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张涛副院长调研华南植物园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一行调研华南植物园,陪同调研的有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院发展规划局规划管理处处长陶诚、院办公厅副处长郑勇涛、广州分院办公室主任谢昌龙等。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张福生、蒋跃明、闫俊华,及管理部门、研究中心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他强调,在新形势下,华南植物园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方面下功夫,围绕国际一流植物园的内涵,长期坚持和努力,争取早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张涛副院长一行对华南植物园的科研设施、公共实验室、植物园展示区和温室群进行了实地调研。座谈后合影。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一行调研华南植物园,陪同调研的有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院发展规划局规划管理处处长陶诚、院办公厅副处长郑勇涛、广州分院办公室主任谢昌龙等。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任海、张福生、蒋跃明、闫俊华,及管理部门、研究中心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上,任海主任汇报了华南植物园总体情况、“一三五”规划实施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等内容。听取工作汇报后,张涛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座谈,详细了解新时期植物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才引进和待遇改善问题、院地合作及成果转移转化、植物园管理和科普教育等方面情况。大家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张涛表示,华南植物园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较好,“一三五”规划清晰,推动的举措得当,取得一些成果,特别是海岛生态恢复工作获得了各方认可的成绩。他强调,在新形势下,华南植物园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方面下功夫,围绕国际一流植物园的内涵,长期坚持和努力,争取早日达到预期目标。张涛还表示,他将尽力帮助大家和华南植物园的科技创新工程。最后,张涛副院长一行对华南植物园的科研设施、公共实验室、植物园展示区和温室群进行了实地调研。
当天下午,华南植物园召开园务会,专门学习了张涛副院长讲话精神。会议决定,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院党组的要求,结合华南植物园的定位,通过三个突破和五个培育方向进一步突出优势与特色;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做出更大胆的尝试;在体制机制上下更细的功夫,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座谈后合影
-
张亚平副院长调研华南植物园
3月11日,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一行在广州分院副院长魏平陪同下调研华南植物园。园副主任蒋跃明、闫俊华及相关部门、中心及支撑部门负责人和研究组PI等10余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受出差在外的任海主任委托,蒋跃明代表华南园汇报了在“一三五”规划布局,科研体制机制、人事、后勤改革,及对植物园发展规划的思考等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张院长指出,华南植物园在重大项目申请上取得了新发展,承担了一些重大任务,发展形势令人鼓舞。 3月11日,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一行在广州分院副院长魏平陪同下调研华南植物园。园副主任蒋跃明、闫俊华及相关部门、中心及支撑部门负责人和研究组PI 等10余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受出差在外的任海主任委托,蒋跃明代表华南园汇报了在“一三五”规划布局,科研体制机制、人事、后勤改革,及对植物园发展规划的思考等情况。会议重点对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进与培养、南美中心及园艺中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调研过程中,张院长指出,华南植物园在重大项目申请上取得了新发展,承担了一些重大任务,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华南园对人才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思考,确定了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但在新的形势下,华南园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要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要根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符合实际的牵引导向;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要与单位发展及“一三五”结合起来,建立符合年轻人成长的资源配置体系,在资金、研究生配置上给予合理支持,通过抓人才建设抓出一流的成果。他还指示科发局就新时期“三园两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不足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座谈会现场
蒋跃明汇报华南植物园工作进展
张亚平(右2)等领导听取报告
合影
-
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开展十年评估工作
12月18-20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工作在鼎湖山保护区顺利进行。经过野外考察、资料审查、社区代表座谈等环节,专家组给出了评估意见,既肯定了“鼎湖山保护区在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科研监测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作了有力的探索,为中国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模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接着,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闫俊华代表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作自评估报告,他详细汇报了鼎湖山保护区基本情况、各项功能的发挥和“亮点”成绩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国内外示范性保护区的目标等展望。 12月18-20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工作在鼎湖山保护区顺利进行。
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出席了此次评估会议。评估专家组由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任组长,成员有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巡视员陶思明,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建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叶万辉,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李鹏等。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组织处MAB秘书处主管马雪蓉组织了评估工作。经过野外考察、资料审查、社区代表座谈等环节,专家组给出了评估意见,既肯定了“鼎湖山保护区在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科研监测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作了有力的探索,为中国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模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保护区为基地的长期的科学研究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典范,在国内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也指出了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现场考察期间,评估专家组成员先后考察了鼎湖山保护区管护设施、科研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含中国自然保护区主题展示厅和鼎湖山定位研究站展示厅)等。并深入鼎湖山保护区的核心区考察,对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氮沉降实验地、碳通量观测塔、水文监测站等科研设施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对实验区内蝴蝶谷、宝鼎园等旅游景点的情况及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沿途也对庆云寺路口和草塘管护站的管护情况(包括设施、制度、记录等)进行了详细检查。
