作。陶铸、朱德、贺龙、聂荣臻、郭沫若、董必武、叶剑英、谢非、路甬祥、宋平、李长春、张德江、朱镕基、周光召、李岚清、周铁农、韩启德、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亲莅华南植物园视察和指导工作。
      经过80年的建设和发展,包括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华南植物园已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目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占地4237亩的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建有木兰园、棕榈园、姜园、兰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13000多种,在全世界2500多个植物园中,保育植物种类数位列前10位。二是占地552亩的科研区,植物标本馆保存馆藏标本100万余份,其中最早的标本采于1849年,中心实验室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专业书刊藏书达20万册。三是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7300余亩的我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也是目前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此外,华南植物园还拥有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科院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
      建园80年来,特别是自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以来,华南植物园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主编或参编出版了《广州植物志》、《广东植被》、《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等专著320卷(册);其中1978~2008年间共发表CSCD收录论文1964篇,发表SCI收录论文792篇,包括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共取得353项研究成果,其中174项研究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51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等;申请各类专利70件,授权36件。1988年以来被审定或国际登录的新品种达25个。
      华南植物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1935年至1953年间,陈焕镛教授在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培养了11名研究生。1958年9月至1960年6月间,华南植物所创办了“植物专科学校”,该校从广东省的基层工农干部中招收了160名学员,他们中的大部分学员学成毕业后都成为植物学专家或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华南植物所从1979年起恢复研究生培养工作,1994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华南植物园现有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4个硕士学位点,以及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3个博士学位点。
      截至2009年上半年,华南植物园总计招收研究生929人,其中博士生335人,硕士生594人;已毕业研究生521人,其中博士221人,硕士300人。2000年至2008年间,华南植物园研究生共获各种奖学金与奖励达百余人次,其中有两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华南植物园现有在职职工374人,其中科技人员201人,三期创新岗位177个,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2002年4月华南植物园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在知识创新工程的引领下,华南植物园步入快速发展期,科研能力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2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各出资1亿元人民币共建华南植物园,开启了院地共建大型科研机构的先河。2009年4月1日,三方共建的华南植物园项目通过验收,实现了“人民满意、专家满意、政府满意”的建设目标。华南植物园由此进一步成为在亚洲具有重要影响和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植物园以及全球植物保护网络的重要中心之一,成为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储备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中心之一,成为专业化的园艺研究中心和国家科学普及与公众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并开始进入世界一流植物园行列。
     
      立足华南:创新敢为人先 

    2002年12月16日,中科院、广东省、广州市签署共建协议,力争将华南植物园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植物园。

    气势恢弘、被誉为世界植物博物馆的展览温室群,共收集保育了2500多种植物。
      在华南植物园80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多项中国植物学、生态学研究的第一。
      植物分类学(系统演化学)一直是华南植物所(园)的传统优势学科,陈焕镛院士、张肇骞院士等学者都是该领域的权威和先驱,他们采集研究了丰富的植物标本,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建立了华南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华南植物的先河。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就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用英文刊印的植物分类学杂志Sunyatsenia,此后又相继出版了《中国植物图谱》(英文)等一些开拓性专著;1956年华南植物所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广州植物志》。陈焕镛院士是《中国植物志》的发起人之一和第一任主编。华南植物园林有润研究员回忆说,《中国植物志》共有80卷126册,华南植物所(园)主编或参编了其中的29卷34册,占全部总卷数的三分之一,占全部总册数的四分之一强。在这些卷(册)中先后获国家级、中国科学院、部、省级二等奖以上的有10项。华南植物园还主编了《广东植物志》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一批颇具影响的专著和工具参考书。
      近年来,华南植物园立足华南,面向港澳台和东南亚,应邀参加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等的植物志编写,成为我国植物学家主持编写外国植物志的首例。主持编撰了《香港植物名录》、《香港稀有及珍贵植物》、《香港植物志》、《澳门植物志》等专著。2007年4月、2008年5月与2009年7月,《香港植物志》第1卷、第2卷和第3卷先后出版,全书计划分4卷出版,将收录香港近3000种有记录的原生及引进植物。2008年3月,《澳门植物志》第三卷正式出版发行,至此全书3卷全部出齐。《澳门植物志》约200万字,2907张图片,全面准确地记录澳门野生和常见维管束植物1604种。
      80年来,华南植物园的研究人员率先发现和发表了数百个植物新类群,其中包括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杉。在报春花科、姜科、木兰科等专科专属的系统演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繁殖生物学领域,科研人员针对华南重要类群系统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2004年国际权威学术杂志Nature发表了华南植物园新发现的一种全新的自花授粉机制——花粉滑动授粉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华南植物园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生态学研究队伍。20世纪50~80年代,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参加了华南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宜林地综合考察,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等,在植被生态学和热带、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6年编著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省级植被专著——《广东植被》,作为第二主持单位参与编著的《中国植被》于1980年出版,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20多年来,华南植物园编著出版了《中国海岸带植被》、《恢复生态学导论》等大量有影响的论著,有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多项研究获国家级奖励。