20日,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会议正式召开。参加会议的除了专家组成员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及鼎湖山保护区人员外,还邀请了广东省林业厅、肇庆市自然保护区办公室、鼎湖区、星湖管理局及鼎湖山内有关单位及周边社区代表参加。会议由王丁主持,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党委书记任海,首先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接着,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闫俊华代表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作自评估报告,他详细汇报了鼎湖山保护区基本情况、各项功能的发挥和“亮点”成绩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国内外示范性保护区的目标等展望。随后,参会的社区代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发表了讲话,切实反馈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在各方面特别是社区建设方面的贡献和问题。紧接着,各评估专家成员发表各自的评审意见,并由评估小组组长王丁归纳总结,在会议上宣读评估结果。
最后,许智宏院士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鼎湖山保护区是中国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但意义却非常大;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中鼎湖山保护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关于“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等,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不愧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旗帜;依托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具有强大的科研支撑,完好地保存这么长时间的保护区监测数据,对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如生态系统演替、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等提供重要依据。他同时肯定了鼎湖山保护区在过去60年中,积极探索,发挥了世界生物圈的功能,并寄予了鼎湖山保护区继续引领全国乃至全球自然保护区潮流的厚望。
此次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对鼎湖山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于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鼎湖山定位站展厅
野外考察
任海致辞
闫俊华作基本情况报告
许智宏院士总结讲话
全体合照
-
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术年会召开
12月4 - 6日,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东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宏文研究员,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喻树迅院士、傅廷栋院士、李玉院士、陈晓亚院士等,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研究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钟小平副厅长、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余亮副处长,东莞植物园主任伍勇,以及实验室研究骨干等40余人。学术委员会会议中,钟小平副厅长及委员们对实验室的定位、综合实力以及总体进展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实验室围绕广东省及国家需求,突出研究特色,凝练发展目标,争取在主要研究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参会代表合影。 12月4-6日,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东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宏文研究员,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喻树迅院士、傅廷栋院士、李玉院士、陈晓亚院士等,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研究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钟小平副厅长、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余亮副处长,东莞植物园主任伍勇,以及实验室研究骨干等40余人。
实验室主任黄宏文介绍了与会的学委会委员及嘉宾,任海主任对各位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学委会成员颁发聘书。任海研究员代表实验室作2015-2016年年度工作汇报,报告从研究水平与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及开放运行等方面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之后,由周国逸研究员、刘义飞副研究员、杨松光副研究员、杨宝研究员、侯兴亮研究员分别作代表性成果报告,介绍了实验室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学术委员会会议中,钟小平副厅长及委员们对实验室的定位、综合实力以及总体进展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实验室围绕广东省及国家需求,突出研究特色,凝练发展目标,争取在主要研究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加强学科系统建设,优化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希望广东省和中科院应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予以进一步的支持,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持久的物质平台。鉴于实验室在今年省重评估中的优异成绩,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工作汇报
学委会会议
参会代表合影
-
华南植物园召开“两学一做”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10月17日,华南植物园召开“两学一做”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暨纪律教育活动月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王永福副团长作了题为《奋进在为了出发的路上— —关于两学一做的学习体会》的专题辅导报告。会议由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福生主持,在园的党委委员、党员干部,及广州分院系统各研究所的党委负责同志和党务干部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此次会议是落实华南植物园党委《关于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 ,及纪律教育月以“学党章强党性、讲规矩守纪律”为主题,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宗旨教育、党规党纪教育、优良作风教育的重要举措。 10月17日,华南植物园召开“两学一做”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暨纪律教育活动月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王永福副团长作了题为《奋进在为了出发的路上——关于两学一做的学习体会》的专题辅导报告。会议由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福生主持,在园的党委委员、党员干部,及广州分院系统各研究所的党委负责同志和党务干部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王永福从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详实案例,从党的性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员党性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为了什么、我们应当怎么做”等问题,指出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党员,更应不忘初心——为科技事业而努力奋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中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合格的党员。
任海主任/书记在总结中要求大家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重温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精神,结合园的“率先行动计划”,提升能力,付诸行动,促进中心工作。他同时对“两学一做”下一步的工作作了部署。
此次会议是落实华南植物园党委《关于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及纪律教育月以“学党章强党性、讲规矩守纪律”为主题,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宗旨教育、党规党纪教育、优良作风教育的重要举措。活动使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
大会现场