      从1959年开始,华南植物所在广东电白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恢复生态学定位研究站——电白小良水保站,1984年起又在鹤山站持续开展丘陵荒坡的生态恢复研究,1996年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恢复生态学专著——《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研究成果“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华南植物园又将生态恢复研究成果从广东推广到全国,被有关部门推广应用到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生态治污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华南植物园在恢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同时,华南植物园在治理环境污染与城市酸雨、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气污染植物防治实验研究阶段性成果——“抗大气二氧化硫、氯气污染植物的选择和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从1991年起华南植物园开始研究、示范和大力推广将香根草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效,研究成果多次获国际大奖。
      近10年来,华南植物园有关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全球变化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研究”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长达20多年的观测研究后,发现了“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规律,2006年12月1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该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看法,并将有望建立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该成果同时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此外,华南植物园在外来植物入侵生物学研究和有关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与氮素循环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多项可喜成果。
      2005年,华南植物园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引种热带亚热带珍稀植物1600多号,探索建立了植物的成年植株、小苗、种子、DNA等的保存技术体系,攻克了国家一级珍稀植物报春苣苔等5种植物的繁育技术,培育出了3个新品种。2007年12月,广东省林业局授权华南植物园成立“华南植物鉴定中心”,负责华南地区野生植物的鉴定工作,充分显示了华南植物园在华南地区植物分类学领域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2008年,由华南植物园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过程碳、氮、水演变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该园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另一个参与的科研成果“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园艺产品采后品质的调控机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2月26日,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项目办公室启动仪式在华南植物园举行;2009年5月5日,由BGCI和国际木兰协会(MSI)联合成立的“世界木兰中心”亦落户华南植物园,凸显华南植物园在中国植物园所起的引领作用以及在国际植物园界的地位与影响。
     
      面向社会:服务国家需求

    2007年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左二),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右一)等视察华南植物园。

    2003年9月,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博士(右四)前来华南植物园参观交流并指导共建工作。
     
      80年来,华南植物园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际,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50~70年代,为突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橡胶北移”成为这一时期国家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项特殊使命。在国家科委的组织下,来自华南植物园等多家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和生产实践者攻关协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将三叶橡胶树的生产种植区域从北纬20度以南移至北纬近24度的地区,成为世界植胶史上的首创。“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成果获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华南植物所是主要获奖单位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华南植物所在广东省佛岗县建立了微生物厂,使该县的石角镇草菇的日上市量最高时超千斤、日产值也超千元。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改进技术每百斤稻杆的出菇率由4~6斤增加到8~12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华南植物所于1973年开展“提高多抗霉素效价及扩大药效试验的研究”,并在小麦白粉病、水稻纹枯病、冬瓜枯萎病等10多种病害的防治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研究获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华南植物所就与湖南等省协作率先完成了水稻“三系”配套,培育出我国第一批具生产价值的杂交水稻。首批育成晚稻“三系”杂交水稻和选育非野型不育系,突破了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难关,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研究在1981年与全国水稻协作组一起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
      20世纪90年代,华南植物园培育出的米质好、抗性高的“博优210”新水稻杂交组合被科技部、农业部列为国家重点推广品种。该品种在1993年至1997年间累计推广近600万亩,共增产稻谷9000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3.74亿元。“博优210及相关理论研究”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产木薯新品种“南植188”与“南植199”和适合广东种植的玉米新杂交组合“南试847”等培育成功并得到广泛推广。近年来,华南植物园研究培育水稻、玉米新品种10个,并通过了广东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培育的转bar基因水稻经农业部批准于2004年进行了环境释放试验。
      华南植物园是全国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最早的几个单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率先完成香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制,与广东省科委合作共同在广东省新会市建成了年产2000万株苗的植物种苗生产工厂,带动了广东省以至全国果树花卉及观赏植物试管苗产业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香蕉组织培养加速繁殖及种苗商品化生产技术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奖等5项成果奖。
      华南植物园在油脂、精油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分析、提取和应用性研究方面亦有许多建树。主编和参加编著了《岭南草药志》、《中国油脂植物》等多部专著,其中由华南植物所主编的《中国油脂植物》1990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在植物油脂与精油分析以及中草药植物的应用研究方面,发现、研究和推广了天然右旋龙脑新资源“梅片树”;研究鉴定了200多个天然产物的结构,发现了50多个新化合物及数个新结构类型;率先在国内开展紫杉醇等化合物的研究。
      近年来在新药研究方面华南植物园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抗癌药物1种并获专利,该药物的生产技术于2003年成功转让给国内某知名企业,一次性获得转让费数百万元。
      2008年,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翁源县江尾镇签署协议,合作开展兰花新品种研发等方面工作,并成为首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技术依托单位。
      在热带亚热带植物抗寒生理、南方水果的保鲜技术和采摘后生理研究等方面,华南植物园特色优势明显。关于植物衰老、植物抗逆性与活性氧代谢失调的关系等的研究,已经在柑桔、香蕉、荔枝等热带名优水果的保鲜技术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为探索华南地区特有水果走向全国和世界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华南植物园从2006年开始与广东省肇庆市科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南方水果新型功能性保鲜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攻关,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沙糖桔保鲜的企业质量标准,获得了果蔬保鲜剂(果鲜堡)生产许可证。2008年沙糖桔保鲜项目进入规模推广阶段,华南植物园协助华贡集团将大量沙糖桔成功出口马来西亚等国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为了提高中药材沉香的产量,华南植物园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沉香结香规律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沉香脂类物质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华南植物园率先引入重要经济植物檀香,经过30多年的研究、试验与推广,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来,华南植物园向社会提供、推荐或推广应用的各类植物约2000种。
     
      三方共建:大幅提升综合实力

    2003年12月1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前排中),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右)的陪同下,视察华南植物园。
      
      2009年3月31日~4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共建华南植物园项目在广州通过验收,共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华南植物园作为我国重要战略植物资源保育、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基地的能力和水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打造了一个符合国际大都市的亮丽景点。
      在我国重要战略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方面,项目的实施使华南植物园新增保育物种6800余种,总数达13000多种,物种数量跃居全球2500多个植物园的前10位,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植物资源的储备库和研发平台。项目建成大幅度提升了华南植物园在我国植物学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并使之成为中国植物园的引领者与示范者。
      新建成的气势恢弘、被誉为世界植物博物馆的展览温室群,集世界植物之大成,共收集保育植物近2500余种,囊括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从南极北极植物到沙漠植物,从奇花异果到水下植物的各类代表性植物,观赏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自开放以来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