张福生主持会议
王永福作专题辅导报告
任海作总结发言
-
王恩哥副院长为“中国-秘鲁分子系统与进化联合实验室”揭牌
9月19日,正在秘鲁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与秘鲁圣马可斯大学副校长Orestes Cachay共同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秘鲁圣马可斯大学分子系统与进化实验室”揭牌。该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秘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共同开展人员培训与交流、植物学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工作。2014年7月,白春礼院长访问秘鲁期间,出席了华南植物园与圣马可斯大学关于建设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书。王恩哥副院长与Orestes Cachay副校长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9月19日,正在秘鲁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与秘鲁圣马可斯大学副校长Orestes Cachay共同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秘鲁圣马可斯大学分子系统与进化实验室”揭牌。
在揭牌仪式上,王恩哥副院长与Orestes Cachay副校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成立联合实验室的意义,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国际合作局孙辉处长出席仪式。
该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秘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共同开展人员培训与交流、植物学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工作。目前,实验室配备有开展植物系统与进化方面研究的先进仪器与设备10多台套,已经开始了部分物种的DNA-Bar Coding研究。
据悉,华南植物园与圣马可斯大学的合作始于2009年,双方已联合开展了4次野科学考察。2014年7月,白春礼院长访问秘鲁期间,出席了华南植物园与圣马可斯大学关于建设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意向书。2015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秘鲁期间与秘鲁总统共同见证正式协议的签署。该实验室由华南植物园投资,经中秘双方一年多努力建设完成。
王恩哥副院长与Orestes Cachay副校长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
“广州分院2016年安全保卫、保密工作会议”在华南植物园召开
7月13日,广州分院2016年安全保卫、保密工作会议在华南植物园召开。会议由广州分院主办,华南植物园协办。广州分院院长秦伟、副院长魏平,及来自广州分院系统16个单位(含非法人单元) 50余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书记张福生及综合办公室、园艺中心和鼎湖山管理局负责安全保卫、保密工作的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家安全形势、中科院安保工作讲座,传达了2016年中科院安全工作精神并部署2016年广州分院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会议交流,并参观检查参观了公共实验室、山顶危化品仓库等区域。安全检查现场。 7月13日,广州分院2016年安全保卫、保密工作会议在华南植物园召开。会议由广州分院主办,华南植物园协办。广州分院院长秦伟、副院长魏平,及来自广州分院系统16个单位(含非法人单元)50余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书记张福生及综合办公室、园艺中心和鼎湖山管理局负责安全保卫、保密工作的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由广州分院办公室主任谢昌龙主持。会议听取了国家安全形势、中科院安保工作讲座,传达了2016年中科院安全工作精神并部署2016年广州分院安全保卫工作,进行了会议交流,并参观检查参观了公共实验室、山顶危化品仓库等区域。
会上,张福生代表任海主任及园领导班子致词,对广州分院秦伟院长、魏平副院长及各兄弟单位的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华南园的科研进展和园区情况,还就华南园的安全保卫、保密工作情况及相应体制机制与与会同志进行了交流。
秦伟强调要,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起到作用;保密工作要制度化,加强保密培训,提高保密工作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工作实效。他指出,各单位要了解保密工作的薄弱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患于未然;加强保卫、保密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会议现场
检查公共实验室
安全检查现场
-
刘伟平调研广州分院及华南植物园等研究机构
5月19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调研中科院广州分院及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与调研单位班子成员、科研骨干就党建工作、干部人才工作、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提出的“三个面向” 、 “四个率先”目标提供保障进行了座谈交流。中科院人事局负责同志陪同调研。刘伟平指出,院属研究所的党建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摸准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力求解决党建工作不适应、效果不彰显方面措施更加具体化。 5月19日至20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调研中科院广州分院及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与调研单位班子成员、科研骨干就党建工作、干部人才工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目标提供保障进行了座谈交流。中科院人事局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刘伟平要求广州分院系统各单位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和中科院党组提出的“率先行动”计划要求对标,找准落实举措,用党建工作成效凝心聚力,确保取得科技创新的预期成效,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刘伟平指出,院属研究所的党建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摸准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力求解决党建工作不适应、效果不彰显方面措施更加具体化;要坚持破题指向,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理清加强研究所党建工作的规律,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要坚持加强取向,把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洁从业建设方面整体谋划,形成氛围和合力,通过调整与科研攻关工作不适应的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得党建工作的成效彰显在党员科研人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上,服务和保障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目标。各基层党组织要努力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优化党组织成员结构,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刘伟平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发挥中科院聚集人才的优势,围绕创新链加强人才链的健全完善工作,落实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切合实际地做好研究所选人、引人和育人工作,着力提高研究所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力量,使更多科研成果保持领跑或并跑地位,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刘伟平指出,要加强廉洁从业建设,坚守廉洁从业准则。分院及各所的党组织要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各纪检部门要认真执行监督执纪,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要抓早抓小、从严从实,保障科研中心任务圆满完成。
——转发自广州分院网站(部分修改)
广州分院座谈会现场
调研华南植物园
-
院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并签署生物多样性观测合作协议
4月27-28日,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工作会议暨生物多样性观测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中科院张亚平副院长和环保部黄润秋副部长出席讲话并签署合作协议。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树木园)建立时, 17320亩国有林场土地划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手续完备,国家的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整体水平,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月27-28日,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共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工作会议暨生物多样性观测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行,中科院张亚平副院长和环保部黄润秋副部长出席讲话并签署合作协议。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隶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对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六十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重视并长期坚持就地保护,积极开展监测与研究,在资源管护、科普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15篇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为我国的环境外交提供了重要支撑,多次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2013年4月,中科院和环境保护部在北京签署《中国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共建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议书》,力争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打造成国际引领的示范性保护区。
共建三年来,双方围绕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中科院发挥科研技术及人才优势,环境保护部发挥规划政策和资源优势,共同完善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各项制度,包括定期会议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以及规划计划审批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模式的一次大创新;同时,双方健全了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共同推进了5项能力建设项目,显著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张亚平副院长和黄润秋副部长实地检查了管护站点和科研设施,亲切慰问了野外工作的管护和科研人员,并高度肯定了鼎湖山自然保护的管护和科研水平,并就下一步共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科院和环保部在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生物名录编制、外来种入侵名录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重大工程的落实,推动建设和完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解决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有效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新签订协议共同就全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开展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要加强部院联络,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观测方案,建立观测平台,开展常态化观测,实现数据共享,发布观测报告,联合开展人员培训和公众教育,推动生物多样性观测相关基础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水平。
在签字协议之后,部院双方召开了自然保护区调研座谈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鲁修禄厅长介绍了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情况,并提出了有关建议,来自广东省的11个自然保护区负责同志介绍了各自保护区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最后张亚平副院长和黄润秋副部长在对各保护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回应,并就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张亚平副院长建议各保护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保护和管理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国内外合作。黄润秋副部长指在,各保护区在困难的情况下将保护区保护下来了就非常不容易,大家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区工作的指示精神,解决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保护区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对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研究,加强监管工作,促进全国保护区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参加签字仪式和调研的还有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柏成寿副司长和规划财务司王卫副巡视员,广东省环境保护厅鲁修禄厅长,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严庆局长和段子渊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秦伟院长和杨建华副院长以及广东肇庆市人民政府江森源副市长和陈宜群副市长。
张亚平副院长(左2)和黄润秋副部长(左3)实地检查科研设施
共建工作会议现场
肇庆市副市长陈宣群发言
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鼎湖山保护区情况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讲话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讲话
签署合作协议
揭牌仪式
合影
附:
共建国内一流示范性自然保护区
一、历史与成就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鼎湖山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50多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科研平台的作用,以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作为保护区发展的理论依据,按照功能分区进行建设和管理,为生物圈保护区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1、致力长期监测研究,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监测工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自然保护成效,指导保护区建设的基本依据。鼎湖山保护区从创办之日起,就建立了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基础设施。 1978年,在区内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979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BA)”的自然保护区和定位研究站;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确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个国内外的研究项目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研究。1991年鼎湖山保护区与美国Smithsonian研究院合作,率先参照国际标准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2005年设立了20公顷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成为全国第一批加入大样地建设行列的自然保护区,现已纳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并与全球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TFS同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此外,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建立和发展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鼎湖山保护区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后,除 “水土气生”的常规监测外,对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响应机制开展研究,在完整的监测数据基础上,剖析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其形成机制。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模拟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等方面成效显现。