    华南植物园知识传播与科普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
      在城市园林景观、寓教于乐的知识传播和科普旅游方面,三方共建后的华南植物园提升了广州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也成为广州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城市景观。共建后的华南植物园为市民提供了高雅、文明的生态休闲胜地,丰富和提升了广州市的文化内涵。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华南植物园的知识传播与科普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园区内各类科普基地与实习基地数已经增至30余个,并建立了国内首个植物园科普传媒硕士点。华南植物园多年来坚持开展植物学、生态学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曾先后策划了“世界植物奇观”——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开放科普宣传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而且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华南植物园,走进大自然,感受科学的魅力。20世纪80年代,华南植物园被评为“羊城新八景”;2008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华南植物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年入园游客达到创纪录的75.8万人次。
     
      学科布局:为跨越式发展奠基

    2002年5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左四)视察华南植物园。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左)视察华南植物园。

      建所初期至改隶中国科学院之前(1929~1953),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基本上属单一学科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华南地区和西南部分地区的植物标本采集和分类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1956年建立华南植物所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华南植物园的物种保育和科研工作开始取得长足的进步。
      80年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随着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和野外台站的建立,华南植物园已由过去的单一学科研究机构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国立植物学研究机构,科研工作也由原来以植物分类学为主、其他学科兼顾,逐渐转变成为以系统演化和恢复生态并重,同时兼顾生物技术创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
      20世纪50~60年代,华南植物所以植物分类学研究为主,同时按照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先后建立起了地植物学和生态学(1955)、植物生理学(1955)、植物资源学(1958)、植物园林学、植物引种驯化、植物形态解剖学(1962)、植物遗传学(1973)等研究室(组)。1999年,华南植物所将研究室进一步凝练为系统演化植物学、恢复生态学、农业与资源植物学等3个研究中心和1个植物保育中心。
      1959年,我国第一个生态恢复定位研究站——电白县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在广东省电白县建成,该研究站长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工作。1974年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78年和1984年又相继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3个台站的建立,特别是后2个台站进入国家站系列后,极大地增强了华南植物园的生态学研究实力和水平。
      2002年4月华南植物园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007年1月,华南植物园围绕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当前国际植物学、生态学和农学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领域,根据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重新设置了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领域、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领域等6大学科领域,6大学科领域下设22个创新研究组。目前,创新研究组已迅速发展到30个。实践证明,这一学科布局更有利于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更有利于华南植物园实现跨越式发展。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7年来,华南植物园科研能力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项目层次大幅提升;学术水平显著提高,科研产出取得突破;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态势良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党群工作、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表示:华南植物园将秉承80年来作为国立研究机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学术传统,立足华南,拓展世界同气候带的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国植物学的发展,为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为珠江三角洲、广东省、广州市的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华南植物园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致力于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的科技创新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创新,将华南植物园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学植物园。 
    2009-11-17
    查看详情
  • 黄宏文应邀参加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国际评估
      11月9-13日,应英国苏格兰政府农村与环境研究署邀请,华南植物园主任黄宏文博士参加了对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的国际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来自美国Smithsonian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St Andrews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爱尔兰国家植物园、苏格兰自然遗产管理局、挪威Bergen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及英国Glasgow大学的9位专家组成。
      专家组全面评估了皇家爱丁堡植物园2004-2009的进展情况及2010-2015战略计划。分别听取了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的十多个科研和管理部门的进展报告和战略报告,并实地考察了其科学研究、植物保育以及科普开放、旅游设施等状况,对该园的现状及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评估。评估组专家对皇家爱丁堡植物园的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和战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
      爱丁堡植物园建于1670年,是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科研性植物园,拥有一个主园(爱丁堡植物园)和分别位于Dawyick、Benmore、Logan的三个分植物园,有馆藏3百万号的世界规模最大的标本馆之一,园内迁地保育了17000种植物,保育物种数占世界第三位。该园的科研与科普设施等条件也非常完善。
    2009-11-1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