截至2012年,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的学术论文有10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了多篇重量级论文。其中反映成熟森林土壤积累有机碳的重大发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展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研究成果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已出版九集,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
2、活动与教育相辅,打造特色科普基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鼎湖山保护区逐渐摆脱旧的传统模式,从“跟着学”发展到“想着做”,充分发挥园区特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展特色科普,形成了广东省生态游和环境教育的新亮点,每年接待学生达2万余人次。
鼎湖山每年举办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未来”、“气象常规观测与记录”、“土壤动物调查”等大型特色科普活动。保护区推出的“西溪野外科普教育径”,沿途可直观南亚热带不同类型的森林结构,探赏珍奇的自然景观。他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学生参与科学考察,开展小型科学实验;科技人员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指导师生开展建设绿色校园活动。鼎湖山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教游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与评选“绿色环保天使”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开展“植物与健康”系列知识讲座;针对普通家庭开展“森林、水、人类”、“流动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的积极参与,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赞赏。
鼎湖山保护区已成为全国20多所大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获评为“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被广东省命名为“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生物科技考察基地”等。
3、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鼎湖山林绿、气新、水清,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厚重的岭南文化积淀于此。鼎湖山保护区抓住这一优势,致力于生态旅游开发,在全国起到了“龙头”和 “杠杆”作用,不仅改变了保护区周边城镇的传统产业结构,也激活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中国“生态游”概念从鼎湖山起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与澳大利亚合作率先开展生态旅游研究,举办全国首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培训班,推出的“空气负离子”、 “森林浴”、“森林物语”等生态旅游新概念和实践活动,成为全国各类保护区学习模式和样板,也是目前全国所有旅游景点强势推介的旅游名片。
鼎湖山生态旅游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鼎湖山所在的鼎湖区过去以单一的水稻种植为主,随着鼎湖山生态旅游的兴起,目前已发展集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旅游食品及加工为一体的多项产业。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鼎湖山的优质水为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兴建了4家饮用水厂。鼎湖山周边建起了几十家宾馆酒店、农副特产专卖店等旅游服务设施,每年为地方增收逾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鼎湖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鼎湖山生态游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鼎湖山生态旅游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依托,肇庆市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由此推动、加快了城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当地房地产业发展,以鼎湖山风景区为背景,建设住宅小区和各类服务中心20多个,加快了村镇经济向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生存与机遇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走过50多年的辉煌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政策、法规的日益健全,隶属中科院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无法纳入国家及地方的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系,不仅相关的政策、法规无法贯彻落实,长期困扰鼎湖山保护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而这些因素已成为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瓶颈。
1、保护区森林执法困难
森林公安作为公安机关派驻林业部门的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保障林业建设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设立森林派出所。但按现行林业执法管理体制,必须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公安等部门审批同意,才能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执法机构。但一方面,由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不隶属于国家和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中国科学院不属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森林执法授予权。
为此,多年来,华南植物园虽与广东省林业局、肇庆市林业局,以及广东省公安厅等多次沟通、协调,但由于行政管理体系的原因,保护区森林派出所始终没法建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执法能力的“缺失”,给依法有效保护和管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巨大压力。
2、土地森林使用权证的尴尬
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树木园)建立时,17320亩国有林场土地划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手续完备,国家的有关文件也明确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但虽经不懈努力,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至今仍无法取得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在没有知会中国科学院的情况下,单方面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并上报国家城建部批准,成为首批风景名胜区,导致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面积重叠,致使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问题复杂化;二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土地使用证或森林权证,须经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但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考虑,以及问题的复杂性,不予支持,同时建议将问题搁置,因而“两证”也无法办理。
无法取得“两证”,致使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遇到重重困难,目前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科研办公、科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3、能力建设与政策经费问题
2010年,由国家环保部牵头,组织国家七部委对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专家组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评估意见认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执法能力、土地使用证、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支持渠道等方面严重滞后,或不足,发展不平衡。因此,鼎湖山与同类自然保护区比较,综合得分不高。
由于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及有关部委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无法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也无法获得国家和地方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的专项经费支持。
鼎湖山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尽管她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尽管她为国家科研和地方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日积月累的系列瓶颈问题却在渐渐磨灭着她的绿色活力,特别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管理手段、监测技术、科学研究、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政策等方面开始逐渐拉大差距。种种现实诉求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再一次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境保护部不约而同地走到一起,为了谋求发展,改变被动生存局面,携手合作共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目标与前景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心已由面积数量的增长转向质量水平的提升,注重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功能,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在现行体制下,通过院部共建,充分发挥国家环保部作为自然保护区综合主管部门的行政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探索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和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部经过多次协调与磋商,终于达成共识,于2013年4月13日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并确定共建的主要任务:一是创新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探索新的自然保护措施和途径;二是加大保护区能力建设,提高资源管护、科研监测、火控监督、科普教育水平;三是开展管理政策研究,在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方面摸索新路;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引进借鉴先进技术和方法。
此次院部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从根本上解决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执法难”、“权证难”、“户口难”、“资金难”的四大发展制约瓶颈,院部共建将对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从“垂直管理”变为“院部共管”。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实行双重业务管理,即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均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持不变,其人员编制、日常管理、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等仍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国家环境保护部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纳入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统一管理,并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在能力建设、科研立项、国际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从“独自面对”变为“共同担当”。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将会共同负责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审批、示范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协调省、市地方关系,共同推动制约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重大瓶颈问题的解决。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将在各自管理系统内,根据职能划分,分别指定相应的职能部门,作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对口管理和协调部门。同时,双方也将共同分享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管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普教育、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发展,以及双方共建所取得的成果。
结 束 语
通过院部合作共建,将进一步加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活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部的各自优势,携手创新、互补共赢,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有国际水准的示范型自然保护区,为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整体水平,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
张亚平副院长调研华南植物园
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在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副局长段子渊等陪同下到华南植物园调研。调研期间,张亚平与园领导班子、研究中心负责人、课题组长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共40余人进行了座谈。张亚平要求华南植物园要围绕三个重点突破,制订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考评机制,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完善重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围绕激励机制,调配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科布局和技术集成体系建设,推动重大成果产出。 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在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副局长段子渊等陪同下到华南植物园调研。调研期间,张亚平与园领导班子、研究中心负责人、课题组长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共40余人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做了工作进展报告,简要回顾了近5年来植物园在重点科学项目及代表成果、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引进与培养、物种保护和科普教育、院地合作、党建及创新文化等方面工作进展;重点就“十三五”规划的进展情况以及三个重大突破目标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进行了详细汇报,并阐述了关于“三园两所”的思考。随后,周国逸、蒋跃明、王瑛等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在碳汇、果蔬保鲜、枸杞、石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与地方开展产业化合作的进展情况。
张亚平充分肯定了华南植物园近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华南植物园作为有传统优势和巨大潜力的植物园,不仅要在基础植物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取得研究重大成果,更要在国家需求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同时要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张亚平要求华南植物园要围绕三个重点突破,制订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考评机制,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完善重大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围绕激励机制,调配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科布局和技术集成体系建设,推动重大成果产出。他还强调指出,植物园与研究所不同,要做好定位,加强保护、科研、利用和科普功能,在国际上做出引领性的工作,全院各植物园也要在四类机构建设中,形成各有特色的植物园体系。他衷心祝愿华南植物园抓住发展机遇,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
随后,张亚平一行重点考察了华南植物园在院地产业化合作中颇具成效的石斛、兰花、功能蔬菜和檀香等育种基地。研究人员向张亚平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新品种培育及技术推广方面的最新进展。张亚平认真听取了介绍,不时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并对研究方向、成果转化、产业化合作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调研会现场
任海介绍近年来工作进展情况
周国逸研究员介绍科研进展
蒋跃明副主任介绍果蔬保鲜研究
王瑛研究员介绍枸杞产业化进展
张亚平(左2)一行调研育种基地
合影
。